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嵩山,承載著深厚人文歷史的民族文化聖山,宗教文化豐富燦爛


少室山三皇寨是嵩山國家森林公園的主要組成部分,屬於少林旅遊景區。

三皇寨生態自然環境、地質地貌獨具一格。以峰奇、路險、石怪、景秀而著稱天下。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有詩云:嵩山天下奧,少室險奇特,不到三皇寨,不算少林客。   

三皇寨林木茂盛,品類繁多;地質類型齊全,巖齡古老,構型奇特,發育完整,裸露良好,在有限的範圍內能看到太古、遠古、古生、中生、新生五個地質年代的多種地貌,被地質稱為“天然地質博物館”。

自然景觀雄偉壯麗,有少室晴雪、少室落日、猴子觀天、雲峰虎嘯等40餘處;人文景觀有三皇宮、安陽宮、清微宮、清涼寺、玉皇廟、少室闋、蓮花寺等以及486級好漢坡石階‘長50餘米的“連天索橋”,長500餘米的“三皇棧道”等。

三皇寨主峰海拔1512米,險勝華嶽、難似蜀道、秀如峨嵋、雄比泰山,尚有5平方公里的山頂原始森林絕少有人涉足。

少室山山勢陡峭峻拔,含有三十六峰。諸峰簇擁起伏,如旌旗環圍,似劍戟羅列,頗為壯觀,有的拔地而起,有的逶迤延綿,有的象猛虎蹲坐、有的似雄獅起舞,有的若巨龍睡眠,有的如烏龜爬行,峰巒參差,峽谷縱橫,頗為壯觀。

少林寺塔林,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少林寺西約300米山腳下,是少林寺歷代和尚的墓地,歷經唐、宋、金、元、明、清不同年代,佔地面積約2萬平方米。

少林寺塔林保存了自唐貞元七年至清嘉慶八年之間的各代磚石墓塔241座,其中以唐法玩塔、宋普通塔、金西堂塔、元中林塔、明坦然塔及清彼岸塔為代表作。

少林寺塔林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數量最多的古塔建築群。因塔類繁多,大小參差、高低不同,粗細不一,形狀各異,排列散亂,看似茂林,故被稱為“塔林”。

塔的層級不同,一般為1至7級,高度都在15米以下,即世稱的“七級浮屠”,大都有塔銘和塔額。塔的造型種類繁多,制式多樣:按平面形狀分,有正方形、長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和圓形等;按形制分,有密簷式、堵波式和喇嘛式等。

少林寺塔林是中國現有古塔數量最多的墓塔林,是綜合研究中國建築發展史、雕刻藝術發展史和宗教發展史的珍貴實物資料寶庫,被譽為“中國古塔藝術博物館”。

少林寺塔林中的塔大多數是用磚石砌成的,塔體上往往刻有精美的圖案和浮雕。

少林寺塔林幾乎每座塔正面都有塔額,標識塔主名號;有的塔後還有塔銘,內容更加豐富。幾位有較大影響的高僧墓塔邊,還特意豎立碑石,詳細記載塔主的生平事蹟、嗣法傳承以及立塔人、立塔年代等內容。

嵩嶽寺塔,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嵩山南麓嵩嶽寺內,為北魏時期佛塔,建於北魏正光年間。

嵩嶽寺塔為15層的密簷式磚塔,平面呈十二邊形,通高37米,由基臺、塔身、15層疊澀磚簷和塔剎組成。塔身分上、下兩部分。上部東、西、南、北四面各闢一券門通向塔心室。下部上下垂直,外壁沒有任何裝飾。

塔身之上是15層的疊澀密簷,自下而上逐層內收,構成柔和的拋物線。塔剎由基座、覆蓮、須彌座、仰蓮、相輪、寶珠等組成,塔下有地宮。嵩嶽寺塔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磚塔,反映了中外建築文化交流融合創新的歷程,在結構、造型等方面具有很大價值,對後世磚塔建築有著巨大影響。

少林寺,是中國佛教禪宗祖庭和中國功夫的發源地,現為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嵩山五乳峰下,因坐落於嵩山腹地少室山茂密叢林之中,故名“少林寺”。


