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 激活红色基因 打造“红色引擎”


激活红色基因 打造“红色引擎”

今年6月底,龙门县永汉镇低冚村举行红色村开园开馆仪式暨“红色记忆 穿越龙门”红色徒步主题党日活动。

红色资源,是培育红色精神的摇篮,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见证,是宝贵的历史财富,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乡村振兴、革命老区发展的强大动力。2017年年底,我省启动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重点建设60个村,推动红色精神在南粤大地绽放新的时代光芒。我市惠东县高潭镇中洞村、多祝镇八维村,龙门县永汉镇低冚村、地派镇芒派村位列其中。

一年多来,我市扎实落实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依托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优势,大力推进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建设,让内涵丰富的红色基因转化成发展的内生动力,成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红色引擎”。

惠东县高潭镇中洞村

挖掘红色资源,村民吃上“旅游饭”

惠东县高潭镇中洞村,在东江革命历史上被誉为“东江红都”和“红色心脏”。1928年至1933年,这里有历史上最早的红军兵工厂、红军被服厂、红军医院、红军印刷厂等。

2017年年底,广东省启动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中洞村被列为第一批红色村示范点。正是这一举措,让这个原本常住人口不多的小村庄实现华丽蜕变。如今的中洞村,正依托其丰富的红色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以“红色旅游”和“绿色乡村”为主线,走出一条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发展之路,让返乡创业就业的村民都吃上了红红火火的“旅游饭”。

“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的启动,给中洞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洞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戴仕球是革命英雄的后代。2017年,已随家人移居深圳、毕业后一直在深圳经商的戴仕球在多方动员下返乡任职。回到村子后,戴仕球带领乡亲们撸起袖子加油干,仅用两个月的时间就完成300多亩征地,启动40多个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红色村开始焕发新活力。

经过一年多的建设,中洞村的15处革命遗址被重新发掘、修缮、保护。原来破败的“空心村”华丽转身,成为一个革命史迹齐全、红色氛围浓厚的红色村庄,被评为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东省党史教育基地,以全新的面貌免费对游客开放。

不仅如此,中洞村还不断挖掘红色资源,因地制宜开发集旅游和红色教育于一体的“重走红军路”红色文化旅游线路,打造由中洞村党员、革命先烈后人等组成的讲解队伍。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重走红军路,缅怀革命先烈,还可以纵情自然山水,体验农家生活。近两年,中洞村已成为珠三角地区炙手可热的红色旅游打卡地。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中洞村共接待游客近40万人,承接各类学习班100多期,培训学员达5000人。

戴仕球告诉记者,随着红色旅游的不断升温,仅2018年,村里就有100多人回乡创业就业。开发红色旅游商品、兴建红色主题民宿、推广红色文化美食,村民的钱包渐渐“鼓”了起来。

村民丘荣相就是其中一员。“看到这么好的发展势头我们就回来了。先是把我们的旧房子改成了民宿,民宿里面还包含了餐馆,现在又跟几个村民一起,搞一个比较有特色的采摘园。”丘荣相说。

眼下,中洞村已启动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工作。随着海陆惠紫革命老区路网建设的推进,中洞红色旅游将逐步纳入深莞惠+河汕“3+2”大旅游圈。

龙门县永汉镇低冚村

打好“红色牌”念好“绿色经”

在龙门县永汉镇牛牯嶂山脚下,坐落着一个静谧的村庄——低冚村。它是省级贫困村,也是革命老区。这里不仅民风淳朴、山清水秀,还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

“原来低冚村相当偏僻,少有人来,今年开始,来这边参加学习的已经有120个单位,近万人来到这里开展党建教育、观光旅游,小山沟一下子热闹了起来。”龙门县永汉镇党委书记林建辉说,这一切的改变都源于低冚村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建设。

作为我省第一批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低冚村2018年6月正式开工建设,投入省级资金、企业资金、县镇级资金共4350万元,历时10个月建成。该红色村划分为前导区、胜利主题区、抗争主题区、史实主题区等4个区域,每个区域精心策划打造,内涵丰富,是龙门县首个革命传统教育和乡村振兴战略实践基地。

确保基础设施建设之后,低冚村相应配套的“软件”也同步推进。为了更好、更全面地展示低冚村红色历史、红色文物、红色精神,当地政府联合县党史办、县老革命战士联谊会,收集低冚革命故事资料,编纂《低冚红色故事》等红色资料、书籍,让前来参观学习的党员群众有“史”可学、有“书”可看。不仅如此,为了充分挖掘、丰富革命故事,当地政府还专门组织采访团队拜访东三支老战士、革命烈士后代,寻找红色物品和烈士遗物,通过声音和画面还原了当年的革命场景。

“红色党建工程,就是要发挥好党员干部的作用,我们还专门成立了低冚红色村项目党支部,让这些党员干部在项目建设中真正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林建辉说,抓党建,促振兴,有了“火车头”的强力带动,低冚村的各项事业也在加快推进。

