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1 牛津心理學博士媽媽:全世界的父母都是“木匠式育兒”的受害者

毋庸置疑,當代父母都在拼命“雞娃”。

海淀、順義家長頻頻“隔空喊話”,明明資源一個比一個強大,字裡行間的焦慮仍是溢出了屏幕。


牛津心理學博士媽媽:全世界的父母都是“木匠式育兒”的受害者


牛津心理學博士媽媽:全世界的父母都是“木匠式育兒”的受害者


升學大軍的戰場不斷下沉——我們小時候,高中升大學那是妥妥的“沒有硝煙的戰場”;後來,小升初成為了每年話題焦點;現如今,幼升小的父母也紛紛使出“大招”,生怕自己輸在那誰也看不見、誰也說不清的教育起跑線上。

只得感嘆:我們這些普通中產家庭的父母,越來越難了……

不過,值得與大家分享的是,最近和朋友圈的媽媽們讀到一本關於育兒的“神書”——《園丁與木匠》——著實為我們焦慮不堪的心注入了一股平靜的清流。


牛津心理學博士媽媽:全世界的父母都是“木匠式育兒”的受害者

▲ 《園丁與木匠》原版封面


本書作者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大有來頭。她是牛津大學心理學博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心理學系教授級哲學系客座教授;她在TED上的主題演講“兒童在想什麼”,點擊量超300萬次;她的文章也見諸《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各大媒體。

在本書中,她從進化生物學和發展心理學的角度闡釋了健康、積極的親子關係應該是什麼樣,並重新定義了“好父母”應該做園丁而不是做木匠,更顛覆了我們對於傳統“教養”的認知。

牛津心理學博士媽媽:全世界的父母都是“木匠式育兒”的受害者

▲ Alison Gopnik 在TED大會上演講


01.從“木匠”到“園丁”,她用40多年對抗焦慮。


高普尼克博士既是一名中產父母,也是一名科學家。她的三個兒子都已經開始生兒育女,並且算是家庭幸福。為什麼提出要成為“園丁式”父母,而不做“木匠式”父母,也是結合她本人40多年來的教育經驗以及所積累的科學知識而得出的最優解。

她說:“我自己就是焦慮的中產階級父母的一員,我這一輩子都在感受著教養模式的威力和我對它的抗拒。”

曾經的她,總是根據孩子的分數起落或性格好壞來評判自己是否合格,還總是忍不住孩子預設路徑——

小兒子的自由玩耍時間與數學、芭蕾補習班衝突,她焦慮;大兒子為了更好地發展音樂天賦,而放棄了大學學習的機會,她焦慮;小兒子高中畢業時,她離婚了,但面對這個選擇是否對孩子們有影響,她焦慮……


原來,中年老母親的焦慮感,放諸世界都一樣。

而當她回首這40年的養育經歷,才發現,中產父母們所關心的問題、教育的方式,可能從源頭上就是錯的——我們的“木匠式”教育觀,是關注孩子的外在表現,試圖以雕刻木桌木椅的來塑造一個“標準化”的孩子。

本書譯者、清華大學積極心理學研究中心副主任趙昱鯤在後記中用一張模型圖解釋了“木匠式”教育的本質錯誤——

牛津心理學博士媽媽:全世界的父母都是“木匠式育兒”的受害者


可以看到,教育的關鍵,是從外向內層層遞進。“木匠式”父母普遍的教育觀念,卻與理想模型截然相反。我們最關注及焦慮的往往是最外層的學習分數、考試名次,但對最影響孩子整個人生及外在表現的心理內核卻不甚瞭解,甚至不曾在意。這難道不是一種本末倒置嗎?

面對這一問題,本書的答案是:成為孩子的“園丁”吧。“園丁式”父母,既能夠幫助我們自身緩解焦慮,也將會使得孩子成為更好的人。



牛津心理學博士媽媽:全世界的父母都是“木匠式育兒”的受害者


園丁式父母,不會把養娃當成工作。


高普尼克博士向我們拋出了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我們不以丈夫/妻子的成就來評價自己作為配偶的價值,也不以好友的成就來評價自己作為朋友的意義,那麼,為什麼總是用孩子的成就來衡量評價父母是否稱職呢?

