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世經研究」剖析《2020年鄉村產業工作要點》銀行服務鄉村產業

「世經研究」剖析《2020年鄉村產業工作要點》銀行服務鄉村產業

1.機會點:鄉村產業金融支持

2.機會來源:農業農村部印發《2020年鄉村產業工作要點》

農業農村部2020年2月17日製定並印發了《2020年鄉村產業工作要點》(下稱《要點》)。

《要點》指出,做好2020年鄉村產業工作,在目標任務上,要力求取得“三個進展”:一是在延伸產業鏈上取得新進展。依託種養業,提升種養業,一產往後延,二產兩頭連,三產走精端,培育一批以種養為基礎、以加工為紐帶、以商貿物流為支撐的產業形態。二是在促進融合發展上取得新進展。跨界配置農業與工業、商貿、文旅、物流、信息等現代產業要素高位嫁接、交叉重組、滲透融合,促進農牧漁“內向”融合、產加銷“縱向”融合、農文旅“橫向”融合、新技術滲透“逆向”融合、產園產村“多向融合”和多元主體利益融合。三是在拓展農業功能上取得新進展。發掘農業多種功能和鄉村多重價值,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搭建新平臺新載體,“拓”出農業新業態,“展”出鄉村新空間。

具體要求:加力推進產業融合發展,提升鄉村產業層次水平;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夯實鄉村產業發展基礎;聚力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展鄉村產業發展空間;壯大龍頭企業隊伍,構建鄉村產業發展“雁陣”;積極發展鄉村休閒旅遊,增添鄉村產業發展亮點;促進農村創新創業升級,增強鄉村產業發展動能;大力推動產業扶貧,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要點》提出,跨界配置農業與現代產業要素深度交叉融合,形成“農業+”多業態發展態勢。以加工流通帶動業態融合,引導各地發展中央廚房、直供直銷、會員農業等業態。以功能拓展帶動業態融合,促進農業與文化、旅遊、教育、康養、服務等現代產業高位嫁接、交叉重組、滲透融合,積極發展創意農業、親子體驗、功能農業等業態。以信息技術帶動業態融合,促進互聯網、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5G、生物技術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融合,發展數字農業、智慧農業、信任農業、認養農業、可視農業等業態。2020年,推介一批農村產業融合模式創新、聯結機制創建、業態類型創造典型案例。

3.機會分析:政策加持使諸多相關鄉村產業迎發展良機

《要點》的提出,能夠讓數字農業、農村環保、農村生物技術以及鄉村旅遊產業率先受益。

(1)數字農業將備受關注數字農業是將數字化信息作為農業新的生產要素,用數字信息技術對農業對象、環境和全過程進行可視化表達、數字化設計、信息化管理的新興農業發展形態,是數字經濟範疇下用數字化重組方式對傳統產業進行變革和升級的典型應用從“人”到“數據”

的關鍵決策因素轉換。

傳統農業主要包括養殖產業鏈和種植產業鏈等,其中的環節有育種、灌溉、施肥、飼養、疾病防治、運輸和銷售等,均是以“人”為核心,主要是依靠過去積累的經驗或手藝來進行判斷決策和執行,這也導致了整體生產環節效率低、波動性大、農作物或農產品質量無法控制等問題。而在數字農業模式中,通過數字化設備比如田間攝像頭、溫度溼度監控、土壤監控、無人機航拍等,以實時“數據”為核心來幫助生產決策的管控和精準實施,並通過海量數據和人工智能對設備的預防性維護、智能物流、多樣化風險管理手段進行數據和技術支持,進而大幅提升農業產業鏈運營效率並優化資源配置效率等。因此,數字化將有效賦能傳統農業,解決傳統農業痛點。目前,已在相關領域進行佈局的上市公司或有望率先分享數字農業高速發展的紅利。

