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德國攻打蘇聯時,最大的問題出在哪裡?

賀宇宇


德國人的開局其實還不錯


在與蘇聯開戰之前,德國人幾乎是戰無不勝的,他們閃擊波蘭,幹掉法國,成為二戰初期當之無愧的氪金級別玩家。很多人把德國與蘇聯的失敗歸結於發動閃電戰,在他們看來,如果不與蘇聯開戰,等完全拿下西線才與蘇聯開戰,可能結果會有所不同。

可其實,德國與蘇聯戰爭剛開始的一段時間,能把戰爭的主動權牢牢掌控在自己的手中,多虧了閃電戰

1941年6月,心機的納粹德國撕毀了之前和蘇聯秘密簽訂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夥同軸心國的其他渣(劃掉)隊友,在“巴巴羅薩”計劃的攻略之下,集結190個師550萬人,劃分三個集團軍從三個方向閃擊蘇聯,蘇德戰爭由此爆發

因為戰爭爆發的太突然,蘇聯人“還沒睡醒”就倉促應戰。短短十天之內,德軍就突進蘇聯600公里,在基輔戰役消滅蘇聯西南聯軍65萬人。

蘇聯怎麼會輸的這麼慘?

主要還是因為斯大林同志下手慢了,在他仍然相信兩個國家間塑料兄弟情的時候,沒想到希特勒率先掏出了槍。

有專家研究說其實斯大林也知道德國人並不可靠,也有未來撕毀條約的想法,只是感覺時機未到還在為戰爭做準備。總之,德國人搶在蘇聯人前面了

▲斯大林

因為斯大林一再不聽、不想、不相信的自負三連,致使蘇聯對於戰爭的準備嚴重不足。1941年三月,

蘇軍尚缺12500輛坦克、3萬輛汽車,新組建的坦克兵團和機械化兵團只能得到30%的保障。戰爭爆發時,修建新機場的工作絕大部分都還沒有竣工。

由於戰爭過於倉促,以至於在戰爭開始時期,許多蘇聯部隊還處在改編時期,也就是“系統迭代升級”時期。第一年服役的士兵竟然佔到了全部士兵的2/3,75%的指揮員才上任了幾個月。打仗可不是踢足球,刮不起來青春風暴,蘇軍慘敗也是理所應當。


莫斯科的寒冬,讓德國人手足無措


從1941年6月戰爭開始,納粹德國一路高歌猛進,在波羅的海、明斯克、基輔都重創蘇聯紅軍,直到他們來到

莫斯科。沒錯,就是這屆世界盃德國輸掉首場比賽的莫斯科。

“我們身後就是首都,莫斯科比一切都貴重……誓把侵略者一掃而空。”俄羅斯作曲家莫克羅烏索在1941年譜寫的這首歌曲被廣為傳唱,無數戰士聽著這首悲壯的BGM走進莫斯科保衛戰

▲戰爭中的莫斯科

為了應對德軍,斯大林從遠東調集34個師,他們是蘇軍裝備精良,擅長嚴寒氣候作戰的精銳部隊。

總司令朱可夫還發動60餘萬莫斯科市民,建立了700公里的反坦克戰壕,3800餘個臨時火力點,還在全城建立了59個軍火庫,砍伐了附近105公頃的森林阻礙德軍前行。蘇聯軍民已然把莫斯科變成了一座堅城。

當然,在很多人看來,蘇聯人可以逆風翻盤還有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極端寒冷的天氣。

按照德國人的閃電戰計劃,他們是不用在莫斯科過冬的。可天不遂人願,他們在基輔會戰和圍攻列寧格勒時浪費了寶貴的時間,以至於德軍向莫斯科發動瘋狂進攻的時候,已經是11月的嚴寒了

德軍顯然沒想到這麼多,他們戰線過長,補給不足,面臨嚴重的作戰壓力,而且根本沒有準備在嚴寒下作戰的衣服和裝備。機器停轉,武器失靈,士兵的戰鬥能力也有所下降。

而來自西伯利亞的蘇聯紅軍早已習慣了寒帶生活,他們的槍炮配備了保暖套、潤滑油,新型T34坦克依舊正常運轉,士兵也有足夠的棉衣、皮靴、冬帽來抵禦嚴寒。

在11月和12月中,蘇聯紅軍憑藉多次頑強的防禦和反突擊使得德軍拿下莫斯科的計劃破產。就這樣,德軍損失掉50餘萬人,也沒在曠日持久的進攻中拿下莫斯科。到1942年的4月,他們已經撤退到了100-350公里以外的地帶。

沒能順利拿下莫斯科、吞下蘇聯,讓德國人開始長期處於雙線作戰,導致納粹德國最終在二戰戰敗。蘇聯人最終保衛莫斯科。為此他們付出了傷亡和被俘幾十萬甚至上百萬人的慘痛代價


為什麼德國人註定失敗?


