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面對疫情可能帶來的焦慮和恐懼,“心理防疫”應該怎麼做?

湛江仔


2020年的開場,一場新冠狀肺炎疫情,讓大家猝不及防。在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中,我們每個個體在關心當下時事時,也要學會保護好自己和他人,不為祖國添麻煩。接下來,一起和陽光紫郡學習,瞭解新冠病毒肺炎,瞭解防護知識,不恐慌不焦慮,共同渡過這場難關。

一、知己知彼 百戰百勝

新型冠狀病毒基本常識

1、什麼是冠狀病毒?

冠狀病毒是一個大型病毒家族,已知可引起感冒以及中東呼吸綜合徵(MERS)和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徵(SARS)等較嚴重疾病。新型冠狀病毒是以前從未在人體中發現的冠狀病毒新毒株。

2、人感染了冠狀病毒後會有哪些症狀?

一般症狀:發熱、乏力、乾咳、逐漸出現呼吸困難;

嚴重者:呼吸衰竭、膿毒症休克、合併其他器官功能衰竭需ICU監護治療。

3、冠狀病毒能夠在人際傳播嗎?

是的,一些冠狀病毒可以在人際傳播,人們通常是在住家、工作場所或醫療機構等地與感染者密切接觸後受到感染。

4、哪些人要特別小心?

  • 與病人共同居住、學習、工作或其他有密切接觸的人員;

  • 診療、護理探視病人時未採取有效防護措施的醫護人員、家屬或其他有類似近距離接觸的人員;

  • 病人同病室的其他患者及陪護人員;

  • 與病人乘坐同一交通工具並有近距離接觸的人員;

  • 現場調查人員調查後經評估認為符合條件的人員。

二、少外出 勤洗手 講衛生

新型冠狀病毒預防指南

1、儘量減少外出活動

  • 避免去疾病正在流行的地區;

  • 減少走親訪友和聚餐,儘量在家休息;

  • 減少到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活動,尤其是空氣流動性差的地方。

2、個人防護與手衛生

外出佩戴口罩,普通人佩戴醫用外科口罩即可

  • 戴口罩前應洗手,或在戴口罩過程中避免用手接觸到口罩內面;

  • 分清口罩的內外與上下,淺色面為內,應貼著嘴鼻,深色面朝外,有金屬條的一端是口罩的上方;

  • 掛耳式醫用外科口罩佩戴時,將折面完全展開,將嘴、鼻、下頜完全包住,然後壓緊鼻夾,使口罩與面部完全貼合。

保持手部衛生,勤洗手

  • 減少接觸公共場所的公共物品和部位;

  • 從公共場所返回、咳嗽手捂之後、飯前便後,用洗手液或香皂流水洗手,或者使用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

  • 不確定手是否清潔時,避免用手接觸口鼻眼;

  • 打噴嚏或咳嗽時,用手肘衣服遮住口鼻。

3、健康監測與就醫

  • 主動做好個人與家庭成員的健康監測,自覺發熱時要主動測量體溫;

  • 家中有小孩的,要早晚摸小孩的額頭,如有發熱要為其測量體溫;

  • 若出現可疑症狀,應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並儘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場所;

  • 就診時應主動告訴醫生自己的相關疾病流行地區的旅行居住史,以及發病後接觸過什麼人,配合醫生開展相關調查。

4、保持良好衛生與健康習慣

  • 居室勤開窗,經常通風;

  • 家庭成員不共用毛巾,保持家居、餐具清潔,勤曬衣被;

  • 不隨地吐痰,口鼻分泌物用紙巾包好,棄置於有蓋垃圾箱內;

  • 注意營養,適度運動;

  • 不要接觸、購買和食用野生動物(即野味);

  • 儘量避免前往售賣活體動物(禽類、海產品、野生動物等)的市場;

  • 家庭備置體溫計、醫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家用消毒用品等。

在做好這些預防之後,我們還要學會管理個人情緒,不恐懼,不焦慮,不傳謠言,不信謠言。穩住!2020我們一定能贏!加油武漢!加油中國!


