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唐宋八大家中為什麼有無名作留世的蘇洵?

科學怪授


唐宋八大家,也稱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韓愈、柳宗元和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八位散文家的合稱。在這八位文學大家中,若論知名度,蘇洵和曾鞏的名氣可能要低一些。

提到蘇洵,可能很多人會想到他是蘇軾的父親,因為蘇軾太耀眼了,但我們也不能忽略蘇洵在文學上的成就。文學家是靠作品說話的,如果蘇洵沒有好的文學作品,沒有過硬的文學功底,他是不可能入選唐宋八大家的。

蘇洵為什麼能入選唐宋八大家?他的作品決定了一切。

蘇洵二十七歲才開始發憤讀書,每日端坐在書齋裡,苦讀不休達六、七年,為他的文學創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礎,之後,遊學各地,結交師友,開闊眼界,增加人生經驗。長期的積累,蘇洵寫出好的文章自然水到渠成。

公元1056年,蘇洵帶二子進京應試時,歐陽修極為讚賞他的文章,當時的公卿士大夫爭相傳誦蘇洵的文章,歐陽修評價其文為:“縱橫上下,出入馳驟,必造於深微而後止。”

蘇洵文采斐然,才華橫溢,他的文章論點鮮明,論據有力,內涵豐富,見解亦多精闢,語言鋒利,具有雄辯的說服力,讀之回味無窮。蘇洵強調文章要“得乎吾心”,寫“胸中之言”。

蘇洵的傳世名作也不少,如《六國論》、《管仲論》、《衡論》、《權書》、《辨姦論》等,這些都是難得一見的佳作。當你係統的讀過蘇洵的文章,你會對蘇洵有更深更全面的瞭解。


閱讀與思維


蘇洵在唐宋八大家當中散文數量最少,僅有106篇,與此形成對比的是他的兒子蘇軾蘇轍分別是4339篇、1220篇。雖然蘇洵的散文數量不多,但其作品思想及藝術價值不可估量。內容上,他對於治理國家有著鞭辟入裡的分析,是針對北宋時政之弊的良方,是後世治理國家學習之典範;思想上,他將諸子百家思想融會貫通;藝術價值上,他的文章縱橫捭闔,引經據典,有縱橫家雄辯之風又有儒家思想循循然而善誘。

蘇洵於嘉佑元年(1065)屢屢上書當朝執政和顯要,如丞相文彥博、富弼,樞密使韓琦、樞密副使田況,翰林學士歐陽修,三司使方正平等,以求得到舉薦和不次擢用。此外,他還針對北宋政治局勢寫了權書、衡論、審勢、審敵等政論文,雖然效果並不理想,但在歐陽修等的揄揚之下,蘇氏文名,遍滿京師。蘇洵是有政治抱負的人,他的散文對歷代政治、經濟、軍事和用人等方面進行了廣泛的、全面的論述,具有縱橫雄辯之風。蘇洵做文的主要目的是"言當世之要",是為了"施之於今"。


在《唐宋文醇》卷三四說:"宋仁宗增歲幣於契丹,當時皆謂契丹無厭之求,奚其可從?竭中國膏血,不足以為賂矣,於是志士扼腕恥之。洵作《幾策·論敵篇》,極言當絕其使,勿與歲幣,而《權書》內又作《六國論》,以先發其端焉。"蘇洵將歷史事件與當時北宋的政治結合,針砭時弊並在《六國》中提出:"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六國子弟"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其後落得"至於顛覆,理固宜然"的後果,蘇洵對其感嘆嘲諷。宋代統治者雖然也有賄賂但是並不至於此,從而達到巧妙地含沙射影,同時,六國子弟的破滅也給予了強烈的震撼。燕趙不賂秦因而獲得了較好的結果,這無疑給予了北宋決策者們鼓勵,拒絕賄賂。愛惜民力,百姓方可成為國君強大的武器與後盾,從而可安天下。

蘇洵的《幾策》《權書》《衡論》是其政論文的主體,也是蘇洵完整的政治思想體現,他對朝廷官員的上書大多也指向北宋社會問題而作,這些都具有很強的實用性。他結合歷史對北宋積貧積弱的現狀以及外交內政存在的諸多問題進行探討,抒發感慨又指出具體可行的措施。

