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朱元璋為何把皇位傳位給孫子而不傳位給兒子?

暈海的感覺


朱元璋汲取歷史教訓,早早就立下了太子,並定下了嫡長子繼承皇位的祖訓,而且為了能夠建立一個持久強大的帝國,朱元璋對太子朱標的培養工作也非常重視,幾乎集中全部優勢資源來培養他。事實上,朱元璋對自己的這個繼承人也是非常滿意,即便是朱標的執政理念與他的多有衝突,他也相信朱標的休養生息、推崇仁政的思想是符合明朝的歷史實際的。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朱標因為生病在他之前去世,一邊忍著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傷,他一邊還要勞心勞力地去選擇新的接班人。當時的形勢是,朱棣無論是能力還是影響力都是最佳人選,然而按照朱元璋設定的繼承人產生原則,朱標的兒子才是唯一合法合理的人員。

  選擇哪個作為繼承人確實讓朱元璋頗為為難,最終他綜合各方意見,還是選擇了朱允炆作為繼承人。此舉雖然維護了自己立下的規矩,但也導致了著名的“靖難之役”,讓明朝剛剛恢復的生機再次被戰火摧毀,百姓再次進入了水深火熱之中。對此不少歷史愛好者大膽猜測,如果朱元璋當時把皇位直接傳給朱棣,明朝就可以免除四年的戰爭災害,明朝的強盛時期會來得更早,持續的時間會更久。那麼,如果這一假設的前提真的成立的話,明朝真的會走向更加強大嗎?

  在分析這個問題之前,不妨先對朱允炆和朱棣進行一個比對:從軍事能力來看,朱棣從小跟在朱元璋身邊,耳濡目染學到了朱元璋很多軍事指揮能力,而且他在徐達、常遇春、藍玉等名將手下工作多年,實戰經驗豐富。而朱允炆從小在溫室中長大,沒有見過戰爭的殘酷,也不懂的戰爭的藝術,所以與朱棣比基本是完敗。從執政能力來看,朱棣早早的就被封為了藩王,駐守著帝國的北大門,一直在與北方的遊民打交道,信奉的是拳頭下面見真章,對於政治這套沒有太多的實踐機會。而朱允炆雖然年幼,但是在朱元璋身邊也跟隨多年,朱元璋去世之前,也給了他不少鍛鍊的機會,所以這方面應該略有勝出。從個人影響力來說,朱棣軍功赫赫,多次帶隊擊潰北方來犯之敵,在軍中威望甚高,就連朱元璋對他都十分滿意,而朱允炆本是皇長孫,他老爹才是正牌繼承人,只是他老爹過於短命才把他提了上來,因此朱元璋還沒有來得為他鋪路,影響力自然也就小得多。從個人魅力來說,朱棣與朱元璋頗像,都是殺伐果斷之人,處理問題非常圓滑,善於收買人心,朱允炆一主張仁政,也是頗得人心,但總體與朱棣還是差點。

  綜合來看,朱棣對上朱允炆還是佔據絕對優勢的,甚至來說在某些方面有著絕對的優勢。所以從表面上來看,朱棣直接傳位給朱允炆會是更好的選擇,明朝可能會因此走向更加強大之路。但是小編想說,這僅僅是從表面上來說,如果深入分析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就會發現,朱元璋傳位給朱允炆不一定最合理,但絕對是最正確的選擇,理由有三:

  第一,傳位給朱允炆是維護制度的需要,如果傳位給朱棣就是自廢章法。在朱標去世之前,朱元璋就已經立下了儲君的產生規則,目的就是為了防止後世子孫為了爭奪皇位自相殘殺。朱標雖死,但他在去世之前已經育有子嗣,理當有他的兒子朱允炆繼位。如果朱元璋考慮朱允炆年幼而改立朱棣為太子,那麼可能會給後世子孫一個信號,只要殺掉自己前面的繼承人自己就可以繼承皇位了,如此以來,後世子孫可能會陷入無休止的相互殺戮之中,這是朱元璋萬萬不能接受的。況且,作為一代君主,如果連自己親自制定的規矩都不能堅守,又怎麼能指望別人堅守,朝令夕改乃是大忌,朱元璋不會不明白這個道理。

