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9 分段解讀,日本國王的霸氣文言文回信為何朱元璋看罷大怒

想得多一些,看得透一些,重新審視你所知道的文史。我是南街村夫。


分段解讀,日本國王的霸氣文言文回信為何朱元璋看罷大怒

明太祖朱元璋畫像之一


臣聞三皇立極,五帝禪宗,惟中華之有主,豈夷狄而無君。乾坤浩蕩,非一主之獨權,宇宙寬洪,作諸邦以分守。

相信絕對大多數人看到這句話,一定會認為這是中國人寫的。但真相是日本以國王懷良的名義給明太祖朱元璋回覆國書上的話。撇開中日兩國百年恩怨,這封國書全篇採用的文言文寫作而成,引經據典,不亢不卑,文采飛揚,縱橫肆意,令人忍不住拍案叫絕。(突然覺得這樣做不合適,是長小日本志氣,滅自己威風,這案還是不拍了吧。)

我們先說說這封信的由來。

明朝初年的日本正處於南北朝時期,國內形勢混亂,大批被打敗的武士化身為海盜,騷擾中國沿海,釀成持續百年的倭寇騷亂。洪武二年,朱元璋就派遣使者詔喻日本,希望日本能處理好倭寇問題,如果放任不管,明朝就會派大將征討,你們好自為之吧。(明史·列傳·卷二百一十:

“宜朝則來廷,不則修兵自固。倘必為寇盜,即命將徂徵耳,王其圖之。)但日本國王懷良並沒有將此當一回事,還扣留明朝使者,斬殺隨行人員。洪武三年,朱元璋派萊州府同知趙秩前去責問,說服懷良奉表稱臣,送還倭寇掠奪的人口。但是由於當時懷良年少,有與其政見不同者爭奪皇位,日本國內更加混亂。洪武七年,足利義滿的室町幕府希望與明朝保持貿易關係,可是沒有懷良國王的國書,不被明朝認可。加上倭寇頻繁騷擾,朱元璋下旨責備日本方面。洪武九年,日本遣使請罪,朱元璋認為他們國書上絲毫沒有誠意。洪武十三年,又來進貢,依然沒有國書,只有徵夷大將軍足利義滿以丞相名義的書信,而且用詞很不恭敬,朱元璋再次拒絕。

第二年又來,朱元璋又被拒絕了,三番五次跪舔大明,但國書上還放不下架子,用詞不恭態度蠻橫,這讓朱元璋很不開心,就生出討伐日本的念頭。於是就讓禮部擬定了一封國書,警告一下日本。《明太祖實錄·卷之一百三十八》記錄下了這段文字:

“王居滄溟之中,傳世久長,今不奉上帝之命,不守己分,但知王環海為險,限山為固。妄自尊大,肆毀鄰邦,縱民為盜。上帝將假手於人,禍有日矣。吾奉至尊之命,移文與王。王若不審巨微,效井底蛙,仰觀鏡天,自以為大,無乃構嫌之源乎?”

日本國王居住在大海環繞的地方,代代相傳,現在不奉行上天的命令,不安分守己。以為憑藉大海環繞和山高路遠的險阻就可以妄自尊大,放縱海盜危害鄰邦。那麼,上天將會派人給你降下災禍。如果你不好好反思,效仿井底之蛙,自以為大,這不就是讓兩國產生誤會的根源嗎?

分段解讀,日本國王的霸氣文言文回信為何朱元璋看罷大怒

日本國王懷良畫像


這封信充滿了殺氣,基本上沒有用什麼委婉的外交用語。但足利義滿所代表的日本室町幕府也毫不示弱,以日本國王懷良的名義回覆了一封國書。下面,筆者以個人愚見逐段分析一下這封中國風十足的國書。

“臣聞三皇立極,五帝禪宗,惟中華之有主,豈夷狄而無君。乾坤浩蕩,非一主之獨權,宇宙寬洪,作諸邦以分守。蓋天下者,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臣居遠弱之倭,褊小之國,城池不滿六十,封疆不足三千,尚存知足之心。陛下作中華之主,為萬乘之君,城池數千餘,封疆百萬裡,猶有不足之心,常起滅絕之意。

以三皇五帝開頭,開門見山指出我的土地我做主。天下之大,併為一人獨有。我們是偏遠弱小的國家,但知足常樂。皇帝您已經是中華大地的主人了,依然不滿足啊。站在道義的制高點上,搬出三皇五帝告誡明朝不要妄動刀兵。針對明朝國書,這話說的是針鋒相對。