蘇洵主張統治者治理國家要審時度勢地施行恩威,選拔人才要略始精中方可穩定朝綱,要愛惜民力,以民為本。雖然蘇洵名氣並沒有唐宋八大家中其他人名氣大,但是他秉承著封建士大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將傳統的儒家思想進行了發展與創新,參乎權歸乎經,他字字珠璣的政論文在當今仍舊閃耀著光芒。


一往文學


說起唐宋八大家,大家腦子裡的第一反應就會想起蘇軾,歐陽修,王安石等人,因為他們文采斐然,才華橫溢,留下來的名篇佳句數不勝數。

可是蘇軾的父親蘇洵也在其中,這就讓很多人疑惑不解,那麼唐宋八大家裡為何有看起來不出名的蘇洵呢?有書君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蘇洵博覽群書,才華橫溢,是一個造詣頗深的散文家,在文壇上有著很大的名聲,擔得起文學家的稱號。

唐宋八大家的評選是很嚴格的,需要綜合考察文學,政績,影響力,貢獻度等等。

那既然標準嚴苛,蘇洵若沒有過硬的文學功底,饒是兩個兒子再出名,他也無法進入這八大家之中,其實蘇洵的文學造詣很高,尤其是散文方面。

蘇洵在三文裡,尤其擅長政論,議論明暢,筆勢雄健,留下的傳世散文很多,著有經典散文《六國論》,《管仲論》,以及《嘉佑集》二十卷,《諡法》三卷,均與《宋史本傳》並傳於世。

另一個唐宋八大家裡的曾鞏評論他的文章“指事析理,引物託喻”,“煩能不亂,肆能不流”(《蘇明允哀詞》),這足以說明他的散文造詣。

而且蘇洵的讀書還被寫進了《三字經》裡,形容他的有六個字:二十七,始發奮。

這句話是說蘇洵二十七歲才突然想要重新讀書,但出人意料的是他的書卻讀得很有成就。

因為他並不擅長當時科舉的文體,導致將近二十年的時間裡接連落榜,徹底失望以後他開始為了隨心所欲地為自己而讀書。

他甚至一把火燒了自己以前的文章,開始取出《論語》,《孟子》,韓愈文從頭再讀,開始了窮究詩書經傳諸子百家書,可謂貫穿古今,每日在書齋裡苦讀不休六七年,併發誓讀書未成熟前不寫任何文章。

這樣專注又科舉的讀書讓蘇洵的文學功底頗深,他的散文少或百字,多或千言,但不管是議經還是議史都精心謀篇佈局,因物賦形,傳世的散文公正嚴謹又富於變化,這和他苦讀經典,博覽群書是分不開的。

而且蘇洵經常強調文章要“得乎吾心”,要寫“胸中之言”,這對於後世的散文影響深遠,這是他能進入唐宋八大家的第一個原因。

第二,蘇洵的兩個兒子少年成名,讓他一時之間聲名大噪,從而成為了有名的教育家,在歷史上有著很高的地位和影響力。

蘇洵在自己讀書的時間裡除了博覽群書,誦讀經典以外就是教育自己的兩個兒子蘇軾和蘇轍。

他的教育是十分靈活卻又因材施教的,蘇洵曾經寫過《名二子說》來解釋兩個孩子名字的由來,“軾”是指古代車上的橫杆。

一般使用不到,而“轍”是指車輪印,更加和車沒有關係,這是要教育兒子一定要掩藏鋒芒,低調含蓄,不管再有才華也不要大肆炫耀。

除此以外,他會經常和兩個兒子一起讀書,然後邊讀邊和他們討論,在蘇軾蘇轍十幾歲的時候,他們父子三人就會一起討論國家興衰的原因,朝代更替的解讀。

後來蘇洵帶著兩個兒子去京城參加科舉,蘇軾蘇轍一舉高中,這也讓蘇洵一下子名聲大震,名聲一旦響亮,再加之自身本來就學富五車,博覽群書,這樣的人自然有資格進入唐宋八大家。

