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淺談清末捻軍起義:近代反帝反封建道路上不能忽視的一場農民運動

說到清末的反抗救亡圖存運動,大家往往會聯想到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但是在此期間,有一場同樣沉痛打擊了清政府統治的運動爆發,然而它卻不被大家熟知。

它,就是與太平天國幾乎處於同一時期的捻軍起義。

捻軍的家底

捻軍的底子與太平天國是不一樣的,它的前身是捻黨,這是一個在清代乾隆嘉慶年間在安徽山東河南和湖北四省邊區出現的一個反對地主官府的貧苦農民組織。他們由中下層農民集合起來,打劫當鋪和鹽店,進行殺富濟貧、抗官殺差的鬥爭。他們活動的特點是“居則為民,出則為捻”,即有事召集時集中成捻,平時則分散回家為民務農的一種不定型的半武裝組織。

淺談清末捻軍起義:近代反帝反封建道路上不能忽視的一場農民運動

清軍

捻黨的首領初時被稱為“響者”,後面又隨著捻黨的勢力逐漸發展而稱“捻首”。可以說捻黨是一種很早便在民間公開的反清的組織,而到了太平天國運動時期,由於農民起義的潮流的湧現,自然災害頻發等問題,這時的捻黨才發展成為武裝起義的捻軍。由此看來,從整個底蘊上面來看,捻軍的抗爭歷史可是比太平天國要長得多了。

捻軍走上歷史的舞臺

提到捻軍是怎樣從一開始小打小鬧走向形成一個聯合的集團和農民起義的呢?這裡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了,他就是捻軍首領張樂行。張樂行, 1 8 10年(嘉慶十五年)出生在一個地主家庭裡,本來過著富足生活的他應該是這輩子都不會和由窮苦農民組成的捻軍打上交道的,但是在他年輕的時候便在地方上販賣私鹽聚眾抗官,成為朝廷追捕的對象,後來乾脆聚眾成捻,對抗清政府,成為捻首。

淺談清末捻軍起義:近代反帝反封建道路上不能忽視的一場農民運動

張樂行故居

1 8 5 3年在北伐太平軍對抗清政府的感染下,張樂行和永城的馮金標,毫州的朱洪立等十八個不同地區的捻首歃血為盟,立黃旗,號召農民起義並且推舉張樂行為盟主,史稱“十八鋪聚義” ,從此,捻軍由一支支分散在不同地區,各自為政,互相之間鮮少交流的隊伍,逐漸走向了聯合的道路。

1 8 5 5年各路捻軍聚集在雉河集的山西會館內舉行了雉河集會議,會議決定各路捻軍統一編制,張樂行領黃旗,龔得樹領白旗,韓奇峰領藍旗,蘇添福領黑旗,侯士偉領紅旗是為捻軍的五大旗,另外河南夏邑黑旗捻首王貫三則是作為有相當實力的友軍。會上還推選了張樂行為大漢盟主,並以大漢盟主張樂行的名義發表佈告祭告天地頒佈行軍條例,確定軍事紀律。除了五大旗以外,此後的捻軍由於人數擴充,又增加了各類鑲邊旗、八卦旗、水花旗。這次會議使捻軍由分散走向統一,由半農民半武裝狀態發展成為一支正規的農民起義軍。

淺談清末捻軍起義:近代反帝反封建道路上不能忽視的一場農民運動

近代清朝戰爭

捻軍算是太平天國軍一部分?

那麼來到這裡便會有一個新的疑問了。與太平天國運動相比,捻軍的發展早於它,發展道路也不盡相同,那為什麼在網絡上卻有著那麼多人認為捻軍是太平天國的一部分或是認為是太平天國的“新軍”呢?

其實關於捻軍是不是太平天國運動的一部分,最早是在1952年由著名歷史學家,太平天國史研究專家羅爾綱提出的,當時他是最早研究捻軍的一批學者,對太平天國運動有著極其豐富的認識,那一年他把他的舊作《捻軍的運動戰事》改名為《太平天國新軍的運動戰》 ,並在這本書書的新版序言中 ,他主張把“捻軍”改稱為“太平天國新軍”。這一說法也在當時得到了學界的支持,就這樣,捻軍成為了太平天國的新軍。

淺談清末捻軍起義:近代反帝反封建道路上不能忽視的一場農民運動

當然了,對待有爭議的歷史總是見仁見智的,蘑菇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時間回到1857年左右,太平天國經歷了天京事變以及石達開的出走後,江蘇、安徽等地的太平軍元氣大傷,讓洪秀全等人深感憂慮,決定廣泛吸納周邊地區的兵員及起義隊伍。李秀成部通過李昭壽與張樂行舊日情誼,成功聯繫上了此時捻軍的首領張樂行,由桐城送信給在三河尖的張樂行 ,邀請捻軍參加太平天國 ,後張樂行復文表示同意 ,這時太平天國與捻軍這兩個當時比較大的農民起義部隊開始有了接觸。同年,太平軍和捻軍會師於霍邱城外,捻軍將領受封,軍隊改換太平軍旗幟接受太平天國的封號。在兩軍結合以後,張樂行與陳玉成兩軍配合在河南固始和安徽穎上等地作戰。但捻軍後來被袁甲三的清軍圍困在正陽關,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情況下,不得已棄關向南走到達太平天國區域前沿的六安駐紮。

淺談清末捻軍起義:近代反帝反封建道路上不能忽視的一場農民運動

名義上的歸屬?

