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巡洋艦和驅逐艦有哪些差別?

嘯鷹評


不同年代對軍艦的定義其實是不同的,

在最早的風帆戰艦時代,巡洋艦就是一種巡航軍艦,也就是巡邏用的,任務具有多樣性,警戒、偵查、護航等都能靠巡洋艦去完成,那個時候能充當巡洋艦的可以是一些小型艦艇,隨著船舶建造技術的發展,巡洋艦就開始慢慢演變成一種負責遠程巡洋作戰的軍艦了,噸位和火力也逐漸加強,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巡洋艦基本上可以向戰列艦靠攏,隨著一戰後“華盛頓海軍條約”的限制,巡洋艦被限制在了萬噸以內,以及主炮口徑不能超過8英寸(即203毫米)!二戰時期,巡洋艦其實就是僅次於戰列艦和航母的第二大作戰軍艦,噸位大、火力猛就是巡洋艦的特徵之一(相對於戰列艦外的其他軍艦)!

▲早期重型裝甲巡洋艦

至於驅逐艦,從它誕生之初(19世紀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定位是種噸位較小、機動性強、火力可觀的短程快速打擊戰艦, 對海上高烈度戰爭的耐力較差,驅逐艦的英文名字是“Destroyer”,直譯過來就是“毀壞者”、“摧毀者”,而在驅逐艦剛誕生不久(20世紀初),名字其實叫做“Torpedo boat destroyer(TBD)”,即“魚雷艇毀壞者”,因為驅逐艦造出來就是為了對付那些小型、快速的魚雷艇的,且裝備的武器同樣也是以魚雷為主,所以慢慢的也被叫成“魚雷驅逐艦”,而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這種大型、快速、火力較猛“魚雷艇”就被統稱為驅逐艦了!

▲早期的魚雷艇

所以,真要區分巡洋艦或者驅逐艦的話,簡單來說就是:巡洋艦噸位更大、炮管更粗、作戰耐力更強;驅逐艦則反之,相對噸位較小,炮管較細,不具備持續性作戰耐力。或者更簡單粗暴一點,直接根據炮管的粗細去分巡洋艦和驅逐艦就行了,比如驅逐艦的炮管口徑不超過5英寸,巡洋艦的炮管口徑則是在6~8英寸之間(有輕、重巡洋艦之分),至於炮管大於8英寸的(通常是在13英寸以上),那就是戰列艦。當然了,這種所謂對巡洋艦、驅逐艦的定義也就在導彈時代之前還能用用,我們廣義上說的驅逐艦、巡洋艦同樣也是以導彈時代之前為背景定義的,而在以航母、艦載機、導彈等武器作為主要海戰兵器的今天,驅逐艦、巡洋艦之間的定義並不明顯,為什麼?

▲“出雲級”直升機驅逐艦

舉個例子,美國的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和阿利伯克級驅逐艦,兩者的排水量差不多,都是9000多噸,然而一個叫巡洋艦,一個叫做驅逐艦,不過前者提康德羅加垂髮數量為122,阿利伯克的垂髮數量則是96;再比如,我們的055、韓國的世宗大王以及日本的金剛級,滿載排水量都超過了10000萬噸,但是這些軍艦都叫驅逐艦,更有甚至,日本那滿載排水量達到了26000噸的“出雲級”直升機驅逐艦,沒錯,就是被叫做驅逐艦,26000噸排水量的驅逐艦啊,僅僅看排水量跟輕型航母有什麼區別?和平憲法還管不管了?這種玩意不是應該沉到東京灣去和奧特曼作伴麼?總之,說了那麼多,就是想說明,驅逐艦和巡洋艦在今天其實並沒有特別大的界限,自己高興,你把萬噸級軍艦叫成護衛艦甚至導彈艇都行!


