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明史可信嗎?魏忠賢死後,明朝經濟與國力急轉直下了嗎?

風語者11809019


不是明史不可信,而是特別不可信。事實上中國史書基本都不可信,以歷史書作為主要歷史依據的都不能叫說歷史,那叫說書。叫歷史書學。歷史學是需要透過間接證據和歷史書去證偽之後才能勉強算曆史。什麼是間接證據,比如英國馬戛爾尼使團請求通商被乾隆拒絕後,回去就得出將來可以通過武力打開滿清國門的結論,可見他們一路看到的景象並非什麼盛世。這種證據才有價值。

從司馬遷開始就篡改歷史,《史記》內容,尤其古史部分可以說是顛三倒四,不僅錯誤多,而且還有明顯篡改痕跡。比如玄囂和昌儀的世系就被他搞顛倒了。從現在的地名等等推演明顯發現搞反了。堯舜禪讓帝位更是假的,猶太文化裡明確說大洪水發生後,腳踝對仇敵實施報復。至今德國光明會成員還在公開場合比劃那個黎散日手勢。司馬遷篡改歷史可能出於好心,可能出於迎合漢武帝獨尊儒術的需求。

之所以說明史被抹黑,因為那是邏輯關都過不了的。歷史記錄這種東西就算不抹黑杜撰你,只要突出你某些部分,刪減你某些部分,你也就漆黑一片了。這不是什麼難事。滿清抹黑明史動機又那麼充分,因為它多了一層異族統治。不說別的,今天都還活躍著這一類人,努力繼承著前人傳統。當然也有一部分是因為除了看書,沒別的本事,你說是假的,那不等於書白看了,靠什麼生活呢?只是為點狗糧而已。朱元璋畫像本身就太離譜,竟然還有人以天生異相的理由相信了。所以我一直都說今天中國的知識分子是歷史上檔次最低的一群人。

張獻忠屠川一看就知道是假的,不就是滿清屠川之後,嫁禍給張獻忠。為什麼說川人從未負國,不就是因為元朝、滿清、抗戰他們都殊死抵抗。張獻忠這個神經病都把自己依託的百姓殺光了,這麼荒唐的事竟然有人相信。

明朝與大多數帝制王朝一樣都有問題,這些問題是大多數王朝都存在的。因為已經到了需要資本主義萌芽的時刻了,需要改天還日了。帝制而言,首先帝王要對付的不是百姓,而且權臣、門閥、軍閥以及貪官。朱元璋確實設計了一套很好對付這幫人的制度,這方面並不是明朝有多大問題。宦官專權與權臣專權並沒有本質區別。賢臣良將在帝制時代是越往後越是小概率事件。因為士大夫讀了聖賢書也很難被矇蔽。士大夫是奴而拼命爭奪的奴性。亂臣賊子是大概率事件。明朝以及清代的沒落是必然的,因為錯過了大航海,必然要閉關鎖國。王朝新生貴族、地主滾雪球式的壯大,到了最後必然只能推倒重來。這就是宿命。清代不需要太監和錦衣衛,那是因為它天然就有一個同呼吸共命運的異族統治階層。帝王對權臣的防範會弱很多。少數民族還有一個優勢就是邊患問題也減弱了,轉而直接由百姓供養。

明代就算依據現有史料,可以稱道之處還是很多。他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懷著復興漢家的朝代,什麼叫天子守國門,君王亡天下。它是歷史上為數不多開了疆、拓了土的時代,雲南這個抗戰時穩固的大後方不就是這麼來的。明朝還為宋朝的荒唐擦了屁股,宋代為了點蠅頭小利,把引狼入室,最後關鍵時刻害了自己。到了朱元璋才屠了木馬病毒,該閹割的閹割,否則今天更老火。這種功績怎麼能抹殺掉。滿清修史只是沒意識到這個問題而已。