第三,蘇洵遇到當時的文豪歐陽修,他對蘇洵大肆的讚揚更是成為了發現蘇洵的伯樂,這讓蘇洵的才名更加遠揚。

蘇洵能進入唐宋八大家還和一個人有關係,那就是為人真誠謙和,又十分珍惜人才的大文豪歐陽修。

當蘇洵帶著兩子進京參加科舉後,他把自己的文章拿給歐陽修看,歐陽修評價他的文章:“博辯宏偉”,“縱橫上下,出入馳驟,必造於深微而後止。”

對他的散文大加稱讚。

因為歐陽修不遺餘力地獎掖,甚至讓當時的京城學子紛紛以學習模仿蘇洵為風,就像千里馬也是需要伯樂才能發揮它本身的用處,毫無疑問,歐陽修就是蘇洵的伯樂。

蘇洵是不可多得的散文家,文壇上地位崇高,又有著兩個更加有才的兒子,是數一數二的教育家,再加上歐陽修的讚揚推崇,他能夠進入唐宋八大家就不奇怪了,只是他性格木訥才經常被人忽略,他其實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大文豪。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蘇洵,唐宋八大家之一。蘇洵是著名的作家和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是名副其實的一代布紅儒。雖然蘇洵出名了,但他與世界讀者相比,卻似乎有點不同。在古代,讀者注重“學問和優秀的人”,讀者可以通過科舉來改變自己的命運。而蘇洵在少數情況下卻不在此例中,放棄了事業,沉醉在書中,希望靠文章真正出名。 閉關十年,依靠勤奮刻苦的閱讀和才華,蘇洵的文章終於令人驚歎!蘇洵傳奇的一生,並非偶然,從他出生的那一刻起,似乎註定了他的一生一定非同尋常。

李白杜甫在大唐窮遊,影響了兩宋時期一大批的文人俠客,使得其在九州竄走。而少年的蘇洵就是頗受李白杜甫影響,尤其是受李白的酒劍仙之名影響最重。少年蘇洵,因為父親健在且為人豪邁,所以沒有家庭重擔的他成了啃老一族。當然啃老一定不會是躲在家裡啃,這樣太沒面子且有損名聲,於是蘇洵開始“遊學四方”。就這樣,他開始了遊學生涯,少年蘇洵對於學習沒有興趣。據野史來看,年起時的他對於武藝倒是頗為親睞。就其數十年的所謂遊學經歷來看,不會武藝斷然是跑不遠的,但他恰恰跑的很遠。此外,崇尚道術是少年蘇洵的第二大人生標籤。北宋年間對於道教的崇拜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以真宗、徽宗為頂峰。而四川這一道教的歷史淵源與高度發展之地,自然道風濃厚,蘇洵不崇尚儒學卻酷愛道學,與時期環境文化背景有極大的關聯。

天聖年間,遊歷各地的蘇洵還將一副張仙師畫像請至家中供奉,要是放在明清,儒生恐怕恨不得砸了蘇洵的家。自己崇道顯然不夠,後期育有蘇軾蘇轍二子,蘇洵便請來道士為二子授課。蘇軾在一詩篇當中言:“君少與我師皇墳,旁資老聘釋迦文。”可見蘇洵對於道教的熱衷之情。 名落孫山,奮發圖強《宋史蘇洵傳》記載曰:年二十七始發憤為學,歲餘舉進士,又舉茂才異等,皆不中。”這句話什麼意思呢?簡單翻譯過來就是說:二十七歲蘇洵才奮發圖強立志學習,但是考進士落榜了,特殊才能的考試中又落榜了。就是這麼殘酷,蘇洵也就是這樣慘。但沒關係,才二十七歲咱不怕失敗,大不了從頭再來。蘇洵回家之後將上百篇組建的舊文章翻了出來,怎麼看怎麼彆扭,自評道“吾今之學,乃尤未之學也”,乾脆一把火給全燒了,從頭再來嘛!落榜的確會有很大的壓力,但像蘇洵這樣的人來說,再大的壓力也不至於對自己下這麼大的狠心。

