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中國遠征軍都有哪些故事呢?

戀丄緦淰


抗日戰爭時期,我們中華大地上發生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正是因為有中國軍人的頑強抗戰,我們中國大地才免遭淪陷,我們才能打退侵略者,重新建立美好家園。

當時抗戰期間,除了地處中國大地的抗日軍隊,中國還派遣了一大批的遠征軍,趕赴緬甸一帶抗擊日軍,維護滇緬物資補給線的安全。

▲ 赴緬遠征軍舊照

這幾十萬遠赴緬甸的軍人,大多長眠異地,未能回到故鄉,可就是他們休息的墳墓,如今卻遭到毀壞,實在是令人憤怒!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攻入緬甸,多國軍隊聯合入緬抗擊日軍,中國為此派出了40萬遠征。

由於緬甸地區複雜的地理環境和溼熱的氣候,中緬印戰區可以稱得上是二戰最殘酷的戰區,中國遠征軍恰恰就是主力軍。

▲ 中緬印戰區示意圖

經過3年零3個月的浴血奮戰,他們重創了緬北、滇西的日軍,重新打通了國際交通線,為盟軍收復全緬甸創造了重要條件。

為了戰爭的勝利,遠征軍付出了鮮血的代價,根據不完全統計,在緬甸戰場上傷亡的中國士兵達10萬人。

而在這個戰場上死亡的士兵,他們的屍骨因為當時戰場緊張的環境,大多數沒能運回中國安葬,而是選了了直接埋葬在緬甸當地戰場周邊。

當時除了中國派出的遠征軍,英國、美國等協約國家也派出了遠征的士兵,共同狙擊日軍,他們犧牲的士兵,也一同埋在了當地。

▲ 英、美士兵公墓

如今幾十年過去了,大部分中國士兵的墳墓,都被緬甸當地人幾乎毀壞殆盡,而英美士兵的墳墓,卻被保存得很好,墳墓完善、花團錦簇,兩相對比讓人憤怒。

為什麼中國士兵的墳墓就都被人毀壞了呢?

主要有兩個原因,上世紀50年代,李彌殘部從雲南逃往緬甸,結果大敗前來剿殺的政府軍。出於報復心理,緬甸人就把遠征軍的墓地當作出氣筒,一併搗毀。

▲ 中國遠征軍雕塑群

還有就是在上個世紀70年代,緬甸華人左傾思想嚴重,與當地人衝突不斷,緬甸居民一氣之下就破壞墓地以洩憤。

如今已過了這麼多年,歲月如斯,無論真實原因到底是什麼,我們都不應該讓浴血奮戰的英雄無處棲身無所歸依。惟願那些飄蕩異鄉的遠征將士,魂兮歸來。


海佑講史


10萬遠征軍,最終只倖存1位女兵。


野人山在中緬印的交界處,方圓數百里都的原始深林,喬木茂盛,遮天蔽日,終年瀰漫著瘴氣,各種野獸隨時都會出現,據說還常有野人出沒,這片人跡罕至的原始森林也被稱為是魔鬼居住的地方。

也就在這恐怖的地方,數以萬計的中國遠征軍葬身於此,演繹了歷史上慘烈的一段往事。遠征軍第二十二師只有一名女兵,活著走出了這片沒有人煙的原始森林,她就是後來定居在安徽合肥的劉桂英老人家。

劉桂英出生在長沙,因家庭貧寒無力撫養,就被父母送給劉姓人家,十歲時養父母也相繼去世,此後劉桂英在長沙的貧女院安身,隨後又參加了護士助理班的學習。抗日戰爭打響時,劉桂英毅然報名參軍,成為新二十二師的一名護士兵。

此後太平洋戰爭爆發,緬甸的首都被日本人攻佔了,為了保護當時我國最重要的滇緬公路,中國政府派了十萬的遠征軍,和英美盟軍聯合抗日,劉桂英也是這支遠征軍中的一員。

在緬甸中國遠征軍雖力挫日軍,但是因英軍沒有很好的配合作戰,中英聯軍作戰失敗,使遠征軍陷入危險局面,遠征軍回國之路也被日軍切斷。後有孫立人帶領一部分人撤向印度,而更多的官兵則隨杜聿明準備穿越野人山繞道回國。

原本以為終於擺脫了日軍的糾纏的遠征軍,怎麼也沒有想到,走進了野人山也就像走進了死亡之谷,山林的深處更是陰深恐怖,晚上各種野獸的吼聲在山谷迴盪,令人悚然,隨時都能致人死亡的瘴氣,雨後的叢林也是螞蟥的世界,泥濘的叢林裡找不到乾淨的水源,傳染病也開始肆虐,沒有藥品也致使患病的人開始死亡。