關於德國人到底應不應該打閃電戰,其實至今還有很多爭論。有的人說德國人太膨脹了,不應該自不量力的雙線作戰。不過打閃電戰,也實在是德國人沒辦法的辦法。

在他們看來,只有這麼做才能把蘇聯這隻大熊吃掉。

一頭孤狼面對一頭大熊,孤狼被咬一口就痛得不行,大熊沒了兩三口皮肉,也不會有太大的損失。打消耗戰,是德國最不願意看到的局面。

如果你把人、資源、武器各方面綜合比較的話,就會發現蘇聯還是有很大優勢的。而這也是德國人註定失敗的根本原因,因為戰爭終究要靠實力說話。

蘇德開戰前夕,納粹德國控制了近250萬平方公里土地,其中有6000多萬的德國人。然而蘇聯控制20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是德國的8倍;人口接近2億,幾乎是德國的4倍

按照人口比例以此類推,蘇聯大概有3000萬在20-40歲的青壯男,而德國只有700萬人。蘇聯可以源源不斷的補充新兵。

▲蘇德戰爭前夕的歐洲版圖(藍-德國、綠-蘇聯)

生產能力的差距也是導致德國打消耗戰必然失敗的原因。德國的軍工廠在二戰期間卯足勁頭,打起雞血,月均坦克的產量也不過是二三百輛,而全蘇聯坦克的月均產量是1500輛。真的,毫無脾氣。

況且,德國國土面積狹小,資源匱乏,只有羅馬尼亞這麼一個油田可供開採,而蘇聯國土面積廣闊,資源雄厚,

還不斷接受著英美等國家的大方援助

有數據顯示,在戰爭期間,英美等國共向蘇聯援助飛機18865架、坦克1.3萬輛,各種戰略資源和武器就更不用說了。

70年前,不可一世的納粹德國最終在寒冷的蘇聯吞下苦果。而在這之後,德國的足球隊從沒在世界盃小組賽被淘汰。

直到2018年,德國人重蹈覆轍,曾經橫掃世界的他們,先是在莫斯科圍攻未果,最終還是沒能在俄羅斯這片土地上取得勝利,早早地坐上了回家的飛機

這兩件事其實牛頭不對馬嘴,但是奇妙的錯位和巧合,還是幽了歷史一默。

參考資料:1.毛劍傑:《莫斯科戰役大逆轉之謎》,《書屋》,2013年第11期;2.金立揚《蘇德戰爭印象》,《深交所綜合研究所期刊》,2009年4月-6月;3.劉志明《蘇德戰爭初期蘇軍失利原因探討》,《學術爭鳴》,2006年第12期;4.趙亮《談莫斯科戰役的心理影響》,《內蒙古教育學院學報》,1993年12月。

視知TV

二戰德國攻打蘇聯最大的問題是當時希特勒在開戰初期輕敵了,在戰術上犯了錯。

1939年德國閃電戰攻打波蘭,並迅速拿下波蘭,當時蘇聯也出兵與德國共同瓜分波蘭,為自己贏得了一塊戰略緩衝區,蘇軍在此地駐守了重兵,這無疑是很高明的策略。德軍拿下波蘭後開始橫掃西歐,法國一個多月就投降了,英國也丟盔棄甲的逃回本土。這時候希特勒犯了第一個錯誤,那就是在對英國本土的轟炸中沒有盡全力,希特勒對與英國談和還有幻想,所以在轟炸英國時還是留了情面,剛開始都沒轟炸倫敦,也沒有把空軍主力全調上去,這就給了英國一個喘息的機會,等到希特勒看到與英國談和無望,開始全力進英國時,才發現晚了,因為美國已經開始在經濟軍事上支持英國,並派了飛行員暗中參戰,而蘇聯也在邊境佈署了重兵,準備先發制人,希特勒一看不好,只能先放過被炸的千瘡百孔的英國,把主力東調去打蘇聯。