國病




1.文學性高。

《明史》是我比較喜歡讀的一套史書,家裡也買過不同版本的《明史》。整體而言,明史敘事簡潔,材料翔實,文筆不錯,個人認為,就文筆而言,僅次於前四史。

2.成書艱難。

《明史》之所以備受質疑,原因之一就在於其成書過程的艱難曲折,並充滿殺戮。

《明史》從順治二年就開始修了,到清乾隆4年,才最終定稿。 毫不誇張的說,《明史》是中國歷史上纂修時間最長的一部官方修訂的史書。前後歷時94年之久,是明朝編寫《元史》時長的90多倍,當然,這又是另外一種極端了,也不可取。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四位皇帝,對明史的編撰非常重視,進行了很多次大規模嚴格的增刪、政審、篡改。



另外,清朝同時不但嚴禁民間修《明史》,否則一律殺頭,同時還焚燬了大量明代的原始史料。此外,對有關蒙古、清的各種明朝原始資料做了系統性的銷燬和篡改,對諸如"皇明""甲申"等字眼的書籍,更是全部進行銷禁、焚燬。

據中國歷史第一檔案館現存的明朝原始資料分析,中國檔案館內現僅存3620餘件明朝原始檔案,其他都被銷燬了。而且這些檔案基本都是明末天啟、崇禎兩朝的資料。明朝早中期的原始資料幾乎都沒了,這也讓如今的學者對明史的可靠性失去了強有力的第一手反駁證據。



對此,著名明清史學家謝國楨先生就曾專門指出《明史》有5個缺失的地方:

一是缺失對清廷不利的史實,都刪光了。

二是對明初歷史記載不夠詳實,特別是對明朝驅逐蒙古於漠北、東北女真臣服明朝的歷史,語焉不詳。

三是出於清廷的需要,《明史》對建文帝的事情非常忌諱。

四是對李自成、張獻忠等起義軍大肆抹黑嫁禍。

五是對東林黨人多加以美化。



3.明朝歷史黑料本身就多。

明朝大臣對明朝皇帝本身黑得也夠多,這也導致清朝修史的時候直接予以了借鑑。

大家都知道,明朝中後期,言官以罵皇帝為榮為時尚,可以博取虛名,贏得聲望,有的甚至不惜公然抹黑,典型就有海瑞罵嘉靖皇帝的萬言書,直接把嘉靖皇帝氣的吐血,不久就不治身亡。最後海瑞自己也覺得心裡過意不去,聽到嘉靖死了,自己也吐血不止,痛哭流涕。



有鑑於此,清朝很注重對言論的控制,甚至不惜大興文字獄,歷代莫不能比,當然,這只是大興的文字獄之一了。

4.如何看待《明史》真實性問題?

個人以為,《明史》大部分內容還是可信的,有一些不合邏輯的抹黑的存在,當然那些所謂抹黑材料大部分應該是存在的。大家都知道,古代史書有為尊者諱之說,但如果要毀掉一個人的形象,也不定要編虛假材料,就把這個人好的方面說一點,再把他一輩子的黑點如實記錄下來,並略加以放大,就足夠遺臭萬年了。



很多網友很關心《明史》記載的明朝皇帝是不是真的,在這裡我也說說我的看法,個人以為大部分內容還是可信的,但小篇幅的編造容易造成很大的誤導。 比如,《明史》稱鄭成功將魯王朱以海沉入海中殺死,根據最新考古資料及相關墓誌銘記載,事實上鄭成功去世是先於魯王朱以海的。魯王朱以海死後,其世子朱弘桓渡臺灣,得到鄭經的庇護,直至明鄭覆亡。

其次,清朝以前修史都為尊者諱,到清朝修史大部分不為尊者諱,跟前代皇帝相比,皇帝個人形象差距自然也就出來了。



另外,在記錄明朝皇帝歷史事實的同時,如實記錄下明朝皇帝一輩子做過的臭事,也夠讓他們遺臭萬年了,哪個人敢保證自己一輩子沒做過幾件虧心事呢?在寫一個人的墓誌銘的時候,記錄你一輩子做過幾件事,再如實記錄你一輩子犯過幾次渾,後人在千百字的文章裡,就知道你這人生前如何荒唐了。

5.明朝皇帝到底如何?

