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6 汝州,七、八十年代割麦的记忆

风风雨雨几十年,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二十年前收麦,一般农村家庭,从收割小麦到贮藏,最少需要两周的时间。现在不一样了,一家十几亩地,用不了一两天就能完活。以前怎样收获小麦,你或许依稀有些印象,或许早已忘记,还有很多人不知道是怎样收获的。

外出打工的娃们、女们、劳力们、妇女们请注意了!不管你是县城里还是镇上的。村里还是县里,小伙子们,不管你们在KTV、酒吧、舞厅、网吧,在这里正式通知你:这个月末你们家又要割麦子了,请你换上烂鞋,烂衣服,烂裤子赶紧回家,喊你回屋割麦子嘞。

汝州,七、八十年代割麦的记忆


远看:

幽静的虎摇头村,蓝蓝的天空,浓密的大树

汝州,七、八十年代割麦的记忆


这绿油油的麦田

新鲜空气 坑边野草

很有故事的乡间小路

这是你们向往的生活

汝州,七、八十年代割麦的记忆

根茎很粗壮

麦粒很饱满

一看就是大汝州滴麦


汝州,七、八十年代割麦的记忆

那么接下来

请你们换上烂鞋,烂衣服,烂裤子

准备回家!喊你回家割麦啦

请把这条信息扩散出去,

让远在他乡的孩儿们回家割麦

……

汝州,七、八十年代割麦的记忆

顶着大太阳
干活都是按亩算

割完后再用拖拉机运到自家的场上

汝州,七、八十年代割麦的记忆


打晒晾干后

最怕的就是帮大人撑口袋

一股土腥味

还是忍着一袋一袋的往里灌

汝州,七、八十年代割麦的记忆


趁天还没黑
大家争分夺秒地把晒干的麦子装进口袋

那时候雨水说来就来

汝州,七、八十年代割麦的记忆

脱粒后的麦秸

一层一层堆积在自家门口

烧锅的时候就方便多了

汝州,七、八十年代割麦的记忆


曾记得先辈们高超的割麦技术-------

又快又多,麦茬又短又平

但是现代收割机割的麦茬,跟猪拱的一样

麦秸留着烧锅的也不多了

汝州,七、八十年代割麦的记忆

麦场上顶着烈日辛苦劳作的人们

这些场景勾起多少人童年的美好回忆

农民的日子------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真实写照

汝州,七、八十年代割麦的记忆

这一袋袋沉甸甸的麦子

是农民朋友一年的辛苦换来的劳动成果


汝州,七、八十年代割麦的记忆

炎热的盛夏

忙碌的季节

丰收的喜悦

农民的追求

每一粒都付出了辛勤的汗水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汝州,七、八十年代割麦的记忆


这一系列生动的场面

将成为过去20年

中国农民夏忙辛勤劳作的活化石

是否也让你想起了童年时的回忆呢?

