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5 農業進入騎兵打步兵的"冷兵器時代", 不打破線性發展就會慘遭淘汰

很多莊主抱怨農業難搞,做農莊太難了,那麼,農莊發展為啥如此之難?相比其它行業,農莊究竟卡在了什麼地方,阻礙了其幾何級數遞增的可能性?

商業講究投入和產出的關係,產出的級別不以良好的願景為依託,只以投入的方式為依據。對於廣大農莊來說,也正是投入方式的線性邏輯限制了創收空間。


一、絕大部分的農莊都在線性發展


對於傳統種植型農莊來說,無論前期如何改良土壤,如何引進新品種,如何聘請高能技術人才,如何運用新的技術手段,一旦將果苗種下去,那麼,後期的跟進管理、跟進投入、收穫週期、產量、銷量等,基本上都可以算出來,也就是說收入的上限基本是確定的。


農業進入騎兵打步兵的


如果想增加收入,就要擴大種植面積。而且,接下來增加的種植面積,不會因為你前面種植的好,就會減少接下來的投入,接下來的所有工作,都要繼續重複操作。如此循環往復,疲於奔走在想增加收入就要投入,投入才能增加收入的線性邏輯裡。

傳統種植型農莊之所以難做,就是受制於擴大面積所需要的土地、增加投入所需要的資金,導致很多莊主想擴大規模而不能,而沒有規模就意味著傳統種植型農莊的收入是有很低的天花板的。


農業進入騎兵打步兵的


對於主要營收靠餐飲和住宿的農莊來說,想增加收入,就要看有多大的接待能力,餐桌和床鋪的數量決定著收入的上限。

哪怕是靠遊樂設施盈利的田園景區項目,想增加收入,也要不斷增加新設施,只有設施新奇、多元才能吸引人流,這和種果樹沒有本質區別。一家田園景區的佔地面積和設施數量決定著可同時容納的人數,也就決定著收入的上限,關鍵是一旦停止更新就會失去市場吸引力,同樣落入線性發展的邏輯。

二、農業進入騎兵打步兵的“冷兵器時代”


今天的新農人、農莊主,早非以前的傳統農民,他們大多都是各領域的精英,攜資源介入農業,進入之初就有著遠期的宏偉目標,要麼是顛覆農業,要麼是整合農業,要麼是引領農業的未來,總之,他們根本就沒有打算以傳統的邏輯來務農。

很多媒體稱這種現象是降維打擊,農業是低維,而社會資本攜資源而來是高維。這種降維打擊的力度,被形容為冷兵器時代的騎兵打步兵。


農業進入騎兵打步兵的


以互聯網企業進入農業來說,他們首先顛覆的就是生產方式,然後就是收益方式。

我們先看看互聯網的發展邏輯,比如設計一款軟件,邏輯上只要開發成功,未來,從100人下載使用到100萬人下載使用,不用再擴大規模來重新生產,賣出100個軟件和賣出100萬個軟件的成本近乎一樣,收益卻遠非一個量級。

一款手遊,開發成功後,賣出一項裝備是虛擬的,邏輯上可以無限增加賣出的裝備數量,而不需要每次去擴大規模重新生產裝備。這就意味著,賣出一個裝備和賣出一萬個裝備的成本接近一樣,但收入出現天壤之別。

互聯網公司有著這樣的生產方式和收益方式,也就決定著他們跨入農業,也會慣性思考如何導入互聯網思維來做農業。於是,在生產方式上改變傳統生產方式,提高產出效率,讓農業生產跳出以規模換取高收益的商業邏輯,同時改變收益方式,將消費者變為投資者,將農產品現貨變為農產品期貨,將農產品變為金融理財產品,將種地製作成遊戲和社交場景,進而徹底顛覆農業。


農業進入騎兵打步兵的


有著演出基因的公司,將農田變為實景演出的道具和背景,進而在新興消費市場佔據話語權,贏得新的利潤增長點、新的口碑和新的業態。


農業進入騎兵打步兵的


有著藝術基因和媒體基因的公司,避開農產品的品質賣點,轉而營造自然時尚的田園氛圍,以田園藝術、生活美學和鄉土文化為核心切入進來,讓消費者的愉悅感、體驗感和儀式感得到極大的提升和滿足。


農業進入騎兵打步兵的


其它各行各業的精英們、社會資本們,正在以共享的概念、平臺化的概念,逐漸逐漸的將新的商業模式植入到農莊,讓農莊悄悄發生變化。

有一天,你突然發現,這些跨界打劫者、降維打擊者根本不在農產品層面和傳統的農莊進行競爭,他們另闢賽道,瘋狂奔跑。


三、農莊的線性發展註定沒有未來


另闢賽道,不是說不重視農產品的品質。在農業領域的新興投資群體,他們認為農產品的品質達到一定水準是基本面,也就是說生產優質健康的農產品是基本的要求,但絕非取勝之道。