如今,低冚村围绕建设“最红最美乡村”,依托新建的红色主题基地,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成为了革命史迹丰富、红色氛围浓厚的红色村庄,是惠州革命老区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基地之一。不仅如此,低冚村坚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反哺红色村群众,利用扶贫产业柑桔园、蕃薯地、花生地等,以自摘自种等形式,吸引游客前来体验乡村生活,实现农业观光旅游;打造当地特色农产品销售一条街,以及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宣传、销售当地农户的农特产品,增加群众收入;鼓励村民利用自家庭院和闲置房屋打造特色民宿和农家乐,提供吃住玩一体化服务……

贯彻传承红色基因、推动绿色发展理念,既打好“红色牌”,又念好“绿色经”,大力传承红色基因,精耕绿色生态经济,低冚村让革命老区的“红色”成为绿色发展的强大动力。

龙门县地派镇芒派村

利用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

龙门县地派镇芒派村,曾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师转战龙门的“第一站”,在解放战争期间,全村共牺牲了15名革命战士……如今,在芒派村这片被烈士鲜血浸润的红色土地上,仍保存着诸多红色遗址。

为充分保护利用芒派村丰富的红色资源,全面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水平,地派镇党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用心打造芒派村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保护、修复了一批红色遗址。

“我们将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美丽宜居乡村先行村建设共同推进,既推进芒派村红色遗址的修复,也进行村容村貌整治和美化绿化,并完善芒派村基础设施建设。”地派镇党委副书记黄耀珏说,芒派村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包括挖掘保护好芒派村红色遗址,保护和修复失修破损严重的革命遗址,收集、整理民间收藏的革命斗争史料和烈士遗物,挖掘、研究民间流传的革命故事,对重要历史事件进行场景复原等,项目计划总投资约1000万元,将打造成为地派镇特色鲜明的基层党建示范点。

记者了解到,在建设芒派村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的过程中,还发生了不少动人的故事。

“芒派村雷公背核心区建设革命展馆和宣誓广场需2000多平方米土地,镇党委决定对涉及屋地以象征性给予每间100元租金的方式向村民征集建设用地。”黄耀珏说。通过村“两委”干部、党员和乡贤的动员发动,项目用地涉及的农户纷纷表示愿意无偿让出土地。据悉,村民共无偿提供100余间老屋的土地用于项目建设,以实际行动奏响了一曲红色精神传承之歌,为全镇基层治理工作的发展树立了榜样。

80多岁的老党员刘石炎是第一位提出无偿出让屋地的村民。刘石炎老人自幼生活在芒派村雷公背村民小组,作为雷公背红色革命历史的见证者,他经历了日寇入村、龙从人民保乡队建立、国民党反动派焚烧祠堂等众多历史时刻。在听说了红色村党建项目需要用地后,他不但将自己的3间老屋地无偿捐献出来,还积极劝说周边亲戚好友参与到用地捐献中来。

村民无偿出让土地的类似事迹在芒派村还有很多。在推进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建设以来,芒派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改变,村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黄耀珏表示,芒派村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建设,将大大提升芒派村绿化、亮化、生态化水平,成为“红味”浓厚、环境洁美、生态宜居的美丽红色村。与此同时,芒派村还将成为地派镇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农村基层落地生根、结出丰硕成果的重要窗口。

惠东县多祝镇八维村

将“红色精神”转化为发展活力

作为红色村,惠东县多祝镇八维村的红色革命历史十分厚重,东纵游击队专线联络通讯站——“良多站”旧址、八维战斗旧址等红色遗址都是历史的印证。

如何结合实际优势,将内涵丰富的红色基因转化成发展的内生动力,这是八维村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命题。乘着我省全面启动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建设的东风,八维村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保护利用红色资源紧密结合起来,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紧密结合起来,让革命老区迸发出发展新动能。

“八维村是一个传统农耕村落,村民以种植水稻、花生、番薯、蔬菜和饲养鸡鸭鹅,以及外出务工为主。2015年,村集体经营收入仅1.5万元。”八维村党总支书记黄伟明介绍说,为有效激活红色基因,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八维村积极打造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坚持“抓示范、创特色、带整体”总体思路,将“红色”元素注入新农村建设,结合东江纵队和惠紫人民自卫大队革命活动史实,围绕“建设红色新八维、争当时代排头兵”主题,规划建设祝声书店、红色长廊、龚屋战斗遗址等红色教育示范点,通过激活红色基因,深入挖掘保护利用红色资源,打造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抗战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日前,记者来到多祝镇八维村,看到该村不仅花木错落有致、村道整洁、环境优美,人居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红色文化元素更是随处可见。

据黄伟明介绍,接下来,八维村将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整合相关的财政扶持资金及其他资金,由县镇统筹实施,以投资招标的方式引入上规模的产业项目,包括现代农业、光伏、水电、乡村旅游、农家乐、工业厂房、商铺门店等,形成集体资产,所获收益折股量化分红给贫困村和贫困户,着力解决贫困村集体增收难及脱贫户返贫的问题。同时,组成以村民为主体的红色旅游资源保护志愿队,网格化开展红色资源保护工作,并根据实际需要利用村小组长等工作人员对八维战斗旧址等红色遗址进行管理维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