哨兵ZH


為了說清楚,再加一個護衛艦。

護衛艦、驅逐艦和巡洋艦,這三種艦船是為了完成不同的任務。

護衛艦是為了保護領海(更準確的說是保衛港口基地),比如中國的晚清,港口附近如果有護衛艦,我們也不至於被人家的軍艦堵在港口大門轟。

對於護衛艦,最起碼的要求就是能夠快速啟動,快速到位,特別是在沒有雷達的時候,這兩個快幾乎決定了生死,因為當你在港口看見敵對的軍艦的時候,對方距離你應該不到八海里。。

驅逐艦是用來護航的,海洋上什麼意外都有,海盜也好,別人的軍艦也罷,都有可能偷襲商船,這個時候就需要軍艦護航,由於商船的航程都比較遠,所以驅逐艦的航程也比較遠,自然體積也比較大。對驅逐艦的要求啟動時間不用太短,但是一定要打得過護衛艦,所以驅逐艦的火力都比較強悍,自然噸位也要大。

巡洋艦一度是海洋的霸主,對它的要求就是能夠獨立作戰,不需要任何援兵就能夠解決海洋上(必要時還要陸地上)出現的任何問題,哪怕是隻有它自己一艘船,所以它的要求除了不必快速啟動外,在各個方面都要以壓倒性的優勢勝過其它艦種,所以無論是噸位還是火力它都是首屈一指。

某國的055基本就是一艘巡洋艦,但是它沒有裝備對陸地的打擊系統,所以某國只稱它為驅逐艦,如果配上攻打陸地的垂髮巡航導彈,它才名副其實的巡洋艦。


觀上靈雲


隨著現代化驅逐艦的深入發展,巡洋艦和驅逐艦的區別越來越小。而在二戰巡洋艦的頂峰時期,兩者的區別可是非常大。

首先,巡洋艦的噸位更大,裝甲更厚。巡洋艦排水量基本都超過一萬噸,擁有的厚重裝甲可以承受中小型口徑艦炮的直接攻擊而毫無壓力。與驅逐艦相比,巡洋艦的艦炮口徑更大,普遍在150mm以上,巡航距離也更遠,都具備遠洋作戰能力。巡洋艦的特點是火力強,用途廣,早上任務是伴隨戰列艦進行作戰,現今的巡洋艦一般是伴隨航空母艦進行作戰,或充當艦隊旗艦的角色。



而最早的驅逐艦其實就是魚雷快艇,在二戰前夕,隨著驅逐艦的噸位越來越大,已經可以伴隨艦隊進行遠洋航行,那個時候叫艦隊驅逐艦。總體來說,與巡洋艦相比,那個時期的驅逐艦無論是火力,噸位,還是航程都有所不及,簡單舉例說,就好比如今驅逐艦和護衛艦的區別。但隨著各國海軍的變革,現如今,與其說驅逐艦已經取代巡洋艦成為了各國海軍主流軍艦,不如說是兩者相互融合了而已。
如今的大型驅逐艦綜合火力並不比巡洋艦差,雖然艦炮口徑小,但反艦導彈的打擊能力遠超早期巡洋艦的大口徑艦炮,噸位也直追巡洋艦,我海軍055驅逐艦噸位已達萬噸之巨!並且隨著軍艦指揮系統的發展,如今的先進驅逐艦完全能夠擔當艦隊旗艦。所以說,當今巡洋艦和驅逐艦已無太大區別。


鋒芒FM


你好,其實現在來講,巡洋艦和驅逐艦是沒有什麼本質區別的。

巡洋艦和驅逐艦都興起於一戰、二戰。驅逐艦開始主要是幹雜活的,執行佈雷、掃雷

、反潛、防空等任務,艦隊作戰的主要還是交給戰列艦和航母。因為驅逐艦最開始只執行單一簡單人物,所以通常體量較小,也不需具有較強的艦炮和裝甲,對於是否能夠遠航也沒有明確要求。