根據相關史料記載,雖然張樂行被太平天國封為徵北主將、沃王等稱號 ,但是卻沒有明確的分封時間,而是草草帶過。而且捻軍同太平天國聯合後 ,雖然接受了太平天國的封號 ,但其軍隊卻仍然保持自己的獨立性 ,有權不受太平軍改編和調遣。關於這一點 ,李秀成後來在自述中也有所指出“雖招有張樂行之眾 ,此等之人聽封而不聽用也”。

淺談清末捻軍起義:近代反帝反封建道路上不能忽視的一場農民運動

太平軍

所以照如此看來捻軍當時與太平軍合作作戰是真,接受太平軍的封號也是真 ,但這卻並不等於是與太平軍合併作戰,而且捻軍與太平天國軍隊在信仰上、政治理想和軍事目標等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 ,這或許會讓雙方難免會產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其後張樂行就對太平軍的高傲態度表示不滿 ,他在自述中曾經這樣說道: “我因他們待人不好 ,就折回老家居住。” 但是正如上面所提到的,捻軍是否屬於太平軍的一部分,還是說雙方只是建立了一個比較友好的關係則是有賴各位朋友自己定奪了。

淺談清末捻軍起義:近代反帝反封建道路上不能忽視的一場農民運動

咸豐皇帝(1831-1861)

劉餓狼事變

1857年,撤退到六安的捻軍,由於受到了清軍沉痛的打擊,士氣低弱,此時以綽號“餓狼”的劉永敬和綽號“小白龍“的劉天台二人為首的藍旗自恃實力強大反對繼續和太平天國聯合,不服從張樂行的統一指揮。捻軍內部的團結受到威脅,而張樂行和龔得樹則堅決主張和太平天國聯合,反對分裂。於是在張樂行的默許下龔得樹以反叛為由將劉永敬和劉天台處死。隨後藍旗將領不服,在將領劉天福和劉天樣等帶領下,率部北上。從此捻軍分裂為淮北和淮南兩個部分。淮北捻軍向山東和河南遠征,而淮南捻軍繼續和太平天國聯合作戰,這場事變也被後世稱為“劉餓狼事變”,與太平天國的“石達開出走”一樣,這次事變沉痛的打擊了捻軍的軍事實力,使之影響力和戰鬥力大大削弱。

淺談清末捻軍起義:近代反帝反封建道路上不能忽視的一場農民運動

太平軍

捻軍,何去何從

1864年,太平天國運動宣告失敗,賴文光與張宗禹將殘餘的太平軍和捻軍合併為聯軍,以靈活機動的戰術對清政府進行襲擾,在豫、魯等地造成了極大的威脅。甚至在1865年5月,于山東曹州全殲僧格林沁的部隊,此戰的勝利震驚華北,以致京師戒嚴。

1866年,聯軍受清政府“畫河圈地”所限,再次分兵為東西兩軍,賴文光率軍在中原作戰,為東捻軍;張宗禹則率西捻軍入陝西配合回民起義。

1868年1月,東捻軍與李鴻章的淮軍作戰,在山東被困,西捻軍隨後增援,逼近天津。但或許是天有意忘捻,在太平天國失敗後採取騎兵靈活作戰的捻軍在山東、河北地區遇到連日的大雨,讓騎兵行動受限,作戰效率降低,反被清軍包圍,最終左宗棠滅西捻軍,李鴻章滅東捻軍,歷時多年轟轟烈烈的捻軍起義終於落下帷幕。

淺談清末捻軍起義:近代反帝反封建道路上不能忽視的一場農民運動

李鴻章

捻軍起義雖然最終以失敗告終,但它從正式起事到被消滅,歷時近二十年,捻軍的戰爭波及皖、豫、魯、蘇、鄂、陝、晉、直(冀)八省,造成的影響幾乎覆蓋全國,在近代救亡圖存,反抗封建主義統治上依然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與太平天國運動一樣,作為農民起義運動,它同樣有著很多的侷限性和狹隘性,加之它在後期與太平天國的密切關係,或許這正是它為什麼被有意無意的被置於太平天國運動當中去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