對打蘇聯的戰略,希特勒的本意是起傾國之兵,閃電戰直取蘇聯,在當時德軍閃電戰天下無敵,各兵種配合默契,要說幾個月內打敗蘇聯也不是沒可能,可這時希特勒又犯了第二個錯誤,那就是兵分幾路進攻蘇聯,如果德軍戰前目標明確,就是集優勢兵力直取莫斯科,在當時蘇軍擋不住,可當時兵力分散了德軍幾乎同時進攻莫斯科期大林格勒,這樣一來德軍就顯得後備力量不足,儘管德軍在開戰初期取得巨大戰果,殲滅了幾百萬蘇軍,可蘇聯領土面積大,迴旋餘地也大,而且後備力量充足。可德軍在打到莫斯科城下時卻沒勁了,成了強弩之末,可希特勒卻強令攻城,疲憊之師哪還有戰鬥力,結果被蘇軍新調來的生力軍西伯利亞軍團擊敗。

在莫斯科久攻不下時,國際形勢發生了變化,那就是日本偷襲珍珠港,把美國拉了進來,美國參戰對當時的蘇聯英國士氣上是個極大的鼓舞,因為蘇聯可以放心的把在遠東防備日本的西伯利亞軍團調到莫斯科了,這時候系特勒又犯了第三個嚴重的錯誤,那就是沒有及時調查戰略,如果當時斯大林調不了西伯利亞軍團,德軍還有希望攻下莫斯科,可是日本偷襲珍珠港,也就是說日本不可能兩線作戰去打蘇聯遠東,這時希特勒應該調整佈署從莫斯科撤軍,應該後退一百里開始休整部隊,並補充兵員彈藥,這時候蘇軍也會利用時間休整並同時增兵,等到雙方都休整完後,期大林肯定會指揮蘇軍殺出莫斯科去收復失地,這樣一來蘇德兩軍就會在莫斯科城下打百萬人規模的會戰,經過休整補充的德軍在1942年肯定不會輸給蘇軍,因為當時德軍無論是裝備還是士氣都是巔峰期,如果蘇軍在會戰中慘敗,那莫斯科可能就會不戰而下。

對德國來說1942年是最關鍵的,如果1942年德國打不垮蘇聯,那德國就必敗無疑,因為德軍三板斧倫完沒勁了,而蘇聯地大物博,一旦緩過勁來,德軍一點機會都沒有。


天宇的文史情懷

最大的問題有兩個分別是開戰前和開戰後,

開戰前:希特勒猶豫不決且準備不足有嚴重低估了蘇聯的軍事實力和戰爭潛力。


希特勒一廂情願的以為蘇聯在冬季戰爭中的拙劣表現正是其戰鬥力低下的表現,誠然1941年的蘇芬戰爭中蘇聯50多萬人傷亡,百萬大軍被芬蘭幾萬人頂住不能前進一步,但這是地形不適合蘇軍大兵團作戰以及氣候嚴寒的緣故,並不能以此判斷蘇軍的真實戰鬥力。蘇軍稍加訓練和作戰積攢經驗就足夠與德軍抗衡。

蘇軍從1939年開始學習德軍的閃電戰,重點改進和發展了中型坦克(T34)和支援型戰術空軍,到1941年6月22號蘇德戰爭開打時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在德軍向東推進的過程中蘇軍之所以會一觸即潰是因為閃電戰的包圍戰術有效摧毀了蘇軍的指揮體系,但是頑強的紅軍依靠有利的陣地還是能夠抵擋住德軍攻勢的,斯大林格勒和莫斯科保衛戰就是有力證明。


開戰前的時機選擇也不正確這是最致命的,德軍1941年6月22號才發起巴巴羅薩計劃,這時候夏季已經過去一半了,溫暖的春天則被浪費在了巴爾幹戰役上,其實早在結束對法國作戰的1940年8月份希特勒就開始著手東站作戰,假如1941年年初能投入對蘇聯作戰的輪迴有更大的勝算,至少能在嚴冬到來之前拿下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

