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8 河北故事|鹽山飛來比翼鳥,鄉村學校獻青春

河南小夥常宏和吉林姑娘馬晶,一心想將自己所學奉獻給農村學校。大學畢業後,二人先後成為鹽山縣千童中學的特崗教師。這對千里之外“飛來”的“比翼鳥”用心呵護著鹽山學子,一心撲在基層教育事業上,用青春和汗水譜寫著鄉村特崗教師最美的詩篇。


志向

願為農村教育獻青春

河北故事|鹽山飛來比翼鳥,鄉村學校獻青春

常宏馬晶幸福的小家庭。

2005年,19歲的常宏告別家鄉河南省靈寶市,考入吉林師範大學美術系。那一年,他與來自吉林省榆樹市的馬晶成了同班同學。

“我是農村走出來的大學生,深知農村教育的薄弱和匱乏,學成後就想紮根農村學校。”常宏說,他讀初中時,幾位恩師對他有求必應、有問必答,深深地感動了他,也在他的心裡點燃了教師夢的火種。

馬晶說,大學四年,常宏多次談到自己的人生規劃,說自己想投身鄉村教育。常宏的質樸、擔當打動了她,不知不覺中,二人擦出了愛情的火花。“正是在常宏的感染、帶動下,我也產生了投身鄉村教育的想法。”馬晶說。

2009年,常宏馬晶大學畢業了,在網上看到河北招錄特崗教師的消息,當即報考。在填報志願時,常宏填報了滄州市鹽山縣,這個在大山裡長大的小夥兒,誤以為鹽山是山區。而害怕走山路的馬晶則報名去了承德。結果,兩個人一個到了平原,一個去了山區。

浪漫

通過網絡“共進晚餐”

河北故事|鹽山飛來比翼鳥,鄉村學校獻青春

馬晶在給學生上課。

走出大學校門的常宏,一路顛簸,經過一天一夜的舟車勞頓,來到了鹽山縣千童中學,成了這裡最年輕的“80後”特崗教師。

千童中學距鹽山縣城30多公里,屬鹽山的最南端,與山東省隔河相望。當地的老師大部分在縣城安了家,由於學校地處偏遠,每年都有人想方設法調到距縣城較近的鄉鎮或縣城的學校去。而常宏這位外地大學生,卻“反其道而行之”,從千里之外來到了鹽山最偏遠的鄉村學校。

常宏一到學校,就成為初三年級的數學老師。50多位學生好奇地眨著眼睛,打量著這個外來的老師。

“老師,河南遠嗎?你會想家嗎?”一位同學打破了沉默。

“河南啊,距我們這裡有一千多公里。老師和你們在一起,不會想家。”

“那晚上呢?”

“晚上……”常宏沉默了。

人生地不熟,水土不服,不懂鹽山方言……常宏努力地適應這裡的環境,白天工作忙碌感覺充實,到了夜晚和節假日真的會特別想家。

常宏笑著回憶,起初那段日子還真是挺苦的。老師們吃水要從壓水井裡壓,壓出來的水過濾完了才能喝;宿舍冬季不供暖,人躺在被窩裡還直哆嗦;出行沒有交通工具,幾個老師共用一輛舊自行車。至於吃飯,老師們要提前趕集買好饅頭,第二天熥著吃。每斤2元以上的菜堅決不買,一盤蒜薹炒雞蛋、幾片香腸就是“豪餐”。生活苦,想家苦,有的特崗教師受不了,便離開了學校。他的父母也多次勸他換工作,但他從未動搖。

和這些苦相比,相思之苦更難捱。常宏說,有一次,在承德教書的馬晶發燒了,半夜三更去輸液。他乾著急,幫不上任何忙,只能打電話安慰,感覺特別心酸、無助。手機套餐的短信條數、通話時長總是不夠,他們不得不長話短說、揀要緊的說。