在筆者看來,蘇洵受到的刺激是多方面的,而考試落榜只是導火速。細數蘇家中人的仕途身份,仲兄蘇渙為開封士曹官後調閬州;岳父為眉山大理寺丞,這種情況下已經二十七歲的蘇洵落榜,怎麼可能接受得了?不到黃河心不死的蘇洵,這一次算是把心收回來了,二子也在慢慢長大,如果仍然沒有建樹,就真的是無顏面對列祖列宗來。讀《左傳》以明春秋,讀《史記》以知興衰,習《論語》以樹觀念,諸子百家經史子集無一不通,韓愈文等一批有識之士的文章也是倒背如流。就是這麼刻苦,就是這麼認真。

步入仕途奮發圖強後蘇洵的文章備受世人賞識,不少朝中大臣也是十分讚賞,歐陽修就是其中之一。歐陽修對其政論文章情有獨鍾,將其《權書》、《橫論》以及《幾策》等文章與賈誼、劉向的文章相媲美。嘉佑二年,蘇軾與蘇轍二人同榜應試及第,徹底轟動了京師,仁宗皇帝召二蘇之父蘇洵前往舍人院參加考試,有節氣的蘇洵稱病沒有去。五年,韓琦舉薦蘇洵任職,蘇洵被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後又調任為霸州文安縣主簿,就這樣,步入仕途的蘇洵一直在最底層且最前沿工作。時年,蘇洵五十一歲。第二年,蘇轍任職秘書省校書郎,蘇軾赴任鳳翔。蘇洵的一生就此走向終結,仕途也就此為最。從二十七歲奮發圖強到五十一歲當縣主簿,蘇洵仕途多劫。一篇文章千古事,遊俠躋身八大家雖然仕途不順,在政壇上沒有什麼建樹,但是蘇洵的文章在當時可謂首屈一指。前文所述的三篇政論文為典範之作,但其文章不僅僅是三篇政論,否則唐宋八大家之列難以立足。

有一篇世人熟知的,論六國覆滅的文章,即蘇洵所作。“六國破滅,非兵不利 ,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併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嚥也”。一篇氣勢如虹的《六國論》,說盡了六國覆滅原因之關鍵,後世不少人將《六國論》與賈誼的過秦論聯繫起來體會,將蘇洵與賈誼並提,就從論戰國七雄的角度上來看未嘗不可。蘇洵文采之奧妙,史事引用論證之巧妙可謂一絕,但更重要的是他文章的價值取向和思想深度。不同於其他人興盡晚回舟的灑脫,蘇洵的文章每一篇都是對於歷史的思考之作,每一篇都是對時局的感悟與評析建議之作,這也是他之所以能名列八大家的原因之一,當然不是主要原因。

唐宋八大家,他們共同的特點在於文章寫作風格的創新,文章內容結構的奇特等方面,當然最主要的唐宋時期新文學的興起。但不論如何,蘇洵終究完成了從不學無術的遊俠少年,到名列唐宋八大家的角色轉變,雖然他仕途不順,但卻在文學歷史上名垂千古,也算得失互補了。結語:縱覽蘇洵一生,唯有仕途不順這一缺陷,但這又何嘗不是蘇洵文學建樹的助推器,墊腳石!李白放浪形骸,仕途不順而成一代詩仙,杜甫憂國憂民,仕途不順終得三吏三別。就蘇洵仕途不順,有多種原因,但就筆者看來,其六國論中透露出來的思想就是其仕途不順的關鍵所在。以六國侍秦為比喻,暗喻當時宋朝政府對於西夏等國的一味遷就忍讓,更是以亡國之語來抨擊朝政,試問皇帝樂意讓其仕途順利嗎?即便皇帝願意,那些主和派的大臣也不會願意,畢竟蘇洵的主戰情緒十分高漲,即便是老了那也是老當益壯,所以仕途自始至終都是漂流在底層。蘇洵的一生,對我們有很強的借鑑意義。


錕鋙


這就是題主孤陋寡聞了,能生出蘇軾蘇轍的人會是一般人嗎?

