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4 抑鬱症的經濟學分析

蒙格斯智庫是國內首家致力於中國宏觀經濟拐點研究和風險研究的獨立智庫機構,通過對宏觀經濟,金融,法律,風險等領域開展基於數據和量化模型的研究和探索,意在找到國民經濟生活中,能夠保障經濟金融長期穩定發展的各類拐點即邊界,為政府宏觀經濟管理和企業經營諫言。歡迎搜索關注“蒙格斯報告”微信公眾號。

導 言

近一個月兩位女星在抑鬱症折磨下選擇自殺,令人惋惜。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2017年全球抑鬱症患者總數3.22億例,並且呈不斷上升趨勢。世界上抑鬱症如此嚴重,因此而造成的經濟損失也是巨大的。兩位分別來自斯德哥爾摩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的學者利用經濟學對抑鬱症進行了研究,研究發現抑鬱症會影響患者的工作、收入和消費,進而加劇原有的症狀,甚至陷入貧困陷阱。其研究成果發表在2019年出版的The Economics of Poverty Traps 書中。

抑鬱症的經濟學分析

研究內容

根據先前的研究,作者將抑鬱症的症狀分為幾種臨床症狀。認知症狀:表現為對自己和環境的負面信念,並將問題歸因於自己。動機症狀:表現為逃避責任、幼稚和追求短期反饋。情緒症狀:表現為情緒值低、很難感到幸福和感到絕望。此外,抑鬱症患者會伴隨不同程度的妄想。除了情緒症狀外,許多患者還會出現嗜睡或失眠,暴飲暴食或厭食症。

作者對解釋這些問題的決策問題建模。作者認為抑鬱是對真實外在現實的負面影響的反應,而不是主觀選擇的結果。而且此反應也不是對完整信息的準確響應,而是基於錯誤的判斷。決策者對於其自身的能力的判斷(或對其應得的回報的判斷)是模型的關鍵。該模型的主要機制是,關於自身能力的判斷與其他選擇(供應、消費、休息時間、投資等)之間存在互補關係。

患者如果遇到自己預想到的不良結果,則會向下修正判斷,然後調整勞動力市場中的供應、消費和休息時間。修正過程的影響體現在以下幾個步驟中:首先,對未來產生了悲觀的期望;其後,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積極性降低,勞動力供應將減少;然後工資將減少;消費也將減少並導致沮喪;最後,對未來的悲觀預期將影響生活行為。這些變化增加了負面情緒:暴飲暴食的人吃得更多,少吃的人吃得更少。在消費方面,抑鬱症患者購買了更多享受類的消費品,減少了對人力資本的投資。最後,極端條件會使人們陷入貧困,並將勞動力供應減少到零。抑鬱並不會降低患者的工作能力,但會降低其努力工作的意願。

由於缺乏有關抑鬱症後果的充分因果證據,作者主要通過呈現抑鬱症與其他變量之間的相關性來做到這一點。作者依靠2014-2015年的印度尼西亞家庭生活調查(IFLS-5),該調查對16,204戶家庭中的50,148個人進行了調查。抑鬱症是使用流行病學研究中心的抑鬱量表(CESD)進行測量的,CESD是一種廣泛使用並經過驗證的自我報告抑鬱量表。下圖是CESD與一些變量的關係,例如勞動供給、消費、投資等。

抑鬱症的經濟學分析

抑鬱症的經濟學分析

抑鬱症的經濟學分析

結論

作者的模型可以說明抑鬱症的幾種核心症狀,特別是可以很好地預測抑鬱症的“認知”和“動機”症狀,即對自身、世界和未來的悲觀信念,以及無能力或不願意執行日常任務和做出決定。這些沮喪的情緒症狀,例如情緒低落,自然而然地來自這些認知和動機後果。

此外,作者的模型還可能解釋貧困陷阱:當負面衝擊使一個人對自己的努力所獲得的回報足夠悲觀時,她最佳的選擇是根本不付出任何努力。結果,她沒有了解自己真正的努力回報,而發現自己陷入了抑鬱症所致的貧困陷阱。消費結構的變化與先前有關抑鬱症患者消費的實證結果一致。該模型可以憑實證進行測試。失眠或厭食症的人在抑鬱後變得極端,嗜睡或貪食症也是如此。

參考文獻:

Depression through the Lens of Economics: A Research Agenda, Jonathan de Quidt, Johannes Haushofer. in The Economics of Poverty Traps, Barrett, Carter, and Chavas. 201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