汪斌



夏周123456789


從1月23號開始,疫情逐漸嚴重,慢慢地,活動區域受限。沒有早知道,也不能盲目封城。後來,就到了如今出去村莊都得登記。一開始還很開心,很喜歡,很享受這這日子,吃吃喝喝,不用應付上級地檢查,不用面對工作上的很多挫折。不過啊,到了一定程度,今天5號,就開始厭煩這種生活了,覺得自己就這麼待著沒有意義,想想這麼多天的外賣資金,車貸,房租,生活用品,水電費,保險,等等,樣樣都是錢啊,再看一下自己的荷包,完了,想唱首涼涼,,似乎再不去工作,就熬不了兩個月了,可是,還沒找到喜歡的工作,資金來源都靠另一半的,於是,開始算賬,不點外賣,自己煮飯,不買任何沒有意義的東西。然後開始各種賺錢應用,每天耗費大量時間來弄,終於可以賺了每天的飯錢約6元,😂😂錢只能慢慢到手,好吧,這樣子,我才發現,我並不焦慮了,這算錢的日子能帶給我快感!😌😌有一點就是,會熬夜玩,20天了,就得去買中藥調理了,😌😌看來得不償失啊,從上週末到今天,十一點前好好睡覺,不熬夜,七點多起床活動活動,舌頭終於不痛了,能咀嚼東西,精神也好了不少,😌😌最重要是情緒也緩和了不少,不發脾氣了,不砸東西了,想想花了三十塊的中藥費,也是值得的,讓我認識到,自己其實並不能熬夜!目前仍然在等待某個企業單位call我上班!😌😌也在渴望疫情的結束,讓國家經濟更上一層樓!

我的祖國,加油加油!😍😍😍全國上下,加油!💪💪

另外附上我的幾個食物!👐


小幫9


面對疫情可能帶來的焦慮和恐懼,“心理防疫”應該怎麼做?

這次疫情,來得突然,病毒傳播快,被感染的人多,受影響的行業多,讓很多人出現焦慮和恐懼情緒。在以往調整的眾多心理疾病患者中,有的雖然有恐懼情緒,甚至很強烈,但他們並沒有實質的危險,是焦慮放大的。而面對疫情,出現恐懼情緒是正常的,因為確實有被感染的風險。

面對疫情,首先讓大眾瞭解病毒傳播的特點,讓大家知道掌握有效預防的方法,客觀的解釋被感染者治療和康復情況,以減少心理壓力。

有的人在疫情比較嚴重的地區,雖然沒有被感染,家裡也做了很多防護,但焦慮得很,甚至每天都哭,主要是個性過於敏感,嚴重的缺少安全感。這需要在消除焦慮的基礎上,在生活中培養自信,增強安全感。

從長遠看,要引導大家養成好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及好的飲食結構,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克服大腦及時享樂的思想,培養自控力。


霍體清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讓所有人都猝不及防,讓春節變得如此漫長。每天網絡上的各種新聞報道、實時數據、救援信息讓本就緊張的神經變得更加敏感。如此關乎生命健康的大疫情,每個人都不免恐慌,開始面臨著各種擔心、害怕、食不知味、夜不能寢,更加擔心災難隨時會降臨、生命隨時可能遭受危險。

面對危及生命的災難時,我們都可能出現一些與平常不一樣的心理、行為反應,下面我們將羅列一些最為常見的表現,這些表現是任何 正常人群應對任何危機事件的 正常反應:

情緒方面:出現了對這場疫情的無法控制的緊張、擔心、焦慮、恐懼,控制不知擔心會不會被感染,甚至出現對傳染來源、對政府、對干預措施的抱怨、憤怒;對疾病得不到控制的憤怒和無助、絕望;也可能變得情緒不穩定,容易激惹,對待家人、外人沒有耐心。

軀體方面:可能出現不自主心慌、胸悶,頭痛,容易出汗,總是感覺心裡不踏實、身體各種不舒服,容易疲倦、食慾下降、睡眠變差,甚至出現血壓升高、月經週期紊亂等情況。

認知方面:可以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總覺得自己可能被感染,對身體各種感覺特別關注,並將身體的各種不舒服與“疫情”聯繫起來。覺得生活中充滿各種各樣的危險並隨時可能發生、生命如此脆弱、難以相信他人和世界等。

