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之於我,是迷茫與希望並存,是表面的平靜和底下波濤洶湧的和諧統一。以前的讀書更多在於消遣、打發時間與向外自我展示,2019年的讀書,更像是一個快陷入沼澤的人的自我營救。我迫不及待地從書中去尋找心靈和生活問題的答案,通過學習去探索一條成長之路。
2019年總共讀書72本,上半年讀書27本,下半年開始提速。因為年中工作上的一些變故,讓自己產生很大的危機感,所以讀書不再是工作之餘的娛樂休閒,我去大量讀書,是想通過讀書找到良師、尋到益友。讀書這件事情沒有辜負我的期望。正是有這些書的相伴,讓自己對人生方向有正確認知,知道該如何成長;也正是有這些書,讓自己學會安撫自己,知道如何應對迷茫與焦慮。
我列出的書單,是在閱讀相同主題多本書籍後,挑出幾本對自己幫助大的書。
一、通俗心理學書籍
外在的自我並不是真的自我
人在迷茫、焦慮不安時,向外去尋求幫助,其實問題很難真正解決。問題的發生和解決看似都是外在行為和因素,但所有問題都是你內在的投射。
張德芬的著作《遇見未知的自己》中寫道: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內在投射出來的結果。
我們從小的教育,讓我們接受什麼是‘應該’,什麼是'正確',我們於是產生了很多的信念、價值觀、態度、標準,來約束自己,也來衡量、批判他人。這些就是我們每日所思所想的基礎,可是我們從來不去檢測我們思想的正確性。
我們把外在的那些事物當成是自我,我們把地位、財富、自己擔當的角色等同於真實自我。
要想實現內在的平和和快樂,需要拋開外在的社會共識下的價值感,去聯結自己的身體,和身體內的潛意識進行對話,滿足內在自我需求。
《遇見未知的自己》告訴我們說,成功不是我,失敗也不是我,所有外在對自我的定義都不是自我,所以沒有必要為了外界的定義去為難自我。
接納不完美的自我
人人都有一些壞習慣和不完美的地方。如果對自己的壞習慣和不完美持有排斥的態度,不僅不會幫助我解決這些問題,反而會產生更大的問題。
武志紅的作品《感謝自己的不完美》,這本書寫道:“無論你現在怎麼痛恨壞習慣,它一定曾讓你獲益”。習慣的形成必然經歷這個循環:行為發生-得到獎勵-強化。對於自己的壞習慣,我們要去理解、接納,把這些惡習當成自己的朋友。只有當你真正地接受你身體的每一部分的時候,你自己才會形成一個內在和諧的整體,你才有能量去做你想做的事情。
如果不這樣做,而是一個人整天強迫自己完成這個義務、完成那個責任,那麼理性的自己和潛意識的自己總是處於對立的狀況,還沒有開始去做什麼,就已經感覺能量耗盡。
二、個人成長類書籍
成長型思維
影響個人成長的最大障礙是自己,是自己的思維。
“你所採取的觀點會對你自己的生活方式產生深遠影響。它可以決定你能否成為你想成為的那個人,以及你能否做好你最看重的事情”。
卡羅爾·德韋克在《終身成長》中將我們的思維模式分成了固定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
相信自己的才能是一成不變的——也就是固定型的思維模式。基本能力是可以通過你的努力來培養的——是成長型思維模式。
固定型思維模式者相信自己的才能和能力是天生的。
成長型思維模式者覺得才能和能力是後天可以學習的,可以努力去培養的。
持有固定型思維的人,遭遇失敗的時候,他們就會認定自己不具備那樣的能力,會馬上放棄,不再堅持。
成長型思維的人,會認為失敗是成長的一部分,這個事情的失敗不能代表他本人的失敗,他們會從失敗中去學習並糾正自己的失敗。
要想實現終身成長,必須改變自己的固定型思維模式,學習成長型思維。
規劃能力
日本學者齋藤孝先生認為規劃力是在社會生存的能力。人在失敗後一旦自我否定,就產生不了動力。如果在認識上進行根本改變,認識到事情的不成功是因為規劃不周,然後重新調整順序,那麼情況就會發生轉變。一旦掌握“規劃力”這種思考模式,無論碰到任何活動或情況,若能從這個角度去分析,就會發現規劃存在於所有活動中。
規劃力是制定計劃,對問題思考和考量及對應方案設計的能力。
作者在《規劃力:如何清晰預見成功軌跡》裡展示了各種類型的規劃實例,羅列多種實踐活動中規劃力的應用方法,並告訴大家多種鍛鍊規劃力的方法,並說到寫作此書的目的: 本書針對規劃力的含義及獲得的方法作了論述,其實真正的目的是要讀者發現自己內在的規劃力。
成長行動能力
普通人如何做到堅持自我成長? 《終身成長行動指南》就是這樣一本行動指導書。作者赤羽雄二,從斯坦福大學碩士畢業後進入麥肯錫公司工作,並一手創辦麥肯錫韓國分公司。作者認為任何人都能夠不斷成長,只要找到自己的成長目標、解決妨礙成長的心理屏障和採用正確的行動方法