少林寺是世界著名的佛教寺院,是漢傳佛教的禪宗祖庭,在中國佛教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被譽為“天下第一名剎”。因其歷代少林武僧潛心研創和不斷髮展的少林功夫而名揚天下,素有“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之說。

2010年8月,包括少林寺常住院、初祖庵、塔林在內的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少林寺常住院建築在河南登封少溪河北岸,從山門到千佛殿,共七進院落,總面積約57600平方米。主要包括常住院、塔林和初祖庵等。常住院的建築沿中軸線自南向北依次是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閣、方丈院、立雪亭、千佛殿。另外,寺西有塔林,北有初祖庵、達摩洞、甘露臺,西南有二祖庵,東北有廣慧庵。

寺周還有同光禪師塔、法如禪師塔和法華禪師塔等古塔10餘座。

嵩陽書院 碑亭,東魏孝靜帝天平二年(535年刻立。一面鐫刻94窟佛像,另面上部刻大佛龕,內作一佛二菩薩三弟子,龕楣浮雕的飛天童子諸像及碑側圖案,頗為精緻,為中原石刻藝術中的上乘之作。

嵩陽書院基本保持了清代建築佈局,南北長128米,東西寬78米,佔地面積9984平方米。中軸建築共分五進院落,由南向北,依次為大門,先聖殿,講堂,道統祠和藏書樓,中軸線兩側配房相連,共有古建築108間,多為硬山滾脊灰筒瓦房,古樸大方,雅緻不俗,與中原地區眾多的紅牆綠瓦,雕樑畫棟的寺廟建築截然不同,具有濃厚的地方建築特色。

大將軍柏樹高12米,圍粗5.4米,樹身斜臥,樹冠濃密寬厚,猶如一柄大傘遮掩晴空。二將軍柏樹高18.2米,圍粗12.54米,雖然樹皮斑駁,老態龍鍾,卻生機旺盛,虯枝挺拔。樹幹下部有一南北相通的洞,好似門庭過道,樹洞中可容五、六人。兩根彎曲如翼的龐然大枝,左右伸張,形若雄鷹展翅,金雞欲飛。每當山風吹起,枝葉搖動,如響環佩,猶聞絲竹之音。三將軍柏毀於明末。


法王寺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北五公里的嵩山玉柱峰下,是東漢古剎,建於東漢明帝永平十四年,距今已有一千九百多年,比洛陽白馬寺晚三年,比少林寺早四百二十四年,是佛教傳入中國後建造最早的寺院之一。

法王寺是漢明帝專為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譯經傳教而下令修建的,成為中國第一所菩提道場,大法王寺現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國內外開放的宗教活動場所,為"中國古寺之始"。

魏明帝青龍年間改為護國寺。西晉時於寺前增建法華寺。隋初造舍利塔,改名舍利寺。唐太宗貞觀年間,敕命補修佛像,賜予莊園,改為功德寺。玄宗開元年間,改稱御容寺。代宗大曆年間,重修殿堂樓閣,改名文殊師利廣德法王寺。至五代時廢壞,而分為五院,仍沿襲護國、法華、舍利、功德、御容等舊稱。北宋初,合稱五院。仁宗慶曆年間增置殿宇、僧寮,重造佛像,改稱“嵩山大法王寺”。


今存毗盧殿、大雄殿及方形十五層塼塔等。寺據嵩山之勝,為天下名剎之一。寺背依玉柱峰,三面群峰聳峙,山谷中曲澗潺流,小徑蜿蜒,雲霧繚繞,十分幽靜。

寺北有一座高達40餘米的古塔,有15層,稱"法王寺塔",2001年,大法王寺塔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有3座較小的唐宋磚塔,西嶺上有一座六角七級的水磨磚塔。

大法王寺依山而建,從低到高七進院落,有山門、金剛殿、天王殿、大雄寶殿、地藏 殿、西方聖人殿、藏經閣,規模宏大,結構嚴謹,殿堂樓閣,金碧輝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