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4 茌平耿店村:可借鉴可复制的乡村振兴“样本”

11月4日,鲁西集团40余名党员干部到耿店参观学习。人力资源党支部书记李月芳说,耿店村的成功,在乡村振兴方面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可借鉴可学习可复制的成功案例……来耿店参观学习的人,大多有李月芳的感受。深挖背后,耿店村坚持“德治、自治、法治”三治合一的党组织,一张蓝图绘到底的产业坚持,坚定的“产业+家业”两业驱动发展的民生定位,无一不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

耿店村这个鲁西小村,在无资源优势无区位优势的情况下,用20年的实践对乡村振兴之路作出了解答。

茌平耿店村:可借鉴可复制的乡村振兴“样本”

组织强,党员干部有“不怕吃亏甘于吃亏”的奉献和“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担当。聊城管“爱占小便宜的”叫“吃十八两”。乡村振兴之路上最怕干部“吃十八两”,而耿遵珠“两次让房”则是甘于吃亏的典范:

2012年秋,耿店村第一期两座居民楼建成,村里决定抓阄分楼。抓阄前,大伙议论说,1号楼东一单元东户最孬,出太阳时门头楼遮光,靠近婚宴大厅噪音大,可别让俺家抓到。耿遵珠听了,立马站起来:“俺家要最孬的楼,阄俺不抓了。”结果,楼房分完,另外47户感动得在县电视台点了两首歌:《好干部》和《越来越好》。

2015年,耿店二期6栋住宅楼交房,大伙儿都不想要顶楼,楼房一度“分不下去”。耿遵珠搬出一楼老楼,第一个认领新楼顶楼,在他的带领下,5名村干部和10多个青年人也认领顶层。没了顶楼,再抓阄,楼房就抢了!

“吃亏是福”,这是耿遵珠分楼中得到的基本经验。在他的带领下,村子里的党员干部队伍都不吃“十八两”,都“不怕吃亏甘于吃亏”,勇于奉献,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越来越强。

和其他村一样,耿店村的发展中同样面临不少难题。比如:土地“碎片化”问题。村里地块零散,建个棚需要占好几家的地,得一家一户协商。一户不同意,流转就泡汤。针对这种情况,村两委采用“统一流转”方式,合作社充当“免费中介”,先将村民土地流转到合作社,再将整合的土地原价租给大棚户;收地租时,大棚户先将租金交到合作社,再由合作社转给村民。整个流转,发包方和承包方不直接对话,省心省事,加速了土地流转、产业发展。现在,全村1400亩地,1000亩地实现整合,户均大棚3.9个,最多的户种了21个棚。

再比如:卖菜难。要建蔬菜批发市场,个人建不起,集体没有钱,咋办?通过召开“诸葛亮会”,商议出“股份制市场”的方案。耿遵珠带头入股,35户村民紧跟,再加上村集体3万元,最终募集15万元建起绿源蔬菜批发市场,彻底解决卖菜难。

乡村振兴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遇到难啃的硬骨头,这个时候更需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担当,耿店村全面发挥党支部引领作用,充分发挥村两委班子的组织、协调、表率作用,坚持“德治、自治、法治”三治合一,积极化解村内矛盾,合力壮大集体经济,将党支部真正打造成产业发展的战斗堡垒。这样一来,就没有攻不下的“腊子口”,迈不过的“娄山关”。

茌平耿店村:可借鉴可复制的乡村振兴“样本”

产业兴,村里有“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坚守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创新。

耿店村距城区70余华里,没有资源优势,是土生土长的农业村。

2002年耿遵珠上任支部书记的时候,村里也曾面临“抉择”:当时种了5年的芸豆棚因重茬出现大面积死秧,村里人戏言“早晨拉晚上拽,一天赔进几十块”“孟姜女哭长城,耿店妇女哭大棚”。是“继续种菜”,还是“重敲锣鼓另开张”?一番争论后,他们最终决定:继续种菜。当年秋天,改茬黄瓜,创出棚均收入5790元的纪录。从此,大棚数量蹭蹭地“长”。

“178户农民种植800个大棚,1300亩耕地种了1000亩菜,村内有合作社、育苗场、蔬菜批发市场、包装车间、生态园、资金互助会,村人均纯收入从2002年不足3000元到现在的近3万元,村集体固定资产从负债提升到千万元,种棚菜十年没一年赔钱……”近日,河南焦作市40多人的农业“取经团”来到耿店村,听到耿店的大棚菜发展史时,惊叹不已。

村委会委员耿传喜说:“全村合力入股合作社,集体决策、合作社经营、村民持股,这决策权、经营权和所有权三权分置,是遵珠的发明。”