“妨礙成長的心理障礙“究竟是什麼呢?雖然有很多,但最大的障礙是覺得“我不行”“反正我也辦不到”,然後就此放棄努力。
成長的第一步確定目標,堅定成長信心。一個大而長期的目標是必要,但是當目標不能馬上實現的時候,堅持是一個痛苦的過程,所以第二步拆解目標,將寫作分成若干個小的任務,降低難度。第三步持續正向激勵,因為持續正向的肯定是長期成長的動力。
表達自己能力
你要開口說話,才能影響他人。你要開口說話,才能捍衛利益。表達力,就是要影響他人對你的認知,讓自己獲得認可。
在賀嘉的《表達力》中,講述好的表達需要具備兩個重要要素:明確的目標 和高質量的輸入。
每個人在表達前都需要思考一下,你這次的表達要實現什麼樣的目的?是工作彙報總結、成果分享還是向老闆申請資源。只有先明白自己要表達的主題、清楚自己要達成的目標,才能有的放矢,蒐集相關材料,使用合適的表達方法,起到應有的作用。
要達成你表達的目的,需要高質量的輸入,需要細節,不能泛泛而談,否則達不到效果。
三、學習方法書籍
專注力
成年人在學習上的問題不是想的太少,而是想得太多。
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太難集中:明明在學這個,腦子裡卻在考慮那個;好不容易可以專注學習,又被別人打斷需要去做那個,思緒一旦被打斷,就難以繼續。
怎樣讓自己有很好的專注力?一個被研究很久,並逐步被人接受的一種方法:冥想。冥想的教派和種類非常之多,在印度,冥想的教派都有多個,需要修煉的技巧也是非常高深。但是,我們不需要去一個一個瞭解,也不需要深度地去學習,我們只需要找一個初級的方法,適合在家庭環境下修煉的技巧。在《如何成為學霸》中,作者蒐集了一些適合初級的修煉方法,可以從作者羅列的方法裡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方法,經常進行練習,可以很好地提高自己的專注力。
冥想的修煉是讓自己將注意力集中在一個事物上,比如自己的呼吸,也可以是自己想象的一個場景。冥想的練習不光對提高專注力有用,也可以起到平靜身心,提高睡眠質量的作用。
記憶能力
知識只有記住,並且呆在腦子裡隨時待命,這樣在遇到問題時,才會思路清晰,並抓住解決問題的機會。
為了記住知識,大多數人採用的方法就是反覆閱讀,一遍一遍地記憶。有一個常見的現象是,當你對知識或概念不太熟悉的時候,就算你反覆多次地記憶,也很容易遺忘。那些你很容易理解的概念或名詞,當你記下來後,遺忘的速度比因不理解而強行記憶的名詞要慢。
認知心理學研究早就發現,人們在學習一個概念的時候,花費越多的心思,嘗試用自己的話語去重新演繹它,或者是嘗試理解這個概念在不同語境下的不同意義,就能越牢固地掌握這個概念。
《認知天性:讓學習輕而易舉的心理學規律》告訴:只有當頭腦被迫工作時,才會將所學的東西記得更牢靠;間隔練習使知識存儲得更牢固。
這就要求:在學習的時候,需要主動將不理解的知識弄懂,可以用自己的話去解釋和講述出來;穿插著進行復習。
知識遷移能力
開始新學科的學習時,我們不需要每次對新學科的學習都從頭開始,我們應該去發掘新學科的知識與自己已學過的學科知識的關聯點,將新的知識聯結到原來的知識網中,這樣的學習過程會更高效。
加拿大學霸斯科特·楊在家用了12個月,通過互聯網完成了普通人需要四年才能完成的麻省理工大學33門計算機課程。他將自己的學習方法整理成書《如何高效學習:1年完成麻省理工4年33門課程的整體性學習法》。作者是這樣解釋整體性學習的:簡單地說,整體性學習就是看待知識的角度是多方面。任何一門知識都不會單獨存在,它總是與方方面面的知識聯繫在一起。整體性學習讓你在學習導數時,想到的不是公式,而是汽車的速度表和歷程表;在學習公司管理時,想到的是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整體性學習要求你站在學科外面看學科,以一種事物認知另一種事物。這些學科表面看都是相互獨立的個體,實則是所有學科知識可以找到相通點,整體性學習就是要利用這些相通點,將新知識內化成已知的知識或通過比喻的方式與已知知識產生產生聯繫,並將新知識連接到自己的知識網絡中,形成新的知識網。
2019年的閱讀範圍不僅僅這3個方面,讓我收穫很多的也不僅僅是這幾本書。在我的閱讀書單裡還有寫作、理財、思維習慣、小說等等。作為年終總結,我只能列出比較有系統、對自己也可能會讀讀者幫助最大的書單,大家一起成長。
閱讀更多 清茗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