基於以上種種原因,很多人對明朝皇帝在《明史》中的形象不免要打一個❓,大家需要辯證的去看待這個問題。

萬斯同修的《明史》,史實性相對是最可靠的

首先,明朝皇帝肯定不是個個昏庸暴虐,否則明朝也不可能延續200多年了。需要指出的是《明史》對於明朝的皇帝也並非全部貶低抹黑,對於某些皇帝的描寫還是比較客觀的,不過正是這種真真假假,以及曲筆寫法,使得後世讀者很難分辨其中的真偽。

那麼《明史》到底哪些是可信,哪些又是不可信的呢?個人以為總體趨勢是“兩頭黑的多,中間挑著黑”,也就是說明朝前期的皇帝洪武、建文、永樂和後期的萬曆、天啟、崇禎黑料相對會比較多,中間則有正德、英宗、嘉靖幾個皇帝黑得比較慘,其他的倒還好。



最後,中華文字博大精深,會寫文章的都知道,抹黑也是需要技巧的,那種明面文字抹黑屬於低級黑,歷代編修史書的可都不是一般人,幾乎個個都是文章高手,他們往往通過一點點的文字稍微改動,甚至標點符號的變動,就能讓你對這位皇帝的印象大為改觀。 何況是經過94年層層嚴格把關,反覆打磨的《明史》呢?



總評:《明史》是一部文學質量較高的史書,雖然曲筆很多,但整體記載還是真實可信的,只是明朝皇帝黑料也夠多,這也導致清朝修史的時候可以直接予以了借鑑,糟點也就多,這也不是單純清朝抹黑問題。當然,材料怎麼取捨,還是幕後執筆人說了算。



另外,由於反清復明不斷,出於政治需要,在對明朝歷史事件的描寫、用詞的技巧和順序調整方面,清朝修史時,做出了一些的改變,導致人們閱讀《明史》時,對明朝皇帝的印象普遍較差。代表性的是1964年5月,一代偉人在一次談話中說:“《明史》我看了最生氣。明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不識字的兩個皇帝搞得比較好,明武宗、明英宗還稍好些以外,其餘的都不好,盡做壞事。”這段話可視為他對《明史》的整體印象和基本評價。


可汗說事


明史清修。

滿清得國僥倖,雖雲江山得自李闖,且有清一朝表面行護明皇陵、甚至皇帝南巡對明太祖高皇帝陵寢行跪拜禮,但暗地裡把朱明後裔當作冒牌貨殺之而心知肚明,直至前朝"餘孽"對其再無威脅的政權為維護其正統地位,修史時自然免不了對前朝抹黑。

明衰於萬曆三大徵,崇禎年間與宋末靖康年間相仿,恰逢小冰河時期,適逢陝西乃至整個北方大旱,其時馬鈴薯這種耐旱高產能給人提供高熱量耐飢的食物剛由"洋夷"傳至中國而尚末普及,江左饑民遍野、內憂外患,思宗烈皇帝面臨的就是這麼個局面。與一閹宦何關?太抬舉他了。

如果思宗烈皇帝移駕江右,或讓太子赴南京備患,歷史或可改寫。江南自古富庶,無饑荒,則"闖王來了不納糧"的口號掀不起浪。有明一朝三京制,除設置中京鳳陽只為抬高"龍興"之地,南京六部臣工編制齊全,皇帝或太子就位、國家機器即可立刻運轉。

有了精神領袖,各藩不會你方唱罷我登場搶奪皇位、各路軍閥沒有理由和條件打自己的小九九。

長江天險及江南水網於農耕文明而言是天然的"騎兵防波堤",憑此而拒李闖、滿清鐵騎以存漢家半壁江山不是沒有先例。南宋定行在臨安,與金劃江對峙、享國一百五十餘年,如果不是蒙古興起,恐怕宋朝還不止這點壽命。