行為方面:出現逃避、迴避一些信息或者場景,也或者反覆去查看疫情的進展消息、行為變的衝動、經常發脾氣;開始飲酒、吸菸,或者飲酒、吸菸增加等,甚至違反社會規則的行為。

上述的這些表現不是獨立出現的,而是相互影響,共同出現的。舉個簡單的例子:

如果是疑似感染人群,可能會出現一些其他反應:

情緒方面:迫切需要治療和關注的渴望,情緒變得過分焦慮、緊張;對疾病加重、對死亡的恐懼;對自己的行為感覺到後悔、自責;對疾病過度擔心和絕望而引發抑鬱或者情緒不穩定、激惹。

軀體方面:由於疾病原因,在原有症狀的基礎上可能出現更多的症狀或原有症狀加重,還可表現出噁心、嘔吐、失眠、尿頻、便秘等症狀。

認知方面:思維出現明顯的偏執和絕對化、災難化,難以聽從別人的意見,變得敏感、好猜疑;注意能力下降,控制不住反覆回憶過去的一些行為,對疾病進行否認;對生病、對社會、對生命覺得不公平。

行為方面:逃避醫生的檢查和救治、不願聽從醫囑;對身體過分關注;反覆要求醫學檢查;服用大量的藥物;對家人或其他人要求苛刻;過分的依賴家人、醫生;出現衝動行為,表現謾罵、侮辱他人、違反規則等。

如果是確診感染人群,可能會出現的反應:

情緒方面:得知病情時的震驚和恐懼;之後對病情加重、對死亡的恐懼;對自己的行為感覺到後悔、自責;抑鬱、感到對生命的絕望;憤怒、驚恐;也可能會表現淡漠。

軀體方面:在原有症狀的基礎上出現更多的症狀,更加虛弱;出現發作性心慌、胸悶,有些甚至伴有瀕死感;整夜失眠;驚跳反應、飲食更進一步減少或者明顯增加等。

認知方面:對病情或疾病的否認;覺得生命不公平;記憶力、注意力下降、意識程度下降。

行為方面:對家人更加依賴,變得沉默寡言,甚至開始與家人告別等;或者逃避治療,衝動傷人、毀物等。

面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我們如何自我調整

焦慮和恐懼是個體在面對壓力時正常的反應,適度的焦慮有助於個體渡過危機,但過度的焦慮會使人行為失當,恐懼也在這些不當行為中迅速蔓延開來,造成人群的恐慌。那麼面對疫情時個人將如何採取有益的反應呢?

1、從行動上積極應對

1.1正常作息、保證飲食和睡眠,適當運動和娛樂是維持自己身心穩定的基本條件——保護易感人群。

1.2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可有效減少病毒的傳播——切斷傳播途徑。

1.3如有潛在接觸史,需留意自己的症狀,必要時自我隔離,積極就診,目前網絡就診平臺已開放——隔離傳染源。

2、做好心理上的自我調整

2.1相信政府所公佈信息的權威性,不要輕易相信未經核實的信息,更不要以訛傳訛,也需要給自己設置一個關注的頻率,適時輕視一下,做一些可讓自己更開心的事情。

2.3“響應號召”、“提供資源”向來是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希望大家能在此次危機中先調整好自己,適應新的平衡,然後可再出一份力,共渡難關!

3、焦慮恐懼情緒已經影響到正常生活時該怎麼辦?