  第二,傳位給朱允炆是維護大統的需要,如果傳位給朱棣就是擾亂尊卑秩序。朱棣確實軍功累累,但是朱元璋在建國不久就明確了皇子與太子有別,藩王只能是藩王。朱棣那幾年確實是軍功累累,朱棣雖然也是皇子,但已經被封為藩王,與朱允炆相比已經不是同一個身份。如果傳位給朱棣而放棄朱允炆不用,那麼朱元璋辛辛苦苦設計的這一套尊卑秩序就出現了缺口,而且未來幾代很可能會出現蝴蝶效應,帝國在這個問題上的口子會越開越大,直到徹底不可收拾。在封建社會,尊卑秩序是皇家統治的基礎,所謂三綱五常本質是也是一種尊卑秩序,如果明朝在這個方面失去了秩序,那麼對老朱家的統治會是一個巨大的隱患。

  第三,傳位給朱允炆是維護明朝安全穩定的需要,如果傳位給朱棣會讓明朝陷入內戰大混亂。朱元璋從元朝手裡接過來的並不是什麼欣欣向榮的國度,而是一個哀鴻遍野、百廢待興的殘破山河,為了為這個帝國注入生機,朱元璋可謂是殫精竭慮,雖然他殺了很多人,也冤枉了很多人,但是帝國畢竟開始趨於穩定,各個行業都開始復甦。如果此時把皇位傳給朱棣,勢必會引來其他藩王的不滿,對於一些實力不濟的小藩王還好,但對寧王這樣實力不弱於朱棣的藩王來說,如果因為心生不滿而引發戰爭,那麼帝國將會開啟新的內戰,邊境少數民族,說不定也會趁機入侵邊境,這對明朝來說也是不能接受的。

  第四,傳位給朱允炆是儒家思想的內外需要,如果傳位給朱棣就會引起價值觀的混亂。明朝以儒家思想為正統,靠著他來統治子民,而儒家思想講究長幼有別,尊卑有序。事實上,根據史料記載,朱元璋也曾經動過傳位給朱棣的想法,但是遭到一幫儒家文人的瘋狂反對,朱元璋如果強行傳位給朱棣,勢必會寒了這幫人的心,亂世靠武將打天下,和平靠文人治天下,朱元璋自然知道接下來這幫人才是帝國的頂樑柱,如果自己一意孤行,會讓他們對儒家的正統地位產生動搖,朱元璋這才打消了這個念頭。

  因此,我個人認為,朱元璋傳位給朱允炆是最佳的選擇,可能朱允炆有很多缺點和不足,但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朱元璋只能選擇把皇位傳給他,這裡是對朱標的思念,也是對明朝這個大帝國的負責。





堅持是一門學問1


作為九五至尊的皇帝,選誰當未來的繼承人那還不是自己說了算。


歷史上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其實最開始的時候是立長子朱標為太子的,可是沒想到這個太子朱標卻英年早逝,太子朱標死後,按照嫡子嫡孫的傳承製度,朱元璋立刻立朱允炆作為皇太孫,並沒有選擇自己的兒子們作為未來的繼承人,他的這個做法,不僅讓眾多兒子失去了競爭參賽的資格,也為後來朱允炆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那麼朱元璋為何要這麼做呢?難道朱元璋那麼多兒子,除了長子朱標之外,就沒有一個可以繼承皇位的嗎?


其實也不是,朱元璋諸多的兒子當中,就有一個非常有能力的一位,這位就是燕王朱棣。朱棣也是這些皇子們中,最為出色的一個。同時朱棣對父皇立朱允炆為皇太孫的事,也是最不服氣的一個。也就是因為此事,導致了後來的靖難之役,叔叔和侄子為了爭奪皇位展開了殊死搏鬥。雖然後來的歷史告訴我們朱棣在位期間的政績比朱允炆要好得多了,甚至創造了明朝的永樂盛世,但朱允炆的繼承在當時也是合法合理的,朱元璋欽點的繼承人,算是合理合法的,所以說朱棣的皇位確實是從侄子手中搶來的,朱棣的這個做法確實有些名不正言不順。

說到這,就有人問了朱元璋那麼多兒子,為什麼偏偏要選中能力和地位都沒法和朱棣相比的朱允炆呢?


按理說朱元璋戎馬一生,一輩子機關算盡,這麼精明的一個人不應該呀? 一方面朱元璋選擇朱允炆完全是名正言順,因為按照繼承人立嫡立長的規矩,如果自己的嫡長子死了,通常要在其他的兒子當中選一個接班,當然也可以選嫡長子的兒子,所以當時,朱元璋的兒子朱棣和孫子朱允文都有是屬於合法的繼承人。他們都有機會被選中,但是為什麼最後朱允文成功上位了呢? 一句話,就因為朱允炆是朱標的兒子,所以朱元璋一意孤行就看中了這個孫子。

