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4 原來教案是這麼寫的

為什麼一到寫教案就頭疼!

第一步:瀏覽答題紙,從答題紙中尋找靈感。

答題紙作為試講的依據,很多考生經常忽視答題紙的作用,或者不懂如何從答題紙中提取有用的信息。當你拿到答題紙時,先確保掌握重點知識,瞭解每一部分主要講授的是什麼內容。可以給每一段落或者每一小節用一句話歸納,提取主幹。

隨後,將提取的主幹依次列出,根據試講時長確定講解內容的先後順序,建議跟答題紙的順序一致。建議多選取核心知識點講解,這是比較能彰顯能力,較為出彩的。部分考生無法把握重難點,那應該如何確定呢?從哪裡挖掘呢?對於這點可以從出現篇幅較大的、一些黑體字的,標題,課後習題圍繞某個重要知識點展開的,或者一些重要的圖示等等中提取重點。

例如:生物學科中可以從黑體字、篇幅多少、圖示等等中尋找,比如《細菌》中花大量的篇幅描述細菌的結構特徵,《光合作用》中用圖具體展示了光反應和暗反應的過程。或者可以從答題紙中的基本要求中提取,特別是關於內容講解方面的。這些都是可以做為重點進行講解的。


瞭解內容,確定重點後,需按照一定的思路:導入、新課講授、鞏固、小結作業依次在答題紙中尋找,完善教案。導入,可以從答題紙的最開始的部分尋找,或者用相關聯的知識引入。比如河北少兒版《兩棲類與爬行類》中“身邊事”導入,可以展示自己採集的青蛙、收集的蜥蜴圖片,描述採集的故事,順勢引入課題,像這種是從開頭提取作為切入點是常用的方法。也可以用複習的方式進行導入,如《光合作用》,之前學生了解了基本的知識清楚知道植物能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葡萄糖,與現在所學光合作用的具體過程相關聯引入課題。

別眨眼

對於新課講授,採用段落或者小標題歸納成主幹的方式,按照相對應的方式進行講解。以《細菌》這課為例,提取主幹依次是:細菌的形態、細菌的結構特徵、細菌的繁殖。根據這三點進行講解。接著是鞏固環節,鞏固的形式是可以多樣的,做遊戲,角色扮演,容易混淆的知識點對比等等。最後是小結作業環節,小結是將整個內容進行回顧,作業可以佈置完成課後習題、思考更有深度的問題,進行知識的延伸、動手製作模型、或者將還有部分沒講完的內容作為課後作業都是可以的。


原來教案是這麼寫的

第二步:活動安排多元化操作,增加層次感。

在試講中常用的活動方式有兩種,提問和小組討論。在寫教案的過程中可以用問題的形式依次寫具體步驟。那應該如何去提問呢?多采用的是將答題紙中的陳述句換成疑問句,設置疑問的點是較為核心的內容,不要無效的提問。比如《細菌》這節課,細菌的形態有桿狀、球狀、螺旋狀,改成問句——細菌的形態能分成哪幾種呢?如果全程提問是比較單一的,這時需要的就是另一種形式——小組討論。

小組討論多用於探究性活動,或者較難的問題。比如通過模型觀察細胞核的結構,就可以採用小組的形式。小組討論需要在討論前提出問題,安排時間,分組情況等。時間需根據活動或者問題的操作難易程度決定,能體現一定的層次性。分組也是視活動或者問題的難易程度而定的,簡單的同桌兩人,難得是四人一組都可以。

第三步:增加過渡語,促使銜接自然。

這一步是在前兩步都相對較熟練完善的基礎上的加分項目,或者說還有較為充裕的時間基礎上的再完善。在銜接這個問題上,較多的考生由於經驗不豐富,經常出現一些銜接生硬的問題,如“學完了這些結構,我們來看一看細胞核的功能”等。對於這類問題,可以採用呈上啟下的方式進行轉折,或者加入提問的方式進行。所以可以換成“我們已經瞭解了細胞各部分的結構了,都說結構決定功能,那細胞核的功能是什麼呢?各部分結構又有哪些功能呢?”這樣銜接相對更為連貫,恰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