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 那些年後跳槽的人,都怎麼樣了?

有人問:“準備裸辭,我應該注意些什麼?”

我認真回答:“只需要注意一點,不要裸辭。”

這位小夥伴猶豫了,從他的神情中,我看出他已經辭職了。

為什麼兔子不建議裸辭?來,今天“給你們講講裸辭那些事。”

其實當年初入職場的我,可謂非常天(智)真(障)。

我畢業後誤打誤撞進入了一家創業公司。可公司創業的路越來越難。但我卻給自己定下一套了令人“智熄”的職業道德標準:

公司困難,員工就要共進退;在職就要全心全意工作,找工作應辭職後再找。

所謂,要想跟公司一起掙大錢,前期就要陪公司一起吃苦。可理想很豐滿,現實猛抽理想耳光。等我真正辭職後,突然發現:

找工作怎麼這麼難呢?

平時沒找工作時,還時不時有企業來電話,怎麼現在一門心思專心找工作,反而沒有人搭理呢?

這不科學!

不,其實它是存在一定規律的!

1/習以為常的招聘歧視


在職時你不找機會,總有機會來找你;

離職後你專心找機會,機會卻耍大牌玩消失。

這科學嗎?

其實這背後還真是有科學道理的。

加利福利亞大學安德森管理學院做過一次實驗:

他們共請來50位企業招聘專家,要求他們模擬為公司招聘一位市場經理的流程,根據候選人的簡歷為他們打分。

提供給招聘專家們的候選人間歷幾乎完全一致,僅有的區別是一半招聘官拿到的簡歷,求職人目前在職;而另一半招聘官拿到的簡歷是求職人目前賦閒在家,上一份工作是一個月前結束的。

結果發現,儘管簡歷相同,在職求職者獲得的評分要顯著高於失業求職者。

通過上述調研,對失業和裸辭的歧視,我們能夠預見到,但調研結果依然讓人意外:我們通常認為只有長期失業才會招致招聘企業的歧視,但實際上這種歧視是離職瞬間立即生效的。

這公平嗎?不公平。但這就是現實。

招聘界一直有被動型人才這個說法:

相比四處求職投簡歷的主動型候選人;招聘官會更青睞那些被企業供著藏著,企業間競相爭奪,但求職者跳槽意願並不強烈的被動型人才。

形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

  • 核心人才,被公司好好伺候著,其跳槽意願處於無所謂的狀態;

  • 主動跳槽,招聘官會擔心是否有隱情,或是不夠穩定。

被動型人才被熱捧,這可以說是現下社會一個重要現象。因為:

求職是低頻需求,而社交是高頻需求。

著急找工作,才會去招聘網站更新簡歷。

不著急找工作的核心人才,雖然他們沒有更新簡歷的需求;但他們有社交需求,願意將自身最新情況告知自己的社交圈(朋友、合作伙伴、客戶以及供應商)。

所以大多數情況下,招聘官會通過社交途徑去尋找這一人群。

微信剛出爐“附近的人”功能時,常常會獵頭跑到目標公司的樓下,企圖從“附近的人”中挖出自己想要的候選人。

而裸辭,作為主動型候選人中的戰鬥機,反而會引發招聘官的一些擔心:

  • 能力不足:被動裸辭(失業);

  • 能力不足:離開工作崗位一段時間,是否能重新適應工作;

  • 意願不足:對工作態度太隨意,或許你的夢想是“不工作”。

  • 團隊精神不夠:性格缺陷,壓力大就會選擇逃避;溝通能力不佳,人際關係處理不好。

這些揣測,很恐怖。從本質上來講,招聘管在面試時只在意三個問題:

1. 你能做這份工作嗎?(能力)

2. 你熱愛這份工作嗎?(意願)

3. 我們能容忍和你一起工作嗎?(團隊精神)

若招聘官對於這三點都有了負面看法,你說裸辭求職能順利嗎?

平胸而論,招聘官對於裸辭認的這些揣測,並沒有十足的根據。但很多企業,正是因為這些揣測,產生疑慮,最終選擇放棄裸辭的職場人。

當然,很多裸辭的職場人也百思不得其解:

為什麼我能力足夠,企業卻不肯要我?

