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复兴国学,诸子百家,你会支持哪一家?

籣蔲


支持哪家?为什么要支持具体的哪一家呢?孔子的理想就是恢复古制恢复周礼,以礼以仁爱治国。那么西周时期是不是就只有礼治而无法治呢?有!无以规矩无以成方圆,这里的规矩就是法。谁能否认周朝有周朝的法治呢?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厉行法治,那么秦国是否就不存在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呢?人是有情感的动物,如果抛弃仁孝信义与禽兽何异?荀子曾到访秦国并留下这样一段话“其固塞险,形埶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朝闲,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是所见也。故曰:佚而治,约而详,不烦而功,治之至也,秦类之矣。”这段话的大意是说:秦国山川险固、民风淳朴、吏治清明。这还是后世史书中那个虎狼之秦吗?此时已是商鞅变法之后的事了,奉行法治的秦国在荀子这个儒家代表人物眼中竟比六国率先实现了儒家眼中的教化。

事实上在大秦帝国的崛起道路上绝非只有法家一家之功法家制度的长处在于能激发出秦军最强的勇猛值,也能激发秦国农民最大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为秦军提供充足的粮草,但如果装备不行那也是徒添伤亡。然而法家的着眼点正在于军事制度、农业制度和法律制度的构建,具体的军事装备制作并非法家的长处,与之对应的是墨家恰恰擅长此道。尽管法家弟子几乎个个都是偏执的处女座——为变法革新、富国强兵不惜付出生命,但要让他们领军杀敌、制作兵器,他们得疯掉。对此秦国做出了务实的选择:既然这件事法家干不了,那就找干的了的人来。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当时各个诸侯国即使在同一地点遗留下来的兵器普遍都是轻重不等、大小不一、形式多样。而只有秦国的兵器不论在哪儿发现,其造型和尺寸几乎都是惊人的完全一致。在秦始皇兵马俑坑中发现的三棱弓弩箭头有4万多支,但4万多支箭头的底边宽的误差不超过1毫米。兵器型号的统一化大大便利了秦军装备的更新换代效率——在秦军中绝不可能出现弓弩和箭不匹配的问题,但在别的国家这几乎就是家常便饭——战士们甚至不得不在战前先对自己的兵器进行修整以便利自己的作战,这大大影响了军队的作战效率。除了墨家这群理工男以外,儒、道、法等门派谁也搞不懂何谓“空气动力学”。谈到弩,秦国的弩更是霸气。秦军弩机的各个零部件完全可以互换通用,轮廓误差不超过1毫米。在烽火硝烟的战场上,六国某个士兵的弩坏掉了,那就真的坏掉了,因为身边阵亡战友使用过的弩机零件都无法使用,而秦军士兵只需要更换损坏的零件后就可以继续发射。秦军在墨家军事工程科技的帮助下,早已进入“标准流水化”的生产时代。另外秦国将士用的青铜剑也比山东六国的剑长出约30厘米。俗话说“一寸长一寸强”,在短兵器格斗中,刺要比砍更有优势,因为它更逼近对手。比对手的剑长出约30厘米的秦剑,在格斗中显然更容易刺到对方。加长剑身简单,但是要保持加长后的青铜剑不容易折断就很困难。但墨家这帮理工男们又做到了,他们摸索出了铜与锡的科学配比,做到了既让剑身加长且能同样保持剑身的坚韧。所以短兵交接之时秦军又胜出一筹。其实不只是秦军的兵器装备,我们同样有理由相信李冰父子在修筑都江堰的过程中应该也得到过墨家的鼎力相助,否则在那个年代还有谁能如此精通工程建筑学?