耿店村的蔬菜种植是“摸着石头过河”。在合作社的经营下,链条不断延伸,形成了前有育苗场,中有资金互助社,后有蔬菜批发市场、精包装厂、大棚生态园的一条龙生产,每部分单独运营,各自入股分红。

如今,耿店村创新性地建立起了“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的产权关系,实现了资产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重大转变。而接着,这种村民集资入股的模式就被应用到发展的各个环节。去年,蔬菜行情好,批发市场的分红率达到50%。

去年,耿店与江苏绿港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流转周围村庄土地800多亩,加快建设“棚二代”科技示范园。建成生产型智能玻璃温室1栋,展示型智能玻璃温室3栋,新型装配式双膜双棉被的日光温室34栋,新型装配式双膜双棉被的拱棚9栋。同时,整合省派第一书记专项扶贫资金1020万元为全区17个贫困村新建高标准冬暖式蔬菜“扶贫大棚”64座。注册了“耿店村”、“棚二代”两个商标,建起耿店村蔬菜质量监测站、质检中心,还改造27个旧棚,全村大棚总量达到700多个,去年靠种菜人均纯收入达到3万元。

22年来,虽然干部有变化、行情有起伏,但咬定蔬菜的决心始终没有变,力度始终没有减,改旧棚、造新棚、建起育苗场、成立合作社,硬是让一棵菜长成大产业,才有了“鲁西小寿光”。乡村振兴就像一场“接力赛”,持续、接续,努力奔跑,“一张蓝图绘到底”,再远的路也能到达。

茌平耿店村:可借鉴可复制的乡村振兴“样本”

定位准,群众自觉有了“产业+家业”两业驱动发展的追求。

戏好要靠唱戏人。人走了,村空了,地闲了,乡村振兴就是一句空话。与很多村“386199部队”留守不同,耿店村随着蔬菜大棚逐渐发展,村民的日子越发红火,吸引了村里很多在外打工的青年人又带着人和钱回到村里种大棚创业。

“村里创业环境和生活环境这么好,谁还愿意背井离乡去打工?”43岁的任传华一度在天津、河北等地“漂”了10多年,干过电气焊、当过车床工、搞过装修。几年前,他回家从种植1个“钢架大棚”起步,如今发展到种植20个,成了村里的种菜“状元户”。

归雁返乡,群凤回巢,乡村振兴有了力量。现在,“70后”“80后”“90后”的“棚二代”们成为种大棚菜的主力军。37岁的耿付奇除了自己种大棚,还当起了公益技术员,成为远近闻名的蔬菜“医生”。耿玉慧在威海务工时认识了刘佰祥,就把这个小伙子“娶”回了耿店,一块儿当起了“棚二代”。德州的大学生王炎炎嫁到村里,跟返乡的丈夫曹有忠开起“网店”……

“2015年以来,先后有56名青年返乡建起了高标准大棚,10多个外地媳妇和女婿落户耿店村,成了名副其实的‘棚二代’。”耿店村党支部书记耿遵珠介绍,耿店村坚持“产业”“家业”两手抓,通过蔬菜大棚做大“产业”,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做强“家业”。该村通过争取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实现了整体搬迁改造,建设了水、电、暖、气齐全的高标准住宅小区,并复垦耕地180余亩,在复垦的耕地上建设了35座扶贫大棚。

茌平耿店村:可借鉴可复制的乡村振兴“样本”

目前,村民全部住进3万多平方米的住宅楼和2400平方米的高标准老年公寓,老式民房全部拆迁。村两委先后投资1200多万元,兴建了文体大院,修建了柏油路网,改造了全村电网,实施了村级“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工程。

村里风气更好了。又有16位“好媳妇”“好婆婆”“五好党员”“科技致富带头户”上了“道德榜”,大家争着比致富、比孝顺、比品德、比模范带头。

村里颜值更高了。翻修了进村道路,新开工了2幢居民楼,建起保洁队伍,推行了“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跟城里没啥两样。

支部战斗力更强了。党员队伍里有了90后“棚二代”,靠着“党支部+合作社”,合作社赚了大钱,去年光分红分了60多万元,集体积累增加到1000多万元;一直坚持的“两会制决策”越发成型,村里的事都由37名党员、33名村民代表组成“两会代表”票决……

让耿店人引以为豪的是,该村建成全县第一个村级敬老院、第一个村级婚宴大厅、第一个村级殡仪馆、第一个村级公墓、第一个集中供暖的地热井,并先后被授予“山东省生态文明村”和“省级宜居村庄”称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