開戰後:在不必要的目標上浪費兵力造成嚴重的兵力不足,

希特勒一開始就制定了列寧格勒、莫斯科、基輔三個作戰目標,德軍190個師300萬主力部署在三個寬大的正面完成兵力分散,記得從威廉二世的史蒂芬計劃開始兵力有限的德軍都奉行兵力的絕對集中,德軍北方集團軍只有40萬人、中央集團軍有150萬人、南方集團軍80多萬人,很顯然在任何一個方向都不足以殲滅蘇軍主力部隊。

只有古德里安南下讓中央與南方兩個集團軍群聊個作戰採取的了基輔保衛戰殲滅70萬蘇軍的輝煌勝利,這也就片面的說明德軍應該集中兵力作戰。到了1942年的夏季攻勢希特勒又拒絕了參謀長哈爾德繼續進攻莫斯科的建議,分兵南下進攻兩個目標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這無疑又是進一步分散兵力,最終導致滅頂之災。一言以蔽之德軍開戰後最大的失誤就是分兵作戰。



兵器世界

蘇德戰爭爆發前,蘇聯己預有準備,提前向西擴張了一百五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吞併了波羅的海三國、西白俄羅斯、西烏克蘭、波蘭、芬蘭、瑞典的大片地區和人口,使德國的進攻不是從列寧格勒、明斯克、東烏克蘭一線開始,德軍初期戰果除了百多萬的蘇軍,大多就不是蘇聯原有的國土,蘇聯的損失並不算大。戰前蘇聯早將自己三分之一的工業、資源生產企業佈置到了亞洲地區,整個戰爭期間,德國都危脅不到那些地區。蘇聯三分之二的工業生產部門主要位於伏爾加河流域,除列寧格勒離邊境近外,其他地區都較遠,戰爭開始時這些地區大多沒有遭到多大損失,還將大量工廠東遷到安全地區。德軍分三路進攻,戰爭一開始,北方集團軍群攻到列寧格勒城下就攻不動了,計劃三個月拿下列寧格勒,結果就算中央集團軍群抽調一半裝甲部隊幫忙也沒用。南方集團軍群的進攻一開始就不順利,它的對手是蘇聯最強實力的西南方面軍,西南方面軍就是原基輔軍區的部隊,是朱可夫一手培養的部隊,朱可夫任司令員期間就預料到了德軍可能進攻的方式,作了充分準備,但西方面軍的迅速崩潰,使西南方面軍的側翼暴露出來,德國中央集團軍群一半的裝甲部隊從側後切斷了西南方面軍的退路,由於斯大林不接受朱可夫的建議及時撤出方面軍的部隊,還將朱可夫解除了總參謀長的職務,導致了戰爭中最大的損失。因為北方和南方集團軍群的無能,嚴重影響了中央集團軍的進攻能力,它的全部裝甲部隊被調走,令其暫時失去了進攻能力,整個戰爭被推遲了,才等來了秋雨,等來了嚴冬!蘇軍從一開始就表現出頑強的作風和並不輸於德軍的戰鬥力!


沉140769451

最大的問題就出在德軍東線的實際指揮者是缺乏基本軍事素養的希特勒,而不是擁有豐富軍事素養的陸軍總司令部以及國防軍高級將領。使得東線德軍在1942年以後的戰略失誤不斷,許多久經戰場的精銳部隊由於希特勒的錯誤指揮而慘遭殲滅,使得本就處於數量劣勢的德軍毫無勝利的希望。

希特勒崇尚進攻,推崇“進攻是最好的防禦”理論,可是他把這一理論使用到了極點,甚至完全脫離了實際情況,取得了完全相反的效果。在1941年的莫斯科戰役結束後,龍德施泰特元帥便指出德軍現有實力無力在東線發起大規模進攻,應當撤退至有利地形實行堅守,後發制人。而希特勒固執的要繼續發起進攻,而且是兩個方向上(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的同時進攻,而在斯大林格勒的北側側翼的中央集團軍群防線卻由於兵力不足而採取守勢,這也是導致斯大林格勒防線德軍突擊矛頭的漫長側翼暴露最終被蘇軍利用切斷幷包圍了德軍的第6集團軍的直接原因。儘管總參謀長哈爾德極力阻止希特勒向斯大林格勒繼續投入部隊,認為應當在斯大林格勒採取守勢,而將進攻兵力抽調出來以充實其北側的掩護兵力(這裡只有戰鬥力較弱的聯軍防禦),然而結果是哈爾德遭到了希特勒的解職。於是斯大林格勒的悲劇也就此註定,往後曼施坦因的傑出指揮只不過是儘可能的降低希特勒的錯誤指揮造成的嚴重後果,失敗已經不可避免!



