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郝景芳:科技的快速發展,才是拉開人與人差距的根本原因

郝景芳:科技的快速發展,才是拉開人與人差距的根本原因

郝景芳:科技的快速發展,才是拉開人與人差距的根本原因


內容來源:2019年9月25日-27日,在阿里巴巴集團主辦的雲棲大會子活動“雲棲時間”中,青年科幻作家、童行學院創始人郝景芳進行了題為《科技能帶來更好的未來嗎?》的精彩分享。筆記俠作為合作方,經主辦方和講者審閱授權發佈。

講者 | 郝景芳

第 4339 篇深度好文:7986 字 | 15 分鐘閱讀

活動筆記•文化生活

本文優質度:★★★★★+ 口感:紅心小柚子

筆記邀您閱讀前,先思考:

  • 科技能帶來更好的未來嗎?
  • 未來的社會將是什麼樣子?


簡單介紹下我自己,我的身份是科幻作家,我也是童行學院的創始人。我今天主要講這4個方向:

第一,科技對於未來的發展;

第二,未來的社會會是什麼樣子;

第三,科技和社會公平之間的關係;

第四,我們能否利用科技,真正的帶來一個更好的未來。

一、科技對於未來的發展

我先從科幻作家的身份講,科技和未來的美好生活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

經常有人問我,你對未來是樂觀主義還是悲觀主義,你覺得科技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好還是更不好呢?


我說,當然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好,科技在過去兩百年已經大大改變了世界,未來一定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好,一定會讓世界更美好。

但是,這裡面有問題,在於它能讓世界變得更美好,不代表讓所有人都更美好。科技可能只是讓一部分人的生活變得更美好,另一部分人的生活也許沒有變,或者變得更加不好。

郝景芳:科技的快速發展,才是拉開人與人差距的根本原因

所以科技並不保證所有人一定同樣美好。即使科技有一天能讓所有人的生活都變美好,但不自動如此。什麼叫不自動如此?

就是說我們發明科技成果,這些科技成果自然而然就擴散到所有人那裡了,不會自動發生這樣的事情,一定是需要一些人做出額外的努力,才可能讓科技成果惠及到所有人。

我先從三個科幻故事開始講。

第一,是我自己的作品《北京摺疊》,這是一個虛構的作品,在一個未來的城市,城市被分成三個空間。

第一空間,生活的非常舒適和美好,但是第三空間會有龐大的人群,他們是失業人群,被機器自動化技術取代了,只能生活在龐大的第三空間,每天只有8小時讓他們活動一下,只能做低廉的垃圾工。

我想推演一個不那麼美好的可能性,有大量人失業,找不到工作,只能靠最低的社會保障救濟,活在很悲慘的狀態裡面,這固然是一種想象,但是它是未來的一個可能性。


第二個故事叫《千鈞一髮》,它講的是基因科技。

如果未來的基因科技可以在出生之前進行篩選,可以提早知道生下來的這個人是什麼樣子的,有的人可能天生基因就是高貴的,就可以做一些高貴的職位;有一些基因註定做不了高級的職位,從生下來這個人的身份就是註定的。

所以《千鈞一髮》它是一個非常美麗的故事,演了基因不同的人的故事。

第三個故事叫《頭號玩家》,這是一個虛擬現實的世界,未來可能99%的人都戴著頭盔眼鏡生活在虛擬世界,當成自己的真實世界。

與此同時,誰是受益者呢,是虛擬世界背後的大公司的大老闆,他自己本身是生活在虛擬世界之外的,他靠這樣的虛擬世界掙了很多錢。


所以我們就看到這樣一種不平等,營造這個虛擬世界之外的人是受益者,裡面的人在現實生活中是很悲慘的。

也就是說,我們在這樣的科幻故事對未來的預測裡看到了種種對未來灰色的預測。

科技會拉大人群的差距,帶來更多人的不平等,自動化技術造成職業不平等,基因科技造成天生下來命運就不同,而互聯網或虛擬現實技術造成了虛擬之內和虛擬之外人與人的不平等。

所有這些科幻故事都是希望給我們提供一種警示,看到這樣的預言,我們能不能做一些事情避免這樣現象的發生。

二、未來的社會會是什麼樣子?

有一個很明顯的現象,科技進化不代表著全世界同步進化。

郝景芳:科技的快速發展,才是拉開人與人差距的根本原因

小時候,我們的教科書上都在講,工業革命發生了,全世界都進入了工業時代;電氣革命發生了,我們大家都進入了電氣時代;後來有了互聯網革命,全世界進入了互聯網時代。

這些知識,小學老師都會告訴你們,但是現實情況是什麼樣呢?

