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兩伊戰爭到底誰勝了?

RUUS


從當時的來看,這場戰爭是以伊拉克的勝利而告終,然而從長遠來看,伊拉克和伊朗都輸的一塌糊塗。

兩伊戰爭期間,伊拉克和伊朗都大量購買軍火和武器,不過其中又以伊拉克為之最。

當時不僅僅是美國給伊拉克武器,就連當時的兔子和毛熊,也趁機促銷武器給伊拉克。

而伊拉克的作戰目標是奪取當時的波斯灣沿岸爭議區域,其實就是為了奪取更多的出海口和油氣資源。

通過地圖就是知道伊拉克這個油氣資源豐富的國家,出海口狹小不已,且其地勢又比較高,所以進攻伊朗,就是為了出海口、石油和水資源。

但是即便是戰爭後期,伊拉克依舊是沒有成功控制這些區域,相反伊朗軍隊頑強不已,一度將戰場打回了伊拉克境內。

所以說伊拉克只是名義上贏得了這場戰爭,就像越南當年在中國軍隊撤退之後,宣佈獲得戰爭勝利一樣,都不過是名義上的勝利。

並且戰後的伊拉克面臨著巨大的問題,首先就是欠下大量的外債,尤其是欠下了科威特一萬億美元。

這使得薩達姆不得不考慮通過非常手段結束這筆債務,這也是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根本原因。

由於戰爭的巨大消耗,使得戰後的伊拉克經濟一團糟糕,為了維持當時的社會福利。

薩達姆毅然而然決定通過吞併科威特來緩解伊拉克的經濟形式,也就是吞併科威特的資產來填補伊拉克。

不過薩達姆沒有想到,自己此舉直接將伊拉克又帶入了戰爭之中,而且是毀滅性的打擊之中。

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對伊拉克展開了一系列的軍事行動,在信息化的作戰模式之下,全世界都發出了驚歎,原來戰爭還可以這麼打!

於是伊拉克成為了美國新武器的試驗地,一頓狂轟濫炸之下,薩達姆苦心經營的伊拉克被打回瞭解放前。

所以從長遠來看,伊拉克今日之禍,就是兩伊戰爭時期埋下的,那場無意義的戰爭,將兩個國家都帶入災難。

假如薩達姆當初安分守己的帶領伊拉克再發展十年,伊拉克估計今日還是中東強國!


小司馬遷論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中國贏了啊,哈哈哈。

兩伊戰爭是伊朗、伊拉克兩敗俱傷的戰爭。

雙方從1980年開打,到1988年停產,前後持續8年之久。

這還不是那種低強度的戰爭,零星衝突,而是兩國傾全國之力的大會戰。

兩國動用的總兵力高達數百萬,對於總人口不到5000萬的兩國來說,幾乎是全民皆兵了。

實際戰鬥慘烈無比,甚至出現了沒有武裝的平民(包括兒童老人)在狂熱宗教信仰支撐下集體衝鋒,踩爆地雷的場面。

就武器上,兩國使用了包括蘇式米格-25戰機、飛毛腿導彈、美式F-14戰機、法式飛魚反艦導彈等等在內的先進武器。

血戰了8年,結果如何?

伊拉克承認傷亡人數為35萬人,另有6萬人被伊朗俘虜。失作戰飛機250架,坦克2000多輛,火炮1500門,艦艇15艘。

伊朗宣稱死亡30萬人,損失作戰飛機150架,坦克1500輛,火炮1200門,艦艇16艘。

就雙方公佈的數字來說,伊朗損失更為慘重。

但國際社會認為兩國都隱瞞了傷亡數字,實際傷亡總數應該超過100萬。

而兩國總人口才4000多萬,傷亡100萬是相當可怕的數字。

比傷亡更慘重的,是巨大的經濟損失。

在開戰之前,伊朗和伊拉克都算是中東比較不錯的國家。

尤其是伊拉克,人口不過1000多萬,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GDP是人口3600萬伊朗的一倍以上。