①人工智能助力數字農業新變革

目前人工智能熱潮席捲全球,引發各國競相佈局。人工智能“包羅萬象”,其中、機器算法等技術是核心細分領域,對於人工智能自身發展以及對應用行業的影響都非常大。而深度學習、機器算法等技術對於數據的需求是海量的,人工智能與數據兩者之間的關係可謂是相輔相成。因此,數字農業的發展在依託數據價值呈現的同時,也需要藉助人工智能技術來予以實現。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將有效助力數字農業發展進入新的變革期,進而推動數字農業在商業模式和市場規模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②無人機助推農業數字化發展

在民用無人機領域整體積極形勢影響下,我國工業級無人機市場快速擴張,各型無人機、特別是多旋翼無人機在農業植保、農業監測、地理測繪、海洋巡查、消防救援、交通執法、影視拍攝等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其中,農業是無人機企業最為看重的市場之一,這也推動了農業無人機概念的興起。

實際上,農業無人機主要是指植保無人機。以往,傳統植保方式多以人工進行作業,不僅效率較低、成本較高,而且還會對作業人員造成一定安全隱患,施藥量過多也會影響生態環境。而植保無人機的應用則很好地破解了上述難題,既降低了人力成本投入,又提升了作業效率,還能減少用藥量,避免汙染土壤、水源。

無人機的應用,意味著能夠更加有效地利用土地、農藥等相關資源,還能借助平臺特性,及時、精準地蒐集農業數據,提升數字農業的透明度,為農戶和農業企業制定、調整相關舉措提供參考。此外,消費者也能借此獲知農業產品的來源,增強消費信心。

當然,對於目前的農業無人機應用而言,還面臨著一些挑戰,如確保數據安全、加快完善標準、降低生產成本以及提高產品性能等。在數字農業背景下,數據安全與隱私安全是重中之重。在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快速發展,產業化落地日趨深入的情況下,數據的價值正水漲船高。

③大數據提升數字農業綜合治理能力

從農業角度來說,要繼續深入推進“互聯網+農業”,擴大農業物聯網示範應用,推進重要農產品全產業鏈大數據建設,加強國家數字農業農村系統建設:包括繼續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

從農村角度來講,通過大數據來提升鄉村治理能力,提高農村社會綜合治理精細化、現代化水平,推進鄉村治理能力現代化也是重要內容:包括全面推進信息進村入戶,依託“互聯網+”推動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

(2)農村環保領域將成熱點

《要點》指出,按照集約節約、環境友好、綠色發展要求,鼓勵農產品加工企業開展副產物循環高值梯次利用。推行低消耗、少排放、可循環的綠色生產方式,推進“生產-加工-產品-資源”循環發展。

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農村汙水、畜禽糞汙、秸稈等固廢是環境治理重點,同時土地使用及流轉政策將進一步促進高標準農田整體建設的推進,維持行業“推薦”評級。因此汙水處理行業、有機固廢處理行業、土壤修復龍頭企業,農業節水灌溉及高標準農田建設龍頭企業都將有所獲益。

(3)農業生物技術行業將提速發展

《要點》中指出,要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優化產能佈局,鼓勵和引導工商資本和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在農畜產品優勢區,建立標準化原料基地,打造“第一車間”“原料車間”和“糧食車間”,優化加工產能。

一是種業領域有望迸發,因為糧食安全問題是鄉村產業的底線和基礎。為了保證國家糧食安全,推進優質糧食工程,需要加快種業核心技術研發,提高我國種業的全球競爭力。政策有望利好我國種業行業的技術升級與發展;二是轉基因的推進進程有望加速,目前轉基因玉米和大豆轉化體已獲安全證書,後續進程值得期待。

(4)利好鄉村傳統特色產業

《要點》從開發特色資源、建設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打造特色產業集群以及培育鄉土特色品牌等四個方面給出指導;《要點》稱將發佈並組織實施《鄉村特色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積極引導小眾類、多樣性特色種養等鄉村產業發展,並開展鄉村特色產業監測分析,引導特色產業持續健康發展;《要點》提出,2020年建設一批產值超100億元的特色產業集群,打造一批產值超50億元的特色產業強縣、超10億元的特色產業強鎮、超1億元的特色產業強村。