之後到了1943年,由於盟軍成功了開闢意大利戰場,而此時德軍也剛剛取得了哈爾科夫反擊戰的勝利,重新奪回東線暫時的主動權。此時包括希特勒也認為盟軍在1944年在西線實施登陸的可能性極高,德軍的兵力絕對不足以同時對付兩個方向上的強大的盟軍,所以必須要在總得戰略上做出選擇。最好的方案是從東線選擇一處適合防守且防線較短距離德國本土較近以方便補給的地帶建立堅固的防禦工事,以堅決的阻擋蘇軍的進攻,抽出力量來加強西線的“大西洋壁壘”,必須確保在第一時間內將盟軍的登陸挫敗,畢竟這種大規模的登陸準備時間相當漫長,以給德國爭取數年時間來繼續耗盡蘇聯的有生力量,最終使盟軍迫於慘重的傷亡而選擇同德國再次和談。

而希特勒並沒有做出選擇,而是一面加強西線的防禦一面繼續發起對東線的攻勢,即“堡壘計劃”,這種“和稀泥”的做法最終導致的結果是東線德軍由於兵力不足而未能達成有效突破以殲滅蘇軍的後備兵力,反而使得德軍剛剛重建的裝甲部隊再次遭受重創;反過來西線的防禦也是漏洞百出,防禦工事的修建遠不能滿足要求,部隊無論在素質還是數量上也嚴重不足,最終未能阻止住盟軍的登陸。

所以在希特勒實際接管指揮權後,從來沒有對德國的總體戰略有過指導性的決策,他的唯一方法就是守住已經佔領的一切土地,禁止任何形式的不戰而退現象,毫無長遠的戰略考慮。甚至出現諸如整個集團軍群級別的龐大兵力被蘇軍分割包圍,可見其戰略指揮錯誤之嚴重!

假使東線的實際指揮權一直在陸軍總司令部手機,一直由那些經驗豐富的國防軍將領指揮的話,或許還有獲勝的希望!


小小狼王

很多朋友認為蘇德戰爭德國的失敗是因為其統帥部的戰略失策,比如當初沒有直取莫斯科反而去攻打基輔,贏得了戰術勝利喪失了戰略勝利。此種觀點筆者實在覺得過於片面,現在從政治和經濟方面做一簡單剖析。

須知,戰爭是流血的政治,經濟又是戰爭的基礎。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德國繼吞併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後繼續向東攻擊波蘭。東面的蘇聯因為謀求反法西斯統一戰線不成,又惹上禍水東引,為了贏得備戰時間只得與法西斯媾和,同時開始拓展戰略空間,在東歐開始全面擴張。

至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前夕,納粹德國佔領、統治下的土地面積達到247.6萬平方公里,人口2.05億,其中20—39歲男性人口為1550萬,另有聽命於德國的歐洲各盟國80萬平方公里土地和7800萬人口。而蘇聯及其控制區人口只有1.93億,20—39歲男性人口雖然有3150萬,是德國兩倍,但是本土的俄羅斯人只有1500萬。在人口方面,雙方持平。

在資源方面,德國的煤鋼產量是蘇聯的2—3倍,只有石油產量是的1/3少,但是由於技術差異,德國的石油品質要高於蘇聯。再加上儲量並非匱乏狀態,完全可以滿足閃電戰的要求。

綜上所述,在蘇德戰爭爆發前,德國人並不像後人們說的資源匱乏。然而問題卻還是出在資源上,即未能合理有效的利用資源!這就暴露出來納粹德國在組織管理機構上的弱點,正是由於這個弱點長期得不到解決最終將納粹德國送進墳墓!

眾所周知,以希特勒為首的納粹黨是利用國內經濟危機造成的全民不滿上臺成為德國的執政黨。上臺後,納粹黨雖然瘋狂擴充軍備,但是重點卻是發展國民經濟和改善人民生活。納粹黨通過執行強制規劃經濟、中止支付對外戰爭賠款以及沒收猶太人的資產等一系列措施,德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在短短几年內得到大幅度提升。雖然在法西斯制度下失去了言論自由,但是一片片此起彼伏“嗨,希特勒”的歡呼聲中,人們過著有包月工資和擁有家庭轎車、摩托車的優裕生活。不僅在當時,即便在戰事最緊張的斯大林格勒戰役期間,德國國內依然是歌舞昇平,柏林等大城市居然還在大興土木!