3.1接受自己有焦慮和恐懼的情緒,這是個體面對危機時的正常反應,不要否認和排斥它們。

3.2化被動為主動,現在各種信息傳播不斷,可主動學習瞭解相關知識,增加知識儲備,以幫助周圍的人或供必要時使用,在主動獲取信息的過程中可提高判斷信息真偽的能力,而不僅是被動接受謠言而引起恐慌。

3.3很多時候恐懼和焦慮並不是因為信息缺乏,而是信息過載,不斷更新的信息也在不停撥動我們的神經,如果你屬於容易焦慮的人,建議適當與網絡進行“隔離”,因為對於“恐慌”你屬於易感人群,要學會保護好自己。

3.4做些能讓自己感覺更好的事情,不管是看電視節目、看書、聽音樂、運動、玩遊戲,將自己注意力轉移到能讓自己更舒適的活動上可以放鬆下來。

3.5當身心因此受到嚴重影響時,不要忘了尋求專業的心理援助,目前網絡和電話諮詢是比較可行又安全的方式,可留意當地心理干預的網絡平臺和熱線電話。

一線救援人員如何自我防護

由於環境的特殊性,一線的救援人員不僅要承擔沉重的救援任務,心理上也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一線醫護人員每天要面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及疑似患者,面臨著被病毒感染的風險,其身體健康及生命直接受到威脅。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突然發生,導致醫療機構負擔增加,醫護人員短缺,工作環境發生巨大變化。由於處於應急救援,工作時間明顯延長,缺乏休息;救援物資缺乏,以及多重防護帶來的各種不便,也增加了醫護人員的心理壓力。

1、一線醫護人員可能會出現哪些反應?

1.1軀體反應

由於身心極度疲勞,休息與睡眠的不足,易產生生理上的不適感,例如暈眩、呼吸困難、胃痛、緊張、無法放鬆等,容易疲勞,體能下降,睡眠也出現問題,噩夢多,集中注意和決策困難,直接影響救援工作。

1.2心理反應

救援人員在救援過程中常會出現創傷反應和人際衝突,更多表現為:情緒不穩定,因心力交瘁、精疲力盡而覺得生氣,例如對周圍人、政府官員、媒體感到憤怒;與他人交流不暢,缺乏自制力,缺乏耐心,與他人關係緊張,對他人失去信任感;失去對公平、善惡的信念,憤世嫉俗;感到不夠安全,對自己經歷的一切感到麻木與困惑。

1.3職業困擾

最常見的是長時間的工作導致職業耗竭感,過分地為受害者悲傷、憂鬱,甚至絕望、無助;覺得自己本可以做的更好、做得更多,並因此而產生罪惡感,懷疑自己是否已經盡力;感到軟弱、內疚和羞恥,感到自己的問題與患者相比微不足道;覺得自己幫不了別人,進而懷疑自己的職業選擇,對自己的工作出現無價值感。

2、一線醫護人員如何自我調整?

醫護人員被稱為“白衣天使”、“白衣戰士”,其職責就是救死扶傷。在重大公共突發事件中,醫護人員雖然屬於救援人員,但同時也容易出現心理應激反應。面對巨大心理壓力,一線醫護人員在救援過程中常常會出現各種各樣的身心困擾,主要表現為體能下降、暈眩、呼吸困難、胃痛等身體反應,懷疑自己是否已經盡力,藥物使用增多,焦慮、無助、挫敗感等。

2.1注意休息和飲食

在危機事件發生後,一線醫護人員無論從工作量還是工作時間都明顯增加,在救援過程中生理需求的滿足是處理危機的必要條件。自我要注意休息,不要總和患者在一起,每天必須有醫護人員單獨的自我時間。不管自己是不是有胃口,每天需要定時定量的進食。

2.2及時疏洩情緒

在面對危機事件時,出現負性情緒是正常的。允許自己出現負面情緒,並及時察覺與調整。與同事之間相互支持,適時地將自己的感覺和經驗與同事討論和分享;與同伴相互鼓勵、打氣,相互肯定,不相互指責;完善自己的社會支持系統,與家人和朋友保持聯繫;找到自己放鬆和娛樂的方法,安排好充分的休息和娛樂。

2.3學會改變認知

面對患者出現的不理解、不配合治療,甚至出言不遜,醫護人員要充分理解患者,不要將患者的不滿看作是對自己的不滿,不要以此來責備自己,增加自身的心理壓力。要告訴自己,患者的等待是必須的,你沒有辦法一次性地照顧到所有的患者。要肯定自己所做的每一個醫療活動、每一次的醫療救援,每一個醫療處置都是有價值的。切記:疫情的蔓延、患者的增多不是你的錯!