戰前伊拉克很多老百姓已經擁有私人汽車,算是阿拉伯國家中相當不錯的。

伊朗雖然較差,但由於巴列維王朝時代的巨大積累,人民生活也至少保證了溫飽水平,接近小康。

然而,8年血戰中,兩國直接軍費開銷就有2000億美元。為此伊朗和伊拉克早就花光了所有的外匯儲備,還欠下來巨大的外債。

其中伊拉克因為欠了科威特、沙特、阿聯酋等國800億美元,不願意償還,隨後還發動了入侵科威特的戰爭。

國際社會估計戰爭造成的直接經濟破壞高達5000億美元,導致兩國經濟倒退10到15年。

以伊拉克為例,戰前每日石油出口高達350萬桶,戰爭末期只有100多萬桶,銳減了三分之二。

伊朗的損失也差不多!

但是,戰爭對於伊朗和伊拉克兩國的意義是不同的。

作為伊拉克,他本來想借助伊朗的混亂時期入侵,打垮伊朗,奪取阿拉伯河的支配權,控制霍爾木茲海峽以掌握海灣的石油通道,從而徹底成為海灣地區的頭號強者。

結果是,薩達姆偷雞不著蝕把米,停戰時仍然恢復了戰前的態勢,反而損失極其巨大。

戰後的伊拉克失業率極高,很多城市毀於戰火,人民生活水平一落千丈。

伊拉克還需要負擔數十萬陣亡士兵家庭的撫卹金,以及數十萬傷員的長期治療和善後費用,預計15年內經濟也難以騰飛。

同時,這種無意義的戰爭導致伊拉克民眾的普遍不滿,很多人開始反對薩達姆。

這也是薩達姆後來試圖藉助佔領科威特平息人民不滿的重要原因。

作為伊朗,雖然它的損失比伊拉克還大,卻仍然有著巨大的積極意義。在戰爭爆發前,霍梅尼政教合一政權,並不受伊朗所有人民的支持。

習慣了巴列維王朝時期的世俗化和安逸生活,伊朗人驚恐於霍梅尼政權的大清洗以及極度保守的國內政策。

可以說,戰爭爆發前,伊朗國內局勢是嚴重不穩的,人民對霍梅尼政權相當反感。很多人認為霍梅尼政權有著巴列維王朝的缺點,卻沒有巴列維的優點,試圖將政權推翻。

然而,兩伊戰爭爆發以後,尤其是伊拉克軍隊入侵伊朗大量領土後,人民為了保家衛國,開始團結在霍梅尼政權附近。

由此,霍梅尼政權得以奇蹟般的穩定下來,並且一直執政到今天。

兩伊戰爭,伊朗和伊拉克兩敗俱傷,勝利者卻是中國的軍工企業。

80年代改革開放以後,國家強調經濟建設,軍工生產放到次要位置,很多軍工企業只能自籌生計,轉而生產煤氣罐、防盜門之內。

軍工企業工人窮困潦倒,紛紛改行,一些企業眼見倒閉。

然而,兩伊戰爭爆發以後,伊朗和伊拉克都在全世界範圍購買武器。

兩國都是窮國,無法購買價格高昂的歐美先進武器,同時兩國的士兵素質低下,也難以使用高精尖的武器。

幾乎不約而同,伊朗和伊拉克都來到中國。中國不但可以生產物美價廉的大量蘇制武器,還是唯一可以保證巨大生產量的國家。

在1981年5月,北方工業公司與伊拉克簽訂合同,向伊拉克出口2800輛69-2中型坦克和280輛以69-2式坦克為底盤的裝甲搶救車和工程車。此時的69式坦克物美簡練,單價只有50萬美元,不足美歐坦克的三分之一。

這只是無數訂單中的一張。伊拉克採購的中國坦克和裝甲戰車的數量超過了4000輛。

據統計,80年代伊拉克從中國購買的裝備達到50億美元,大概相當於現在的幾百億美元!

