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種桑養蠶 鼓起錢袋

種桑養蠶 鼓起錢袋

保山市隆陽區蠶桑產業蓬勃發展

這幾天,桑農楊餘左每天在桑園裡忙著給桑樹修枝剪杈。雖然天氣寒冷,老楊心裡卻很熱乎:“咱山裡人能靠這行當脫貧致富,一想就來勁兒!”

保山市隆陽區已有2000多年的種桑養蠶歷史,“永昌絲”曾一度聞名海內外。多年來,這裡的百姓世代以養蠶為生。

一直以來,家住隆陽區瓦馬鄉秧草村的楊餘左都以種植包穀等傳統農作物為主,一年到頭日子過得緊巴巴的。

改變始於2017年底。東西部扶貧協作開啟,隆陽區緊緊抓住“東桑西移”發展機遇,依託獨特的氣候、土地和勞動力資源等優勢,再次讓蠶桑產業煥發出勃勃生機。

養蠶技術不難、成本不高、利潤可觀,楊餘左看到了機遇,他決定發展桑蠶養殖。2018年,楊餘左將自家的36畝山地種上了桑樹。“只要按技術規範操作,就一定能養好蠶,收入也很可觀。”他琢磨著。

養蠶第一年就讓楊餘左嚐到了甜頭。“我家養了12張蠶,一共收入20853元,養蠶的收入比過去種包穀高出了好幾倍呢!”

“我們村的農戶種桑養蠶的積極性很高,蠶桑已成為村民精準脫貧的一個重要產業。”隆陽區瓦馬鄉秧草村黨支部書記楊學和介紹,目前全村桑樹種植面積達1278畝,去年全村共養蠶300多張,收入將近60萬元。

早在2001年,隆陽區就引進了雲南保山利根絲綢有限公司,積極為桑農做好產前、產中、產後服務,並實行保底價收購,徹底打消了農戶的顧慮。

隆陽區採取“政府+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發展蠶桑產業,開展“造血”幫扶,確保貧困戶“扶得起,穩得住,不返貧”。

何樹明是隆陽區瓦房鄉水溝窪村大磨房小組村民,因缺技術,家裡有兩個孩子上學,一家人日子過得緊巴巴,2014年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從提供桑苗、蠶種、簇具,補貼蠶房,乃至技術員的培訓指導,政府和企業都手把手給予扶持。”從2016年開始發展蠶桑產業的何樹明的錢袋越來越鼓。“今年養了12張蠶,加上小蠶育苗150張的收入,今年單蠶桑這一塊就有4萬元進賬。”

如今,何樹明一家靠勤勞致富建起了200多平方米的新房,摘去了“貧困帽”,邁向小康。

截至目前,隆陽區累計發展桑園6.5萬畝,其中投產桑園3.4萬畝,涉及15個鄉鎮(街道)、105個村委會,其中貧困村42個;種桑養蠶戶7140戶,其中貧困戶3213戶,戶均桑園9.1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