遠征軍回家的路是艱難的,飽受惡劣環境折磨的戰士們,緊接著又面臨著斷糧的境況,戰馬被吃光了,皮鞋皮帶也成了充飢的食物,後來只能用樹皮草根來維持生命,回家的路留下了累累白骨。據劉桂英後來回憶:“每走不遠,就能看到戰士的屍體,還有山洪來時,整個班都被山洪沖走,可想當時的生存環境是多麼的惡劣。

十萬的中國遠征軍,四萬多活著離開了戰場,而越過野人山回國的只有三千多人,劉桂英是活著走出野人山的唯一女兵。在朗姆茄的中國基地,放眼望去,就劉桂英一個女性士兵。不過,幸運的是,劉桂英在那裡認識到了後來他的丈夫,丈夫是軍醫,兩人在此地舉行了婚禮。

劉桂英後來回憶說道,在野人山是她一生的夢魘,但是走出山後,在朗姆茄基地那段日子卻是她一生最難忘的幸福時刻。在2005年,適逢抗戰勝利60週年,劉桂英和許多遠征軍老兵一同獲得了政府頒發的獎章,被尊稱為民族英雄!

在2015年抗戰勝利70週年時,95歲的劉桂英還接受過採訪,當時老奶奶的身體還很棒,說話伶俐。提及當年野人山的經歷,她還是會潸然淚下。如今已經98歲高齡的她,依然健在,願民族英雄劉桂英長命百歲,樂享晚年!


文史長河遠


抗日戰爭中,日本人對中國犯下的種種熱情是大家眾所周知的,還在雲南騰衝的一個烈士陵園中,卻有4個的雕像,他們都是日本人的模樣,而這名這4名日本人就是在騰衝戰役中被中國軍隊擊斃的4名日本人,他們死後也並沒有得到安寧,還是跪倒在中國士兵的墓前,為他們的罪惡贖罪,

1942年日本人就佔領了騰衝,而這個地方在於滇緬公路的重要的關口,於是中國遠征軍浴血奮鬥,在1944年終於奪回了,一舉殲滅了6000名日本軍人。而中國軍人則付出了更為慘重的代價,大約有9168名中國遠征軍長眠在這塊土地上,


中國遠征軍的官兵為中國的解放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還沒讓這些烈士的烈士陵園就叫做國殤墓園。

在這座烈士陵園中,還有日軍將軍的陵墓,以及他的三個手下,這個些人都跪倒在中國士兵的陵墓面前,呈現一副贖罪的樣子,而日本人覺得這樣的雕像對於他們來說是一種侮辱,想要走這4名日本人的遺骸,而且要求中國方面拆除這4個雕塑,顯然這是不可能的事情,畢竟日本方面一直沒有承認侵華戰爭的罪惡歷史,所以說要拆除雕塑,首先就要讓日本方面承認侵略的罪行,並向犧牲的中國烈士們進行道歉 。



當然日本人也不可能答應中國方面的要求,於是這4個日本的雕塑就立在那裡為他們的罪惡,為他們的罪惡一直贖罪吧。


奇葩歷史大觀


遠征軍的故事,那真的是好多好多

中國遠征軍是中國最為精銳的部隊。當時世界被法西斯主義荼毒,日本、德國還有意大利帶著保加利亞、匈牙利等一大批國家在世界範圍內掀起戰爭,在歐洲,猶太人遭到了屠殺,在亞洲漢族也受到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機,這就是日本的侵華戰爭

日本侵華後,由於蔣介石政府堅持不抵抗政策,大批國土淪陷,日本的兵鋒很快指向華北,華中華南等中國腹地,在戰爭的壓力下,蔣介石終於看清了日本人,號召全國一起抗戰,中國軍隊在國土上浴血奮鬥,日本一時也無法前進,戰爭陷入了膠著

於是日本人開始從緬甸向中國西南進攻,為了保住西南大動脈,國民政府組織了遠征軍出國抗擊日軍。

至於中國遠征軍的故事,那真的是很多很多,比如松山戰役。當時松山扼守著滇西進入怒江東岸的交通咽喉。日軍在此盤踞兩年,早已廣築工事。那些上層鋪著鋼板的碉堡,日軍113聯隊隊長松井秀治放言:“松山築起的是戰略保險箱”。

7月,第8軍攻至敵軍主陣地150米前,再也攻不上去。副軍長李彌命令工兵營,就從山腰開始,向上挖坑道,挖到日本人的碉堡底下,來個釜底抽薪,把日本碉堡連同日本鬼子,全部用炸藥炸掉,就這樣,遠征軍才在付出巨大代價的前提下佔領松山,有興趣的同學還可以看看《中國遠征軍》、《怒江之戰》、《我的團長我的團》等書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中國遠征軍,中國抗戰史上最為悲壯的一幕,是我中華近代史上不多見的大規模境外作戰,跟艱苦卓絕的14年抗戰一樣,也經歷了從潰敗到反攻,從屈辱到振奮的艱辛過程,滲透了無數愛國官兵的血淚,期間有過多少慷慨悲歌的英雄故事,有過多少壯懷激烈的熱血傳奇,即使數十年後回顧起這段歷史,依然讓人心緒難平。