2.4尋求專業幫助

必要的時候可以求助於專業心理人員或心理危機干預熱線。

對救援管理人員的建議

1、信息透明化

應對謠言和不明確信息、負面信息所造成的不必要的恐慌和情緒,行為傳染,需要統一領導和信息管理。作為普通老百姓,需要了解針對本次突發事件的具體信息,而救援管理者需要通過媒體公佈相關信息,不讓不確實的消息去造成不必要的恐慌情緒。

2、合理安排救援

一線救援人員,特別是醫務人員,由於工作環境及工作量的改變,面臨巨大的心理壓力,會出現一系列的心理問題。救援管理人員需要合理、統一安排一線救援人員,定期輪換修整。

3、開通多種形式的心理援助

鑑於突發事件的性質,可以藉助於媒體、網絡平臺等多種形式開展心理援助。通過心理援助讓群眾的恐慌情緒有出口,並傳遞科學、可信的信息。因此,藉助媒體、網絡平臺等形式開展反應迅速、方便高效的心理援助可能成為本次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期間專業人員最重要的心理干預手段。


翊墨軒


面對疫情焦慮恐懼,建議以下方式應對。

一、避免過分關注。有了基本防範措施以後,就不必對自己的身心感受和外界信息過分關注,應當將注意力投入更多積極、有意義的事情上。

二、保持社會聯絡。通過微信、網絡、電話 與熟悉的朋友保持暢通聯繫,藉助與親朋好友的互動,看到生活的美好,轉移對疫情信息的過度關注。

三、生活規律如常。保持正常的生活規律,即使宅居在家,也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節奏和習慣,這有利於增強抵抗力。

四、積極投入工作。積極投入眼下的重要工作,哪怕是娛樂活動,也要全身心地投入。從工作中尋找樂趣,發現意義,看到力量與能量。

五、尋求專業幫助。如果持續心情不好,緊張不安、提心吊膽,拿不起、放不下, 始終難於自我緩解,可以主動撥打心理熱線或通過網絡諮詢等,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


精神心理科醫生顏峰


對普通老百姓:

生物心理社會上宗教上的要求,出現問題時,要針對 加以幫助,評估,建立同理心,評估、優先順序,針對 性干預,用藥等,幾種技術運用。社會支援,解決。對外的社會聯接。電話能搞定,不行再去醫院精神科,等

對醫護人員:

生活心理社會,評估,基礎性疾病,三種技術。動機面詢等,焦點短程。社會資源,保護條件,多提供幫助。

對管理幹部:

他們有第一群第二群都有的問題,認知行為療法,身體疾病,生物學方面的問題,社會資源是否足夠調配,授權是否足夠,等,也需要多支持。


香遠德馨


1 接受自己的焦慮與恐懼

恐懼是動物最常見的身心反應,是生物進化的必然選擇。因為適度的恐懼,恰恰是對生命的一種保護。遇見可能產生的危險,那種“油然而生”的恐懼會讓我們的身體快速應激,從而躲避或逃離。那些面對天敵還一臉呆萌的物種,在優勝劣汰中早就被進化史拋棄了吧。 本次疫情來勢洶洶,事態發展快而嚴重,面對這樣的情況大家卻有著太多的未知,產生恐懼感是十分正常的事情。 加之人們往往會擔憂自己會不會感染?這病毒到底怎麼回事?後續會不會有藥物能治好?什麼時候這波疫情能過去,恢復正常生活?大量的未知,以及網絡媒體各種信息的傾洩而來,會更加強化人們的焦慮。 但是正因為恐懼和焦慮,足見人們的重視和在意,這並不是壞事情。充分的知道這樣的情緒是如何而來,才能做好下一步的工作,告訴自己,接受恐懼與焦慮的存在,接受自己也可以恐懼,自己也可以焦慮,這些都是正常的,不是隻有我一個人如此,不要過度擔憂。