夫天發殺機,移星換宿。地發殺機,龍蛇走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昔堯、舜有德,四海來賓。湯、武施仁,八方奉貢。

中國人講究天人合一,敬畏天地,天地顯露出殺機,就會有各種反常的表現警告人們不要逆天地而行,接著拿出堯舜、商湯周武王等上古賢王施行仁德天下賓服道理強化說明。言外之意就是明朝如果征討我們是逆天而行,要遭報應的。如果像古代聖賢學習,不動刀兵,日本也會進貢的。可謂是綿裡藏針,既有警示也有服軟。


分段解讀,日本國王的霸氣文言文回信為何朱元璋看罷大怒

被燒燬前日本金閣寺保留的足利義滿的木雕像


臣聞天朝有興戰之策,小邦亦有禦敵之圖。論文有孔孟道德之文章,論武有孫吳韜略之兵法。又聞陛下選股肱之將,起精銳之師,來侵臣境。水澤之地,山海之洲,自有其備,豈肯跪途而奉之乎?順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相逢賀蘭山前,聊以博戲,臣何懼哉。倘君勝臣負,且滿上國之意。設臣勝君負,反作小邦之差。

道德說教之外,還有方法論來應對。針對可能發起的戰爭,日本理直氣壯表示我們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有膽量就過來吧,誰怕誰呀。你們天朝上國有精兵良將,我這個小國家也有禦敵之策。我們這裡人才濟濟,山川地勢隨處都是戰場,要不大家就一塊做做遊戲?這段話說的是霸氣十足,順從未必就能活,開戰未必就會敗,我們並不懼怕。文中還採用了孔子孟子代表人才眾多、孫子吳起形容猛將如雲,又用到岳飛《滿江紅》中“踏破賀蘭山缺”的典故,表示抗擊到底的決心。

自古講和為上,罷戰為強,免生靈之塗炭,拯黎庶之艱辛。特遣使臣,敬叩丹陛,惟上國圖之。”

強硬的話說完了之後,繼續表示服軟的態度,但在用詞上絲毫不丟面子,而且指出來,雙方講和罷戰,對彼此都有好處,這是一個雙贏的結果。最後還非常謙卑的表示,叩拜在皇帝的腳下,一切聽從您的安排。

分段解讀,日本國王的霸氣文言文回信為何朱元璋看罷大怒

朱元璋明孝陵石碑,康熙題詞讚揚明太祖功業勝過唐宋


這篇日本寫的國書,有戰國時期縱橫家的那種氣勢,有氣度也很有骨氣。面對大國壓力,敢於直面對抗,又不失外交辭令。口中稱臣,氣勢上毫不妥協。本意是不希望開戰,卻又拿出不惜一戰,戰則可勝的自信。綿裡藏針將開戰對雙方利弊分析得頭頭是道,最後又給了明朝一個臺階,我們特意派遣使者過來,請您定奪。如果不是見諸於史書,很難相信是日本人所寫,他們的對中國文字的駕馭,對典故的應用可謂是信手捏來。

雖然這封國書是以懷良國王的發佈的,但這只是借用國王的名義罷了,甚至國王可能都不知道這封國書的存在,因為此時的懷良國王早就隱退。而朱元璋又認為只有懷良這一派才是日本的正統,因此,當時日本九州的大名們經常借用懷良國王的名義與明朝交往,這更充分地說明日本上層統治者對中國文化的學習和掌握已經爐火純青。筆者無意捧高日本,但對日本的學習精神和成果不得不認同。

明太祖朱元璋看了這份回信,勃然大怒,本來想著大舉東征日本,但綜合考慮之後加上元朝兩次征討日本失敗的教訓,於是就打消了這種想法,同時表示不在於日本保持往來,在《皇明祖訓》中提到“四方諸夷……彼既不為中國患,而我興兵輕伐,亦不祥也。”並將日本列為不徵諸夷國之一。

日本就是這樣一個讓人又恨又敬的國家。唐高宗時代唐朝與日本白江口一戰,讓日本重新認識了大唐的威力,並立刻派遣大批留學生以匍匐的姿態全面吸收先進的唐朝文化,甘願做一個合格的學生,可是等到羽翼豐滿,反過來把以前的老師打翻在地。


分段解讀,日本國王的霸氣文言文回信為何朱元璋看罷大怒

影視劇中大明船隊

明史·列傳·卷二百一十

明太祖實錄·卷之一百三十八

------------------------------------------

不獵奇,不跟風,用心思考,從過去的歷史中尋找今天的共鳴。

覺得不錯,就加個關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