我們現在確實已經進入了第四代工業革命,整個互聯網非常發達,可是這個世界上還有大量人口連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世界都沒有進入。


在非洲、在中國都還有人沒有用得上工業產品,沒有抽水馬桶,沒有自來水,沒有工業商品,還在用鋤頭鋤地,甚至餓肚子。

有了這些基本工業品的地方,也有人沒有用上電,沒有用上計算機,更別說是互聯網了。當然了,這一兩年中國發展很快,所以在這些地方開始慢慢普及很多技術了,可是我們還是會看到非常大的人群落差。

郝景芳:科技的快速發展,才是拉開人與人差距的根本原因

像我們去做社會調研,這是我們自己拍的照片,是在貴州畢節一個幼兒園裡面,整個小學還沒有自來水。小朋友可能從早八點到晚五點沒有水喝,他們也不喝水。我們去的時候帶了一瓶礦泉水,幾個小朋友一下子就搶光了。

現在學校裡是由國家帶來了很多科技設備,但是當我們到他們家裡,發現他們家裡什麼都沒有。

我想說,實際上我們所謂的科技在不斷髮展,進入了幾次工業革命,都只是這個世界上最先進的一群人,最先進的國家裡面最先進的城市進入到了這樣的時代。可是當我們去到這個國家的其他角落,我們去到世界上的其他地方,會發現他們還停留在第一次甚至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前。

我們怎麼能讓這些人群同步進化起來呢?

科技如果運用恰當,它會給所有人帶來福利,互聯網方便了所有人,但是它也是一把雙刃劍,如果運用不好就有可能擴大人與人之間的差別。

我自己現在有一個科幻影視工作室,我們做一些科幻影視的創造,我們自己創作的故事都在討論雙刃劍的效果。

有一個故事是講超級社交網絡,假如說未來人與人之間的社交都是智能助手推薦,就像上淘寶推薦一些商品,未來人也是智能推薦的,就是一個人的生活圈子會越來越窄化和固定,越來越喜歡經常和某一類人群交往,就會不斷推薦這樣的人。

有一個人生活圈子裡缺少一些對他來講更有益的元素,就會越來越固化在一個小的世界圈子裡,人群的區隔就有可能越來越大。

我們還討論了一個故事,未來有可能所有人都可以永生,那會是一個什麼樣的情形呢?

在那樣一個社會里面,可能生育本身就是一種特權,誰允許生孩子,不允許生孩子,就變成了差距和特權的來源。

我一直認為科技是中性的,所有的科技都能讓社會變得便捷,帶來價值,但是如果不恰當運用,或者如果不考慮科技背後的影響,那麼這個科技就有可能帶來的是擴大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帶來整個社會的傷害。

三、科技和社會公平之間的關係

在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是不是所有人的認知水平都能跟得上這個科技時代的發展,是不是所有人對於信息的感知、瞭解、學習和領會,都能夠跟得上這種科技時代發展的潮流。

1.科技公平

我覺得其實很難說,科技可能會拉大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比如說我們如何使用科技產品,肯定越高級的科技產品價格越高。

比如抗癌產品、醫療產品、基因科技,這些產品可能只有富人用得起,他們可以延緩壽命,修改自己的基因,他可能和人群間的差別越來越大。

① 創造科技

收入越高的科技崗位,它的門檻也越高。一個數據工程師本身年薪過百萬,但是培養一個數據工程師,本身需要的投入越高。

② 運用科技

藉助科技使得自己獲得成功,也需要非常高的素質。

我們現在可以看到,互聯網時代有非常多的新崗位出來,很多的新崗位都是高薪誠聘;可是我們也看到,很多農村打工者仍然只能尋找一些收入很低,非常辛苦的體力活,他並不能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邁入一個互聯網尋求工作的階段。

2.教育公平

我們看到這個時代飛速發展,科技已經有了如此多的變化,未來有非常多的新工作,有很多的發展機會。

但是我們會看到大量的農民工或者低教育背景這樣的勞動人群,他們不能很好的適應新互聯網時代,甚至他們自身的知識水平、他們自身的能力都受到了很大的挑戰。

這種情況下,我們有沒有可能給到他們一些更好的教育,更好的能力培養,讓他們適應這個時代呢,現在看是非常非常困難的。

很多鄉村學校,尤其是貧困山村的學校,他們的教育跟八九十年代差不多,甚至是有的地方反而會有所退化,因為老師的流動性更強了,他們想要得到一個穩定的老師會更難。

在這種情況下,城市裡的教育在過去的這些年有了非常突飛猛進的變化,各種好的教育培訓在不斷地層出不窮,加上很多科技手段的輔助。

這種時候城鄉之間教育差距就越來越大,最近這些年能夠考到名校的寒門學生越來越少,現在很多人都在探討用互聯網的方式幫助教育公平,使得遠程教育,讓很多真正在山村的孩子獲得收益。