許多具有地域特色的傳統產業,比如竹編、蠟染、剪紙、木雕、石刻、銀飾、民族服飾等傳統的手工業,再比如滷製品、醬製品、豆製品以及臘肉臘腸、火腿等傳統的食品加工業,這些傳統土特產品,地域特色濃厚,承載著歷史的記憶,傳承著民族的文化,有獨特的產業價值。因此,以上鄉村傳統特色產業將被充分繼承、保護、開發和利用,並逐步發揮品牌效應,增強“本土製造”的魅力和效益。這不僅可以滿足人們日益多元化和特色化的市場需求,培育和形成當地的鄉村特色產業,還可以保護傳統技能,傳承民族文化。

(5)農業加工業產業鏈將拓發展空間

《要點》從初加工、精深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以及農產品加工園區對農業加工業給出了全方位指導意見。

農產品加工業是連接農業、城鄉的產業。它覆蓋範圍廣,產業關聯度高,輻射驅動效應強。促進鄉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就業和收入,是一個重要的增長極。但是,從總體上看,大工業、弱工業、大增長、低發展的問題是非常嚴重的。特別是農產品在貯存,保鮮,乾燥等場所的初加工,設施簡單,方法原始,技術落後,農產品收穫後損失嚴重。大量農產品的產後腐爛變質,不僅滋生蚊蠅,汙染環境,而且使食品或飼料由一些不法經營者加工的發黴農產品加工而成,已成為影響食品質量和安全的重大隱患。另一方面,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生活節奏的加快和食物消費觀念的轉變,人們一日三餐的主食消費模式正從家庭轉向大依賴社會供給。

目前,中國主食產業化水平極低。大量的主食產品依靠小作坊和小型供應商來生產和供應。產品的質量,安全和衛生難以保證。加快主食產業化已成為民生的迫切項目。同時,方便食品、休閒食品和功能性食品的市場需求也在迅速增長。因此,根據市場需求和資源條件,地方政府可以積極發展適合當地產業特點的農工工業,拓展農業產業鏈、就業鏈和利潤鏈,並刺激農業鄉村經濟和縣域經濟發展。

(6)鄉村文旅行業將迎爆發期

《要點》從建設休閒農業重點縣、培育休閒旅遊精品以及推介休閒旅遊精品景點線路等方面來提升鄉村文旅產業關注度。

此外,“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也明文指出,拿出一部分新增建設用地指標,以及部分通過土地整治等方式結餘的建設用地指標,優先用於鄉村產業發展,這就給休閒農業、鄉村旅遊產業提供了建設用地指標保障,使得鄉村旅遊產業發展建設用地需求不在無法可依。

文旅產業是幸福產業,富民產業,綠色產業。文旅產業發展能夠持續倒逼鄉村廁所革命、基礎設施改善、生態環境提升的有序推進,對改善鄉村人居環境具有帶動和促進作用;同時文旅產業的發展,可以為傳承鄉村文化,促進傳統鄉村非遺、民間藝術的保護和開發,提供健康可持續的資金、人才和市場保障;通過文旅項目開發和運營,能夠最大限度盤活鄉村的生態、農業、民俗、民居等資源,形成一二三產業聯動發展,帶動鄉村富民增收和產業升級,是實現脫貧攻堅和全面小康的重要抓手。

在政策加持下,疫情之後,鄉村有望成為文旅率先復甦的突破口,鄉村文旅消費將迎來一個快速復甦和爆發期。因為在各種目的地之中,鄉村作為交通便利、空間開敞、生態安全、人流不過於集中的目的地,將具有更大的市場匹配度和吸引力,迎來巨大的市場爆發。