而巡洋艦早期用來完成巡邏、監視的任務,普遍對遠航能力、航速等有一定要求,能夠跟上和伴隨艦隊主力完成相關的偵查、救援、指揮等能力,所以比驅逐艦能力更強,噸位更大。

在二戰中,艦隊的主要威脅除了水面,還有天上和水下,所以多功能的驅逐艦也成為了艦隊必備,具有了一定遠航能力。而巡演艦則向重型化發展,除了能完成驅逐艦的任務外,還有較強艦炮火力和較厚的裝甲,可支援戰列艦作戰。

現在隨著戰艦的小型化和多功能化,大炮重甲已經沒有必要。驅逐艦和巡洋艦已經趨於相同,只是人們習慣將噸位較大,遠洋能力更好的大型戰艦稱為巡洋艦。

而各國海軍也更加低調務實,都喜歡將自己軍艦叫的低調些,所以5000噸級的驅逐艦也被稱為護衛艦,萬噸級的巡洋艦被稱為驅逐艦。相信,只要強國間不搞軍備競賽,不爆發激烈衝突,“巡洋艦”一詞也會向其前輩“戰列艦”一樣退出歷史舞臺。


阿義影視


巡洋艦和驅逐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還有非常明顯的區別。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尤其是海軍導彈化時代以來,各種主戰軍艦趨於同質化,巡洋艦和驅逐艦的區別日益模糊,這也可能是為什麼大家經常喜歡問巡洋艦和驅逐艦怎麼界定的原因。

先說巡洋艦和驅逐艦的定義:

巡洋艦的定義

(北洋海軍的“致遠”號巡洋艦,是典型的蒸汽時代的用於報信、偵查等用途的近代巡洋艦)

從誕生的年代來說,巡洋艦是老大哥,早在風帆時代就已經出現了這一艦種。從風帆時代一直到19世紀蒸汽時代,巡洋艦是一種無防護,或擁有有限裝甲防護的快速軍艦,通常裝備200毫米及以下口徑的主炮,在海軍中主要扮演的是配角角色,諸如充當艦隊的偵查、報信工作,或者作為列強的海上憲兵,前往遙遠的海外殖民地實施鎮攝、警備等工作。

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隨著華盛頓條約簽署,各主要海軍強國的戰列艦發展受到限制,各國開始鑽條約的空子,發掘巡洋艦的潛力,出現了戰力很強的,可以和主力艦作戰的重巡洋艦。

(二戰後英國贈送給中國的“重慶”號巡洋艦,屬於火炮巡洋艦時代的輕巡洋艦,擁有一定的裝甲防護和較強的火力)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海戰的樣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巡洋艦也不再僅僅是輔助性質的軍艦,很多時候可以直接投入主力會戰,甚至於開始出現了排水量過萬噸的巡洋艦。

(美國海軍“提康德羅加”級導彈巡洋艦)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電子化、導彈化時代到來,鉅艦大炮時代成為過去,巡洋艦進化出了適應新時代的導彈巡洋艦,取代了古老的戰列艦,成為海軍水面作戰艦艇中的王者。現代的導彈巡洋艦,通常是指排水量巨大,同時擁有強大的反艦、防空、反潛能力的大型作戰軍艦。


驅逐艦的定義

(清末海軍裝備過的“海龍”級驅逐艦,屬於早期的以獵殺魚雷艇為主要目標的驅逐艦)

驅逐艦是19世紀蒸汽化時代出現的艦種。最初的定義,是一種放大了的魚雷艇,體型較魚雷艇大、擁有碾壓魚雷艇的火力、也裝備有魚雷兵器,同時擁有不輸給魚雷艇的高航速,以此作為對付敵方魚雷的剋星,在中國一度曾譯為“攻捕雷艇”“魚雷獵艦”。