伊朗也是一樣。

網上流傳的一個段子,當時伊朗和伊拉克的代表都趕到我國某軍工廠,急需要訂購武器。

軍工廠無法安排,只能讓他們住在同一棟樓,單日讓伊拉克代表去車間查看,雙日讓伊朗代表去查看。

由於全廠只有一間清真食堂,所以很多時候伊朗和伊拉克的代表都是在同一個食堂吃飯。

兩國代表自然不是傻蛋,他們心照不宣,把對方當做透明人,反正都是來執行國家交給的任務。

需要說明的是,當時已經等同於下崗的軍工企業職工,簡直是喜極而泣。

已經多年停工停產的車間,一時間燈火通明,通宵達旦的加班。

人歇機器不歇,24小時都不停的生產,有的連春節都堅持工作,頗有當年大躍進時期的勢頭。

薩沙最後說一句:我代表當年的軍工工人,感謝霍梅尼和薩達姆同志。


薩沙


這個問題要分兩個層面回答。第一,名義上來看,是伊拉克贏了。兩伊戰爭打了8年,伊拉克獲得了阿拉伯國家以及美國的全力支持,美國在兩伊戰爭期間,不僅給薩達姆武器,還直接給貸款。情報支持,甚至還親自參與。因此,最後的結果是伊朗扛不住了,伊拉克就坡下驢,結束8年戰爭。伊拉克宣佈勝利。而且從傷亡來看,伊拉克陣亡20萬士兵,伊朗陣亡了40多萬,從這一點來看,也是薩達姆佔據了上風。



第二,從實際來看,都輸了。薩達姆發動兩伊戰爭,最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擴大自己的出海口,延伸阿拉伯河:二是,抵禦波斯人發動的伊斯蘭革命。而八年戰爭,薩達姆除了從富國打成窮國,還欠了一屁股債外,什麼也沒得到。兩國恢復了戰前的邊界線。而對於伊朗來說,巴列維時期的富裕,建設成果也被打的一乾二淨。而且,伊斯蘭革命後囂張的氣焰被打下去,除了留下40萬士兵性命,還有幾十萬百姓死傷外,沒有得到任何好處。所以伊朗也是輸家。



第三,誰贏了呢?美國。其實,1979年,對美國是很頭痛的事,在阿拉伯世界同時誕生以強權人物薩達姆領導的伊拉克,和以霍梅尼為首的伊朗,兩個國家都很富裕強盛,而且都想做中東老大。而美國最不願看到的是中東出現強國,這樣不符合其肢解,碎片化中東的戰略目的,也無法掌控中東石油。而兩伊戰爭,一下子將兩個中東強國打垮,自己還不費吹灰之力,而且自己通過武器貿易,賺的也是盆滿缽滿。美國可謂成了最大贏家。



歷史真相背後


從表面上看,兩伊戰爭讓伊朗和伊拉克兩敗俱傷,雙方因此背上了大批外債,失去了無數年輕人的生命。兩國經濟也遭受重創。

但實際上,這場戰爭的確存在勝利者,那就是霍梅尼領導的伊朗。
(兩伊戰爭中的伊朗軍隊)


戰爭爆發的原因看似是出於兩國之間的領土爭端和宗教,民族衝突,然而這其中也夾雜了兩伊高層的野心。尤其是伊拉克總統,他在站前剛剛當選伊拉克總統,正式成為了這個國家的領導者。薩達姆急切地希望通過一場戰爭擊敗伊朗,為伊拉克開疆拓土,讓自己成為阿拉伯世界的領導者和英雄。

而在薩達姆上臺的同一年,伊朗也爆發了霍梅尼領導的革命,親美的巴列維國王被推翻。霍梅尼在伊朗推行什葉派教法,試圖對外輸出自己的影響。

在戰爭爆發之初,雖然兩伊劍拔弩張,但伊朗明顯沒有料到薩達姆會發動如此大規模的戰爭,因此準備不足。而伊拉克總統薩達姆則制訂了明確的作戰目標,那就是攻佔與伊朗之間的爭議領地,拿下德黑蘭,徹底摧毀新生的伊朗政府。
(霍梅尼)