雖然朱元璋是個冷血兇殘的皇帝,但是對於長子朱標的是充滿了希望,因為朱彪是他的原配馬大腳馬皇后的親生兒子,朱標又是朱元璋的長子,馬皇后又是朱元璋一生中最大的恩人和貴人,可以說當初沒有馬大腳就沒有朱元璋的現在。所以朱元璋當然要愛屋及烏,選擇年輕有為的朱標為皇太子也是實至名歸。可惜事情卻不像朱元璋想的那樣,太子朱標有皇帝的福分卻沒有做皇帝這個命,英年早逝,這讓朱元璋十分傷感,於是,朱元璋沒有多想,直接就立了自己的孫子為皇太孫,也就是朱標的兒子朱允炆。 就這樣,朱允炆後來成功繼承了皇位。


朱允炆也因此得罪了自己的叔叔朱棣,朱允炆登上皇位後,最不服氣的就是朱棣了,朱棣當年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要戰功有戰功,要智謀,有智謀,要威望有威望,要地位有地位,可以說各個方面都比朱朱允炆要強得多,按理說朱元璋應該選擇朱棣為繼承人,朱棣也確實有做皇帝的資本。可是偏偏朱元璋最不喜歡就是這個朱棣,朱棣這個人特別冷血,而且心狠手辣,跟朱元璋決定有一拼,可以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而恰恰和朱棣完全相反的朱允炆,卻是一個善良仁慈的明君,朱元璋就是看中朱允炆的這種性格才選擇的他。

朱元璋到了晚年,他深深的思考過自己當初做的那些暴行,覺得兒子朱棣與自己非常相似,專橫霸道,心狠手辣,所以朱元璋也清楚的認識到了那種鐵腕爭執的弊端,不想再讓自己的子孫也重蹈他的覆轍,於是就選擇了性格仁厚的孫子朱允炆。 可是讓朱元璋做夢都沒想到是,在他死後不久,兒子朱棣就開始造反,竟然與自己的孫子朱允炆爭奪天下,最後朱棣一路披荊斬棘,過關斬將,最終逆襲成功,朱棣在南京登基做了皇帝,史稱明成祖。

朱元璋生前大肆屠殺開國功臣,卻萬萬沒想到自己死後,他的後代卻因爭奪皇位大開殺戮。我想朱元璋如果地下有知的話,他一定會對自己的所作所為追悔莫及的。


任馳贏天下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後,一早立自己的長子朱標為皇太子。沒想到了,這太子命運不好,英年早逝,這太子已經有兒子朱允炆,朱元璋於是把孫子立為皇太孫,沒選擇有才能的燕王朱棣,才導致靖難之役,骨肉相殘,把朝延掀起了一場鬥爭的風雲。

這時候,大家一定好奇,一般太子去世了,應該立為其他的兒子,而朱元璋卻傳給太子的兒子,這是在歷史上很少見的繼承法。

朱元璋有名分的老婆有21個,生了226個兒子和16個女兒,但是歷史上沒記載哪個兒女是是朱元璋和馬皇后生的或者那個妃子生的。不過,老大,老二,老三和老四都的確是馬皇后撫養成人的,可以說是馬皇后的名下的兒子吧,等於說朱元璋有4個嫡子,按照前面朝代和當時封建社會“立子以嫡以長”的規定,皇位繼承人只在四個嫡子,而老大是名符其實,這是朱棣認可的。

但朱允炆不是嫡長孫,在他前面還有一個哥哥,這個哥哥是朱元璋欽定的隔代接班人。但是這個哥哥已經去世。況且朱允炆本身親生母親是侍妾,不算是嫡長孫的。

在朱元璋選擇接班人,只有朱允炆和朱棣適合的。但是朱允炆為啥能成功上位呢?因為有三點,第一,太子朱標臨終前的請求,第二,朱元璋有隔代親的人性,第三,得到朝中大臣的支持。

朱元璋和太子朱標的感情,朱元璋自從登基之後,把攻城斬盡殺絕,是為了溫和仁厚的珠寶拔掉棘刺。而朱標的英年早逝可能有朱元璋的原因,因此朱元璋對孫子朱允炆有愧疚,想把自己帶下的江山傳給兒子的兒子。朱元璋和朱允炆的關係。這是人的天性的,朱元璋雖然冷血君王,但是他本是有血有肉的,和一般的老人一樣喜歡天倫之樂,疼愛孫子的天經地義的事情。第三點,是最重要的。朱允炆得到了滿朝文武的支持。因為朱允炆和父親朱標一樣溫和仁厚的,而朱棣較冷血的嚴厲,害怕朱棣登基,做出了不好的事情,覺得應該是溫和的皇帝來領導明朝是最適合的。