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代,驅逐艦所具有的魚雷艇殺手的特點已經漸漸不明顯,而是變成了一種在海軍艦隊中用於執行魚雷攻擊任務的、體型生存力都較魚雷艇為強的軍艦,即攻擊型的魚雷軍艦。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海軍著名的“雪風”號驅逐艦,是一種以魚雷為主要進攻兵器的驅逐艦)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由於海軍作戰樣式的變化。驅逐艦也不再單純是一種進攻性的魚雷軍艦,反潛、防空、護航等任務成為了驅逐艦新的發展方向。

二戰之後,驅逐艦也從既往的魚雷驅逐艦朝向導彈化發展。乃至出現了同時具備防空、反潛、反艦能力的大型導彈驅逐艦,從功能和用途上,和導彈巡洋艦相差無幾。

(人民海軍初創時代從蘇聯購買的07型驅逐艦,即“鞍山”級,屬於標準的魚雷驅逐艦,後來與時俱進改造成了反艦導彈驅逐艦)

現代的導彈巡洋艦和導彈驅逐艦是如此同質化,以至於很難找到一把用來進行區分衡量的尺子。很多時候,一艘軍艦到底應該算是導彈巡洋艦還是導彈驅逐艦,更多是看各方自己的判斷。例如人民海軍的萬噸大驅055型,我們稱為是導彈驅逐艦,但在簡氏年鑑中就被算成了導彈巡洋艦。

(人民海軍的055型軍艦,之所以出現在國內稱為導彈驅逐艦,在西方被當成巡洋艦,正體現了現代水面大型作戰軍艦日益同質化的趨勢)

最後,列一個人民海軍關於巡洋艦和驅逐艦的定義,大家可以從中去仔細對比這兩個定義間的區別:

巡洋艦:裝有較大口徑火炮和較厚裝甲的大型軍艦。排水量通常為6000至17000噸,航速30節以上,裝有152-203毫米口徑的火炮。

導彈巡洋艦:以導彈為主要武器的巡洋艦,裝備有艦對艦、艦對空和反潛導彈。主要任務是在遠海和遠洋消滅敵艦船,掩護艦艇編隊和遠洋運輸船隊。

驅逐艦:以火炮、魚雷和反潛武器為主要裝備的中型軍艦。排水量通常為2000至5000噸,航速35節左右。

導彈驅逐艦:以導彈為主要武器的驅逐艦。排水量通常為3000至9000噸。裝備有艦對艦、艦對空和反潛導彈。主要任務是在中、遠海消滅敵艦船,以及擔任艦艇編隊和運輸船隊的護航、警戒。


海研會


驅逐艦和巡洋艦在現代海軍中區別並不大了,在現代的幾個海軍大國中,除了俄羅斯以外,巡洋艦和驅逐艦都已經沒有明顯區別。現代的海軍武器能越來越多的被裝備在小型艦艇上,而且這些武器殺傷力巨大,就算是將戰艦設計成戰列艦那樣的防禦,也不可能抵擋數枚反艦導彈的攻擊,而且艦艇小還有可能躲避導彈來襲,機動能力弱的大型艦艇只能成為靶子。因此基本上除了航母以外的現代軍艦大都以小巧靈活設計,鉅艦大炮時代一去不返了。

(美軍提康德羅加級驅逐艦)

在之前的一百多年中,特別是還以艦炮決戰的時代,艦體的大小,火力強度和防禦能力就成為了致勝的關鍵。戰艦被分為:戰列艦,戰列巡洋艦,輕重巡洋艦,驅逐艦,潛艇幾種艦隻,除了潛艇,其餘水面艦艇都以火力和防禦為優先考慮條件。因此,驅逐艦大都被作為艦隊的輔助艦隻,以較多的數量配合主力艦艇作戰,必要時犧牲自己為主力艦抵擋致命的魚雷。

(美國阿利伯克級驅逐)