事实上诸子百家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

法家主张打破阶级壁垒,全国上下遵守统一的法令,也就是所谓“法不避亲”、“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具体而言:又分为商鞅的法派、慎到的势派和申不害的术派。秦国奉法、术、势为至尊与圭臬;齐国却礼法并用——一方面将礼义廉耻作为维系国家的擎天之柱,张扬礼义廉耻道德教化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强调以法治国,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

道家从天道运行的原理入手,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汉初承秦末动乱之后而用黄老之说行无为而治,不过度使用民力,休养生息,为汉武帝的宏图霸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儒家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讲究克己复礼,以血缘文化宗族关系构建起人人各安其位各司其职的稳定社会。

墨家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希望构建一个打破一切国家和阶级壁垒的人人生而平等相亲相爱的社会。

名家注重辩论“名”与“实”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逻辑学。名家与各家不同之处正是在于“正名实”的方法。他们主要是以逻辑原理来分析事物,而辩的内容又多半是与政治实务无关的哲学问题。

阴阳家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邹衍综合二者,根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把五行的属性释为“五德”,创“五德终始说”,并以之作为历代王朝兴废的规律,为新兴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

纵横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张仪在秦行连横之策——分化瓦解六国,成功诓骗楚怀王;苏秦佩六国相印,促成合纵抗秦之势。

兵家重点在于指导战争,但并不只立足于战争本身,而是站在全局的战略高度上综合分析一国的政治经济如何保障战争的胜利,同时战争又如何为政治目的服务。

农家多言重播百谷,劝农桑,以足衣食,主张与民同耕,进而论及君民并耕。

医家推动了中医体系的形成。

小说家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借以考察民情风俗。

杂家“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

以管仲为首的轻重家,他们主要探讨经济的问题,不过他们口中的经济问题跟我们现在所谓的经济问题并不完全一样——他们所谓的经济问题是指的经邦济国,也就是说关系国计民生的政治、经济、外交等问题都在他们的探讨范围内。儒家看到了人性的善,那是在没有利益冲突的时候。法家看到了人性的恶,那是在面临利益冲突的时候。所以儒家和法家的观点其实是对立的:儒家弟子看不到这世界丑恶的一面,而法家弟子则看不到世间还有美和爱的存在,但轻重家认为“善”和“恶”都不是绝对的,而“私”和“贪”却是永在的,自私和贪婪才是人性。轻重家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对人性的了解并想办法使之得到满足。利用人们的逐利之心最终实现社会财富最大化。

纵观诸子百家的观点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我们不妨细细推敲一下:哲学算不算国学?文学算不算国学?史学算不算国学?军事算不算国学?经济学算不算国学?自然科学算不算国学?我们还可以继续推敲:我国多姿多彩的戏曲形式算不算国学?各种各样的手工艺术算不算国学?各地的风味小吃烹饪做法算不算国学?其实我们仔仔细细推敲下来我国传统的书法、绘画、雕塑、戏曲、武术、中医......全都可以归入国学的范畴之内。

国学不仅囊括的面极广,而且其外延一直在发展延伸:首先我们要明确中华民族是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所谓国学绝不简单等同于汉学,更不能简单归为儒学。儒、道、法、墨、兵哪家哪派不是华夏先祖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少数民族的传统技术和艺术是不是中华民族国学的一部分?我们再进一步推敲外来的宗教文化算不算国学?佛祖和伊斯兰的教义是不是我国国学的一部分?

我的答案是这些都是国学的一部分。我们可以看到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从来没有一家是端坐书斋坐而论道,他们的所有学问都是立足于社会实践,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学习。我们今天学习国学也是一样——在我看来:所谓国学不是固守传统,而是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以天下家国万事万物而学即为国学。我们真正要追求的不是一味复古,而是不断创新,对于别国的先进文化我们完全可以秉承拿来主义的态度学而用之,而只要这些先进文化在华夏大地扎下了根那就是华夏国学的一部分。

由于当今世界西方发达国家掌握着话语权,中华传统国学在经历近代的衰落后如今正伴随着中国国力的稳步提升而逐渐升温,但相比西方文化我们在国际上没有掌握话语权高地。面对这种国学式微传统沦丧的局面,谁如果不对传统文化的失落而痛心,谁就没有良心;谁想回到过去的年代而拒绝变革,谁就没有脑子。面对强势的西方文化,我们不该盲目抵触,也大可不必自惭形秽妄自菲薄——坚持我们的优良传统,同时不断学习先进文化,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用的一切学问都是国学!