可是問題在於這樣的嘗試也有很大問題,一些互聯網直播、互聯網錄播的課件被放到課堂的時候,發現孩子跟這種課程的交互相對還是很弱,這個孩子仍然不能從屏幕上獲得足夠多的幫助。

所以我們會發現,其實真正特別需要加強的環節,仍然是教師這個環節,因為4到12歲之間的孩子,整體需要的教導和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是完全分不開的。


所以我們這個時候發現,簡單的搭建一些硬件設施,或者是通過硬件設施去播放一些內容,並不能夠真正彌合這樣的差距。

這樣的科技固然是提供了便利,但是科技仍然需要落地執行才能達到好的效果。


教育是有動機、資源和反饋三者的有機結合。

城市裡的孩子看同樣的課件,有身邊的父母鼓勵他們,給他們很好的支持和激勵,他們有很好的動機,而且父母和身邊的老師能給他們很好的反饋。


但是互聯網在很多貧困山村並不能夠自然地執行下去,是因為當地的孩子在周圍受不到好的鼓勵,他們父母不在家,他們自己做的任何嘗試也得不到好的反饋。

郝景芳:科技的快速發展,才是拉開人與人差距的根本原因

這兩張照片是前天我們老師下去調研,現場拍的,這兩個五六歲的孩子,貴州省畢節市大延鎮的孩子,他們家就是家徒四壁,連像樣的傢俱都沒有,沒有一本書,沒有玩具,在家裡也沒有人跟他們講話,像這樣的孩子很多都是留守兒童,只有老人在家。


而且很多山村老人自身就不是很愛講話,有些老人還要幹活養家,其實能夠看孩子的人就很少,相互之間的交流對話很少,以至於很多孩子到了五六歲都不習慣於講話。


但是我們知道城市裡的孩子,可能三歲已經去世界各地周遊,四歲已經講很多故事了,所以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就是在這樣細微的地方一點一點拉開的。

我們在這兩個小朋友家裡就會感受到,有的時候最後一公里是非常重要的。


即便是4G都通到了各個村子,即便我們在學校裡也有投影屏,可是這個小朋友,他身邊沒有關心他的人,沒有跟他講話的人,沒有人引領他使用這些科技設備,差的就是這麼一公里,但是鴻溝就在這一公里,這些小朋友就被隔絕在我們整個的科技發展之外。

而他們的成長和城市裡的孩子差的越來越遠,城市裡的孩子出去以後各種各樣都是先進的設備,在家裡有各種各樣智能學習的東西,所以我自己覺得,我們不能無視這個鴻溝的存在。


像上面這樣的留守兒童,我們現在都還有幾千萬,這麼多年加起來累計是上億群體,他們都是在這樣孤獨匱乏的狀態中成長起來的。

中國總共14億人,有1億的留守兒童,這難道不是一個很值得注意的事情嗎?不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嗎?

可是仍然在我們的生活裡面,有太少的人瞭解這方面的情況或者關心這方面的情況。

四、如何利用科技來幫助這些孩子?

現在我自己創辦了童行學院,我們定義為社會企業,希望用社會企業的方式真正深入幫助一些孩子。

我們現在就是想探索用互聯網的方式,用科技的方式、探索可持續的公益、有溫度的公益來幫助他們。我們並不像傳統的公益,最主要的目標是給錢,可能把這個錢給到村子,讓他們修一些設施就夠了。

我們更關注的是人,兒童成長缺了“人”這部分,那這個鴻溝就是填不平的。所以我們一直在想,怎麼能夠更好的把人的溫度、人的力量傳遞到這些孩子身旁。

我們現在探索的是用互聯網的力量做幼兒教師的幫扶,我們希望能夠賦能給當地的山村幼兒園教師,讓這些教師把溫暖溫度送給當地的孩子。

可是現在的山村幼兒園有一個問題,就是建起來以後基礎設施基本湊合,可是教室裡既沒有內容,也沒有軟件。我們希望能夠彌補這塊空白,希望把好的內容、好的材料給到孩子。

所以我們在畢節開始我們的試驗項目,畢節這個地方山區貧困,人口眾多,扶貧很多年還是很貧困,每個家庭有很多的孩子。

在這種貧困落後的地方,怎麼讓小朋友稍微多得到一點幫助,讓他們長大以後不要再陷入同樣的貧困循環,而是讓他們有可能找一些好的工作,有好一點的人生呢?

