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6 寒門學子9歲才上學,曾任北大副校長,5分鐘說動總理設立“傑青”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朋友們不會陌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國家傑青”,每年評選一次,入選者可獲得80-100萬項目資助。各年頭人數不定。1994年第一年評選的時候,才49人入選。2019年,入選人數達到300人,是最多的一年,以往每年都是200人。

全國選出二三百人,跟增選院士差不多,可見入選國家傑青還是很難的,而很多青年科學家都是經過傑青後成長為兩院院士的,所以,國家傑青有院士搖籃之稱。


寒門學子9歲才上學,曾任北大副校長,5分鐘說動總理設立“傑青”


他向總理建議設立“國家傑青”

我們大多數人並不知道傑青的設立最先是由誰提出來的,我們今天就來講講這個人的故事。

我們都知道,國家傑青設立於1994年,其實從建議的提出到設立用了很多的時間,當年就進行了第一次評選,可以說是非常之快的。

1994年春節前夕,總理召開科技界部分專家座談會,與會人員每人10分鐘發言時間,但有一位最年輕的科學家,只有5分鐘的時間,因為他太年輕,才31歲。


寒門學子9歲才上學,曾任北大副校長,5分鐘說動總理設立“傑青”


但是,他的身份可不低,他當時是北大教授博導,北大生命科學院院長。輪到他發言時,他向總理提出了一個建議,請總理考慮從總理基金中每年拿出5000萬人民幣,資助100名海外留學人員回國效力,以吸引留學人員回國。

他提出的這個建議是借鑑美國總統基金的做法,美國總統基金就是每年資助青年科學家,並邀請他們到白宮作客。而當時我國科技人才處於青黃不接時期,而不少留學人員有歸來的願望,又怕科研經費無法保證,都猶疑不決。


寒門學子9歲才上學,曾任北大副校長,5分鐘說動總理設立“傑青”


這位年輕的科學家說完後,與會人員和總理都忍不住笑了。為何?因為當時國家基金面上項目每年資助的經費只有2萬~3萬元,年輕人獅子大張口,5000萬,那就是天文數字,這不是天方笑談嗎?年輕的科學家也不好意思地笑了,確實有點不切實際。

半個月之後的元宵節,年輕的科學家應邀參加元宵節招待會,總理對他說:“我覺得你提的建議可行,抓緊時間寫一份報告,就兩頁紙就行。”他做夢也沒想到,這事還真成了。就這樣,國家傑青設立了。傑青設立以來,對於促進青年科學技術人才的成長,鼓勵海外學者回國工作,加速培養造就一批進入世界科技前沿的優秀學術帶頭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寒門學子9歲才上學,曾任北大副校長,5分鐘說動總理設立“傑青”


學習沒有遲早,小學和大學倒數的他兩次逆襲

那麼,這位很牛的科學家是誰呢?他叫陳章良,福建福清人,1961年出生於福建沿海的一個小漁村。從小跟村裡的一窩孩子一樣,是個浪裡白條,沒事就到海邊撈魚摸蝦,自己都沒想過要讀書。

後來村裡人看到他總是說,這孩子這麼大了,還不讀書,太不像話。在這種情況下,還沒玩夠的他,揹著書包走進了學校,那一年,他已經9歲了。他跟很多神童不一樣,從小就跟書打交道,他9歲上學開始,才第一次摸過書,以前都摸魚摸蝦摸海鮮。

不過,他讀書跟撈海鮮一樣,要就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優秀。從小學到中學,成績一直都十分優異,而且,從小學到中學學雜費,都是自己利用課餘時間撈魚摸蝦換來的。高考制度恢復後的第二年,1978年,他成了全村第一個大學生,也是所在中學第一個考上的大學生,當時就成為村裡和學校的勵志人物。


寒門學子9歲才上學,曾任北大副校長,5分鐘說動總理設立“傑青”


在說到自己中小學時代時,陳章良說,學習不存在遲早的問題,他9歲入小學也沒有問題,並沒有因此而被耽誤。不論多大年齡開始學習,關鍵在於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對某件事特別有興趣,是一定可以學好的。

他說自己沒讀書前,海邊的孩子對於捉魚摸蝦就很有興趣,游泳技術特別好,捉魚都是空手就能抓到,不用網的,這就是興趣。讀書以後,自己開始對學習有了興趣。他記憶中,五年級時在書店看過一套數學課外書,深深地被書中講的數學吸引了,因為太有趣了。因為買不起,他一到星期天就去書店看,直到工作人員下班書店關門才離開。