在此盡我所能介紹幾個有關中國遠征軍的故事和信息,希望大家能更多地關注這段歷史,牢記我們得來不易的勝利和先烈們的流血犧牲。


影視文學作品

篇幅所限,難於對這段歷史做詳細全面的介紹,建議對這段歷史感興趣的同學,可以找一些相關的文學和影視作品看一下,對此會有更加全面深刻的瞭解:


影視作品

關於遠征軍的影視作品,從真實和全面角度考慮,首推鳳凰衛視《鳳凰大視野》欄目推出的10集電視記錄片《中國遠征軍》。

如果覺得記錄片故事性不強,情節不連貫, 喜歡看電視連續劇的話,推薦《我的團長我的團》和《中國遠征軍》。

《團長》應該不用多介紹了,那是國劇史上的豐碑,神一般的存在,是本人最喜歡的戰爭題材劇,沒有之一,幾乎每兩三年就要看一次,跟著炮灰們同喜樂共悲歡。該劇雖然是虛擬情節,但故事藍本基於遠征軍戰史撰寫,尤其是後半段的南天門之戰,其原型即為遠征軍戰史上最為慘烈的松山戰役。不多介紹了,牆裂推薦大家去看,個人看法,團長應該是國產抗戰劇中空前絕後的存在,安利指數五星+。

還有一部是黃志忠等人主演的《中國遠征軍》,經典指數不如團長,但對遠征軍的整個戰史介紹得更為全面完整。


文學作品

文學作品方面,首推《國殤》系列第五部滇緬作戰秘錄,還有以上兩部電視劇的文學原著,都可以一讀。


騰衝“國殤墓園”

另外,強烈建議對這段歷史有興趣的朋友,如果有機會的話可以去雲南騰衝的“國殤墓園”去實地感受和憑弔我們英勇的先輩們,給我們長眠於此地的民族英雄們致以應有的敬意。


遠征軍的幾個故事

說了這麼多,還沒到正題,遠征軍的故事麼,其他人已經說了很多了,我大概給各位介紹幾個相對比較冷門的事件吧:


走出野人山的女兵

中國遠征軍第一階段入緬作戰全線潰敗後,十萬遠征軍主力滯留緬北,歸路被日軍切斷。除孫立人將軍率第38師退往印度外,第五軍主力約8萬人在杜聿明將軍的命令下,炸燬輜重及重武器裝備,徒步退往緬北野人山,試圖在一望無際的原始森林中找到一條路回國。在無人區的原始森林中徘徊多日後,經歷霧瘴,沼澤,野生動物,疾病,斷糧等多重艱苦考驗後,最終走出生命禁地---緬北野人山的官兵數量不到原來的一半,減員數量遠遠超過與日軍的戰鬥,其過程之慘烈,悽慘可以想見。

在這樣極其殘酷的自然環境下,隊伍中的女兵遭遇之悽慘就更可想而知了。據記載,走進野人山的女兵包括隨軍醫院,被服廠,後勤保障人員,文職工作人員在內共有約4000人,最終活著走出野人山的只有第五軍隨軍醫院護士---劉桂英一人。


南洋機工團

滇緬抗戰期間,響應東南亞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的號召,東南亞各國華僑子弟組成了人數達數千人的“南洋華僑機工團”,主要從事滇緬公路的運輸和汽車維修等工作,日夜駕車奔跑在滇緬線上,為支援抗戰做出了重要貢獻。後人為紀念“南洋機工團”為抗戰所付出巨大犧牲和卓越貢獻,特意在昆明西山修建了“南僑機工抗日紀念碑”以諮紀念。


據不完全統計,抗戰期間加入南洋機工團協助祖國抗戰的華僑子弟共有9批3000多人,大部分為20出頭的年輕人,數年抗戰,為國捐軀的華僑子弟約佔三分之一,另有三分之一戰後留在了緬甸雲南當地,只有約三分之一回到了原居住國。


遠征軍官兵倖存者

因種種原因,很多當年的遠征軍官兵戰後留在了緬甸,雲南等地生活。時間過去了七十多年,現在的倖存者已經不多了。所幸政府和人民沒有忘記這些為國家民族的獨立自由付出過巨大代價的英雄們,他們中的代表也參加了抗日戰爭勝利七十週年的慶祝活動,接受了人民的檢閱和感謝,在公益機構和志願者們的幫助下,他們的晚年也將過得幸福和安詳。