薩達姆極力的將這場戰爭包裝成一場阿拉伯民族與波斯人之間的決戰,他希望伊朗西部的阿拉伯人站出來支持伊拉克。他的軍隊裝備精良,準備充分。從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對伊朗的幾個重要城市展開空襲開始,伊朗連戰連敗,丟掉了西部大片土地。然而,霍梅尼最終帶領伊朗人民堅持奮戰,擋住了薩達姆的進攻。

薩達姆試圖滅亡伊朗,但他低估了伊朗的抵抗意志和戰爭潛力。當戰爭打到一年後的1981年秋季,伊朗已經逐漸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將伊拉克軍隊的攻勢擋了下來。他們收復了阿巴丹,並將戰線反推到伊拉克境內。經過這場戰爭,伊朗人民粉碎了薩達姆的進攻,讓薩達姆不得不接受無力再戰的結果。
(襲船戰)




在這場戰爭中,薩達姆沒有達到自己的戰爭目地。而新生的伊朗,則在霍梅尼的領導下保住了革命的勝利果實,避免了亡國的下場。在這場戰爭中,霍梅尼代表了國家的形象,他讓伊朗軍民信心十足,有了戰勝敵國的信心。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兩伊戰爭拯救了霍梅尼革命,薩達姆的入侵使得伊朗人一時拋棄了紛雜的內部矛盾,進而團結起來抵抗侵略。雖然伊朗在戰爭中付出了巨大的傷亡,但不可否認的是,新的制度得以推行,霍梅尼革命得到了認可,人們習慣了新的生活。

反觀薩達姆政權,在這場戰爭中損兵折將,不僅如此還消耗了伊拉克積攢多年的國力,欠下了大批外債。最終使薩達姆走上了與西方對立的道路,發動了海灣戰爭。
(兩伊戰爭)


伊拉克前外交部長塔裡克.阿齊茲曾是薩達姆的親信,他晚年回憶起與薩達姆共事的時光,感慨說道:“我支持薩達姆,但回到那時候我一定反對他向伊朗開戰,沒有戰爭,伊拉克會變成下一個瑞士。”


朱興子


戰爭沒有贏家。

兩伊戰爭歷時八年時間,是一場名副其實的消耗戰。從裝備上來看,伊朗的實力是落後於伊拉克的。但是伊拉克雖然裝備更好,但是戰鬥力確實不敢恭維,他們空襲伊朗空軍基地,結果卻連一架飛機都沒有摧毀。



伊朗裝備雖然落後,而且缺乏訓練,但是他們對於抵擋伊拉克的熱情卻十分的高漲,而與此同時薩達姆卻任人唯親,嚴重拖累軍隊戰鬥力,最後導致雙方陷入持久的拉鋸戰之中。


為什麼說兩伊戰爭沒有贏家。這是從他們對國家造成的損害來說的。

且不說,這一次戰爭沒有給他們任何一個國家帶來什麼實際的效益。而且損耗也是巨大的。兩伊戰爭中兩國死傷無數,經濟損失嚴重,伊朗損失3000億美元,而伊拉克更是到了3500億美元之多。為此兩國都是戰爭的犧牲者。


這場戰爭的受益方實際上是美國,他在兩伊戰爭期間大發戰爭財,除此之外,他時而支持伊拉克,時而支持伊朗。增加了美國在中東的影響力。所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用來形容兩伊戰爭再適合不過了。


是阿維啊


兩伊戰爭是上世紀80年代一場令國際轟動的戰爭,它是由中東的兩個大國伊朗和伊拉克進行了戰爭。這場戰爭一共打了8年,可謂是很長時間了,雙方也都是損失慘重,最後在國際社會的調停下,雙方終於議和停戰。