2 適時放下手機

互聯網時代,資訊爆炸,各種消息層出不窮。一般來說,互聯網為我們打破“未知”獲取“真知”,從而降低恐懼提供了空前便利的手段。 但是,在像本次疫情這樣堪稱“史無前例”的重大公共事件面前,任何一件哪怕再小的事,都會被不斷地重複、不斷地出現,所謂“刷屏”。而每一件壞事,每一次不幸,都會隨著社交網絡的運行機制被放大。消息的流通,對社會是好的。但是,消息的爆炸式流通,特別是社交媒體上帶有情緒的、個人化的消息,長期下來對人會產生相當大的心理負擔;而什麼都做不了的無力感,更是會放大這種焦慮。這種負擔,對於天性敏感的人來說,則更加致命。 過多的消息,是在消耗人與生俱來的同理心。這種同理心,是用來處理和親近的人之間的關係的,我們會為他人的不幸而不幸,所以才能體諒、合作、幫助他人。而到了技術時代,我們在演化中形成的天性,已經承受不了從遠方傳來的、成百上千倍的不幸。很多人會在信息的轟炸之後,選擇關閉自己的感官,變得麻木,這是一種心理保護機制,叫“同情疲勞”。 你需要保留同理心,不被“疲勞”所碾壓。畢竟,你的同理心,應該留給你最親近的、你身邊最需要幫助的人。如果你覺得自己看不了那麼多東西、處理不了那麼多信息,但又不想什麼都不做,那麼你可以做的事就是: 第一,每天給自己足夠的時間,嘗試著遠離手機;第二,即便上網瀏覽,也儘量固定只看幾個你信任的信息源,用不著沒日沒夜去“刷”。

3 學會基本判斷

互聯網世界往往是泥沙俱下,各種消息鋪天蓋地,真假難辨。與其“聽風就是雨”,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不如多花點時間,趁著難得的蟄居家中是春節假期,好好讀幾本書,給自己增加一點基本的自然科學常識、社會心理常識和邏輯常識。 這些知識不能直接幫你戰勝病毒,卻可以幫你在恐慌面前保持強大的判斷能力和自信能力。

4 保持與家人親友的聯絡

在今年春晚的朗誦節目中,白巖松說過,“隔離病毒,不能隔離愛”,眼前不管是與家人團員的,還是獨自過年的,請與親友家人保持聯絡,一聲平安問候,就能讓彼此都放心,也可以緩解彼此的焦慮。

5 轉移注意力,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 與其拼命的刷信息,還不如干點什麼。“刷信息”治不好病,更不防病,能防病的是洗手、帶口罩、少出門,還有良好的心理狀態。 所以轉移下注意力乾點別的,比如看電影,讀小說都可以,避免災難片、恐怖片,可以看一些愛情片,搞笑片,哪怕抗日神劇也行,至少可以增加必勝的信心。前段時間的美劇《致命女人》,《早間新聞》、《現代愛情》都很不錯,最近熱映的韓劇《愛的迫降》,臺劇《想見你》都可以看看,電影《囧媽》也免費在網絡放映了,幹嘛不看呢。 另外,在家也可以做一些簡單的運動,比如腰腹的核心訓練,瑜伽,拉伸訓練等,打開keep,隨便找一節,每天跟著做15分鐘也好。 聽音樂也是很好的放鬆方式,選擇一些輕音樂,或者找一些自己喜愛的演唱會實況,往往都能給自己力量。 如果這些都不想做,依舊沉浸在擔憂裡,那就看看我們還能做點什麼能幫到大家的事吧,比如去捐幾個口罩,捐一點錢,或者問候一下在武漢的親朋好友們,鼓勵一下他們。再比如,幫隔壁行動不便的獨居老人買點菜,送幾個口罩,冷靜下來想想看,其實我們能做的很多。

6 不傳謠,不信謠

謠言止於智者,我們無法決定每天撲頭蓋臉而來信息的真偽,但是至少我們可以判斷哪些讀起來讓人更加的緊張和焦慮,儘量不去把這樣的內容轉給其他人,畢竟這類帖子治不了病,救不了人,反倒讓更多的人焦慮。


貓頭音


宅到家裡面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煩惱,當然我也看到積極的一面,很多網友非常有創意,在家裡宅出新花樣,過得也不亦樂乎。比如有的人在家裡的魚缸前面釣魚。有人在家裡練習打羽毛球、打乒乓、打冰壺,各種各樣的創意。

宅在家裡,刷微博、上網看到關於疫情的消息和數字,自己內心波動比較大,感到恐慌和焦慮,該怎麼辦?