這就說明德國並沒有在全國進行深入的戰爭總動員,這不是納粹黨的能力不夠,更不是發善心。而是法西斯侵略者的本性所致!納粹黨執政的基礎是不斷的給予德國人民以實際利益而不是靠空口演說,同時為了刺激軍民的狂熱情緒。因此,納粹德軍每佔領一個國家和地區,馬上對該國進行瘋狂掠奪以滿足國內需求,而許多德國軍民就能保持參加侵略戰爭的積極性。同時納粹黨吸取一戰時期德國因國內民眾因生活困苦而發生暴動導致德國戰敗的教訓,即便到了戰爭後期德國形勢惡化的時候,依然不敢降低國內消費品供應。即便在1943年德國開始實行全國總動員時,前提依然是“不得削減民用消費品生產”。以至於在1945年,蘇軍兵臨柏林時,居然還能在柏林郊區看到正在營業的酒吧和歌廳。這與蘇聯軍民忍飢挨餓受凍900天拼死保衛列寧格勒形成鮮明對比!!

作為國民經濟基礎的農業在法西斯主義統治下發展的如此畸形,那麼作為國民經濟主導的工業,自然也好不到哪裡去。納粹黨的經濟基礎是企業家,企業家們考慮的則是利潤,而支撐戰爭的則是不盈利的軍工業。因此,軍工業不可能被放在工業發展的首位。戰爭爆發後直到斯大林格勒戰役結束時,軍工產值僅有整個工業7%左右,而企業還和平時一樣進行8小時工作制!而蘇聯從戰爭一開始就進行了有效的全國總動員,經濟發展迅速納入戰時軌道。為了彌補戰爭造成的男性勞動力不足,蘇聯動員2000萬婦女甚至青少年從事軍工和各方面生產。而且人們在愛國主義精神的激勵下,忍受最低生活保障都不能完全滿足的困難全力工作,在資源大量損失和原材料減產的情況下使軍工品產量大大超過戰前。這和納粹黨鼓吹的“女人的地位只是在教堂裡、廚房中和床鋪上”又形成了鮮明對比!!

因此,納粹德國最大的問題依然是靠非正義的掠奪性戰爭維持國內高水平生活和狂熱的戰爭意志,從而極大的限制了戰爭能力!!


20世紀戰史大揭秘

二戰德國進攻蘇聯,前期是非常成功的,可以在世界戰爭史中佔有很重要的範例之一,這是蘇聯賦予德國人的。德國的閃電戰主要是中央突破,遇到阻擊不與計較,只顧前突,然後回過頭等兩翼包抄以後迅速包圍蘇軍,進而殲滅之。德軍進攻之快,蘇軍完全反應不過來,只能潰散,想重新集結根本就沒時間。然而,德軍低估了蘇聯戰爭動員效率,認為擊潰了蘇軍前線各集團軍,前方就很坦蕩,根本遇不上大的阻力,事實上也是如此。讓人意想不到的是,蘇日互不侵犯條約簽訂,使蘇軍在遠東大部分主力部隊急速趕往西線戰場,並且穩住了西線戰場局勢,開始進入僵持階段,這是德國最害怕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準備快速結束東線戰場的計劃破滅了,由於戰線拉得太長,後方十分不穩固,造成前線戰略物資缺乏,又由於冬季過早來臨,老天救了蘇聯,讓蘇聯緩過勁來開始了反攻。德國進攻蘇聯的問題在於不能協調外交上的努力,德國最需要的是讓同盟國日本一定要牽制蘇軍,使蘇軍不能西顧;閃擊戰最大問題就是鞏固不了後方,造成後方出現很大的讓蘇聯利用的戰略空間;德軍兵力總數實在是佔領廣大土地力不能及;德軍沒有強大的預備役兵源,而且倉促發動戰爭,使德軍戰略物資始終跟不上。所以德國進攻蘇聯最大的問題就是過早發動這場戰爭,在沒有準備充分的情況盲目下達進攻具有極強戰略縱深的蘇聯的命令,這也是希特勒過分崇拜自己強大的武器裝備所致,沒有想到戰爭不是靠先進武器而定,而是多方位的。還是那句話:攻城略地是戰爭最愚蠢的行為!