戰爭的起因據說是伊朗發動了革命,由極端宗教組織霍梅尼將國王趕走,而當時因為伊朗出現政局變動,所以伊拉克薩達姆趁此機會,想把伊朗一些富饒的地方據為己有。本來伊朗是中東數一數二的強國,如果沒有出現政局動盪的話,伊拉克應該是不敢動手的,伊拉克在那個時候動手就是瞅準了那個機會。

不過即使伊朗出現了政局動盪,但是因為宗教的力量還是相當強大的,所以霍梅尼很快就在伊朗站穩了腳跟,而伊拉克並沒有討到什麼好。在兩伊戰爭之前,無論是伊朗還是伊拉克,都是世界上有名的富國。但是大炮一響,黃金萬兩,八年的戰爭把兩個國家都給拖成了貧國。那個時候國際上發戰爭財的還真不少,中國就賣了不少武器給雙方,賺了不少錢。

要深究的話,我覺得伊朗佔了一點便宜,因為在伊朗發動兵變的時候,事實上很多人對宗教統治是相當不滿的,但是因為伊拉克的入侵反而使霍梅尼在伊朗的政權穩固下來。而伊拉克真沒看出佔什麼便宜,打了8年的戰爭,打了很多錢,同時把自己打成窮國。而海灣戰爭的起因,也是因為兩伊戰爭欠了太多的債,所以薩達姆想通過佔領特威特來賴賬,誰知道最後讓自己身死國滅。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1980年的2月,伊拉克和伊朗之間爆發了戰爭,這一場戰爭一打就是8年,可以說,這場戰爭的時間也是夠長的,但是誰才是最後的勝利者呢?

如果從明面上來看,戰爭結束之後,伊拉克軍隊陣亡20萬人,伊朗陣亡40萬人,而且但是伊拉克還獲得了美國的裝備支持,伊朗最終無法支承,伊拉克順水推舟,宣佈了勝利。

但是從客觀的角度上來看,其實伊朗和伊拉克全都輸了,為什麼這麼說呢?伊拉克儘管明面上贏了,但是,經歷過了戰爭,伊拉克簡直就是一夜回到解放前,還欠了一屁股的債,啥都沒得到。

而伊朗之前的建設成果也被打得一乾二淨,除了死傷60多萬的軍民,也是什麼都沒得到。然而最大贏家是誰呢?其實就是美國,美國為了能夠實現掌控中東的目的,讓這兩個國家先打,削弱他們再來搶人頭。

我國在兩伊戰爭時期,也發了些戰爭財,出口了大量武器裝備,這裡就不詳細說明了。

美國也在兩伊戰爭中,通過軍火貿易,賺的是盆滿缽盈,還不費吹灰之力就讓兩國實力削弱下去,為自己以後掌控中東創造了條件,可以說,美國才是最大的贏家。




進擊的兔子種花家


兩伊戰爭到底誰勝了,這個問題需要從三個方向看

首先名義上來看,是伊拉克贏了,美國在兩伊戰爭期間,向薩達姆提供武器,貸款、情報等支持。因此,最後的結果是伊朗扛不住了,伊拉克狐假虎威的結束了戰爭,8年爭鬥後。伊拉克宣佈勝利。且從傷亡數字來看,伊拉克陣亡20多萬士兵,伊朗陣亡了40多萬,從這一點來看,薩達姆確實佔佔據了上風。實際上也伊拉克徹底崩盤埋下了炸彈。兩伊戰爭打了8年,伊拉克獲得了阿拉伯國家以及美國的全力支持,但是也由於受到太多的支持而虛榮心更盛才有了後來的入侵科威特。