当我们执着于门户之见时不要忘了正是儒家的荀子培养出了韩非、李斯这样的法家弟子,而儒家的开山鼻祖孔子又曾向老子问道。即使是在某一家学派内部也存在不同观念——法家不就有法、术、势三派吗?在如今这个连地球都被浓缩为一个地球村的年代执着于门户之间的自我封闭之举除了使自己落后于时代再不能发挥任何作用。我们完全应该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比独尊某家某派更强吧?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阅史以知兴替,品史以明己智。

中国周代是轴心时代,诞生了如道家、儒家、墨家、兵家等的上万个学派,儒学和法学更是被后世王朝当做了治国思想。如果我的话,我会选墨家。

墨家

墨家约产生于战国时期。创始人为墨翟(墨子)。墨家的思想有利益性、科学性、仁义性、哲学性、进步性,崇尚平等、和平、节约、学习,中国三大古代哲学体系之一,显学之一,杨墨二学之一。

个人拙见,见笑诸公。


水调大队


当然是道家思想。道可以窥天地间之大神奇。百家皆因循着道。道为一。百家都很二。

道不可道,名不可名。有无之间,心性所系。《道德经》区区五千字。能悟得三成便为圣人,达五成即达至圣,七八成可通仙。堪称哲学思想之源。直观变,寓于动,实现内心与外在的交融。天地之间,百家皆为术,唯道可通天。

唯光可透。思想之光,总是可以泛起美丽的涟漪。在有无动静间炙热的灰,高级灰。


北平之春1112


我会支持道家的老子,他写的道经和德经,站在宇宙之巅,由宏观到具体,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他在继承前人学说的基础上,又通过自己客观,理性的观察,写出了自己的道经和德经。他用实实在在的行动,给我们做了一次什么叫继承和发展的典范。老子的道经是对宇宙客观自然规律的揭示,他认为道是运动,变化,发展,周而复始,永恒的存在。他提倡人要尊重自然,要顺应自然规律发展的无为,反对干涉自然规律发展的妄为。他的德经是道在人身上的体现,人道合一,你便是得道之人。老子的道德经最感人之处,就在于他对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他的道德经里没有神权,没有君权,只有强调民权。以百姓心为心,始终站在百姓的角度,谆谆教导统治者应该如何对待百姓。我们两千多年前的祖先已经有了民主,平等的思想,而我们两千年后的子孙,还在封建的思想里徘徊,我们应该感到惭愧。走在我们前面的西方国家的哲学和他们的民主制度同我们的道德经都不谋而合,还有计算机的二进制,区块链,都可以从道德经里找到影子。我们祖先最好的一部经典却没有被重视,而外国人都把它当做珍宝,我们都是一帮不孝子孙啊!


hellonihao8


天地万物,道出人间烟火(疾苦);

日月星辰,醒悟生命风水(起居)。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十二个字,是老子《道德经》九九八十一章第一章的开头句,也是道经的总纲。《道德经》诠释了宇宙万物的规律《天人合一》、人世间生命有道《知行合一》,纵观诸子百家,老子数第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即:出世传道,入世求名;善心若水,善意厚德。意思是能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则功德无量。

先说“道可道,非常道”:我以为第一个道是天道,天道在前;第二个道是人道(地道),人道(地道)在后。老子说道可道,是以天道为先,人道为后,人可顺天道自然而行之。也就是顺其自然的意思,如果天地万物本自然可为,又何以人为之。因为,道自有天道,可以自然化解;非常道,是指非常人所治,后面的道是自然融合。所以,无为而治,顺应自然,天人合一。