juzijingyuan

分兵烏克蘭進行基輔會戰。雖取得殲蘇軍數十萬的勝利,但卻喪失了寶貴的時間,導至遇上俄國多不遇的極寒天氣。同時,沒有迅速拿下莫斯科,對蘇軍是鼓舞,而對德軍氣士是打擊。控制了莫斯科這個蘇俄政治中心,交通樞紐對蘇的打擊將是至命的。


呼喚者

根本上說,德國對於作戰需求預期太簡單,直接造成多項失誤,1941年內結束戰爭的預期不現實,最大的動員太晚。直到1943年,德國才進入總體戰,1941年,德國只能算部分動員,實際本可以壓縮非軍需生產,讓軍需生產進一步擴大,也可以動員更多的人力,擴充軍隊,可惜德國晚了至少二年。

德軍追求速戰速決,卻沒有想過,蘇聯太大,這個構想幾乎是無法實現的,即便在1941年,攻佔列寧格勒加莫斯科,也無法讓蘇聯屈服,蘇軍的總規模遠比德軍估計的規模大。既便到年底時,德軍已按自已的預期殲滅了足夠多的蘇軍,幾乎與戰前所計算的結果差不多,按德軍的估計那時,蘇軍規模已下降到無力再戰的水平,可是實際上,蘇軍在損失慘重之後。依然保持著相當大的規模,遠不至要認輸。

莫斯科戰役為什麼以蘇軍的成功而告終,僅僅是冬天,如果這樣想,那就是太簡單,其實根本原因,當德軍用盡最後的力氣,攻到莫斯科城下時,蘇軍已經集結了相當規模的預備隊。斯大林一直在避免過早過多的使用預備隊,直到確信德軍進攻勢力過後,才把預備隊部隊投入戰鬥,這才得以德軍擊敗數百公里。

1942年時,也一樣犯了同樣的錯誤,德軍的兵力依然不夠充足,即便採用重點進攻的方式,也沒法取得決定性勝利,斯大林格勒戰役,大家只注意到城市爭奪戰,卻沒注意到,蘇軍兵力集結情況,在反攻開始時,蘇軍的規模已大大超過德軍。

歸結起來說,蘇軍可以在關鍵時投入相當數量兵力,影響它的只是如何輸送到位的問題,相比之下,德軍的問題是無兵可調。如果德軍及早進行動員,那麼它擁有的潛力比蘇軍更大,可是等它全力動員時,蘇軍已經足夠強大了。


講武堂

最大的問題就是以希特勒為代表的德軍高層的盲目樂觀!簡單以蘇芬戰爭中,蘇聯損失70萬人卻依然無法拿下一個小國的事例,來看待蘇聯軍隊的戰力;同時對於蘇聯龐大的軍工產能和國土沒有一個具體的認識。

只是簡單的以為靠著數百萬橫掃歐洲的軍隊,發起閃電戰,就能在短時間內攻佔莫斯科、列寧格勒、基輔等城市,殲滅大量蘇聯有生力量,最終促使其戰敗投降。

“巴巴羅薩”計劃,是在大片佔領的西歐地區,人口、礦產、工農業、軍工產能都沒有得到有效整合,甚至德國國內也沒有開始動員的情況匆忙發起的。

儘管,初期因為出其不意計劃進展順利,但是蘇聯廣袤的國土使得德軍補給線不斷拉長,再加之糟糕的交通條件,使得德軍的“閃電戰”受到了很大的挑戰,最後在惡劣的天氣對德軍士氣的打擊,與蘇聯士兵悍不畏死的英勇保衛祖國精神衝擊下,德軍的鐵蹄最終停滯在了莫斯科門前!

如果簡單以歐洲其他國家為例,無論任何一個國家像蘇聯一般初期即損失數百萬軍隊,都沒有可能堅持下來,但蘇聯卻做到了,這是德國沒想到的。最終也導致其希望大量殲滅蘇聯有生力量,促使其投降的計劃破產。

在各方面都沒有得到充分動員、且還面臨多線作戰的窘境。其實從德軍止步於莫斯科城下,戰爭的結局就已註定。後面一整個冬季,德軍都在節節敗退,慢點喪失其初期所取得的優勢就可見一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