而巡洋艦的任務則是利用比戰列艦強的機動性,儘可能的為戰列艦彌補火力輸出。有時候巡洋艦也可以作為小型艦隊的主力艦使用,特別是襲擊艦隊。因此巡洋艦的火力和防護能力都是必然高於驅逐艦的,驅逐艦在艦隊中只能作為輔助艦艇使用。

(中國051級驅逐艦西安號)

以前的驅逐艦和巡洋艦作為兩個不同艦種使用,自然屬性是不一樣的。但現代海軍已經不需要艦隊決戰這種古老的對決方式來決勝負了,更多的是海空力量的配合,以及戰鬥群和戰鬥群之間的全方位對抗,因此除航母外的艦艇區分度越來越小了。

(中國055級萬噸驅逐艦)

俄羅斯海軍除外,從蘇聯解體中脫胎換骨的俄羅斯海軍還停留在上個世紀的水平,很多老舊的艦艇都仍然在服役,同時也缺乏新艦隻。這樣一來老舊的較大型的巡洋艦和新的現代化驅逐艦之間就仍然存在明顯的區別,不過世上也僅存俄羅斯海軍一家仍然巡洋艦和驅逐艦區別較大的了。


兵器次元


如果要問巡洋艦和驅逐艦有哪些差別的話,可以用一句簡單的話來回答:是噸位上的差別!

簡而言之,功能、用途、武器配置和作戰任務都基本一樣,唯一不同的就是噸位大小的的問題!

在五十年代之前,那時的軍艦還沒有配備導彈。

所以把主力戰艦分別叫做護衛艦、驅逐艦、巡洋艦、戰列艦。

除航空母艦之外,這些主力戰艦都分別配備火炮、魚雷等武器。

除了從噸位的大小上、艦炮口徑上分出艦種之外,用途和功能都基本一樣,那就是對海作戰、奪取制海權!

五十年代之後,軍工科技人員把導彈搬上了軍艦。

於是便有了現代意義的名稱:導彈護衛艦、導彈驅逐艦、導彈巡洋艦。

而由於航空母艦的和艦載機的出現,原先的威力大、作戰效能低的戰列艦被淘汰出海戰的舞臺!

按海軍艦艇的區分,500噸以下的為艇,500噸以上的為艦!

美國的“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

也就是說,在最早時期的、裝有火炮的作戰護衛艦,七八百噸的也有!

一般來講,二戰時期的艦種的劃分還比較正規,一般都有嚴格的區分!

500噸以上的至2000噸以下的為護衛艦,2000噸以上到6000噸以下的為驅逐艦,6000噸以上的為巡洋艦。

而巡洋艦有根據噸位大小的不同分為輕巡洋艦、中巡洋艦和重型巡洋艦。

萬噸以上的當被劃為戰列艦行列。

現代的海軍艦種的劃分似乎不再以噸位的大小來做定義,包括美國的“阿力伯克”級、日本的“愛宕”級,基本上都達到了巡洋艦和重巡洋艦的噸位,而我國的055萬噸大驅其噸位已經超過了美國的九千噸的“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但目下來說還是都叫做驅逐艦!

俄羅斯的“彼得大帝”號巡洋艦

現在來說,世界上比較有名的巡洋艦有俄羅斯的“彼得大帝”號,可謂是名震江湖獨樹一幟的巡洋艦大佬,兩萬五千多噸的排水量都已經達到了二戰戰列艦的噸位!

在航母還沒有加入海戰之前,巡洋艦是除了戰列艦之外的海戰第二主力艦種,其名稱“巡洋”二字便說明了它任務和噸位的意義,其定義的本身就是大洋決戰、遠洋航行。

而驅逐艦的意義應該是除了協助護衛艦近岸防禦之外、同時也有隨行巡洋艦和戰列艦遠洋作戰的意味,而現代型的驅逐艦擔任更多的是航母的“帶刀護衛”工作。


令國人驕傲的萬噸大驅

目下來說,我國的海軍發展達到了一個快速發展時期,願我們的055型萬噸大驅越來越多、越來越強,圓我們這一代人期盼多年的強國之夢!

