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9 回鶻,源自“敕勒川,陰山下”的敕勒人,後成為大唐的鐵桿盟友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這首《敕勒歌》我們都學過,出自《樂府詩集》,是一首由鮮卑語譯成的北朝民歌。

敕勒川,便是敕勒人居住的地方,北朝時期稱河套平原至土默川(陰山山脈的中段)一帶稱為敕勒川,所以說“敕勒川,陰山下”。其位置大致在現在的山西北部、內蒙一帶。

回鶻,源自“敕勒川,陰山下”的敕勒人,後成為大唐的鐵桿盟友

但敕勒人並非鮮卑人,只是在北朝時期受鮮卑統治,其又源自兩漢時期的丁零人,最早生活在貝加爾湖以南地區。接下來,我們就來梳理一下這支遊牧民族又是如何影響我國曆史的。

1、漢之丁零

《史記·匈奴列傳》記載:

後北服渾瘐、屈射、丁零、鬲昆、薪犁之國。於是匈奴貴人大臣皆服,以冒頓單于為賢。

漢朝初年,冒頓單于征服丁零,從此丁零成為匈奴的屬國,“丁零”一名其實也是匈奴對其部眾的稱謂,當時的丁零依然生活在匈奴北方、貝加爾湖一帶。

回鶻,源自“敕勒川,陰山下”的敕勒人,後成為大唐的鐵桿盟友

丁零

2、北朝之敕勒、高車

敕勒,大約是其族人的自稱,又稱鐵勒。北朝時期,入主中原的鮮卑人因這一民族所用的車輪高大而稱其為“高車”。《魏書》中記載敕勒人:

其遷徙隨水草,衣皮食肉,牛羊畜產,盡與蠕蠕同。惟車輪高大,輻數至多。

蠕蠕,是鮮卑人對柔然的稱呼。所以在北朝時期,敕勒人與柔然一樣過著遊牧、狩獵的生活,並逐漸南遷,有的部落已經遷至長城內外,這便是“敕勒川”。

回鶻,源自“敕勒川,陰山下”的敕勒人,後成為大唐的鐵桿盟友

高車

拓跋鮮卑崛起之後,不僅入主中原,同時還向北征服漠南、陰山南北的敕勒人部落。史載:

399年,拓跋珪分三路北伐高車,大破30餘部,獲7萬餘口,馬30餘萬匹、牛羊140餘萬頭。

429年,拓跋燾北擊柔然之時,破高車東部於巳尼陂(貝加爾湖)。

高車的衰亡源自當時北方草原上柔然、嚈噠以及北魏的夾擊。高車被擊敗後,其部落四處逃散,或投北魏,或奔柔然。之後,北魏將降服的高車諸部南遷至其北部邊境與河西等地,保留原來的部落形式的同時,派遣官吏監督和管理,設“護高車中郎將”等職務。

留在大漠的高車,先是附屬於柔然,突厥在552年滅柔然後又轉而臣服於突厥人。

3、隋唐之回紇——敕勒(鐵勒)的一支

隋唐時期,鐵勒(敕勒)分為許多部族,比如薛延陀、回紇、骨利幹、多覽葛、僕骨、拔野古等等,皆隸屬於突厥汗國。

突厥是我國古代北方草原上繼匈奴、鮮卑、柔然之後有一個強大的遊牧民族,公元6世紀時的突厥汗國,幅員遼闊,史載其版圖:

“東自遼海以西至西海,萬里,南自沙漠以北至北海,五六千里,皆屬焉。”

蒙古人崛起之前,從未有一個遊牧民族如此之盛,它不僅威脅到了我國的中原王朝,同時期的波斯薩珊王朝、拜占庭帝國也一樣籠罩在突厥人的陰影之下。

回鶻,源自“敕勒川,陰山下”的敕勒人,後成為大唐的鐵桿盟友

唐朝初年也曾對突厥稱臣,但不久李世民便改變了這一被動的局面。

公元630年,李世民派李靖滅東突厥,之後鐵勒中的一部——薛延陀部稱霸大漠,回紇遂隸屬於薛延陀。

公元646年,李世民派李勣北伐薛延陀,回紇與唐軍聯手滅薛延陀,這是回紇與大唐成為盟友的序幕。

此後回紇漸漸強大起來,鐵勒諸部逐漸都歸順了回紇,而回紇也便成了鐵勒諸部的總稱,史稱“九姓回紇”,這一年,公元647年,是回紇建國的元年。其中,藥羅葛為回紇可汗的姓氏。