最近幾年,遺留在緬甸戰場的遠征軍遺骨歸葬活動也一直在進行,越來越多的遠征軍將士遺骨被髮掘並隆重歸葬到國殤墓園,為國捐軀的他們終於在多年後回到了祖國。


結語


中國遠征軍的故事真是說不完,寫不盡,只希望能有更多的人關注這一段歷史和這些為國家民族曾經負重前行的英雄兒女們。他們的屈辱也是我們的屈辱,他們的榮光也是我們的榮光。

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 ----- 屈原 《國殤》

天涯史館


中國遠征軍是中國真正的英雄,中華在國內戰爭還沒有打完的時候還派出精銳部隊出國作戰牽制日本的進攻,而從1942年出國作戰到1945年回國,經歷了無數的坎坷與磨難,也創下了許多輝煌的戰績,更讓歐美國家從新審視中國軍隊,至於遠征軍出國作戰的故事簡直太多太多了,寫成一本書都沒問題,所以就向大家簡單說一個堪比紅軍長征的的艱難旅途,那就是是1942年的翻越野人山歸國。

1942年在緬甸的曼德勒地區經歷同古保衛戰、援助西路英軍中的戰鬥中取得的仁安羌大捷,但是在接下來的會戰中英國人無心保衛緬甸只想撤回印度,但是卻以主動防禦的名義調動中國軍隊為英國人打掩護,讓中國人在前面打小日本,英國人卻在後面跑路,而可笑的是當時的英國指揮官就是當年組織英國敦刻爾克大撤退的傢伙。而失去了掩護的中國軍隊當時有兩個選擇,第一是回國,第二就是跟隨英軍撤往印度。

而當時回國的道路已經被日軍切斷,所以只能翻越邊境的原始森林回國,這就是那片原始森林就被稱為野人山。除了孫立人的新編38師撤往印度外第5軍和第6軍都選擇翻越野人山回國。整個野人山幅員500多平方公里,穿越過去的直線距離約130公里,換成迂迴起伏的山路,實際距離要多出10倍不止,遠征軍翻越野人山花了將近3個月時間,途中遇到了難以想象的艱難困苦,行路途中人員的損失比例高達86.7%,連杜聿明都是身染重病被抬出森林的。而200師師長戴安瀾也因在撤退圖中中彈,但由於醫療條件不治殉國。

而原始森林惡劣的自然環境,導致中國軍隊大幅度非戰鬥性減員,瘴氣、毒蛇毒蟲,特別是螞蟥,很多士兵由於勞累在路邊睡著了,但卻永遠醒不來了,因為被螞蟥吸乾了血,由於中國軍隊缺乏叢林生存訓練很多人誤食了有毒的野果而喪命,而原始森林裡的水大部分都是腐水,有毒不能喝,以杜聿明指揮的第5軍軍部直屬部隊和新編第22師為例,回國的時候總計1.5萬人,但回國後只有2000多人倖存。而10萬遠征將士,在戰場上戰死的加上翻越野人山回國時犧牲的,總共達到了5萬多人,直接減員一半,可謂是十分悲壯。

而撤往印度的新38師則是傷亡最小的,而在進入印度前還有一段小插曲,就是那幫背後捅黑槍的英國人居然要新38師放下武器以難民的身份進入印度時,中國軍隊就惱火了,都已經準備打起來了,而一旦打起來的話這幫戰鬥力羸弱的英國肯定會被消滅,但正當中國要滅了英國人這幫忘恩負義的孫子時英國高層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最後同意中國以盟友的身份保留武裝進入印度。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中國遠征軍漸漸被人們熟知,與《我的團長我的團》的熱播有很大的關係。蘭曉龍和導演康洪雷在拍攝前走訪了大量的遠征軍老兵,回到賓館的二人抱頭痛哭,為這段被遺忘的歷史,為這群可敬的人們,為自己的淺薄無知。我的故事是一封家書。

1.川軍老父親的家書

在我的團長我的團中,不辣哥有一句經典臺詞:中國要滅亡,湖南人先死絕。但這句話一點也不好笑,據蔣緯國編著的《國民革命戰史抗日御侮》顯示,抗戰八年,全國總共徵募壯丁13558493名。其中,四川八年總計徵得壯丁2578810人,居全國各省之首,為全國同期徵募壯丁總數的1/5以上。除四川外,雲南、廣西、貴州等大後方省份均以超出徵兵極限的負荷,為前線補充兵源。

金海兒:

久未接信,是否有病,至以為念。在槍林彈雨之中,戰死乃家門之榮譽,但勿因病而亡。家裡自你遠征後,承蒙村人之同情與支援,已漸次好轉,勿念。

昔時木蘭男裝從軍十年,功成名遂,衣錦榮歸。你是男兒,必須勝過她,勿輸於她!因此,必須將日寇打倒,成功超過木蘭。接信後盼即回信,並將相片寄來。”