寒門學子9歲才上學,曾任北大副校長,5分鐘說動總理設立“傑青”


陳章良的話,跟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楊振寧說的幾乎是不約而同。楊振寧小時候也是一套書愛上數學的,他記得是民國大師劉薰宇先生寫的。他之前就在報刊上讀到過書裡的一些文章,文章新奇有趣的數學知識也把他吸引住了。後來,他看到了劉薰宇大師這些文章結集出版了,就立馬買了回來。

這套書就是《劉薰宇數學》,一套三本,適合小學高年級(五六年級)和初中學生閱讀,對於學生學習數學有很大的幫助,特別是有趣的講解和有趣的數學現象,會讓孩子對數學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有了興趣的引領,孩子學數學再不是難事,而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也許,您的孩子有了這套只值69元的書,從此愛上數學,學習突飛猛進,會像陳章良、楊振寧一樣優秀。有興趣的,可以點擊下面的卡片購買,操作非常簡單,人人都會。



他從小漁村來到華南熱帶作物學院(現已併入海南大學)開始了他的大學生涯。本來作物全村第一全校第一,他還頗有點優越感的,但是到了大學一比,倒數第一。為何?因為其他同學都會英語,而他連26個字母都認不全——那時候高考英語只計入30分,一些農村學校沒有英語老師,直接就把英語拿掉,時間用在主科上了。

寒門學子9歲才上學,曾任北大副校長,5分鐘說動總理設立“傑青”

這肯定不行,得奮起直追。但是,怎麼追,英語是語言,得不斷地聽才能會說。他那時候的最大願望就是能有臺錄音機,但是,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家裡無法給他一分錢,他的生活就靠學校每月發的19元助學金維持,休息日假期就想辦法打零工。

但是,他還是有辦法的,有的同學有錄音機,他就想辦法蹭,時間不是問題,晚上夜裡時間用起來就解決了。就這樣,他從倒數很快就趕了上來,跟入小學那時候幾乎就是重演一遍。


寒門學子9歲才上學,曾任北大副校長,5分鐘說動總理設立“傑青”


一封跨洋求教信獲得求學機會

大學逆襲,不僅是提升了成績,更是開闊了眼界,英語過關了,他可以閱讀英語文章,這讓他大開眼界。一次,他讀到美國華盛頓大學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瑪麗·查爾頓的文章,內容是有關植物基因工程技術,讓他驚訝而又興奮,人家美國都走得那麼遠了。於是,他給瑪麗·查爾頓教授寫了一封信,信中向其請教了若干問題,並希望能到她的實驗室去攻讀博士學位。

他自己都沒想到,查爾頓竟然派了一位教授到學校對陳章良進行了面試,得知他的學習情況後,這位教授十分驚訝,也特別感動,他回國後立即建議華盛頓大學錄取陳章良。


寒門學子9歲才上學,曾任北大副校長,5分鐘說動總理設立“傑青”


陳章良的運氣真的不是一般的好,但是這運氣是他勤奮努力的結果,是他用優異的成績換來的。就這樣,他去了華盛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讀博期間,他的科研成果就震驚了世界,連續兩次應邀出席代表著世界最高水平的學術會議——美國高登學術會議。

這樣的科研新秀,自然吸引了美國各大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目光,橄欖枝伸了過來,優厚的條件和待遇立馬就可以獲得。但是,他沒有接受這些橄欖枝,而是毅然回到了祖國。


寒門學子9歲才上學,曾任北大副校長,5分鐘說動總理設立“傑青”


美國學成毅然回國,成績斐然

回國後,他進入北大,26歲當上了北大副教授,這在當時是絕無僅有的。他籌建了北大蛋白質工程實驗室,他的研究填補了我國多項空白。30歲時,已經是正教授的他,擊敗140多個國家和地區青年科學家,獲得“賈烏德·侯賽因青年科學家獎”,而且是創造了該獎自1987年來一人獲獎的記錄,以前可都是二人共享的。

後來,他做過北大副校長,做過中國農業大學校長,做過廣西自治區政府副主席,做過科協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官至正部。

寒門走出來的科學家陳章良的故事我們講完了,大家有何感想呢?歡迎留言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