影視小農農


朱元璋,原本是要將皇位,傳給太子朱標的,可惜天不假年,朱標奉命到西安出差,考察西安是否適合建都時,染病身亡。

太子死了,朱元璋剩下的選擇不多,主要有二:其一,選擇其他兒子,比如和他一樣雄才大略的四兒子燕王朱棣;其二,選擇太子朱標的兒子,也就是建文帝朱允炆。

最終朱元璋選擇了第二條路線,將帝位傳給皇太孫朱允炆。除了愛屋及烏的情感原因外,朱元璋深知,自己靠武力建立大明,以嚴刑峻法嚴明朝綱,但“馬上得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自己的繼承人,需要靠文治,靠儒家的懷柔政策來坐穩天下,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

所以說,朱元璋選擇了皇太孫繼承皇位,設身處地想想,朱元璋應該經過深思熟慮,做出了他自認為最穩妥的選擇。

當然,後來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得侄子皇位,建立了讓人佩服的文治武功,當然出乎朱元璋的意料,但這些都是身後事,非他所能控制的。


夢雷程


朱元璋在精心培養的接班人嫡長子朱標死後,沒有繼續選擇兒子做皇位繼承人,而是選擇朱標的嫡長子朱允炆(本為朱標庶次子,朱標的首任正妻常妃及所生長子早亡,朱允炆的生母被扶正,成為嫡長子)是為了確定和維護嫡長子繼承製的皇位繼承製度。

自古以來,在皇位的繼承上從不缺少刀光血影,朱元璋害怕他的後代也陷入到這樣的境地中去,因此,制定了嫡長子繼承製,其實這個制度也是歷朝歷代在官面上遵循的皇位繼承製度。

嫡長子就是皇后所生的大兒子,在古代,皇帝的眾多女人中,也只有皇后是老婆,其餘的嬪妃全只能算是妾,皇后才是公認的一國之母。

可在實際的歷史過程中,這種繼承製度屢屢被顛覆,只要是皇帝的兒子都難免參合進皇位爭奪中,就算自己不想,也總會有野心家慫恿著皇子們去爭,去搶。

隋煬帝、唐太宗、宋太宗等等,這些歷史上有名的帝王大部分都是通過流血手段搶到了本應該屬於嫡長子的皇位,伴隨而來的就是對同胞手足的殘害。

朱元璋對後代們好啊,從明朝藩王的各種待遇就能看出來,他可捨不得朱家子孫們互相殘殺,而且確定明白皇位繼承製度對國家的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不至於在老皇帝身後,國家出現大的動盪。

朱元璋能生,兒子二十幾個,朱標死的時候,有能力的兒子都盯著新的太子之位,特別是在北方邊境地區領著為國戍邊任務的二子秦王朱樉、三子晉王朱棡、四子燕王朱棣(到朱元璋駕崩時,兩個兄長也都病逝,他成為在世的嫡長子)。

這麼多兒子,還都是比較有本事的兒子,朱元璋也頭疼,為了不發生不忍言之事,考慮良久,決定立嫡長孫朱允炆為新的皇位繼承人,並再次強調嫡長子繼承製為永例。重要的是朱元璋的想法得到了文官集團的支持,他們可不願意經歷過戰場洗滌的藩王們回來做皇帝。

只不過朱元璋想得不錯,但在執行上卻沒有捨得把藩王們的兵權給收回來,結果在他死後給親自選定的繼承人帶來了滅頂之災,等到朱棣奪位後,把朱元璋不願意做的事給做了,讓藩王們成為了沒牙的老虎,於是他這一脈的皇位就穩穩當當的做了下去,直到明末。

嫡長子先是嫡子,然後才是長子,明朝除朱元璋死後的靖難之役外,文官集團幫助朱元璋把這個皇位繼承製嚴格的遵守了下去,萬曆皇帝喜歡小兒子,希望換繼承人,結果被文官集團逼得幾十年不上朝,這樣都沒能換上他喜歡的兒子做皇帝。

所以,朱元璋制定的規矩還是很有用的,當然,遇上了朱棣這種憑藉武力不講道理的就沒有辦法了,總的來說,明朝的皇位繼承基本上都比較和平,對於明朝的延續是有很大幫助的。


孤寡老人講歷史


朱元璋並不是不傳給兒子,而是他還沒死兒子就死了,父死子繼,這是幾千年留下來的,不然就傳給朱棣了,不過在封建思想的影響下,大臣極力反對,同時朱允特別有才華,深的太祖皇帝的喜愛,一個大大的孝子,所以就沒有去深想,包括朱棣謀反那是逼不得已,皇帝要削藩了,要弄死他,不反也不行,但他自己殺到皇宮後,就派兵四處尋找皇帝,發現已經自焚了,悲痛的說叔叔是來保護你的,不是來搶你皇位的,但驗屍後年齡不符合,不過也沒有追究,立了個牌位,就順利成為皇帝了。


李金強


誠邀!

