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 峨眉山祝家大院:藏在小山村的百年“豪宅”!


視頻製作:王欣悅、耿思怡(實習生)

峨眉普興鄉位於峨眉山市與夾江縣交界處,地處丘陵山區,一直以來當地人靠著盛產的優質茶葉、果蔬過著悠然的田園生活。直到2007年這個恬然寧靜的鄉鎮才因為絢爛的千畝桃花被人們所知悉。

然而普興鄉境內卻還有另一鮮為人知的去處,這便是始建於清朝末年的祝家大院。2012年,這座四川坊間歷史文明縮影的川西木質四合院,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時至今日,它在那裡已經歷經了100多年的風雨,見證了一個家族從發跡、鼎盛直至衰落的人間往事。

峨眉山祝家大院:藏在小山村的百年“豪宅”!

3000平米大宅隱跡于山林

百年風雨侵蝕不腐

從普興鄉政府再驅車十餘分鐘,便來到了祝家大院所在的光明村,這座盛產“脆紅李”的小山村乍眼一看格外地不起眼,讓人很難想象這便是當年大戶祝家的落腳之處,並在這裡耗四代人心力營建起了一座面積近3000平米的大宅。

祝家大院位於全村的制高處,坐南向北,進村一眼便能觀其所在,從大路沿著青石條鋪成的石階向上,就來到了大院正門,大院建於小山頂部,先造平臺而後築屋,整個平臺皆用青石板所鋪建。

峨眉山祝家大院:藏在小山村的百年“豪宅”!

大院為純木質結構四進吊腳樓四合院,呈一字型佈局,現僅存一進半,進入正門上方為一鼓樂樓臺,正堂開三道大門,正中大門以平板樣式上掛有銅質吊門環,兩邊各一道門稍小。完整的四合院由正房,前房,左右廂房組成,單簷,懸山式屋頂,小青瓦屋面,穿鬥式樑架,通高7米。

在這百年時光中,不僅大院毀去大半,人丁也不復往昔興旺,只有一位姓祝的老大爺駐守其內。

峨眉山祝家大院:藏在小山村的百年“豪宅”!

回憶起大院當年的光景,祝大爺說,從前所有的門上方都有木雕花格,下方則雕有山水花鳥、人物戰場木刻;外房每道窗戶都以雕刻花格為飾,極盡匠人巧心,而現在這些裝飾都已經不知何時被拆走更換為普通木條。

如今,在大院內木柱石墩上還留存著各類雕刻精細的花紋,且大院的所有木樑都是整根彎曲弧度一致的上乘木料做成,百年風雨侵蝕而不腐,可想見當年造屋時用料的考究精緻,而屋內的舊有傢什歷經多年後也僅剩四個木製大櫃和兩條長凳,但稍留心便能發現這些老物件細微處的浮雕鑿刻都可謂件件精工。

峨眉山祝家大院:藏在小山村的百年“豪宅”!

祝家是官商一體大家族

大院修築歷經四代

現在,這座曾經鼎盛一時的大院早已不復當年光景,與之同時被沖淡的還有人們對曾經的記憶。祝大爺的父輩曾跟他提起過,其家族不可考證的歷史可追溯至明朝時期,祝家原籍樂山棉竹鎮附近,因夾江縣境內的一次地震導致祝家大院所在的光明村周邊人口驟減,祝家才被遷徙至此。

而目前可以考證的歷史可追溯到大院始建者祝學坤,他在其父造紙、耕地的家業上擴大規模後,建成了祝家大院的第一個四合院和一個小四合院;其後第二代、第三代祝家子弟均繼承父業,先後建成了第二、三個四合院,直至民國時期祝壽南、祝明鏡兩兄弟方將祝家推向了鼎盛,最終建成了這個四進吊腳樓四合院。

峨眉山祝家大院:藏在小山村的百年“豪宅”!

其中哥哥祝壽南曾任民國時期夾江縣永興鄉鄉長、民團團總,與當時的國民黨四川省府、樂山州府官員有著密切來往。

據當地老人趙大爺回憶,他十多歲時曾在祝家幫工,當時祝壽南利用自己的職權之便,經常運送自家生產的土紙到重慶、上海等地銷售,獲得了大量的收入。

峨眉山祝家大院:藏在小山村的百年“豪宅”!

而其弟祝明鏡則習得了父輩的造紙技術,把自家的造紙產業進行了進一步改進形成流程式生產。此外祝家的山地竹林每年也可帶來4000多兩的租銀,據村內的一些老人曾聽父輩說起,祝家每年收租銀時因為銀兩太多隻能有撮箕搬運。

除了造紙和竹林,現今的普興鄉及周邊多個鄉鎮半數以上土地均為祝家所有,這上千畝水田也是祝家收入的重要來源,據估算,祝家每年光水田便能收得租糧超過5000擔。

峨眉山祝家大院:藏在小山村的百年“豪宅”!

時過境遷,物是人非,唯有木樑上留存至今的“匠心”依舊訴說著它當年的風光。昔人已去,留下的是這座樂山目前保存規模最大、最完好的吊腳樓四合院,經過專家勘察,整棟建築在幾何、力學、美學等方面的原理應用均可稱獨具匠心,能世代傳承保存至今可謂稀有。

目前,祝家大院已成為樂山地區近現代重要史蹟及代表性建築,不僅是坊間歷史文明的整體縮影,同時也值得人們漫步其間以追溯歷史的淵源。

峨眉山祝家大院:藏在小山村的百年“豪宅”!

本文綜合各類文史資料編輯,如有不詳盡之處,敬請留言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