二十年前 割麦的情景

二十年前,

中国农村几乎还没有自动收割机,

更没有现在的联合收割机,

人们都是这样用镰刀割麦子的。

汝州,七、八十年代割麦的记忆


割完麦子,还得把它拉到场里,

这时候是有牲口的用牲口,

没牲口就得用人力。

汝州,七、八十年代割麦的记忆

汝州,七、八十年代割麦的记忆


后来慢慢有了拖拉机

汝州,七、八十年代割麦的记忆

汝州,七、八十年代割麦的记忆


压好了,就得起场,

这是起场用的叉子和耙子

汝州,七、八十年代割麦的记忆

汝州,七、八十年代割麦的记忆

儿时的打麦场,

大人的繁忙场,

孩子的欢乐场

汝州,七、八十年代割麦的记忆


如果说现在的孩子有充气蹦蹦床,

那麦秸垛就是我们的蹦蹦床
无所顾忌,肆无忌惮,

藏老猫,不怕磕着碰着

汝州,七、八十年代割麦的记忆


把没有麦粒的麦秸秆堆成麦秸垛,

堆出一个既稳定又漂亮的麦秸垛

也是需要技术含量的

汝州,七、八十年代割麦的记忆

等过了麦季,依然可以玩耍,

没准儿还能摸出俩鸡蛋

汝州,七、八十年代割麦的记忆

接下来就是 扬场

汝州,七、八十年代割麦的记忆

趁有风的时候,

用木掀把轧下来的麦粒迎风抛向空中,

借用风力吹去麦糠等杂物

汝州,七、八十年代割麦的记忆


麦子入囤之前还得晒干了,

要不会生虫

汝州,七、八十年代割麦的记忆

最后就是装袋运回家了

汝州,七、八十年代割麦的记忆

无人玩耍的麦秸垛,

显得异常孤单

汝州,七、八十年代割麦的记忆

麦秸垛,青麦芽,大石磙,

这一雨后初晴的乡村景象

汝州,七、八十年代割麦的记忆

汝州,七、八十年代割麦的记忆

汝州,七、八十年代割麦的记忆

▲老人也喜欢在麦秸垛上晒暖儿……

汝州,七、八十年代割麦的记忆

汝州,七、八十年代割麦的记忆


好的麦秸垛,必须是有角有楞,

规规矩矩,一看就很漂亮

汝州,七、八十年代割麦的记忆


曾经的麦秸垛,

是乡村的一道风景,煞是漂亮

汝州,七、八十年代割麦的记忆

麦秸秆不是喂牛,就是用来烧火做饭。

拽瓷实的麦秸垛,是个技术活,

手拽的生疼生疼哩,也只拽出来一小把儿

汝州,七、八十年代割麦的记忆

汝州,七、八十年代割麦的记忆

割过麦,也代表着夏天正式来临!

汝州,七、八十年代割麦的记忆

晚上常把桌子搬到外面吃饭,

边聊天边吹着晚风边吃饭,可舒服了。

汝州,七、八十年代割麦的记忆

池塘成了天然的游泳池,

一到傍晚就有孩子偷偷来玩水了,

不过安全是个大问题!

汝州,七、八十年代割麦的记忆

看着就想吃的小白瓜

汝州,七、八十年代割麦的记忆

小香瓜...

你还记得这味道吗?

汝州,七、八十年代割麦的记忆

菜瓜,

以前基本上加家家户户都会种的

汝州,七、八十年代割麦的记忆

西瓜,

自己种的,天然无公害

汝州,七、八十年代割麦的记忆

每天早上可以去菜地里摘些新鲜的豆角,

虽然有那么几个小虫子

汝州,七、八十年代割麦的记忆

青椒绿油油的,城里好几块钱一斤呢!

什么时候吃,什么时候摘,保证最新鲜!

汝州,七、八十年代割麦的记忆

汝州,七、八十年代割麦的记忆

汝州,七、八十年代割麦的记忆

晚上几个小孩玩老鹰抓小鸡,

这情景,可能N年没见过了吧!

汝州,七、八十年代割麦的记忆

偶尔赶个集,卖桃的都是认识的,

村里就是这样

聊一聊总能找到共同的熟人

好吧,来几斤吧!


汝州,七、八十年代割麦的记忆

老家麦收三题:磨镰、割麦、打场

磨 镰

当布谷鸟“割麦种豆”的叫喊声越来越急,集市上买齐杈子、扫帚、扬场锨和那扎麦捆车的大绳之后,波涛般的麦浪已被干热风吹入了蜡黄期。麦秆已承受不住沉甸甸的麦穗时,勤劳的农家人翻腾出去年的旧镰刀,找木工师傅将新买的镰刀片钉上。磨镰在割麦头天晚上开始。

汝州,七、八十年代割麦的记忆


磨镰,是每一个男人都应会的农活,也是考验一个男人成熟的标志。“磨镰不耽搁割麦”。磨镰是麦收的序曲,是战士在战斗开始前的擦枪上刺刀,是冲锋号吹响前的热身和动员。

傍晚,庄稼汉从无边无际的麦浪中,一路呼吸着清新的麦香回到家,把那磨刀石放平,握紧镰刀,运足劲,粗糙的大手挟裹着一股风。“嚓,嚓,嚓”,一声惊雷,一道闪电,胸膛里孕育着一场新的战斗。