歷代王朝在繼承人問題上都尊崇“有嫡立嫡 ,無鏑立長,兄終弟及”的原則,這是保證國家長治久安的一個萬全之策,朱元璋深諳此道。儘管朱棣在朱元璋諸多兒子中是最出色的一個,但怎麼也輪不到朱棣做太子。再者,朱元璋對馬皇后有很深的感情,同樣這種感情也會轉移到皇太孫朱允炆身上。

長子朱標英年早逝,對朱元璋打擊極大,本來朱元璋可以從其他幾個兒子中挑選接班人,老成持重,政治經驗豐富,有可能掌握住權力,朱元璋非要讓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當皇帝,結果急於消藩,燕王朱棣造反奪取皇位,就是因為他是長子朱標的兒子,所以朱元璋就讓自己的孫子朱允炆接班。





圍爐獵史


 朱元璋將皇位傳給孫子朱允炆而不是兒子,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朱允炆天資聰穎,得朝臣推薦;二是朱允炆是太子朱標的長子,嫡長子死後由長孫繼承皇位這在當時也是傳統;三是因為朱元璋不想要兒子們因為皇位產生爭鬥。太子朱標是朱元璋的嫡長子,也是他非常器重的一個兒子,可惜的是太子朱標死得早,朱元璋便將對朱標的希望都寄託在了孫子朱允炆的身上。他對朱允炆有一種愛屋及烏的感情在裡面,以至於這種偏愛讓他忽略了同樣優秀出色的兒子朱棣,朱元璋沒有將皇位傳給兒子朱棣,而是直接立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太子,其實這其中既有對已逝的太子的偏愛,也受到了當時傳統制度的影響。當時社會特別看重“嫡長制”。也就是說嫡長子去世之後可以由嫡長孫來繼承皇位,朱元璋又是那樣封建傳統的一個人,再加上滿朝文武百官都支持朱允炆,所以朱元璋也就順理成章的傳位給了孫子朱允炆。


邦國天下


新爆點為您作答:

似是而非的答案太多了,嫡長子繼承製在這裡並不適用,有不少跡象表明朱標並非皇后所生,朱允炆也不是太子妃常氏所生,朱元璋也不是個那麼在意這些的人。

至於原因,首先朱標的威信凌駕於眾兄弟之上,他被視為繼承人多年,教育和人脈都是是按照太子的標準而來,除了他之外則沒有第二號眾望所歸的皇子。朱標死後,最年長的三個皇子都有戰功和領軍的經歷,與開國重臣的關係相當,和武將聯姻是朱元璋的基本政策,如果擇其中之一為太子,則擺不平其他兩個,只有立皇孫才能順利解決這個問題。

其次,東宮勢力是朱元璋為老大準備的,很難說服他們改換門庭投到其他皇子門下,誰都有自己的一套班地,引起爭鬥不利於安定團結。

第三,所謂姚廣孝和朱棣密謀這種故事其實可信度不高,古代總喜歡給皇權加上一些神秘性,朱元璋在世的時候,王爺們其實頗為老實,在朱元璋看來,孫子繼位兒子們護航是非常和諧的局面,也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幾個勢力較大的藩王有謀反的跡象。

最後一點也是根據最少的基本可以算我的個人猜測,但我認為是最關鍵的,朱元璋作為一個血雨腥風中走出來的帝王,認為天下已定,不安定的因素已經被他消滅殆盡,希望他的繼承人是完全合格的守成之君,手上不沾血腥,從他為太子拔刺的傳說可以看出他內心深處這一強烈願望,而成年的皇子們都不是按照他認為的那種“理想主義”所培養,現實了一輩子的雄主,內心只怕有著這種近乎天真的願望,不過也沒什麼不可理解的,就像我覺得朱棣這輩子最大的理想並不是當皇帝而是做一代名將。

綜上所述,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唯一人選,朱標死後從頭到尾他都沒考慮過其他人。

以上回答,希望能幫到題主!


新爆點


一方面,明朝還是很重視,嫡長子繼承製。

另一方面,朱元璋是馬上得天下,他心裡應該很明白自古守天下還需要文治。鐵血政治並不能長久的坐擁天下。朱允炆很仁孝,受人尊敬。

如果立兒子的話很容易在皇室引起太子位的爭鬥。所以立孫子是避免這一問題辦法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