中產家庭的父母,尤其是母親,之所以在焦慮的洪流中越陷越深,往往是把“為人父母”這件事當成了一種工作。更糟糕的是,這項可能長達18年甚至更久的工作,KPI往往會因為身邊家庭的孩子而變化,我們無時無刻在加班,甚至常常吃力不討好。

但是換一種角度,當我們摒棄工作的態度,而以追求給孩子更好的愛為目標,“為人父母”這件事的意義便美好了起來。

因為,

“愛的意義不是塑造我們所愛之人的命運,而是幫助他們塑造自己的命運;不是為了向他們展示道路,而是為了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道路,哪怕他們所走的道路不是我們想選的,也不是我們能為他們選擇的。”


園丁式父母,賦予孩子未來核心能力。


如果父母是園丁,那麼孩子就是一座花園。我們致力於創造、夯實肥沃的土壤,以保證整座花園的生態系統能夠使用外部環境的變化。

說實在的,我們這一代,也是屬於歷史的一代。那麼,誰能確保我們的精心教育能夠讓孩子成功立足於未來世界呢?

所以,就像打理花園一樣,在所有的軟實力中,最具長遠目光的就是“核心適應能力”,即“適應改變本身”。相對應地,我們的任務不再是塑造孩子的人格與想法,而是賦予他們探索世界的能力與好奇。


牛津心理學博士媽媽:全世界的父母都是“木匠式育兒”的受害者


02.如何成為“園丁式”父母?我們應先知道哪些教育真正有效。


可能有人會說:我也意識到以“木匠”的方式教育孩子並不完全正確,但他們尚未成熟的時期,父母理所應當為他們避免風險,承擔起糾正錯誤、正確引導的重任。

然而,最近的一項研究讓我大跌眼鏡。研究發現:孩子很少會通過父母刻意的教授來學習。換句話說,你的教育很可能有一部分是無效的!

高普尼克博士在書中總結道:“孩子可能對別人提供的信息很敏感,但絕不會被動地被他人塑造。”那麼接下來的問題就是:父母的哪些教育方式,才是真正塑造孩子的有效信息?

和孩子一起做,

而非“按我說的做”。


身教大於言傳,這一點很多父母都聽說過也認同,卻常常不自覺地違背它。我經常聽到朋友抱怨,有時自己也會和別人訴苦:為什麼和孩子講道理,他卻總聽不進去?偶爾,講道理還會上升至“暴力”:揍一頓,總該長記性了吧?

但事實證明,收效甚微。連思想家盧梭也說: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

高普尼克博士在書中給出瞭解決方法:父母應該拋卻學校教學的方式,不以教授知識的大人自居,而和孩子一道行動。

事實上,我們不應該忽略孩子的敏感程度——他們會注意到,我們是在告訴他們“是什麼”,還是邀請他們思考“為什麼”。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孩子不僅是我們的鏡子,也是最瞭解我們的人。

牛津心理學博士媽媽:全世界的父母都是“木匠式育兒”的受害者


親子只是一種關係,

信任比教育更有效。


根據科學研究成果與自身經驗,高普尼克博士認為,父母和孩子本質上是一種關係,“養育是一種形式的愛”。

這一觀點與我國著名心理專家李子勳不謀而合,李老師曾說:“好的教育會體現在好的關係中,好的家庭不用刻意教育,孩子是在好的關係中就知道該怎麼做,所以這時望子成龍就不再是難事。”

最近看的電視劇《小歡喜》中,恰好看到這種信任之重要的最好佐證——

劇中,開學分班考時全班墊底的高三學渣方一凡,終於在期中考試時總成績提高了56分,班級名次也有所提升。然而,媽媽童文潔還是因為他的分數停留在全區排名末尾而大發雷霆。

兒子覺得,自己的努力已經達到了極限,媽媽總拿自己和別人比,卻從來看不到他的過人之處。但站在媽媽的角度,要說生氣,其實也情有可原,畢竟高考只看成績,孩子怎麼可能不跟別人比?