一把镰刀磨好了,又一把镰刀重新找回了光芒。而一块磨刀石也被农家汉子磨成了一弯新月,一个身躯也终于弯成了一把镰刀。

镰刀是农家汉子与大地交手过招的工具,也是他与大地沟通的信差。夜,静悄悄,家家户户的磨镰声像甜蜜温馨的小夜曲。

镰刀渐渐成了久远的回忆,但“嚓、嚓、嚓”的磨镰声仍时时在我耳边响起。


割 麦

天越来越热,大地像个蒸笼,炙烤着一方方麦田。站在黄澄澄的麦田仿佛可以闻到白馍馍的香气,布谷鸟白昼黑夜在田间地头乡村原野叫唤的更急。烙上一次煎饼,买上几斤鲜肉和时令蔬菜,打上一桶散酒,家家呼朋唤友,准备一场新的战斗。

汝州,七、八十年代割麦的记忆


芒种前后,夜凉白天热。天刚拢明,父母忙喊醒熟睡的孩子。揉着惺忪的眼睛,腋下夹着镰刀往田里赶。来到田边,看着金黄的麦穗,仿佛眼前就是热腾腾的白馍馍,顿时睡意全无,浑身都增添了精神。往手心里吐口唾沫,用力搓搓手,握着镰把一伸一钩,一拢小麦如歌星甩头般拢到腋下,“刷”的一拉,小麦很整齐的断裂,和大地失去了联系。

麦收就是一场硝烟迷漫的战斗,抢时间抓战机,才能争得主动。“蚕老一时,麦熟一晌”,割麦人从里到外都是脏乎乎的,谁也不会计较美丑,用手被往脸上一抹,立马画出一个大花脸。汗水掺和着灰尘往下流,吐口唾沫都是黑色的。累了直直腰,插科打浑,说什么玩笑也不计较,笑声在起伏的麦浪中回荡。

太阳升高了,温度也高了,麦秆也干枯起来。这时再吝啬的娘们也舍得花钱,将那刚出锅的地蛋炖肉,成捆啤酒,青皮咸鸭蛋,送到地头,让割麦的男人尽情吃、尽情喝。

现在鸟枪换炮了,大片的麦子被卷进了收割机,顷刻间,便会吐出了饱满的麦粒。但脑海中挥汗如雨挥镰割麦的场面,仍然让我不忘劳动的艰辛,珍惜粮食的重要。


打 场

麦收还有几天,村里便组织青壮劳力开始拾掇村前村后的麦场。刨了地蛋,拔了菜,将放置的柴火垃圾清理掉,平好地,洒上水,套上牲口,用碌碡将麦场轧得平平整整。麦场四周还要放上几口大缸,装满水,用来防火。栽好电杆扯上电线,小孩在场上跑来跑去,大人们也不停地忙活着,嘴角都挂着一丝丝淡淡的笑意,那是喜庆丰收情不自禁的流露。

汝州,七、八十年代割麦的记忆


当麦场里的小麦垛成了一座座小山,麦子收割的差不多时,打场(碾麦)也就开始了。将收获的小麦摊开,晾晒半天。碌碡安上木框固定,套在驴、牛肩上。临近中午,翻过第二遍麦,毒辣辣的日头晒得麦秆劈啪作响,就可以打场碾麦了。碌碡一圈一圈的碾过去,尘烟四起,张牙舞爪的麦秆一次匍匐下去,越来越温顺,服服贴贴的爬在地上,一颗颗饱满的麦粒崩落下来。

在“驾、驾”的吆喝声中,麦场上的圆越来越大,喜悦的心情越来越浓,情不自禁的微笑在麦场响起。一声惊雷、一片乌云,庄稼人再也不敢在树下乘凉,赶紧找来麻绳十几个人、七八个人一组拉起碌碡就跑,麦场上顿时就热闹了,人欢驴叫孩子闹,拉碌碡的男女你喊我“驾驾”,我喊你“嘚嘚”,完全忘记了劳动的疲劳和生活的艰辛。

打场碾麦碾出了农家人的希望,碾出了对生活的追求。金黄的小麦渐渐堆成山,一年的希望也就在这时候成了现实。纯朴的庄稼人心里也更加踏实了,“一麦顶三秋啊”。

汝州,七、八十年代割麦的记忆


打场碾麦的劳动技巧和工具都成了历史,“嘚嘚”、“驾驾”的吆喝声再也听不到了,但父辈们正是用这些简单的工具和繁重的劳动方法,逐渐走向富裕文明和现代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