綜上,明亡,並非魏宦死後經濟國力下降,實則各方因素湊在一起,其間也有烈皇帝滅了魏宦集團而沒培植起自己的勢力的原因。如果說明朝的經濟國力下降,自所謂的萬曆中興之後就開始了。


荒井胡桃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明史》是24史裡面可讀性最強的一部。 編纂得體、材料翔實、敘事穩妥、行文簡潔是一部水平較高的史書。社會的發展的原因。明史的是史書裡面第一部引入考據學觀點的史書。

一切以明朝第一手資料為主。 如果 引用民間的材料必須三本史書有同樣的記載。

清朝一入關就開始編纂明史。有兩個主要目的,一是以此宣告明朝已亡,而當時南京的弘光朝廷正與清朝南北對抗,修《明史》便是不再承認弘光的南明政權存在。二是以此籠絡明朝遺臣,通過纂修《明史》,使那些降清的明朝漢族官員有一種情感上的寄託。

明史的作者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大學士馮銓、李建泰、范文程、剛林、祁充格。這一時期,主要在收集第一手資料階段。但是戰爭不斷,實際上明朝的檔案被李自成焚燬了很多。

第二階段作者是著名文學家朱彝尊、尤侗和毛奇齡等人。但出力最多的是清初著名史家萬斯同。萬斯同這個人的出現就保證了明史的質量。萬斯同是黃宗羲的得意弟子。黃宗羲的兒子、顧炎武的外甥,也都參與其事。黃宗羲,顧炎武是著名的反清人士。

明史最終的定稿的總攥官是張廷玉。乾隆並沒有過多的參與明史的編寫。就相應地保證了《明史》的質量。

明朝到了崇禎年間可以說大廈將傾,千瘡百孔。這艘大船在崇禎的指引下只不過加速駛向深淵。明朝的統治基礎,就是江南的士大夫階層,反應他們的政治訴求的就是東林黨。士大夫不當差,不納糧。貧困農民為了不交人頭稅,紛紛把良田賣與士大夫,自己淪為佃戶,使自己消失在明朝納稅的名單上。所以明朝末年人口統計不過4千多萬,可是應該實際在1億到2億之間,這些人都是士大夫的佃戶。每年的政府收入在200萬到400萬兩白銀之間。這些錢滿足不了政府的開支,所以魏忠賢用暴力開徵商業稅和礦稅。這些都觸動了士大夫階層的根本利益。所以東林黨和閹黨發生激烈的衝突。在衝突中,崇禎帝看到了如果不剷除閹黨,明朝將會有巨大的統治危機。士大夫錢糧無數,家奴遍地。他們只需一聲高喝,就能使江南遍地狼煙,明朝的統治就結束了。參看 清軍下江南,清軍渡過長江以後,可以說勢如破竹,傳檄而定。當多爾袞的剃髮令一下, 士大夫覺得受到侮辱,瞬間就揭竿而起。清軍再次撲滅這些起事,整整化了十五年。這就是士大夫的力量。 魏忠賢的死沒有影響明朝的經濟。而是明朝的政治及制度已經完全僵化,腐朽,不能適應明末的 經濟形勢。崇禎帝雖然有力挽狂瀾於大廈將傾之心。但是能力完全不能雍正帝相比。而且一直在滿清和義軍兩線作戰中,所以明朝的國力就急轉直下了。




Johnny親王


《明史》是清代修的,裡面肯定會貶低明朝,這樣才能顯示自己的正統地位,是正義代替了腐朽。而清朝又是少數民族王朝,在征服華夏的過程中,對漢人的屠殺沒有心理負擔,所以也留下非常多駭人聽聞的事件。因此,從各方面,它都必須對明朝有所貶低,而對明朝皇帝的貶低,更是重中之重。