在目前這種情況下,如果想要解決焦慮,最根本的辦法是去除焦慮的因素。更早看到疫情轉折點,看到更多好消息來緩解我們的焦慮。但是這並不能憑個人意志馬上轉移,需要時間,也需要我們醫學科技的發展,需要全國人民共同努力。這種情況緩解壓力有兩個更好的辦法:

首先是信念,我們應該相信國家,相信黨,能夠領導全國戰勝這場疫情;第二,應該自己放鬆,有自己的興趣。在樂觀的角度上來看待我們待在家裡、宅在家裡這段時光。

怎樣才能保持一個樂觀的心態?

首先,我們一定要從官方的渠道去了解新聞,對於一些不知道來源造成恐慌的信息我們應該加以區別。

第二,我們應該給自己一個安全的空間。從我們的角度來說,叫安全屋。也就是說我們一天當中已經接受了很多關於疫情的信息之後,我們需要放鬆,建議大家不要再去看和疫情相關的東西,做做自己喜歡的事,看一本小說,放鬆一下,自然進入睡眠,保證一個良好的狀態。

在我們的承受力可承受的範圍之內,隨著壓力的增加,我們機體會運行更有效率,免疫反應更好。但是過大的壓力,無法緩解的長期的壓力,隨著時間延長,會造成免疫系統減弱,降低自身免疫力。面對肺炎感染的時候,我們就會缺少一條非常重要的屏障。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更應該要保證我們情緒的穩定,在病房當中我經常會跟患者說保持良好的情緒,有助於治療你的肺炎。

在家裡看書,之前一開始特別想看,但是宅時間太久了,我做事的動力和我做事的最早的原興趣都在一點點消磨,對於這種心態的變化,

我們第一步做的是調整自己的生活習慣,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一件事情上的時候,效率是不高的,反而你適當休息,留出一定時間給休息、給鍛鍊、給社交,然後你再去寫論文、看書的時候它的效果更好了。所以,在家期間我們依然要保持一個健康的生活規律。

在睡前看了大量一些信息,出現情緒的波動,引發我的失眠,我如何更好保持我情緒的調節?

人的睡眠其實是有規律的,我們一個晚上大概有三到四個睡眠的節律,一個節律大概是兩小時左右,所以當你過了你要睡覺的那個點,接下來可能有一個半小時到兩個小時你都睡不著。所以等到下一個節點你有睏意出現的時候,不要做其他事情,乖乖上床睡覺,這樣可以很快入睡。

如果通過這樣的方式沒有改變的話,到第二天白天儘量別睡,晚上你在平時差不多的時間入睡,就可以把一個紊亂的生活規律調整過來,

有沒有好的運動方式可以給我們推薦一下,比如在家裡實現小的運動的辦法?

比如說深呼吸。深呼吸得利用我們腹部的抬升、縮減,來讓我們的呼吸量增加。比如我們深吸一口氣之後,忍住三秒,然後把所有的氣都吐出來,這樣一個來回我們做五到十次,可以減緩、降低我們的焦慮的情緒,但是大家千萬不要做得過多。

還有一個小方法更好一些,是雙手交替的握拳和放鬆訓練,大家可以感受一下當握緊拳頭放鬆一刻感覺到血液重新流回我們手掌,我們能夠感到這樣交替之下肌肉緊張和放鬆之間的區別,能調節自己肌肉的緊張,這樣交替五到十次也有利於我們的放鬆。

面對疫情,身體是我們的本錢,所有人都需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一個健康的心靈,渡過難關。

我在家辦公,為什麼感覺比平時更累?