牛津心理學博士媽媽:全世界的父母都是“木匠式育兒”的受害者


牛津心理學博士媽媽:全世界的父母都是“木匠式育兒”的受害者



母子爭吵與冷戰之際,爸爸方圓卻說出了一番寬心的箴言: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能只著眼於“橫著看”,把孩子和其他人做比較,而要經常“豎著看”,關注孩子相較於自身的成長與進步。如果說“橫著看”是發現差距,徒增焦慮與痛苦,那麼“豎著看”就是觀察到孩子的努力,相信他們內在向上的力量。

後者這種良性比較,能夠讓孩子不在親子關係中患得患失,增長他們的自信與內驅力,從而獲得更長遠的進步。


牛津心理學博士媽媽:全世界的父母都是“木匠式育兒”的受害者


牛津心理學博士媽媽:全世界的父母都是“木匠式育兒”的受害者


牛津心理學博士媽媽:全世界的父母都是“木匠式育兒”的受害者


更重要的是,父母也不會因為孩子成績或人生的起伏而陷入過度的焦慮中。

要允許青春期的孩子,

離開保護,發生轉變。


以身作則,信任尊重,這是第一步,也是前提。而當孩子一點點長大,步入了青春期,不再粘著我們,有了更多隱私和轉變,又要怎麼辦呢?

美國最新大腦發育專家也研究了這一命題,得出了青春期孩子的四個重要發展階段:

11-12歲:青春期初期13-14歲:情緒異常激動期15-16歲:追求冒險期17-18歲:青春期後期


可以說,哪個時期的父母都不好當,都是“在危險邊緣試探”。然而,好父母的智慧就在於:上善若水,順勢而為。

曾經遇到過一位媽媽,她的青春期女兒非常叛逆,兩人天天針尖對麥芒,架沒少吵,東西也沒少摔。

為此,這位媽媽慢慢反思自己,從說教和控制的執念中走出,逐漸放開了自己邊界,在不破壞原則的前提下,主動和孩子聊八卦,聊孩子喜歡的話題。最終,也讓女兒消除了芥蒂,和她成為了交心的好閨蜜。

正如書中寫道:“青春期就像童年早期一樣,註定會是一個創新和變革的時期。不同的是,青春期的孩子將要體驗的不再是置身於童年保護期的安全環境中探索世界。相反,青少年要做的是離開受保護的環境,真正靠自己去採取行動。”

那位媽媽的做法確實值得學習,也確實是對中年父母的一種挑戰。因為往前十幾年,我們都在極力保護孩子,讓他們遠離危險。而當他們步入青春期,我們卻要主動放手,甚至希望他們能夠勇敢地、堅韌地面對危險。

但“園丁式”父母的教育藝術,也正在於此。


牛津心理學博士媽媽:全世界的父母都是“木匠式育兒”的受害者


03.為人父母,是給孩子一個世界,並允許他們重建。


寫到這裡,我很想與各位同樣身陷焦慮的父母分享一段作者寫在後記中的話:

為人父母的成功在於養育成人的孩子能夠自己做出決定,哪怕是災難性的決定。這是作為父母最悲傷的一部分,但也是道德深度所在。

好的父母會讓孩子在一個安全、穩定的童年期不斷嘗試和探索全新的生活和生存方式,讓他們勇於冒險。風險只有在事情變化之後才能真正被稱為“風險”。

如果孩子沒有機會失敗,那我們作為父母就不成功。同樣,好的父母也會支持孩子以自己未曾料到的方式去獲取成功。


未經檢視的生活不值得過,未經失敗的人生則是脆弱的花朵。好的父母是成為園丁,這件事雖然艱難,卻一定是對孩子與我們自己最好的努力方向。彼此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