康雍乾祖孫三代多次修改明史,造成了明史可信度越來也低。裡面關於明朝皇帝的描述也越來越離奇、搞怪。裡面把朱元璋、朱棣都寫成了暴君,把宣德皇帝寫成了紈絝子弟,把正德皇帝寫成了二世祖,把成化皇帝寫成了戀母癖,把神宗皇帝寫成了懶漢。唯一不黑的就是崇禎皇帝,為什麼呢?因為崇禎是被李自成逼死的,與滿清無關呀,所以要捧。而滿清打跑萬惡且愚蠢的李自成,是為大明皇帝報仇!因為明史當中滿族皇帝的意志成分太多,造成明史裡很多東西都不可信,因為被篡改的太多了。

但是不信明史,那信什麼呢?難道信野史嗎?那更不靠譜。這時候就容易走入歷史虛無主義的怪圈,變得誰都不信。所以我們還是應該主要看明史,但不要都相信。盡信書,不如無書嘛!我們都有辨別真偽的能力,應該帶著批判的眼光去看明史,結合其他書籍和自己的判斷去讀明史,這樣才能撥雲見日,找到歷史迷雲中的真相!


途牛山小旋風


先回答第一個問題:明史可信嘛?歷史也是人為寫的,肯定加入了一些主觀判斷,甚至人為編纂;我個人認為可信但不可盡信!

第二個問題:好多人說,魏忠賢死,明朝亡;我覺得這句話就是扯淡;相反另一句話我覺得可能更有道理一些;叫:明朝實亡於萬曆;

我先來說一下,好多人說:魏忠賢死,明朝亡的理由是什麼?;他們舉出的第一條理由:閹黨壓制了東林黨;第二:閹黨壓制了地主階級和士紳階級;第三:東林黨是明朝滅亡的罪魁禍首;第四:閹黨無害;我從根本上駁斥這幾條,明亡亡於多種條件;並非亡於東林黨,另外,閹黨之惡不亞於東林黨;第三:地主階級和士紳階級於明亡只是疥癬之患遠非主要原因;

下面我來談談鄙人對於明亡的原因理解,先說三個直接原因:

明亡原因之一:財政支出巨大,國庫空虛;明朝末年,農民起義無數,之所以會導致這種情況最主要原因就是國家沒錢;

明亡原因之二:外部戰亂不斷;關內有李自成、張獻忠等人禍亂;關外滿清不停騷擾;

明亡原因之三:天災;明末河南大旱、蝗災、瘟疫併發;

這幾條其實可以穿起來,內外部戰爭不斷,財政支出巨大,國庫空虛,國家要想打仗必須有錢,想要有錢就必須增加稅收,增加稅收農民又活不起,活不起就會起義,起義就得鎮壓;明朝陷入了邏輯死循環中,加之河南大旱,民不聊生;讓李自成白白撿了十多萬生力軍;說白了就一個字:錢;

那麼再說明朝錢都哪去了?這就要說到文初說到的:明朝實亡於萬曆;萬曆年間出名的萬曆三大徵:寧夏之役、朝鮮之役和播州之役;三大戰役將明朝過去的財政紅利揮霍一空;照常裡說,打沒了重新掙就行了,為什麼會一直窮下去了呢?因為,三大徵之後就出現了禍國的黨爭;內外交困時黨爭從未間斷旦夕責效間君臣離心離德;明朝政治機制的低能和政治腐敗,導致錢都收入了官員們手裡,在內外交困之際,武將在外廝殺,而文臣確在相互打壓,聚斂錢財;最典型的,崇禎末年,朝廷無力支出軍費,大臣無一作聲;但是李自成進入北京城後,開始抄沒明臣家底,竟然抄出白銀三千七百萬錠、黃金一千萬錠;明朝一年的稅收才不過一千萬白銀;這才是北京城內,外地各地官員就更不用說了;所以,崇禎帝那句:文臣皆可殺;我個人認為並無錯!


