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9 王金傑:漢墓遺址 透射繁榮——大連文化格局的形成

漢墓遺址 透射繁榮

——大連文化格局的形成

王金傑

2003年的時候,營城子工業園熱鬧非凡,橡塑機、桑扶蘭、豪森機床、凱旋電子紛紛進駐。大興土木之際,一種奇觀誕生了。大約1平方公里的土地,意外發掘了180餘座漢墓。這在中國北方真是絕無僅有!


王金傑:漢墓遺址 透射繁榮——大連文化格局的形成


營城子博物館鄒館長,引領我探訪了幾座漢墓。一座是磚木結構的五連體墓,內設前室、兩個主室、迴廊、後室。一座是夫妻合葬的單室墓,出土了陶器、水洗、銅鏡、漆器,其中水洗刻有“二千石”字樣,“二千石”是一種俸祿,說明墓葬主人生前地位不凡。一座是最具代表性的壁畫墓,這座漢墓外形側看似“山”字,為磚築方形穹窿頂,墓中主室、套室偏高,前室、東側室和後室偏低,南北全長17.5米,東西寬7.18米,各室四壁均用灰色漢磚砌築,漢磚刻有金錢、柳葉、菱形等花紋。該漢墓出土冥器豐富,關鍵在於主室東、南、北三壁和東、南兩券門外白灰牆面均畫有壁畫。

我是硬著頭皮冒著涼氣鑽進漢墓的,為了親眼目睹那幅典型壁畫“昇天圖”。主室北壁的“昇天圖”大致分為三大板塊:其上部為雲天,雲中有飛舞的朱雀和羽人,中部有一頭戴方巾手持羽扇的方士,引導著頭戴長幘身佩寶劍的墓主人步入天國,墓主人身後有隨從的童子和蒼龍,壁畫下部為凡世,繪有三個以不同姿態向空中叩拜的凡人,極可能是孫子輩、兒子輩與同輩人,祈求上蒼保佑主人昇天。整個壁畫構圖飽滿,層次清晰,人物形態生動,線條自如流暢,墨線勾勒又略加一點硃色,是一幅完美的壁畫。這幅壁畫與遼陽漢墓壁畫被藝術史家認為是中國美術史特別是東北美術史上有重要價值的代表性作品。

我們常常通過穿越的影視劇看到古墓窖藏的珍寶,其實遍佈大連沿海地區的漢墓寶貝玩意兒也不少,包括甘井子營城子、旅順牧羊城、開發區董家溝、普蘭店花兒山、瓦房店陳屯、老虎屯一帶數量最多,只是鮮為人知而已。從大連地區發現的大批漢墓可以看出,當時大連地區人口漢人佔了主要成分,兩漢時期中原地區的宗法禮儀觀念、喪葬習俗、建築藝術、美術雕刻之類,在大連地區有了廣泛傳播,並且達到了相當水準。同時,大連地區還出土了大量鐵製農具、各類銅鏡、官署泥印、漢代錢幣、車馬銅飾品、鎏金貝鹿鎮以及馬蹄金之類,足以見證當時大連地區與兩漢中原在政治、經濟、文化諸領域密切交往的關係。

漢代是大連地區文化發展史上第一個黃金期,政治、經濟、文化均有了前所未有的長足進展。而第二個黃金期的到來要延宕至千年以後。漢承秦制,設遼東郡於襄平,在大連地區普蘭店以南設沓氏縣,在瓦房店境內設汶縣。漢武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剪除藩王割據,派水陸大軍征服朝鮮,遼東地區擁有了歷朝歷代穩定時間最長的時期。大連地區成為漢朝水師的停泊地與南北交往的交通要道,內地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的輸入,使大連地區不僅有領先東北的農業、商貿業、手工業、製陶業、冶鐵業、煎鹽業,而且社會形態與經濟文化的發展呈現出逐漸中原化的趨勢,成為東北地區受中原文化影響開化最早的地區之一。西漢實施了一系列休養生息政策,大批河北、山東居民移居遼西、遼南墾殖。東漢內亂又起,又有大量內地居民避難遼東。他們將中原文化以及各種生活習俗帶入大連,使大連地區的文化形態和性質發生了由夷轉漢的深刻演變。這也是耳熟能詳的闖關東最早的記錄。


王金傑:漢墓遺址 透射繁榮——大連文化格局的形成


齊魯名士渡海而來,在遼南一帶講學,為歷代史家所稱道。他們不求名利,拒絕遼東太守公孫度的高官厚祿、遠在中原求賢若渴的曹操父子的邀請,深入民間,自築茅廬,言傳身教,為傳播中原文化、普及禮儀道德、改變世俗民風,作出了榜樣和貢獻。除了管寧卒於遼東,邴原、王烈在遼南居住了13年。據史料記載,他們在這裡“講詩書,陳俎豆,飾威儀,明禮讓”,“其教授之聲不絕”,足見講學之盛況。《三國志·邴原傳注》記述了這樣一段故事:有一次,邴原在路上拾到一串錢,一時找不到失主,便把錢掛到樹上,悄然離去。後來,這串錢不但沒人取,反而錢串越掛越多。原來鄉民們傳說這棵樹是神樹,足見人們對於酈原的敬仰與信服。邴原問明瞭緣由,便向大家講明拾錢與掛錢的經過,讓大家不要再迷信,並把錢收集起來用於鄉村公益事業。


王金傑:漢墓遺址 透射繁榮——大連文化格局的形成


王金傑,大連人,60後。世界華文詩人聯誼會會員,中國詩歌學會會員,遼寧省作家協會會員,大連市金普新區作協副主席。《世界漢語作家》簽約詩人,《清風世界文學》簽約作家,《人人文學微詩刊》特約主編,《緣聚天下墨客》平臺顧問。詩文刊發於海內外百餘家媒體,榮獲2017中國詩歌春晚優秀作品獎、全球華語愛情詩百位影響力詩人、首屆中國旅遊詩歌大賽銀獎、中國新詩百年百位網絡詩人等榮譽。詩作入選多種作品集及年度詩選。詩名收錄《中國當代詩人辭典》《21世紀名人網》。著有詩歌、散文、小說、傳記、老照片等作品集多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