“後來,網絡慢慢普及,我們可以每天‘見面’了。”馬晶笑著說,那時他們倆晚上忙完工作後,會把飯菜端到電腦前,通過視頻“共進晚餐”,聊聊各自的新鮮事。她有時被常宏講的笑話逗得哈哈大笑,有時又因思念和煩惱掉下眼淚。隔著電腦屏幕,他們互相鼓勵,分享特崗教師的苦與樂。

幸福

比翼雙飛,安家鹽山

河北故事|鹽山飛來比翼鳥,鄉村學校獻青春

常宏與馬晶一起探討教學方案。

2012年的一天,馬晶給常宏發來一條短信:“我要去鹽山,和你勝利會師!”特崗教師的三年服務期滿,馬晶又報考了鹽山的特崗教師,並如願來到千童中學擔任語文老師。


2013年,常宏和馬晶在師生們的祝福中組建了幸福的小家。

“學校專門為我們騰出一間宿舍做婚房,熱情的同事還送來兩床被褥。我們在鹽山相聚,就像回了家。”馬晶動情地說。

婚後,小兩口的日子過得雖然清苦,但也不乏甜蜜。他們也從不和別人攀比物質生活,一門心思鑽研教學,全身心地撲在教學上。

“我們不能常回老家,感覺最虧欠的就是雙方父母。”常宏馬晶夫婦說,他們的父母一方在河南、一方在吉林,兩人每年只能回兩次家。每次打電話,最怕聽到父母病了的消息,那種乾著急使不上勁兒的感覺特別難受。

2014年,常宏和馬晶有了一個可愛的兒子。通過幾年努力,他們如今在鹽山買了房,計劃把老人接過來一起生活,既方便照顧老人,又能安心工作。

他們昔日的大學同學,有的開美術培訓機構成為富翁,有的成了名畫家,有的在一線城市作室內設計掙了大錢……但常宏和馬晶這對特崗教師“比翼鳥”卻安貧樂道,享受著做園丁的幸福。

大愛

留守兒童的“臨時父母”

河北故事|鹽山飛來比翼鳥,鄉村學校獻青春

常宏在輔導學生。

在千童中學,有很多學生屬留守兒童,平日裡缺少父母關愛。三年前,一位名叫王勇的學生在騎自行車時摔傷了胳膊,卻不肯說。王勇的同桌悄悄告訴給常宏。當時,常宏二話沒說,趕緊蹬自行車帶王勇去衛生室處理傷口。“常老師送我就醫的那天,我感覺像是爸爸在我身邊。”後來,王勇在一篇作文中這樣寫道。


學生趙兵(化名)父母離異,產生厭學情緒,還吸菸、打架。怎麼辦?常宏就讓他當生活委員,還加班加點給他輔導功課。馬晶做好飯也請他來吃,和他談心。在常宏和馬晶的感化下,總愛逃學的趙兵慢慢不缺課了,開始踏實學習,還主動參加學校的各種活動,學校老師都說他像變了個人。

在課餘時間,常宏和馬晶還常和學生聊大學生活,帶學生在照片中“暢遊”清華、北大等學府和各地名勝,鼓勵學生逐夢高校,放寬眼界。就這樣,多年下來,一屆屆的學生都與他們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

2015年春季的一天,他們一歲的兒子高燒不退,夫婦倆就抱著孩子在路邊等車去滄州看病。正當他們焦急地張望時,一輛麵包車停在他們面前:“常老師,您去哪兒?”原來司機是常宏的學生黃浩,已經畢業多年。瞭解情況後,黃浩開車載著他們一家三口直奔滄州市的醫院……面對常宏的感謝之詞,黃浩笑著說:“老師,您當年也是這麼幫我們、疼我們的。”

從2009年到2018年,常宏作為特崗教師紮根偏遠鄉村學校10個年頭,因工作突出,於今年年初被調入鹽山縣教育局工作,馬晶則繼續堅守在教育第一線。

“我們紮根鹽山,已深愛上這片土地。我們就是鹽山人!”常宏馬晶夫婦說,成為特崗教師,他們此生無悔。

(燕趙都市報記者 代晴 通訊員 劉國政 王武超 文/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