這是一位四川老父親寫給自己參加遠征軍兒子的信。讀罷之後,讓人淚目。國難當頭,日寇猙獰,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我不想你在我近前盡孝,只願你在民族上盡忠,這是這位父親的心願。

而這名叫呂金海的士兵,把這封家書貼身攜帶,細心保管。

在1944年攻克緬甸北部重鎮八莫的戰鬥中,這位叫呂金海的士兵孤身一人衝進日軍指揮部,被日軍用工兵鏟殺害,這也是是這場戰鬥中唯一一位衝進日軍指揮部的士兵,在日軍掩埋屍體時,發現了這封家書。

這位父親,始終沒有等到自己的兒子。


漿糊沒什麼好的


2009年,我與楊剛先生合寫的《鐵血遠征》一書由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去年第三次加印。很多人說起中國遠征軍,首先想起的可能是戴安瀾將軍壯烈殉職,孫立人將軍仁安羌營救英軍等膾炙人口的橋段,今天我要說的是一個炸橋故事。

1942年4月,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失敗。5月5日早晨,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參謀團撤退至怒江西岸,蔣介石電令破壞滇緬公路重要橋樑惠通橋,但這一路上撤退狼狽,被日軍追著趕,去哪裡找爆破材料呢?正束手無策間,得知惠通橋東端剛趕到一個工兵營,因情況混亂無法西來。參謀團團長林蔚、參謀處長蕭毅肅、工程處長馬崇六急忙驅車過橋,原來是獨立工兵第24營剛剛從滇南趕來。

馬崇六問明隨帶爆破器材情況後,便與工兵營長張祖武研究炸橋方案。有了初步結果,蕭毅肅馬上寫了一份手令:命令獨立工兵第24營在惠通橋東就地待命,待敵搶渡橋時,破壞該橋。張祖武立即召開連排長會,緊急佈置炸橋任務:一連長鬍世安負責橋西端安裝炸藥,二連長趙宋卿負責橋中段炸藥安裝,三連長石堅負責橋東端及爆破各項準備工作。有了炸橋工兵,還得有步兵佈防東岸高山峭壁阻止日軍渡江,林蔚以軍事委員會的名義,收容集合已過橋的散兵遊勇,編成連排參加戰鬥,潰兵主要來自第66軍,夾雜中緬運輸局警備大隊、雲南地方護路營等。蕭毅肅臨時擔任“怒江東岸總指揮”,並向收容來的官兵說明死守惠通橋的重要意義:“如果讓日本鬼子渡過怒江,西南四省人民就要遭殃,只要我們能據險死守3天,援軍必到,戰局必可穩定。”

5月5日10時多,怒江西岸盤山公路上等待過橋的汽車仍是一眼望不到盡頭,這時發生了一起足以影響滇西抗戰歷史的交通事故。龍陵商人何樹鵬駕車從保山返回龍陵,剛過惠通橋,遇到迎面而來的熟人,才知道龍陵已被日本人佔了,急忙掉轉車頭,結果使對面下坡的一輛汽車規避不及,緊急剎車,熄火拋錨在路上不能動彈。

幾位憲兵見橫車阻道,上前試圖將汽車推倒路旁,司機死活不肯還動口罵人,憲兵急起拔出手槍當場給了一顆子彈。槍聲在山谷中的迴音還未消失,距橋西端十幾丈遠的卡車中噴出了機槍火舌!原來是日本尖兵偽裝混在車隊內,已經到達怒江西岸,聽到槍響以為行蹤暴露,急不可待用機槍掃射,企圖阻止炸橋。

日軍自露目標,馬崇六當機立斷下令西端封橋,準備爆破。橋東的炸橋組一邊高喊橋上行人“快跑!”,一邊撲向手搖發電器。中國運輸公司龍陵保養場助理員高喜奎成了最後過橋的見證人:“我們一家跳下車子,步上惠通橋,即見炸橋的兩個中國兵,已將炸藥擺在橋板上,絞動手搖發電機,另一個正在進行接線操作,另一個站在橋板上的兵,看見我們全家七人,已經上橋四五米,趕忙上前一步把接線兵的後領一把楸住,向後拖倒仰臥橋上,一面招呼我們快跑。在我們剛離橋四五步時,轟隆一聲,整座惠通橋沉入江中,只剩懸空幾根鐵索

。”


馮傑


抗戰之前,其實是一直到遠征軍出征緬甸之前,歐美國家普遍是比較歧視中國軍隊的,覺得中國軍隊各方面都不行,裝備不行,戰鬥力不行,指揮水平也不行。抗戰開始後,國軍連戰連敗,一瀉千里,更是讓歐美國家加強了對中國軍隊的這種印象,就更加看不起中國軍隊了。但是日軍進入東南亞之後,和英美軍隊交手之後,英美軍隊切實領略了日軍的威力之後,才開始對中國軍隊的印象開始改觀了,而改觀最大的,當然是第一次出征緬甸。