原創不易,歡迎有識之士不吝賜教,若有指正將受益匪淺,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贊!


東方評史


簡單講,驅逐艦和巡洋艦主要差別在於它攜帶武器的“代差”,換句話說,驅逐艦或者說導彈驅逐艦,應該是升級版的巡洋艦。

巡洋艦,英文單詞是cruiser,原意就是海上巡邏的水面艦只。現代巡洋艦通常是艦隊中僅次於航空母艦和兩棲攻擊艦的最大艦船,通常可以扮演多種角色。

巡洋艦一詞的出現,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而時代不同,巡洋艦一詞的含義也不盡相同。在大航海時代,巡航一詞指的是由護衛艦或戰船完成的某些任務——獨立偵察、商業保護或突襲,它們是艦隊的巡航戰艦。

在19世紀中期,巡洋艦成為一種專門用於遠洋巡航、商業保護和偵察作戰艦隊的船隻的分類。巡洋艦有各種各樣的尺寸,從中型受保護巡洋艦到大型裝甲巡洋艦。

這些巡洋艦幾乎和無畏級戰艦一樣大(雖然沒有無畏即戰艦火力那麼強大或裝甲精良)。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無畏戰艦的出現,裝甲巡洋艦發展成為戰列艦。

繼裝甲巡洋艦之後,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超大型巡洋艦現在和無畏級戰艦一樣被列為主力艦。

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1922年,《華盛頓海軍條約》對巡洋艦進行了正式限制。巡洋艦的定義是,排水量不超過1萬噸,攜帶的槍支口徑不超過8英寸;重型巡洋艦有8英寸口徑的火炮, 各國都遵守這個條約。

20世紀後期,戰艦的淘汰使得巡洋艦成為繼航空母艦之後排水量最大、火力最強大的水面戰艦。巡洋艦的作用根據艦艇和海軍的不同而不同,通常包括防空和對岸打擊。

在冷戰期間,蘇聯海軍巡洋艦擁有重型反艦導彈武器,旨在通過飽和攻擊擊沉北約航母特遣部隊。美國海軍建造導彈巡洋艦主要旨在提供防空雖然經常添加反潛能力。

冷戰結束時,巡洋艦和驅逐艦之間的界線已經模糊,事實上,最新的美國和中國驅逐艦(例如朱姆沃爾特級和055型)比他們成功的一些巡洋艦裝備更先進。

目前只有兩個國家擁有巡洋艦:美國和俄羅斯。

下面看看驅逐艦:

驅逐艦,英文單詞是destroyer,字面意思就是“摧毀”,顧名思義,驅逐艦的主要任務就是摧毀各種目標——空中、水面以及水下。

驅逐艦,最初的開發是在19世紀後期,西班牙海軍將其用作防禦行魚雷艇;1904年的日俄戰爭的時候,對陣雙方都使用了這種“魚雷快艇驅逐艦”。

因此,1892年以來,“驅逐艦”一詞一直與“魚雷快艇驅逐艦”互換使用,但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幾乎所有海軍都將“魚雷快艇驅逐艦”簡稱為“驅逐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驅逐艦是一種輕型船隻,常常由多艘驅逐艦和一艘驅逐艦供應補給船一起操作。戰爭結束後,導彈的出現使得驅逐艦能夠承擔以前由戰列艦和巡洋艦擔任的水面作戰任務。這導致更大更強大的導彈驅逐艦更有能力獨立作戰。

21世紀初,驅逐艦是水面艦艇的全球海軍的標配,只有兩個國家(美國和俄羅斯)保持重型巡洋艦。

現代化的導彈驅逐艦噸位相當於巡洋艦,但火力遠遠優於二戰時期的巡洋艦,並能攜帶核彈頭巡航導彈。 美國的現代導彈驅逐艦一般長160米),排水量為9200噸,裝備有90多枚導彈,如阿利伯克級導彈驅逐艦實際上比以前大多數被歸類為導彈巡洋艦的艦艇更大,裝備更先進。