我相信沒有這疫情之前,有很多人吵著嚷著他說如果能在家辦公那有多幸福。當真正這一天來臨之後發現對時間管控不合適,感覺工作時間更長了,其實他失去原先工作的節奏,在這種壓力之下沒有把很好的健康規律的方式保存下來,這樣就模糊了工作和休息之間的界限,他就覺得工作時間更長了,另一方面也說明他在工作當中可能他的效率有所下降,所以同樣的工作需要花費更長的時間來完成了。

在焦慮的時候有一個原則,儘量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這樣可以減少我們焦慮的形成。

待了十多天,真的快抑鬱了。我該怎麼辦?

他現在最缺的是人際的交往,所幸,我們現在通訊比較發達。在這樣一個疫情面前,我們面對焦慮的時候,家人和朋友,這樣的人際交往給我們很大的支持。還有一點就是他對未來悲觀的預期,因為他對未來不確定性,如果他確定了,他可能就好了。像我到我們一線來工作,我出發之前我們單位領導就告訴我,你去工作兩週,結束之後出來隔離觀察兩週,所以我非常明確我在什麼時間會在哪裡。

希望大家宅在家裡,一方面為國家做貢獻,另外一方面發揮這段時間應有的價值,而不是隻把這段時間通過焦慮的方式渡過。



Mr大通隨心記


疫情給大家都帶來了不同的影響,面對疫情不僅要從身體的約束進行,還要時刻關注心理狀態。

特別是確診、疑似、隔離人群以及一線醫護人員。他們不僅要面對來自別人的壓力,還要面對自己無時無刻的突發狀態,要同時保持身體和心理健康。這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一種挑戰。

很多時候,我們的心理狀態會決定自己對待某件事的態度,也可能影響其結果。

要讓不同的人在這場戰役中都能保持一個好的心理狀態,我們應該把不同的人分級干預,不同的人心理壓力和層級也是不同的。

一級人群 正在住院的重症患者

主要表現: 麻木、否認、憤怒、恐懼、焦慮、抑鬱、失望、抱怨、孤獨、失眠、攻擊等

干預方式:

> 進行傷害相關(自殺、傷人)的風險評估

> 支持傾聽,安撫情緒

> 提供疾病相關知識和治療信息,鼓勵配合治療

> 關注情緒狀態,必要時進行精神科會診

此類人群可以諮詢精神科醫生、心理健康工作人員

二級人群 一線醫務人員和疾控人員

主要表現: 耗竭,擔憂、焦慮、抑鬱、悲傷、委屈、無助、壓抑、自責、過度亢奮、失眠,拒絕合理的休息,不能很好地保證自己的健康等

干預方式

> 教授減壓技術,幫助疏解不良情緒

> 提醒勞逸結合,保證飲食、睡眠和休息

> 鼓勵尋求社會支持,多與家人、朋友、同事交流和傾訴

> 建議發現情緒狀態異常要尋求專業幫助

此類人群可求助精神科醫生、臨床心理工作人員

三級人群

主要表現: 恐慌、不安、孤獨、無助、壓抑、抑鬱、悲觀、憤怒、緊張,被他人疏遠躲避的壓力 委屈、羞恥感、躲避、僥倖心理等

干預方式

> 提供有關疾病和相關服務的信息,教授科學防範技能

> 鼓勵健康生活方式(多鍛鍊,注意飲食和休息)

> 開展健康宣教,減輕恐懼、壓抑等不良情緒

> 建議尋求社會支持,藉助熱線、在線諮詢平臺等幫助自己舒緩情緒

此類人群可求助精神科醫生、心理健康工作人員、社區醫生、熱線、線上諮詢平臺

四級人群

主要表現: 恐慌、不敢出門、盲目消毒、失望、恐懼、易怒等

干預方式

> 開展健康宣教,提供有關疾病防護的科學知識

> 引導積極應對,鼓勵適應性行為

> 教授識別不良情緒和自我調適方法

> 消除恐懼,不歧視患者、疑似病例

此類人群可求助心理援助熱線、心理健康工作人員、社會組織、媒體、線上諮詢平臺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