金總之前發文好寫錯別字且發文不經校正,經好心網友提醒後決心改正,如再遇錯別字,請直言坦率批評,感謝!-----此發文已校正


大金Lance


《明史》在史學界具有很高的評價,清朝自1645年設立明史館至1739年定稿,歷經順治、康熙、雍正和乾隆四朝,斷斷續續地花了94年的時間。

為什麼花了近100年的時間修一部明史呢?

此中原因,從乾隆打著編《四庫全書》的旗號銷燬了無數書籍這一點便可見一斑,滿清為了證明自己“得國之正”,為了鞏固好不容易得來的“正統”,自然須用一用春秋筆法,這也是越來越多的人質疑《明史》的原因。

當然,這也並非是說《明史》不可信,只是須得擦亮眼睛去看,因為可能有的地方故意會被隱去,也可能一些細節會被刻意篡改。

說完了《明史》,再說說魏忠賢這個被稱為“九千歲”的明末頭號“權閹”。

實際上,將魏忠賢和明朝的國力、經濟的急轉直下掛鉤,是在抬高魏忠賢對於明末所發揮的作用和地位。

難道魏忠賢沒死之前,明朝的經濟和國力上升了?並沒有。

難道魏忠賢出現之前,明朝的經濟和國力上升了?也沒有。

嘉靖折騰了幾十年之後,明朝的衰落已經很明顯了,所以後來才會有“隆慶新政”,經濟也才得到了一點恢復。

隆慶之後,萬曆十年之前,明朝由張居正一手掌舵,為了繼續恢復經濟和國力,張居正推行新法,稱為“張居正改革”,然後有了所謂的“萬曆中興”,為萬曆積累了不少資本,只可惜萬曆也和嘉靖一樣折騰了幾十年,好不容易攢下來的家底又被掏空了。

所以,明朝的經濟和國力早在萬曆晚年的時候便已經陷入了又一輪的下滑,當時魏忠賢掌權了?顯然並沒有。

天啟重用魏忠賢,魏忠賢掌權多年,可是明朝的經濟和國力得到恢復了?還是沒有,相反,魏忠賢此人貪婪無度,不僅沒能讓明朝的經濟和國力得到恢復,反倒讓經濟和國力繼續持續不斷地往下跌。

從本質上來說,魏忠賢也是明朝經濟體系的破壞者之一,也是損耗明朝國力的為禍者之一。

既然魏忠賢是經濟體系的破壞者之一和損耗國力的為禍者之一,為何這麼多人卻認為魏忠賢掌權時期,明朝擁有“雄厚”的經濟和國力呢?

因為明朝比魏忠賢掌權時期更差的還有一個崇禎時期,崇禎空有一腔雄心壯志,然而卻無挽狂瀾之力。

崇禎唯一的好處便是“勤”之一字,除此之外,堪稱廢柴,一不懂撈錢,二不懂識人用人,三不懂制衡,綜之即為不懂治國。

論撈錢,崇禎不如魏忠賢,魏忠賢敢拿東林黨開刀,崇禎卻只能跪舔東林黨,舔完了還拿不到錢。

論用人,崇禎仍然不如魏忠賢,雖然魏也打壓異己,可關鍵時刻卻不敢含糊,孫承宗能夠在薊遼擋住後金,或多或少也離不開魏忠賢在背後支持,可崇禎卻將在文官那裡受的氣全撒在了武將的身上。

崇禎卻不知,亂世已經來臨,唯有武將方能保護朱家江山,筆桿子和嘴皮子救不了明朝。

後來,崇禎剷除了魏忠賢,重用東林黨,東林黨在政治上幾無對手,崇禎又沒有扶植另一個政治集團去對抗東林黨,從而破壞了制衡,崇禎這才被東林黨騎到頭上,卻不敢出聲。

魏忠賢因為敢拿東林黨和士紳地主開刀,所以能夠撈得到錢,不僅塞滿了自己的口袋,也讓天啟不用為錢發愁。

可是魏忠賢一朝失勢,東林黨上位,這幫自私自利之徒只顧著自己撈錢,只顧著塞滿自己的口袋,卻忘了“孝敬”給崇禎,所以崇禎時期是東林黨有錢,士紳地主也有錢,唯獨崇禎皇帝和明朝沒有錢。