4.機會把握:銀行從四個方面對鄉村產業金融補短板或不足

綜上所述,銀行應在《要點》所涉及的鄉村產業相關領域中,重點關注農業產業鏈的服務、綠色金融的發展、農業科技的支持和普惠金融理念的踐行四個領域。在此過程和各個環節中,應始終注重發揮政府的主導和引領作用,推動財政、貨幣、監管等政策協同聯動,形成合力,為金融支持鄉村產業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1)優化金融資源配置,服務現代農業產業鏈體系

結合自身實際,因地制宜,研究制定本地農業產業鏈金融服務方案,推進一二三產業加快融合。銀行尤其是農村商業銀行要充分了解掌握本地經濟和產業結構,從農業產業鏈的主體構成、生產流程、關聯環節等方面分析物流、信息流和現金流的總體特徵,挖掘各個節點的金融需求,包括融資意願、利率敏感度、金融產品使用情況等,採取精細化、差異化的定價策略,構建完整的農業產業鏈基礎融資產品體系。

進一步創新貸款產品和服務,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支持,探索“兩權”抵押貸款以盤活三農“沉睡資產”,為農業規模化經營和集約化管理提供資金支持。為新型經營主體在賬戶開立、支付結算、信貸支持、投資理財等方面做好服務對接,拓展汽車按揭、住房按揭、綜合消費貸款等個人消費貸款業務範圍,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2)發展綠色金融,推動生態農業發展

結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策導向,支持向綠色可持續發展、高質量發展轉變,重點支持休閒農業、低碳農業、循環農業、鄉村旅遊等新業態,制定“綠色信貸”目錄指引,實行差異化信貸政策,對符合標準的綠色農業項目匹配優惠政策、擴大授信額度,增加綠色技術引進者、綠色農業生產者的信貸可得性。

探索推進農村綠色債券,充分結合綠色保險、綠色證券等各項綠色金融工具,協同為“三農”經濟主體提供融資服務,降低融資成本。加快發展低碳產業基金,鼓勵農業產業綠色升級和新興農業綠色發展,引導存量資金流入。

(3)創新產品和服務,支持現代農業科技

推動各級財政在自身財力範圍內,綜合運用無償資助、償還性資助、創業投資引導、貼息、擔保、稅收優惠、財政獎補等手段,引導和帶動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參與農業科技創新,充分發揮財政資金效能。制定符合農業科技企業特點的信貸管理辦法,拓寬貸款主體範圍、簡化信貸流程、創新符合農業科技企業特點的抵(質)押擔保方式和融資工具,滿足農業科技企業科技研發、成果轉化推廣過程中的信貸資金需求,以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及農戶開展設施農業、標準化種養殖、技術改造的資金需求。

順應科技金融發展趨勢,強化人才儲備和技術儲備,探索新型融資方式,創新“電商+渠道”金融服務,打造集線上電商與線下資金結算為一體的電商金融服務模式,通過建立區域性農村金融電商平臺,突破區域性限制,拓寬農產品融資渠道。

(4)提升服務質效,實現普惠金融

加強長效機制建設,強化與地方政府的對接,推動政府根據轄內金融機構對普惠金融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度,傾斜匹配財政存款、社保資金、住房公積金、涉農資金、扶貧資金等政府性金融資源,建立正向激勵機制,促進農信社等涉農金融機構加快發展普惠金融,提高風險消化能力。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從招聘、培訓、考核等各個環節配置與普惠金融需求相匹配的人力資源,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能紮實服務普惠群體、具備較好專業能力的三農金融服務專業團隊。

加快金融力量的下沉,建立優化“營業網點+村級綜合金融服務點+電商平臺”三位一體的互聯網金融服務網絡,打通金融服務“最後一米”,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便民金融服務體系,實現農產品進城、工業品下鄉,為農戶提供鄉村醫療、養老、教育、水、電、氣、通訊等支付結算、代收代繳、金融消費等一攬子金融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