按照現在的普遍看法,英美軍隊在二戰期間的裝備水平遠高於日軍,這應該是毫無疑問的問題。那麼相應的,按照英美軍隊的傳統看法,在兵力大致相當的情況下,英美軍隊對日軍作戰應該是有比較大的優勢的。但是,英軍在緬甸和日軍交手之後才發現,日軍沒有他們戰前想的那麼費拉不堪,而他們自己也沒有那麼武德豐沛,日軍的紀律性和作戰之頑強,都讓英美軍隊大吃一驚,刮目相看。即使在大致相當的兵力的情況下,日軍戰術也不是英美軍隊之前想象的那麼呆板,而是相當靈活的。這樣,他們對中國軍隊的看法也就有所改觀了。

遠征軍出征緬甸之後,按照一開始杜聿明和史迪威商定的作戰計劃,日軍當時在緬甸的主要兵力是三十三師團和五十五師團兩個師團,只要英軍在西線以卑謬為據點,頂住日軍三十三師團,中國遠征軍在同古(也稱東瓜)頂住日軍五十五師團,持久抵抗,消耗敵人,等到遠征軍的第六軍和六十六軍等後續部隊到來後,就可以先集中兵力殲滅東線日軍,然後再轉兵西進,與英軍夾擊,殲滅三十三師團,在日軍後續的五十六師團和十八師團到來之前收復仰光,就可以完全改變緬甸的被動局面。

戰役打起來之後,遠征軍第五軍入緬的第一個師200師在同古倒是完成任務完成得不錯,後續入緬的新編二十二師廖耀湘部也表現突出,先後在同古消滅日軍四五千人,頂住了日軍五十五師團,但英軍在西線卻掉了鏈子。日軍剛到達卑謬附近開始展開攻擊,英軍就開始撤退,並炸燬了油田。日軍一看英軍要撤退,馬上派出一個聯隊側翼迂迴,僅僅以一個大隊的兵力控制了橋頭堡,有七千人兵力的英軍裝甲第七旅就直接慫了,不但沒有馬上進攻日軍,反而手忙腳亂的退入附近的森林地帶,從而出現了日軍一千多人將英軍七千人硬是堵住不敢動彈的感人場景。

英軍司令官亞歷山大馬上找到史迪威,要求中國遠征軍馬上派部隊增援,英軍軍長斯利姆也直接找到本應當繼續南下到同古附近參加圍殲日軍三十三師團的新編三十八師師長孫立人,要求孫立人為英軍解圍。史迪威馬上命令孫立人派部隊增援,孫立人接到斯利姆的消息後,也趕緊率部西進,以一個先頭團到達橋頭堡附近後,馬上展開攻擊,驅逐了日軍,英軍趕緊蜂擁過河,繼續撤退。這就是著名的仁安羌解圍戰。之後,英軍先是到孫立人的部隊千恩萬謝,然後就頭也不回的直接往印度撤退了,留下孫立人的部隊成了英軍的後衛部隊,掩護英軍撤退。

200師在同古死戰了一段時間之後,傷亡大約2500人左右,達到了200師兵力的四分之一略多一些。這個師師杜聿明在抗戰前擔任團長的裝甲兵團改編而來的部隊,是國軍當時僅有的一個重裝備部隊,雖然新編二十二師已經趕到戰場,但杜聿明還是決定撤離同古,將戰線後撤,到平滿納再組織陣線,進行反擊。史迪威要求杜聿明再在同古堅持一下,後續部隊到達後馬上展開反擊,杜聿明堅決不肯,命令廖耀湘率新編二十二師掩護200師後撤,逐步向曼德勒方向撤退。這也是杜聿明和史迪威在遠征軍的指揮問題上開始出現分歧的開端。

與此同時,日軍五十六師團已經從馬來亞調到緬甸戰場,正在從南往北攻擊。這個方面原本遠征軍計劃用六十六軍下屬的暫編五十五師頂住五十六師團,保障滇緬路交通,但暫編五十五師卻在日軍一頓猛攻之下被擊潰了,新編二十八師等部隊也先後被日軍擊潰,導致日軍沿著中緬邊境一路從南往北進攻,先後攻佔八莫、密支那、臘戌、龍陵、芒市等地,中國遠征軍的回國道路於是被切斷,囤積在密支那和臘戌的大量物資和油料均變成了日軍的戰利品。這樣,杜聿明所率的第五軍200師和新編二十二師廖耀湘部就被日軍包圍了,只有兩個選擇,要麼和孫立人一樣,退往印度,要麼就是翻越野人山,返回國內。