韓寒還沒有上過大學呢,我們能說他是文化低嗎?

“蘇老泉,二十七.始發奮,讀書籍.”蘇洵是個奇人,二十七歲才開始發奮讀書,居然能夠成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可見其天賦。所以,他兩個兒子那麼厲害是有原因的



唐宋八大家的一些軼事我們是知道一些的,比如蘇洵這個沒有中過進士的人,最後也位列其中,這裡頭是有原因的。蘇洵應該算是三蘇之中仕途最不順的,相比於兩個進士兒子,他可要黴太多了。參加科舉二十餘年,一無所成。



宋史》記載:“歲餘舉進士,又舉茂才異等,皆不中。”

蘇洵二十七歲立志讀書,二十八歲開始參加科舉考試,之後又參加茂才異等的考試,但是都沒有考中。此後蘇洵還考了十多年,但都沒有考取進士。

雖說蘇洵沒有中過進士,也沒有在考場上表現得讓自己滿意,但這並不代表他在文學上無所成就,只能說他不適合或者不喜歡用這種方式倆證明自己。

蘇洵放棄了進考場之後,就非常用功地在自己的文學天地中自由地遨遊。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諡法》三卷,都是傳世名著。大文豪歐陽修曾評價他:“博辯宏偉”,“縱橫上下,出入馳驟,必造於深微而後止。”不能因為不知道就說他不厲害啊!

他跟自己的那兩個兒子不同,那就是自己適應不了當時的社會考試製度,就連他的父親也說過,這個兒子的學習態度他一點兒都沒有操心過,儘管他沒有一考即中,但一樣是聰明的孩子。



蘇洵的兩個兒子蘇軾蘇轍就不一樣了,完全就是屬於那種一考即中的人,這方面除了蘇軾蘇轍自身有慧根之外,很關鍵的一點,就是離不開蘇洵對教育子女的重視跟嚴謹。

蘇洵的教育子女之道,就算是到了現代,仍然有很多的專家、父母表現出很尊崇的態度,很多人都希望可以從蘇洵的身上學到些什麼。


白話歷史君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唐宋八大家是誰評的?又是怎麼評出來的?

讀過文學史的應該會了解,“八大家”源於明朱右編得《六先生文集》,這裡已經確立八大家的人員,只是將“三蘇”放在一起。在這裡,我們可以理解出朱右視“三蘇”為一體,父子三人組合出道。畢竟縱觀整個歷史,也很少有一家文采皆斐然的,晏殊有八子,晏幾道是老七,但因詞作嘉,便能和父親並稱“二晏”。同樣,明公安派“三袁”,其實也只有老二袁宏道比較出名。所以,蘇洵沾兒子的光了嗎?答案是肯定的。

但除了兒子以外,實際上,蘇洵還沾了一個人的光,那就是歐陽修。歐陽修是北宋文壇領袖,實際上宋代六人,其餘五人均出於他門下,曾鞏是他的嫡傳弟子,和蘇軾蘇轍同科中進士,而歐陽修是當年的主考官,是他們的座師。曾鞏和王安石是少時好友,將王安石推薦給了歐陽修,歐陽修對他大加讚賞。而培養出二蘇的蘇洵,也成為歐陽修的好友。

說了這麼多,都在說他沾光,但他真的一點沒有出採之處嗎?那也是不可能的,不然歐陽修也不會折節下交。至少蘇洵還有傳世名篇《六國論》。其中提出的觀點很有意義:“六國破滅,非兵不利 ,戰不善,弊在賂秦。”而且他還有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名二子說》,詳細介紹了他對兩個兒子的評價和告誡。

其實,翻開古代文章集大成之書《古文觀止》,我們可以發現,蘇洵收錄四篇,蘇轍收錄三篇,曾鞏收錄兩篇,王安石收錄四篇。其實這四位差距都不大,為什麼提問者只覺得蘇洵不行呢?要我說,他們都是沾了蘇軾和歐陽修的光。

