02.09 武漢有個人!40年的堅守,只為楚劇發光

每一代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精神食糧,以撫慰心靈,排解生活中的鬱結。對於熱愛了一輩子楚劇的吳正斌老人而言,這更是一種文化傳承!他的洪山區楚劇團,到今天已經成立了40年。可以繼續弘揚楚劇文化,就是他最大的心願。
武漢有個人!40年的堅守,只為楚劇發光

在漢口民眾樂園附近,有一條叫做“文書巷”的老社區,洪山區楚劇團就“藏”在這兒。

這裡不是燈火輝煌的大劇場,沒有氣派的設施,僅僅只有一方几平米的舞臺。在非演出時段,幕布落下,這裡會立刻化身為一間棋牌茶室。

1月初,我來到文書巷,劇團門前依然聚集著一些老年人相互交談,屋內的老頭老太正碼牌酣戰。

武漢有個人!40年的堅守,只為楚劇發光

這天下午安排好的演出因故取消,老人們讓我24日再來,那天會是封箱演出——把裝演出服裝的箱子封上,意思就是每年的最後一場演出,是壓臺的大戲!

武漢有個人!40年的堅守,只為楚劇發光


既專業又平民化

有一位楚劇愛好者用“沒什麼尊嚴”來表達目前楚劇民間演員的生存狀態。

現在除了湖北省地方劇院楚劇團、武漢市楚劇院,以及區級如黃陂、蔡甸等地的楚劇團,其餘大部分都是民間組織。

在武漢市內,武昌橋頭堡、青山武東街一帶,以及漢口很多公園內,有時會有民間藝人組織演出,以此增加點收入。

武漢有個人!40年的堅守,只為楚劇發光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演出的洪山區楚劇團,是楚劇界難得的“既專業又平民化”的聚集點。現在仍有不少有名望的老藝人來此演出,據說許多楚劇草根藝人都是他們的徒子徒孫。

“1993年民眾樂園拆舊建新工程開工,當時洪山劇團已經不間斷地演出了16年,結果一下就失去了基地。我記得很清楚,1994年10月23號是我們最後一場在民眾樂園的演出。”已70多歲的吳正斌,說起這些時就像又回到了現場,“那天大幕落下之後,觀眾都沒有散,演員也像捨不得一樣不去後臺卸妝。”

武漢有個人!40年的堅守,只為楚劇發光

當年的吳正斌第二天就開始東奔西走四處尋覓新的演出場地,最後選中了離民眾樂園不遠的這裡。他們投資1萬餘元,買下民眾樂園劇場的幕布和300多把靠椅,把簡陋的文化站裝置成為一個小劇場。

雖然搬進了小里巷,但他們仍保持著傳統特色,允許觀眾們邊看戲邊喝茶。除了上演“洪山楚劇團”自己的拿手好戲,他們還先後請來黃陂、孝感、應城等外地劇團和名角,上演一出出膾炙人口的傳統劇目。

武漢有個人!40年的堅守,只為楚劇發光

吳正斌說,曾經長年光顧民眾樂園的戲迷,後來都集中在這裡看演出,直到現在仍保持著這個習慣。“每週三、四、五下午的演出,雷打不動,就算只有3、4個觀眾來看,我們也演。”

武漢有個人!40年的堅守,只為楚劇發光

封箱演出與“打彩”

封箱大戲唱《花送十里》,門前張貼著大幅海報。據說一般劇場不會選擇演這個戲,因為要求的演員人數太多,從一里到十里,需要有至少10對演員。而封箱這天,所有演員都會聚集在一起,一人唱一里,可以演足全本。

武漢有個人!40年的堅守,只為楚劇發光

開場前,上底油、拍底色、拍粉底妝、提眉、打眼圈、打口紅……陸續到場的演員們擠在那間簡陋的化妝更衣室室內,桌上放著油彩、筆,就著昏暗的橘黃燈光,一筆一筆化妝的過程裡似乎都有一種能量,驅使他們漸漸融入角色。

武漢有個人!40年的堅守,只為楚劇發光

現場一位老人形容楚劇是俗中有大雅,“就像畫一幅寒梅傲雪,銀白色雪景裡有幾點清淡梅花,這是雅中帶雅。而結婚時穿的衣服,圖案上會有龍鳳,看著俗氣,但裡面就包含著中國傳統文化,這就是俗中有雅。”

1點半,好戲開鑼。屋內的椅子已遠不夠看戲的人坐,外面層層疊疊的觀眾越來越多,有的沒有位置,就靠在門邊、窗邊,遠遠觀望。

武漢有個人!40年的堅守,只為楚劇發光

這次封箱演出,我注意到舞臺上放著幾個塑料筐,筐內寫著演員名字,觀眾喜歡哪位演員,就可以直接往自己熟悉或喜歡的演員筐裡丟錢。行為被稱為“打彩”。

這天彩錢數額比較大,往往給出的都是100元、200元,甚至更多。現場熱烈程度不亞於年輕人追星。

“彩錢”很快集中到負責人手裡,並記錄在一個小本子上。演出完進行分成。一部分歸後勤人員開銷,一部分歸演員。取錢、分錢的過程都當著觀眾的面進行。

武漢有個人!40年的堅守,只為楚劇發光

“打彩”是楚劇演出的習俗,原本是演出中觀眾被劇中人物的悲慘遭遇所感動,自發往臺上丟錢、投食物。用意往往有兩個:一是可憐劇中人物的遭遇,一是藉此機會來捧演員。

據說,以前在大劇場演出時,觀眾看得高興,常常將手上戴的金戒指、金耳環往臺上扔呢。

武漢有個人!40年的堅守,只為楚劇發光

幾多風雨一直堅守,現如今,吳正斌已經帶了幾個徒弟,他說,可以繼續將楚劇發揚光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