職場並不總是公平合理的,大多數時候,招聘官要招的從來不是最佳人選,而是最穩最不會犯錯的人選

那些年後跳槽的人,都怎麼樣了?

2/談薪資更加艱鉅


跳槽的薪資漲幅,一般來說在20%-30%。

新東家為了吸引你加入團隊,薪資上會付出一定溢價。因為,若待遇談不攏,候選人大可拒絕,繼續幹現在的工作。

此時,雙方的談判是大多是勢均力敵的。某種意義上說求才的企業,對人才的渴望,也許會超過候選人對20%薪資漲幅的渴望。

但是如果裸辭,薪資談判的均勢就被打破了

沒工作,就沒有討價還價的基礎。很多企業,尤其是能省一點是一點的私企,開出的價格,甚至會比前一份工作薪資更低,賭你沒有太好的選擇。

我瞭解到的很多小夥伴裸辭,一部分原因就是薪資低得扯淡,結果裸辭再找工作,並沒有解決自己的問題,依然很難把薪資提高到自己的預期水準。

那怎麼辦呢?唯一的方法就是多拿幾個offer。企業給薪水的時候,就有其他offer作為基礎作對比。

但這方法的操作難度也很高,勞動法要求員工提出離職,應該提前一個月通知企業;這一個月,也給了在職員工足夠的時間篩選offer。

對於沒工作的職場人,拿到offer往往是需要立即上班的,幾乎沒有足夠的緩衝時間。

所以為什麼不能騎驢找馬呢?

你是和錢過不去嗎?

那些年後跳槽的人,都怎麼樣了?

3/壓力山大


企業不願意招聘裸辭的職場人,即使願意,開出的薪水往往也不能讓職場人滿意。

這兩點往往會導致最為嚴重的第三個弊端:

沉重的心理負擔,以及壓力導致的自我懷疑。

簡歷一封封投遞出去,毫無音訊,這種感受是很糟糕的。

壓力之下,求職者難免會產生自我懷疑。

到底是市場不好,還是我的能力不行,沒有價值。

很多裸辭或者急於跳槽的求職者往往會好奇:

  • 為什麼我投遞了簡歷,企業沒瀏覽?

  • 為什麼瀏覽過,卻沒聯繫我面試?

  • 為什麼多次瀏覽我簡歷,卻沒後續?

  • 為什麼面試聊得來,offer卻沒有?

其實,我們要做的是不要關注這些價值不高的細節。每家公司情況不同,給了offer才作數。

但我也理解,裸辭求職的心態,和單相思很像,容易鑽牛角尖:他到底要不要我啊?給不給offer?是不是看上其他人了?

這種心態來源於壓力:我已經沒有工作了,今天背水一戰,一定要拿下這份offer。

人們往往說,壓力可以轉變為動力。

的確如此,但在大多數面試中,背水一戰的壓力往往無法成為動力,反而會讓求職者為了offer一味取悅面試官,而畏首畏尾,禁錮自己的活力和個性。

如果還有房租、房貸、女友催結婚這種生活壓力,人很容易崩潰。

我還記得當年的自己。

投出去的簡歷,九成石沉大海,一成良心僱主寫了拒信,難得有面試通知,面試完就沒有然後了。

當時的感受是:我被這個世界拋棄了。

我一度立誓:不給迴音的企業,以後就不用他們產品了。後來發現不行,打擊面太廣,精準打擊了自己的生活需求。

當我最終拿到幾份Offer的時候,積壓很久的壓力爆發了,我給男友打了個電話:

找到工作了,我不是沒人要,我要證明那些放棄我的企業都錯了。

搞得像瓊瑤劇一樣。

那些年後跳槽的人,都怎麼樣了?