不過一些歐洲海軍,如法國、西班牙或德國海軍,用“護衛艦”這個詞來形容他們的驅逐艦,這導致了一些混亂。比如德國的“護衛艦”排水量就達到六千噸。




閒看秋風999


我先用最簡單的定義說一下。


巡洋艦的關鍵在於“巡洋”,是一種遊弋於外洋,爭奪制海權的工具。


驅逐艦的關鍵在於“殲擊”,是用於突擊敵艦,或阻擋敵艦突擊的工具。


但是以上僅限於傳統概念。



兩者的定義,在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內涵,而且是動態變化的。但確定在某個時期,兩者的區別還是比較明顯的。


例如在一戰時期,巡洋艦屬於艦隊戰的二等主力,而驅逐艦則是看門狗一樣的護衛。



二戰時期,巡洋艦屬於炮擊戰的二等角色,而驅逐艦則是雷擊戰、反潛戰的主角(日本巡洋艦例外)。


冷戰時期,美蘇巡洋艦和驅逐艦定位差別很大。美國巡洋艦和驅逐艦,內部差別很小的,因為都是作為航母編隊的護航艦。而蘇聯巡洋艦和驅逐艦,都非常強調火力,要麼是反艦主力艦,要麼是反潛主力艦。



這一時期的巡洋艦和驅逐艦在定義上就不好分了,巡洋艦的遠洋能力,驅逐艦的獵殲能力,實際上都合二為一了。兩者差別就在於噸位了,而且還不好說究竟幾千噸是分界線?只能籠統說,“比驅逐艦大的叫巡洋艦”,“比巡洋艦小的叫驅逐艦”……然而五六千噸的巡洋艦,七八千噸的驅逐艦都同時存在過,比較噸位大小這種事情也只能限定於同一個國家的某一個時間段。


陶式防務評論


驅逐艦和巡洋艦的界限沒有那麼嚴格了,主要是用噸位衡量了。國內的測算標準一般是大於3000噸成為驅逐艦,大於8000噸是巡洋艦,由於主炮口徑基本一致,武器差別就是導彈的載彈量了。當然這個衡量標準也要看習慣,比如日本的金剛級愛宕級滿載都過10000噸了,但我們一般還是認為它是驅逐艦(好像日本人還喜歡稱為護衛艦)。



我們可拿美國提康德羅加級導彈巡洋艦和阿利伯克級驅逐艦做比較,兩者確實差別不大。兩個都是宙斯盾系統為主,防空為主,同時兼顧反艦反潛,的全面型戰艦。提康德羅加級導彈巡洋艦的垂直髮射系統載彈量122左右,而伯克級的載彈量96枚左右,而兩者的發射系統也都是Mk 41。當然提康德羅加級導彈巡洋艦歷史較為悠久一些,有一些早期型號是Mark 26雙臂發射器。從使用角度上講,他們都是航母的保護者。





另外越來越嚴峻的防空和反潛威脅,設備大型化不可避免,宙斯盾系統、反潛直升機等武器裝備直接導致驅逐艦大型化,更大的噸位也能裝更多的導彈。最新型的伯克III噸位甚至稍微超過了提康德羅加級。




如果非要找點區別,海灣戰爭期間美國多是從巡洋艦上發射戰斧導彈。但其實伯克級也同樣可以發射戰斧導彈。他們都是Mk 41垂直髮射系統。




現在的艦船大都在向綜合能力,主力防空,4000-10000噸的噸位,相控陣雷達,垂直髮射系統這些點上發展,驅逐艦大型化是趨勢,未來萬噸級驅逐艦會越來越多,而巡洋艦這個艦種會慢慢的從這個世界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