薛延陀滅亡之後,回紇歸順唐朝,李世民在漠北設置六府七州,又置燕然都護府,統一管理整個大漠。

4、鐵桿盟友——回紇與大唐的聯合作戰

在回紇內部鬥爭中,唐朝一直支持藥羅葛家族的可汗地位。公元648年,回紇可汗吐迷度被其侄子殺死,唐派燕然副都護元禮臣派兵協助回紇平定內亂,立吐迷度之子為可汗,任左驍衛大將軍,並繼承了其父親之職——瀚海都督。

回鶻,源自“敕勒川,陰山下”的敕勒人,後成為大唐的鐵桿盟友

此後,回紇在北方一直作為唐朝的鐵桿盟友助唐作戰,穩定大唐邊陲。

  • 聯手滅西突厥

公元651年,回紇五萬鐵騎助唐將梁建方大破西突厥阿史那賀魯,收復北庭。

公元657年,回紇再次出兵協助蘇定方、程咬金滅西突厥。

  • 聯手滅後突厥

公元682年,東突厥在漠北復國,史稱“後突厥”,回紇重新被突厥人統治。之後,在北方大漠,便形成了大唐與回紇聯手圍攻後突厥的局面。

回鶻,源自“敕勒川,陰山下”的敕勒人,後成為大唐的鐵桿盟友

公元744年,唐玄宗李隆基命朔方節度使王忠嗣北擊後突厥,破後突厥左廂阿波達乾等11部,回紇同時出兵斬殺後突厥頡跌伊施可汗。

公元745年,回紇可汗骨力裴羅擊殺後突厥白眉可汗,並送其首級至長安。至此,後突厥亡,回紇正式崛起,盡收後突厥之地。

5、回紇改名為“回鶻”

從骨力裴羅開始,唐朝正式承認其回紇“可汗”的稱號,回紇遂成為唐朝中後期漠北地區唯一的強國。

回鶻,源自“敕勒川,陰山下”的敕勒人,後成為大唐的鐵桿盟友

與歷史上的匈奴、鮮卑、柔然、突厥不同,回紇世代與大唐和睦相處,這在我國古代是極為罕見的,這一關係並未由於回紇正式建國而變化,回紇人也一直稱大唐皇帝為“天可汗”。

  • 助大唐平定安史之亂

始於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亂,是大唐,甚至是我國古代史的轉折點。安史亂起,回紇便遣使至靈武(唐肅宗李亨所在地),請求出兵平叛。

回鶻,源自“敕勒川,陰山下”的敕勒人,後成為大唐的鐵桿盟友

757年,回紇與大唐聯軍收復長安,之後又收復洛陽。

762年,唐代宗李豫向回紇借兵助討安史餘部史朝義,回紇大軍與僕固懷恩聯軍大敗史朝義,史朝義兵敗自殺。

回紇於國家有救難之勳,而又不曾侵奪分寸之地,豈得不厚乎!

不過,回紇人也並非仁義之師,收復洛陽後曾大掠三日,但這其實也是當初李亨與回紇的約定——土地、人眾歸我,玉帛、子女予回紇。

《舊唐書》中評價回紇:

於國之功最大,為民之害亦深。

但回紇與大唐中興有功,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

  • 助大唐抵禦吐蕃

公元788年,回紇自請改漢名為“回鶻”,取“迴旋輕捷如鶻”之意。

唐朝在安史之亂後無力經營西域,吐蕃乘機佔據河湟,切斷了中原與安西四鎮的聯繫。而在這種情況下,回紇曾多次派兵助安西、北庭都護府,共同抵禦吐蕃。

回鶻,源自“敕勒川,陰山下”的敕勒人,後成為大唐的鐵桿盟友

公元791年,回紇可汗率兵數萬聯合北庭都護楊襲古擊敗吐蕃,重建北庭。回紇與吐蕃的戰爭一度取得了優勢,曾收復涼州、佔據北庭、龜茲,重開東西交通。


大唐與回鶻世代和親,為甥舅之國。《宋史·回鶻傳》說:

先是,唐朝繼以公主下嫁,故回鶻世稱中朝為舅,中朝每賜答詔,亦曰外甥。五代之後皆因之。

即使到了宋朝,回鶻的一支西遷後建立的喀喇汗王朝可汗依然稱宋朝皇帝為“漢家阿舅大官家”。

回鶻,源自“敕勒川,陰山下”的敕勒人,後成為大唐的鐵桿盟友

回鶻的滅亡,早於唐朝。

公元840年,回鶻被北方的黠戛斯所滅,而黠戛斯所在的地方就是當年回鶻的祖上丁零~高車所居住的地區,北方的遊牧民族不斷崛起,又不斷被攻滅,幾乎是世代輪迴。

但回鶻的滅亡和西遷,卻造成了整個亞洲格局的變遷,而這將是下一節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