再说“名可名,非常名”:个人也以为前面的名是大道之名,中间的名是可以求得并去占有的名,名亦是指士途中的名利“常名”,而后面的非常名所指修为名、境界名和功德名。名利之名虽实而虚;圣人质朴之名虽虚而实贤。并不是常人想要的那样。名利可求,实名难得,不图虚伪,但求务实。做事要理论与实际相向,止于至善,知行合一。

国学、文化,遵道、守德。人生可以有名有利,但人类不可以无德无道。纵横天下,大道引路;出世从道,入世悟道。道法自然是发展规律,如果复兴国学,诸子百家,道家先行是必须的!



太宇永恒


我是文开石,我有靠谱的答案。

从个人倾向上讲,肯定是支持道家的黄老学派。

刨除宗教色彩,作为一种思想流派,黄老之学是最自然、客观、实用的。

黄老学派提出了法、术、势、利、力等概念,是最具备现实主义需求的。

黄老学派的政治主张,大多数对现在的对社会依然具备指导作用。包括:

因天循道、守雌用雄、君逸臣劳、清静无为、因俗简礼、休养生息、依法治国、宽刑简政、刑德并用。

黄老学派崇古不贬今,求德而不务虚。不论是思想高度还是切合实际,都超出其他学派主张。

担任领导的人,不能出太多的主意。如果考虑没有成熟,不断有新的主意出来,往往要全国大乱。政治家主意太多是要坏事后。领导人宁静和平,对国家有好处,对人发有好处。——邓小平

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司马谈


文开石


墨家!

别无二择。

春秋战国时期乃华夏文明鼎盛时期,当时墨儒是两大显学,有非儒即墨之说。

墨家代表的是劳动阶级思想,脱胎于儒学。载:墨子学儒,受孔之术。

墨家有墨辩(从事理论),有墨侠(从事武侠),有巨子(领袖),有组织(强大的民间团体)。

墨家在力学,光学,几何数学自然科学均有贡献,这让它有别于其他诸学!

大家熟悉的鲁班就是墨家弟子。

中国历史上最让我痛心的莫过于墨家成为绝学。

中国本有最好的文艺复兴科学土壤,就这样为了统治阶级的一己之私,搞没了!

即便尊儒,也是神化后的儒术,已失原意。

为此付出的代价是亡国两次,一元一清,差点一日。

痛,痛,痛!

(专政只会带来文明的停滞,历史的淘汰。)

(观今美之构架最接近墨学,之前有过专贴讨论。)




先知中道


人是会变化的,如果是前几年,我是支持法家的一派,但现在我已经成为支持儒家的一派了。原因有二:

第一,因《大秦帝国》系列,而支持法家

如果说有什么原因让我非常崇拜法家,那肯定是这部书籍和电视剧了。从秦孝公起,秦朝六代君主为了统一天下而奋斗,商鞅的法家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因为此,我才对法家有了深刻的认识。

虽然汉朝以后,法家思想沦为没落,可是看当下的全球各国,都是依法治国的社会。法律仍然是每个国家最高的权利象征,任何人都不能触犯法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其实,这不正是法家思想的延续吗?只不过我们才是的法律可能与商鞅提出的法律不一样,但我相信最底层的思想还是一致的。

第二,因《论语》,而支持儒家

近期我在研习国学方面的著作,当然是从这部最经典的孔子专著开始。儒家思想的精华不言而喻,但让我收获最多,并转而支持儒家的一个原因就是儒家的修身之道。以前我们常说传统美德、道德传统,其实主要就是指儒家的这些思想精华。

而一个人学习和展现传统美德的方式就是自身修养,只要能很好的修身,不仅个人会持续不断的取得成长和进步,而且还能带动周围的人一起成长。这也是为什么自古以来君子都强调修身的原因,因为修身不仅是修自己,更是修人生。

所以,如果有可能,法家和儒家思想同时复兴会更好。其实仔细审视当下的时代,不正是法家和儒家思想并存么?