最後,還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雖說朱右已經確立了八人文作。但真正給他們定名為唐宋八大家的,還是明文學家茅坤,他編了一本《唐宋八大家文鈔》,正式確立了唐宋八大家的名號。那他是憑什麼確定唐宋八大家的呢?明史中說,他是唐宋派領袖唐順之的究極迷弟,因為唐順之最喜歡這八個人,所以他就評選了這八個人,答案是不是非常簡單,純粹是古人愛好罷了。


況況愛寫作


“唐宋八大家”即“唐宋散文八大家”,大家都知道有“唐韓柳,宋歐陽、三蘇和曾王”。接著說他們的傳世名作,大家立馬會想到韓昌黎的”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還有蘇東坡的”泛舟赤壁,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當我們說到”蘇老泉“蘇洵時,都會豎起大拇指,覺得這個人很厲害,讓人心生敬佩,為啥呢,因為他是蘇軾和蘇轍的爹,可以說是”父以子貴而名顯“。還有現在的孩童,一說蘇老泉,都能吟誦:”蘇老泉,二十七。始發奮,讀書籍“,這段三字經摘錄在小學生國學課本里。

再說蘇洵的傳世名作,大家都知道《六國論》,當時可是風靡一時,不僅得到當時”文壇一哥“歐陽修的大力推崇,天下士子更是爭相效仿,在文壇可謂掀起了一股”新風“。那麼《六國論》好在哪呢?我們先看文章本身,寫的是語言生動、氣勢宏偉,論點鮮明、論證嚴謹,借古諷今、切中實際。再看時下的文風,都在為了美而寫“美文”,“美”在哪呢,為了好看,多用華麗詞藻;為顯示學問,愛用生僻字;為了氣勢,極盡誇張手法。當下文風一度陷入艱澀難懂、華而不實的地步,《六國論》的出世恰好一掃文壇的“浮華之風”。另外蘇洵的代表作還有《衡論》、《權書》。

那麼僅憑《六國論》、《衡論》等作品就可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嗎?小舸認為還不夠,”唐宋八大家“稱號始於明,沿用600多年且無人提出異議,還有重要的兩點:第一,文風對後世的影響和傳承。第二,他的兩個偉大”作品“,蘇軾和蘇轍。朋友們不妨試想一下,如果歷史上沒有蘇軾,我們古代的”詩詞文“豈不失色十之二三!


小舸寄江海


可能我們上學學習過的文言文中沒有蘇洵的,就下意識以為蘇洵不出名或寫的文章不好。

就像古詩詞,肯定有很多人以“學沒學過”來判斷這首詩詞好不好或出不出名。我們學過李白的《靜夜思》《渡荊門送別》《將進酒》《行路難》《蜀道難》等,當我們碰到一首沒學過的李白的詩,就下意識認為它不好,這就錯了。

蘇洵的很多文章都很好,比如張益州畫像、記心術、辨姦論、管仲論、六國論、送石昌言使北引、上田樞密書等


惜歡娛樂君love數學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稱,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蘇洵、蘇軾、蘇轍、歐陽修、王安石、曾鞏。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各有特色,體現了我國古代散文發展的方向,以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的成就為最高。蘇洵,字明允,號老泉,亦稱老蘇。蘇洵二十七歲才開始發奮讀書,然兩次舉進士不中。於是“絕意於功名,而自託於學術”。蘇洵的文章獨樹一幟,更重用世,簡切平易,博辯宏偉。主要作品有《幾策》、《權書》、《衡論》、《六經論》、《史論》等名篇。其文名滿天下,被後人奉為一代文豪。所以說蘇洵入列唐宋八大家是當之無愧的。


人生觸底反彈


 蘇洵無愧於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中《六國論》是蘇洵政論文的代表作品。本文提出並論證了六國滅亡“弊在賂秦”的精闢論點,“借古諷今”,抨擊宋王朝對遼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誡北宋統治者要吸取六國滅亡的教訓,以免重蹈覆轍。其子蘇軾、蘇轍及清代李楨也作《六國論》,闡述個人觀點,但是歷史上最著名的當屬蘇洵的《六國論》。由此可見,蘇洵之才不在其子蘇軾、蘇轍之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