魏忠賢確實能夠撈錢來充盈明朝國庫,但卻不是通過經濟發展所獲取的財富,所以魏忠賢掌權時期,對明朝經濟的發展也談不上有多少貢獻。

魏忠賢和東林黨之區別在於,魏忠賢肥己的同時,也肥明朝;東林黨則是一群只知肥己,不知肥明朝的餓狼。

這才讓人產生了魏忠賢死後,明朝經濟和國力急轉直下的錯覺。

不過,不論是魏忠賢也好,是東林黨也好,乃至是崇禎也罷,他們無一不是明末經濟體系的破壞者,無一不是損耗明朝國力的為禍者。

即便魏忠賢在,明朝也好不到哪兒去,當時明朝之狂瀾能不能被挽救的關鍵在於明朝皇帝,但很可惜崇禎沒那份魄力,也沒那份能力。

所以,明朝說到底是亡於崇禎。


寧糊塗


比討論《明史》不可信更無聊的一件事情的是,說《明史》不可信的人基本都沒有讀過《明史》,因而懷有仇視滿清的讀者完全可以不用看本回答。說一句不好聽的,清朝完全可以不修《明史》,把明朝的全部資料都燒掉。

無論如何,《明史》已經是瞭解明代歷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史料價值是毋庸置疑的。換一種說法,不用《明史》研究也就難以展開。關於史書的錯訛之處是歷史學共有的問題,何以談及《明史》就誇大其錯訛和不可信之處?殊不知二十四史中,以前四史和明史修撰質量最高。

關於清朝纂修《明史》的活動,喬志忠教授在《中國史學史》中有以下評價:

1、《明史》自順治二年開始修纂,至乾隆四年刻成,前後經歷95年。這部《明史》,無論在體例上還是史實的考訂方面,都是古代官修正史中較為精審的一種,在中國史學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纂修中間徵集史料、討論義例、組織纂修、修訂史稿直至繕寫、校對、刊印,使清朝官方在纂修大型史籍上積累了經驗,促進了官方史學的發展。

2、一定程度上達到了籠絡大批漢人學者的目標,黃宗羲、顧炎武等一流學者,雖然仍然堅持不出仕,但也消減了與清廷對立的情緒。他們關注與支持官方纂修《明史》,雖可以解釋為寄託故國之思,但也大略等於默認清朝的正統地位。

3、在明史學上,清朝官方取得了主導地位,排抑了私家對明代歷史的纂修與評論。官修《明史》在資料、人力、財力等各方面,都具備私家不可比擬的優勢,因而獲得纂修的成功,給明代史的敘述與評論定出基本的標準和口徑,是官方和私家歷史觀唸的一次大整合、大協調,為官方史學互動、互補的發展模式,增強了向良好方向前進的動力。

至於第二個問題,魏忠賢與明朝經濟、國力完全沒有什麼必然聯繫。


孝陵衛小校


《明史》從順治二年一直到乾隆四年才最終定稿,前後歷時90多年,是官修史書中用時最長、修改次數最多的一部。期間,清朝皇帝換了四個,編撰者從順治年間的明朝降臣馮銓、洪承疇等人,到康熙年間以布衣身份參與編修的清初史學家萬斯同,最後定稿過程則是雍正、乾隆年間的張廷玉主持。

歷來對清修《明史》均有比較高的評價,是二十四史中的上乘之作。從史料上講,《明史》的載記無疑是極為豐富的,以至於讓魏源覺得《明史》有些繁冗而“可刪去十分之三”。

而問題呢,則是出在這部書的寫作立場上,清修《明史》毫無疑問是一部帶有政治和道德倫理傾向的史書。政治立場必定是服務於清王朝的統治,而參與編修的文臣文士也自有一套道德倫理立場,魏忠賢之黨和東林之黨在他們筆下,被標籤化處理再正常不過。