在下千城


1、易经是诸经之首,百家之源。作为中国文化 的第一部典 籍,《易经》 对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是广泛深远的 , 多层次的。《易经》 也为华夏民族确立了基本的思维态势, 规定了中国文化在各个方面的发展衍化。 大而至于哲学范畴 , 小而至于日常琐事的决断处理,无不深受着《易经》文化的影响。

2、《易经》记载的是古人观察自然现象结合生活所做的占卜记录,真实的反映当时的自然历史环境下先民生活状况。结合先后天八卦图和河图洛书,《周易》运用阴阳的辩证哲理,结合昼夜四季变化,合理的对《易经》进行了注解《十翼》,真实的反映了中国先民的自然智慧,道德观念,做人标准,行为规范等诸多方面,形成最早的中国文化雏形。

3、秦汉以后独尊儒术,形成了周易文化为根的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影响着国学文化方方面面,易经八卦,阴阳五行理论是国学文化的基础理论。诸子百家都离不开易经文化的影响,离开易经八卦,阴阳五行的变化哲理,诸子百家就是无水之源。

4、复兴国学,不能不明白《易经》文化。关于《易经》占卜的内容,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产物,备受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所尊崇。同时《易经》也是人生命运变化、自然发展规律的客观反映。有着不可名状的准确性。周易智慧揭示四维时空变化规律,不能用现代科学完全解释。《周易》文化需要与时俱进,去伪存真,才是复兴国学的关键。



平易八梅


国学的概念是什么?现在没有一个固定的公认的概念,但是我们大多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都应该包括在内,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体系。也就是说,我们要复兴国学并非是一家一派的学说,而是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仅仅挑其中的一两家是不行的,也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

那么,珠子百济又是什么呢?一般来讲,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但是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而《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这么多派别就算让你一家一家地甄选也是浩大的工程,又如何能够保证选的就是优秀的呢?

近年来,国学热兴起大有轰轰烈烈之势头,其实质乃是背后的商业利益驱动,对发展国学并没有多大好处,反而催生了不少假冒的国学大师,误人误己。所以要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讲,复兴国学在于普及基础文化知识,在于启发民智,只有让民众对国学文化有了基本概念,有了心理认同,有了共鸣,才有可能让国学重新在民众心里生根,才有可能使国学重现辉煌,才能获得文化自信。

纵观历史,很难有哪一家能够单独纯正地发扬光大的,都是相互融合发展的,相互借鉴,即使是儒家思想被推为正统的时代,其他各家仍然深刻渗透着文化各领域,至今仍有深刻影响。比如道家,其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关系,至今仍被沿用。英国人李约瑟说:"中国人性格中有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源于道家思想。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像是一棵深根已经烂掉的大树。"这是有一定基础的,毕竟自古以来,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古代文化的基础之一,按现在的说法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其次,在要追根溯源,以古鉴今。这才是倡导国学的意义所在,复兴并不是把经典拿出重新晒一晒,读一读,而是要在其中挖掘适合现代发展的东西,我详细古代的文化对现在的指导意义仍是不可忽视的,比如《周易》讲求的推天道以明人事,掌握规律为人办事的理念还是不过时的,《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其彰显的道理仍在日常生活中被沿用,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就是如此,比如,儒家的社会伦理化(科学社会规范)、墨家的实践经验化(实验技艺方法)、道家的思想澄清化(理论思维顿悟)和道家的系统逻辑模式(全息结构模型),都是广泛应用在现实社会中的,以至于《先秦学术概论》认为:"道家之学,实为诸家之纲领。诸家皆于明一节之用,道家则总揽其全,诸家皆其用,而道家则其体"。

所以要将复兴国学,务必要追根溯源,要开启民智,要在国民心中种下国学基础的种子,这样才可能发展壮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