4/一顆紅心,兩手準備


作為一個裸辭親歷者,在隨後的長期與HR的交流中,我瞭解到很多之前不知道的事情。

比如,後來,我終於在眼淚中明白,有些企業掛著JD只是為了收簡歷,而不是有招聘需求。

我也藉助自己的經驗給大家幾點建議:

1.未雨綢繆,定期反思職場規劃

有些小夥伴也會問:如果不裸辭,換工作感覺不方便。

想找到一家各方面都更適合自己的企業;同時,又要避免剛出虎穴又入狼窩,明珠暗投。

這事的確不容易。

事實上,對於擁有8年以上經驗的職場人來說,從有想法跳槽投遞簡歷開始,到最後經過輪輪面試找到合適的企業,往往需要6個月甚至更久的時間。

很多時候企業和個人的問題,不是一瞬間爆發的,而是長期日積月累的結果。

而大多數人是等到問題嚴重到無法忍受,才考慮離開。

這怎麼可以?

我們應該定期(建議每半年)重新思考自己的職業規劃:我要什麼?我能付出什麼?我和公司的目標是否還一致?

一旦發現問題,想一想,這個問題是我的?還是企業的?它會影響我的職業規劃嗎?我能在企業內部解決掉嗎?如果不能,我是不是該看看外部的機會?

工作一忙,職場人很容易陷入在細節的工作裡,而忘記了自己整體的職業目標是什麼。

自己的職業規劃,必須自己設計實施。你不去設計,公司/老闆就會替你設計。別人的設計方案你未必喜歡。

定期回顧反思,非常必要。

2.抬頭看路,保持市場敏感度

很多情況下,大家都是有需要時再去投遞簡歷,但這是一個錯誤的邏輯理念。

有時,投簡歷和找不找工作沒有關係,與拿不拿Offer也沒有關係。重要的是保持市場敏感度。

通過不斷地面試,可幫助我們瞭解:

o 市場最新趨勢;

o 薪資行情;

o 外部企業對崗位的要求;

尤其是那些在一家公司7-8年,從沒想過往外看的職場人,一年出去看1-2次機會,才能保持著對市場的敏感度,瞭解市場動態。

這樣,到我們真的不得不走時,或者被逼出局時,不至於因為對市場毫無瞭解,手足無措,影響自身的職業發展。

那些年後跳槽的人,都怎麼樣了?

我們為企業工作,當然要付出努力,對得起企業付給我們的薪資。

同時,我們也需要意識到:Life is all about change。職場也是如此。

可能有一天,我們的職業發展目標和公司/老闆的目標不再一致,不要等到那個時候再抱怨再想辦法應對。

職場人應當居安思危,始終抱著一顆紅心,兩手準備;一手做好現有工作,一手瞭解市場動態。

希望每個職場人都能放下裸辭的衝動,收穫更好的職業生涯。

不過,在眾多跳槽的人也有不少抱著“以跳槽換高薪”的想法。其實,這種是不可取的,頻繁跳槽反而會引起招聘官的警惕。當你自身能力達到一定高度時,薪資是會與其相匹配的。

那麼,高薪=能力,求職者應如何提升能力?

對於競價行業來說,很多SEMer都會對競價產生一種無所事事,或工作多年都沒有能力提升,所以,為什麼不適當思考下:是不是我遇到了瓶頸呢?

競價中,最重要的是站在一定高度上去看待賬戶,而不是死命磕細節;而這就需要我們對競價思維的培養。

那我想《趙陽競價培訓》是一個好去處。對於初入職場的你,陽哥會帶你係統化學習競價知識,瞭解競價系統;對於已工作多年,卻毫未提升的你,陽哥的培訓知識會幫你顛覆以往思維,並懂得從一定高度去看待細節,具備一定的營銷思維。

重要的是,陽哥的課程會根據學員自身能力並結合市場發展進行制定,而不是自顧自地進行制定、講解內容,讓課程真正為學員所用,為學員所需!

下圖是課程培訓表。從大綱上,可看出內容很是詳細且系統,且在講解的過程會結合大量實操、案例幫助新手理解。

那些年後跳槽的人,都怎麼樣了?

比如,我們的客服以前都是新手,半路初家轉行到競價。你說我們客服的競價水平高不高?上能搞定老闆,下能為你們解惑答疑。

至於,新手到底要不要入行競價?老鳥到底要不要提升競價思維?報名培訓到底我能獲得什麼好處?私聊小編,我會用我的以往經驗與親身經歷告訴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