其次但從實際來看,伊拉克,伊朗都輸了。薩達姆發動戰爭,其主要目的有兩個,一是擴大出海口,延伸阿拉伯河:二是抵禦波斯人發動的伊斯蘭革命。經歷了八年苦戰,薩達姆反而從富國打成了窮國,還拖欠大量的外債,竹籃子打水一場空,反而為別人做了嫁衣,之後兩國恢復了戰前的邊界線。這對於伊朗來說,巴列維時期的富裕,建設成果也被打的一乾二淨。而且,伊斯蘭革命後囂張的氣焰被打下去,除了留下40萬士兵性命,還有幾十萬百姓死傷外,沒有得到任何好處。所以伊朗也是輸家,但輸中略有小贏,那就是這八年的時間也更好的穩固了自己的政權的地位和基本盤。

最後最終的贏家只有是美國。美國不希望看到中東格局內出現的兩個代表性人物,分別是伊拉克的薩達姆與伊朗的以霍梅尼。兩個國家都相當的富裕強盛,而且都有做中東老大的資本。而美國最不願看到的是中東地區再出現強國而威脅到他們的勢力範圍控制與駐軍,這樣不符合他們的利益最大化,其最好的辦法就是利用阿拉伯世界的內部保頓來進行肢解並碎片化中東的戰略目的,從而還可以掌控中東石油。而兩伊戰爭,一下子便將兩個中東強國徹底打垮,自己還不費吹灰之力,而且自己通過武器貿易中還能測試一些武器,並且也能大賺一筆。美國可謂成了最大贏家。


心學智聖


兩伊戰爭從1980年開始到1988年結束,一共打了8年,伊拉克和伊朗都是失敗者,這場戰爭沒有勝利者。



1.1979年伊拉克總統薩達姆上臺。那時的伊拉克是中東地區最富裕的國家。伊拉克幾乎家家戶戶都有自己的小汽車。由於伊拉克特別富裕,因此也加大了對軍隊的資金投入。



2. 伊朗在1979年推翻了親美的巴列維政府。當時伊朗也是中東地區比較富裕的國家。伊朗所有的武器基本上都是美國進口的。但是伊朗新政府上臺後非常反美、反以色列,因此遭到了美國長期的經濟、軍事制裁。



3.美國和以色列看到伊拉克總統薩達姆想稱霸中東,這不符合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利益。因為美國希望中東地區的國家都聽美國的話。美國不希望看到中東地區出現一個特別強大的國家,這樣會成為美國控制中東的障礙。



4.而伊朗也想成為中東地區的霸主。因此美國、以色列和沙特等阿拉伯國家,支持伊拉克對伊朗發動了八年的兩伊戰爭。兩伊戰爭導致兩國幾百萬人傷亡。導致伊朗和伊拉克大量消耗了大量的國力,兩國從此無法在中東地區繼續稱霸了。



5.因此兩伊戰爭沒有勝利者,伊朗和伊拉克都是失敗者。可以說伊拉克這個國家越打越窮。如今的伊拉克已經處於分裂狀態,伊拉克北部的庫爾德自治區已經宣佈獨立。伊拉克的未來究竟會怎樣,估計伊拉克的政府和人民大家都在想。


香堂風子


兩伊大戰,兩敗俱傷。

戰前,伊拉克🇮🇶富得流油。

薩達姆大肆採購蘇聯武器。

自詡兵強馬壯。

可以在海灣地區稱雄。

伊朗🇮🇷因霍梅尼發動了伊斯蘭革命。

推翻了巴列維王朝的統制。

由原來一邊倒地結歡美國🇺🇸,轉變成對美交惡。

伊朗突然變成蘇美都嫌棄的孤兒。

薩達姆看準時機,想進一步從伊朗手中奪取領土,取得更大的出海口。

薩達姆採取措施。

一邊繼續保持與蘇聯的密切關係。

一邊又與美國媚目傳情😘。

取得他們支持。

於是薩達姆採取了突然襲擊的手法。

正式與伊朗開仗。

雙方拚死相鬥八年。

兩敗俱傷。

不分伯仲。

鬧得精疲力盡。

均無力再戰。

兩伊簽訂了停戰協定。

兩國邊界又回到了戰前狀態。

故,兩伊幹了件,殺敵一千自傷八百的蠢事。

#凌遠長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