我們希望在孩子小的時候給他們一些認知發展上的幫助,也許一點點幫助就能夠讓他們長大,在找工作的時候稍微好找一點,所以我們在這樣貧困的地方開始了我們的試驗項目。

但是這個貧困的地方,當地的教師薪資微薄,一個月只有一千多塊錢,他們的生活都很困難。課堂裡也非常匱乏,沒有任何教具、沒有書、沒有玩具。

在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彌補,如果一個空空的課堂,教師自身的教育水平和薪資待遇都不高,怎麼能讓他們帶來更好的教育內容。


我們從2018年9月開始貴州畢節的干預項目,我們給到當地教師能夠用的工具、書籍、課程材料、教案、教輔材料、彩筆和玩具等等。


所有配合的材料都給到教師,給教師出每天的教學方案,每天拿來就可以上手用,不需要很難懂的學習,教師很容易把我們設計出來的教學方案落實下去,而且這也是幫教師緩解了自己教學的困難。

除此之外,我們還給當地教師深入一對一的通過互聯網進行輔導。通過互聯網直接給當地孩子上課,其實是很困難的,小孩子每天對著大屏幕很難看得下去,所以我們希望互聯網是給到教師幫助,讓教師通過微信和其他的互聯網工具進行學習,提升教師自身水平,再由教師把人與人面對面的溫暖傳遞下去。

我們的教研老師和當地老師有一對一的溝通,耐心指導、鼓勵他們,教師一開始是缺少動力的,因為他們覺得學習新的東西很麻煩,但是後來他們慢慢變得越來越積極。


下面這張照片,是一條公主裙,是當地教師用塑料垃圾袋幫小朋友做的公主裙。

郝景芳:科技的快速發展,才是拉開人與人差距的根本原因

其實所有小朋友都是一樣的,當你問小朋友喜歡什麼,對於一個沒有去過縣城的小朋友,她只要見過就喜歡,她只是在書裡或者電視裡見過,但是她也很嚮往。


可是當地的老師用垃圾袋幫小朋友做了公主裙,這個小朋友非常驕傲,這是我們看到教師身上的改變,教師改變了才能傳遞到孩子身上。

郝景芳:科技的快速發展,才是拉開人與人差距的根本原因

這是教師用我們編寫的教案,帶著小朋友做。沒有設計教案之前是怎麼上課的呢,那個時候教師沒有參考的教案或者可以討論的內容,教師當時只是帶小朋友學一些背誦的東西,老師背一句詩,小朋友學一句,教師不會和小朋友對話,不會帶著小朋友討論,不會和小朋友做遊戲。

當教師開始了這樣活動的時候,他們讓小朋友開口說話了,這個小朋友第一次敢於在課堂上發表自己的觀點,跟教師有很多的對話。

在山區做調研的時候,最驚奇的感受是小朋友怎麼這麼聽話,做一個活動沒有一個小朋友在課堂上搗亂。

小朋友都安安靜靜的坐著,我給他們講了一個故事,肚子裡有個火車站,最後我問小朋友你們知道肚子裡有什麼器官嗎,他們回答火車站,老師說什麼就是什麼,他們不會像城市裡的小朋友那樣搗亂。

但是當我們真的給他們這樣的機會,我們會發現山村小朋友慢慢打開了,開始表達自己的觀點了,他們有了自己的意見,他們有了自己的想法。


從去年9月到今年夏季結束,我們分別做了測試,有三個實驗幼兒園和三個對照幼兒園。三個實驗幼兒園的小朋友從溝通與表達、語言能力和理解他人的能力,這三個方面都比對照幼兒園有明顯的提高。

也就是說,我們至少能讓當地的小朋友,不是像不會說話的玩偶一樣坐在那裡,而是會和人有交流、有表達,他們可以理解他人了,這是我們能看到孩子的變化。

未來可以探索的空間還很大,因為我們只做了一年的實驗,只在三個幼兒園做實驗,今年會擴大實驗幼兒園的範圍,但是如果是我們自己的話,只能從三家變成十家,從十家變成二十家,一點一點擴大的。

未來我們想做的是,能夠和更多的合作伙伴在一起,尤其是已經有網絡效應這樣的科技公司,我們希望能夠用更多科技的力量,把一些積極的探索和嘗試擴大化。

因為只有在這種情況下,科技才能成為一個把善擴大的機制,只有這樣,科技才能真正的給這個社會帶來更多的美好。

如果讓當地小朋友看到今天大會的場景,看到我們今天講的所有科技,他們可能覺得來到了另外一個神奇的故事裡的世界一樣。

當我們有了科技營造出來的美好,這個美好可以複製給更多的群體,這才是科技改變世界的意義所在。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主辦方簡介——

雲棲時間,雲棲大會的子活動之一,採用獨立話題演講的活動形式,涵蓋科技跨界、科學家、科幻、技術人生等領域的內容。吸引在垂直領域內有號召力的內外部嘉賓,通過科技、技術強相關的有趣故事,豐富雲棲大會多元維度的優質內容。

童行學院(ID:tongxingplan)由雨果獎得主郝景芳發起,涵蓋科學、人文、藝術、思維4大學習領域,為3-12歲兒童提供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通識啟蒙課程,通過探索型跨學科融合學習,讓兒童思維寬廣,思考深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