但不管書中評述的傾向性如何強烈,也全都是以客觀史料為基礎的。比如同樣是做一件事,魏忠賢做必定挨批,東林黨做必定獲贊,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去思考事情的本身。

所以並不是《明史》載記的史事不可信,而是其寫作角度需要辯證性的看待。例如,萬曆開徵礦稅、魏忠賢開徵工商稅,會被說成是誤國誤民。而東林黨主張加派農業稅(田賦),開徵遼餉、練餉則被認為是不得已的救國之舉。

其實,魏忠賢死後,明朝工商經濟仍是一如既往地繁盛,急轉直下的是農業經濟,以農業稅為支撐的國力也當然是急轉直下。


讀歷見聞


史書的可信度是相對的,因為文字表達的意思是有限的,人也有私人情感,編纂者又不是歷史事件的親歷者,加上統治者的需要,所有的史書都會有疏漏之處。便是司馬遷在史記之中,也因為私人情感偏袒李陵過。況且我國有隔代系統修史的傳統,也就是說在上以朝代滅亡之時,才會有系統修史的工作。明修史和清修史完全不同,明修史連一年都沒有用到,隨便抄抄材料就糊弄過去了;而清朝修史從康熙初年一直修到了乾隆初年,三代皇帝,歷經九十幾年,經過不少清代著名文人的手,所以明史的可讀性還是很強的。

清朝剛剛開始編纂明史的時候,國家根基還不算穩定。當時修纂的人員之中有很多是明朝的遺老,在剛剛修史的時候,可信度確實是很高的。只不過明史最終在乾隆手上完工,乾隆的對文化思想的控制我們都是比較清楚的,當他做了終審,這本明史就沒有這麼好通過了。

因為滿清奪取政權有一定的偶然性,缺乏政治的合法性,所以在修史之時,多少會有增改之處,以表明滿清奪取政權的合法性。在康雍乾這三位皇帝手上,明史被多次修改,而且焚燒了大量的明朝原始材料,讓明朝的史料研究出現了空缺,而且清朝是嚴禁民間修史的。可以說對明朝的歷史,清朝皇帝們是慎之又慎了。

明史雖然經過刪改,也有巫妖王張獻忠殺六萬萬這誇張的數據,但明史也並沒有那麼不可信,個人認為可信度還是能達到70%的。比如明史對幾位明朝皇帝的評價就是比較中肯的,功績過失也比較詳實,沒有因為這個皇帝手中有動亂,就一味抹黑。

因為清人在修纂明史的時候比較側重於美化東林黨,對於站在東林黨對面的魏忠賢是極為仇恨的。而且清朝在總結明朝教訓的時候,曾經將宦官之亂列為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在明史之中,對於魏忠賢的掌權的時代的評價是極為負面的。可是魏忠賢掌權的幾年為何恰恰是明末形式最好的時間段,關外一掃連失的遼瀋的頹勢,連續取得寧遠大捷和寧錦大捷。

魏忠賢被除掉以後,按理說明朝的國力應該更強,直搗赫圖阿拉,可是為何形勢卻立刻急轉直下?崇禎一即位,元年,西北爆發大規模起義,此後愈演愈烈。二年,皇太極直搗京師,之後打進華北平原如入無人之境。

魏忠賢掌權的時候,所用的政治手段必然是殘忍狠厲的,但是別忘了,無論在明朝哪個皇帝掌權,太監都是和皇帝一體的。所以魏忠賢的狠,也就是天啟皇帝的狠。你以為天啟皇帝就是關門做木匠麼?崇禎皇帝最大的不幸是沒有系統的學習怎麼當皇帝。他哥哥至少搞平衡,他連搞平衡都不會,讓東林一家做大。

所以不能說魏忠賢死了,明朝就急轉直下。而是說明朝積弊已久,搖搖欲墜,天啟尚且能遮掩,崇禎時期終於包不住大爆發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