當時史迪威和遠征軍第一路軍司令長官羅卓英都沒管部隊,直接跑到印度去了,並命令杜聿明也率部隊向印度境內撤退。但杜聿明考慮再三,還是決心按照國軍軍委會的命令,翻閱野人山,返回國內。結果在野人山的原始森林裡遭遇嚴重困難,杜聿明本人也得了瘧疾,幾乎喪命,部隊死傷枕藉,嚴重減員,直到軍委會得到杜聿明部隊處境艱危的消息後命令駐印軍派出部隊搜索,並命令空軍大量空投物資和藥品,才將殘部三千多人解救出來,退到了中印邊境,杜聿明隨後乘飛機回國,部隊則和新編三十八師一起,轉往英普哈爾,接收美援裝備和美軍訓練,變成了駐印軍。

在日軍進攻緬甸之前,英緬軍和英印軍總計約有四萬人的部隊,裝備水平當在日軍之上,但日軍僅僅出動了三十三師團和五十五師團兩個師團,就將在緬甸的英軍全部打垮,並迫使英緬軍第一師的九千人直接投降,仰光淪陷,英軍全線西撤。所以,杜聿明在回憶遠征軍的文章中大罵英國人背信棄義,實際上根本無心保衛緬甸,所謂保衛緬甸只是說給中國人聽聽罷了,真實目的是稍作抵抗就退往印緬邊境,留下中國軍隊來掩護英軍撤退而已。乃至於英軍中有人認為,寧可將在緬甸囤積的物資留給日軍,也不願意交給中國軍隊。

其實這也不難理解,英國在亞洲的核心利益是保衛印度,緬甸只是保衛印度的前線,但緬甸對中國的意義就完全不同了,滇緬路是當時中國僅有的國際通道,美國按照租借法案援助中國的物資都囤積在緬甸,然後經陸路向國內轉運。所以,同古會戰的計劃看起來很完美,其實完全不可行,因為杜聿明和史迪威都低估了英國人的無恥程度,卻高估了英軍的戰鬥力。在英軍被日軍擊潰後,撤退過程中,英軍指揮官下令全部人員扔掉武器裝備泅渡,渡江之後英軍全成了手無寸鐵的潰兵,只有三個跟隨英軍行動的中國聯絡組的士兵不但自己泅渡過河,而且將武器和攜帶的聯絡電臺全部帶回去了。


蕭武


【新銳歷史】為你講述關於中國遠征軍的故事,希望大家能永遠銘記他們。

一、緬北野人山。

野人山位於中、印、緬交界處,綿延千里,縱深200餘公里,這裡樹木蒼天,終年不見陽光。

如果在體力耗盡倒下,短短几個小時就會成為森森白骨。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這片原始熱帶森林裡,瘴氣、蚊蟲、蜘蛛、毒蜂、吸血蝙蝠、螞蟥、螞蟻、毒蠍、毒蛇等,從四面八方向闖入者發起進攻。

70多年前,數萬中國遠征軍將士為擺脫日軍的追擊,以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進入野人山,目的地是回到祖國。

據戰後盟軍公佈的數字,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共有10萬人,傷亡超過6萬人,保守估計有4萬人魂斷野人山。

正如此,野人山讓當年的倖存者談之色變。

1942年6月,已經潰不成軍的數萬遠征軍拋棄輜重,在杜聿明的帶領下進入野人山。

在正式進入野人山之前,杜聿明面對數萬將士作了慷慨激昂地演講:

“各位,接下來我們穿越的是九死一生的野人山,我們每個人都將會面臨著生與死的考驗。野人山,它既是我們通往祖國的生路,也是我們走向死亡的鬼門關,最後祝大家好運。”

可以說,遠征軍每走一步,身後都是戰友的白骨。如果不是親身經歷,很難想象遠征軍究竟面臨了什麼。

為了保證通行,新22師師長廖耀湘率領全師走在最前面,他們手持砍刀硬是在密不通風的密林裡砍出一條路,在湍急的河流上修建了木橋。

92歲遠征軍鄭子煊對野人山的經歷記憶猶新,他曾說:

“很多戰友沒有被敵人打垮,卻死在了吸血的螞蟥和毒蚊子上。”

鄭子煊進一步解釋這兩種動物的危險:

“你就是把靴子扎得再緊,壯碩的螞蝗也能鑽進去,一覺醒來,螞蝗都脹死了。那裡的蚊子特別大,被蚊子咬過後就會發燒,都是毒蚊子。”

在走出野人山遠征軍的回憶錄中,我們看到這樣一幕:

“排長對我說,你快走嘛,平時你走得很快,誰都走不過你,今天怎麼走不動了?我說我拉肚子。他說,拉肚子,恐怕你是想死了。我就對他說,你給我一顆子彈就行了,我走不動了。”

時至今日,野人山仍被緬甸政府劃為生命禁區,當地生存環境依舊非常原始,除了一些土著在這裡生活外,這裡依舊是毒蟲、猛獸的天堂。

二、中國遠征軍真的坑殺日本戰俘了嗎?