新興投資群體非常明白自己不擅長農業,但生產出優質健康的農產品又是最基礎的保障和依託,為此,他們以自己的商業理念輕鬆化解:專業人做專業事。他們聘請農業科研機構的專家來指導工作,引進市場優質暢銷品種,優化生產方式,從而保證了農產品的有序生產和品質。

更有甚者,完全拋開農業生產,同傳統農莊聯合,只專心做自己擅長的。

看似聘請專家和引進新品種花費了一定金錢,或者同人合作犧牲了一部分收益,但相比自己來摸索和試錯,他們知道,由於避開了大量因缺乏經驗所導致的無效、沉沒、重複投資,應該說划算的很。最主要的,贏得了時間和紅利窗口。


農業進入騎兵打步兵的


輕裝上陣的新興農業投資者,把目光緊緊盯向市場,他們深挖消費需求,研究消費偏好,洞察消費者獲取消費信息的途徑和影響消費者決策的因素,藉助互聯網工具,生產吸引眼球的內容,進而快速圈佔流量,再狹流量號令農業生產和狹流量以田園為變現通道。

一套組合拳打下來,你會發現,有流量、有品牌的新興農業投資者,心中有農,眼裡有農,手上卻無農,但照樣賺取農業的附加值,收割鄉村田園的消費紅利。

一旦控制了流量,也就掌握了話語權。在同一個城市的周邊,農莊和農莊之間,很難拉開差異化的距離,也就意味著流量可以導入任何一家農莊。同時,也意味著可以消滅任何一家農莊。


農業進入騎兵打步兵的


無論你的種植技術、養殖技術如何成熟,如何有經驗,在有流量的一家農莊看來,都可以輕鬆複製和引進,最多迂迴一下,培育上一段時間,你就失去了市場優勢。至於複製建築設施、景觀設施和遊樂設施,就更小菜一碟了。因為,有流量就有了底氣和膽氣,有流量就可以左右騰挪、任其週轉、隨意變通。

未來,每一個區域都將出現一家獨大的農莊,這不受意志為轉移,而是市場贏著通吃的邏輯。因此,如果不能快速走出線性發展的泥淖,就有被託管、兼併、收購的可能,或者完全被取代的可能。


四、拐點:為自己賦能,讓土地增值


方便麵廠家恐怕沒有想到,打敗他們的不是新興的一家方便麵,而是互聯網催生的外賣平臺。因為,外賣平臺的瘋狂補貼,甚至幾塊錢就可以吃到一頓豐盛的菜餚,而且速度很快的送到消費者的辦公桌上,那消費者何必要吃方便麵?

那麼,農莊主是否意識到,有一天打敗他們的有可能也不是另外一家農莊,而是一個和農業完全無關的公司?

無論信與不信,新興農業投資者已經到來。那麼莊主們應該如何避免自己被淘汰呢?

老革命遇到新問題,就要深度思考。


農業進入騎兵打步兵的


一方面,我們要明白企業發展需要經歷一個線性週期,在這個週期裡所做的一切嘗試和努力,都是為了積澱、蓄勢,這個過程如同飛機在跑道上助跑,而積澱和蓄勢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尋找非線性發展的拐點,這個拐點如同飛機陡然上升,脫離地面進入天空。否則,一直助跑而不會起飛,那就是賽車,而不是飛機。

另外一方面,我們要明白農莊的拐點並非靠時間疊加出來的,而是頂層設計出來的。農莊的頂層設計邏輯就是為土地賦能,找到土地增值的通道,而非單單讓農產品增值。


農業進入騎兵打步兵的


為土地賦能,和為農產品賦能是兩個概念。為土地賦能更多的是考慮新興消費群體的消費需求,是基於鄉村田園所展開的生產、生活、生態的共生之路,是基於農產品所進行的三產融合之路,是基於區域發展的共利共好之路。

站在城市的視角下,為土地賦能是解決城市消費外溢對戶外空間的開拓,是體現消費升級下新興消費群體對場景消費、體驗消費的追求,是個性消費、多元消費下消費者對基於土地所營造的生活美學、生活儀式和田園藝術的追捧。


農業進入騎兵打步兵的


一片稻田再也不是單賣稻穀、搞稻田養殖才能換取收益,而是育苗科普、插秧體驗、收割體驗、稻穀加工體驗等等都可以換取收益,甚至單單借用一下場景、改變一下種植形式就可以獲得可觀的收益,更甚至將稻田變身為虛擬遊戲、各種金融衍生產品也可以獲得收益,這不是幻想,而是已經在發生的現實。

在這個現實下,農莊不僅僅依靠自身在發展,而是融入了各方資源,農莊成為了一個平臺,彼此助力,彼此成全,最終實現了多贏,擁有了核心競爭力,具備了資源虹吸效應,從而屹立市場而不倒。

在這裡,莊主超前的理念和符合莊園發展趨勢的頂層設計是重中之重,只有在這個前提下,時間的疊加才有意義,拐點才會出現,才能打破線性發展,才能迎來非線性發展的幾何量級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