在有關中國遠征軍和抗日名將孫立人將軍的傳說當中,有一種說法一直流傳甚廣,那就是在孫將軍指揮中國遠征軍在緬甸對日作戰期間,孫將軍曾將其俘獲的1200餘名到過中國作戰的日本戰俘悉數坑殺。

不得不說,從最原始、最樸素的民族情感出發,這個以血還血,以牙還牙的故事是真TMD解氣啊,但是問題還是來了,這個快意恩仇,活埋俘虜的故事究竟是不是真的呢?

在目前流傳的殺俘故事版本當中,流傳最多的一共有兩種說法,一種是1942年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甸作戰時,孫將軍指揮其所部新38師所為。

而第二種則是1944年,中國遠征軍第二次入緬甸作戰時,孫將軍指揮其所部新一軍所為。

我們先來看第一種說法:

在這個版本的描述當中,該事件發生在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期間,眾所周知的是,中國遠征軍的第一次入緬作戰,整體上以慘敗告終,十萬大軍,損失過半。

在此期間,中國軍隊所取得的唯一一次堪稱“大捷”的作戰,是孫將軍所率之新編第38師兵出仁安羌,解救被圍英軍的救援行動。

在仁安羌之役當中,新38師所部向數量多於自己的日軍主動發起進攻,在將其擊潰之後,中國軍隊共解救出了被圍英軍及其隨軍人員約7000餘人。

不過,仁安羌戰役雖稱勝利,但此戰殲滅之日軍數量根據不同的敵我資料顯示,亦只有700-1200人左右(擊斃),這樣的殲敵數字顯然是不可能湊出1200名戰俘供孫將軍“活埋”之用的。

來看一個相似的戰例,在1942年8月-1943年2月,美國同日本進行了長達數月的瓜島苦戰,瓜島參戰美軍在前後殲滅了31000餘名日軍之後,也只抓到了1000餘名俘虜。

如果真的可以抓到1200餘名日軍戰俘,並將其集體坑殺,那麼無論對於參戰的哪一方來講,這都絕對是一件堪稱“轟動”的大事。

然而在各方戰史當中,始終沒能發現此種記述。仁安羌戰役之後不久,第一次入緬反攻就由於盟軍各部動作不一(英軍西撤印度),致使整個戰線趨於崩潰,也就自然沒有大規模捕獲戰俘並將其活埋的可能性了。

因此,此種說法是難以成立的。

現在我們再來看看第二種說法:

44年版本的“殺俘”故事明顯比42年版本的“殺俘”故事更加傳神,除了殺戰俘以外,還加入了美報“披露”、友邦驚詫、震驚世界、威震敵膽等內容。

那麼這個傳奇的故事是真的嗎?我們還是從相對原始的數據的出發,來推敲一番:

根據新一軍歷次戰鬥所統計的戰鬥詳報所記載,在整個第二次入緬作戰期間,新一軍總共所俘日軍不過一百餘人,這顯然沒有殺俘千餘的人數基礎。

那會不會是孫將軍私下命令將整個戰區的戰俘集中起來統一殺掉了呢?

畢竟在第二次入緬反攻期間,孫將軍所率之新一軍只佔我國出兵總兵力的約二分之一,這種可能性也是存在的,那麼其他部隊抓獲的俘虜人數是多少呢?

整個作戰期間,我軍參戰各部共計抓獲日軍戰俘310人,此數字距離殺俘千餘的門檻顯然相去甚遠。

撇開客觀的人數因素不談,僅從孫立人將軍本人的人文素養出發,戰場殺俘也並不符合孫將軍本人的行事風格。

孫將軍本人的履歷可以說是典型的“儒將”生涯,無論是書香家庭的出身,還是從清華園至美國弗吉尼亞軍事學院的求學經歷。

可以說孫將軍所接受的文化與軍事教育,都是現代的,西式的,其人文修養,全然不是舊式軍閥的野蠻行事風格所可以比擬的。

再者,抗戰時期無論是國軍(國軍雖然初期對待戰俘比較殘暴,但中後期態度改觀)還是共軍,其對待日本戰俘的態度總體而言也是以懷柔、感化政策為主,濫殺俘虜的殘暴風格在中國軍隊當中並不流行。

綜上,所謂中國遠征軍殘殺俘虜一事純屬子虛烏有的杜撰。

-END-

點擊上方關注【新銳歷史】,多平臺認證優質作者,專注於歷史領域,有趣有料有深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