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7 專注“電路”,不走尋常路

    2003年有著博士後經歷的曹路進入華東電網有限公司華東電力調度通信中心運方處任職。父母都是東南大學電氣系教師的曹路,從小與“電”結下了不解之緣。“從我的內心來說,能夠從事電力相關的工作很激動,因為這既可以發揮我所學的知識,也是我讓父母高興,對他們盡孝心的一種方式。”尤其是在母親曾經實習過的華東電網工作,讓曹路對這份職業有了更強的信念:要為電力事業做出自己的貢獻。十多年以來,隨著電網的快速發展,曹路也逐漸成長為一名大電網調度領域的專家,但他始終奮鬥在電網調度生產運行的第一線,為上海、為華東區域的萬家燈火默默奉獻。2018年,曹路更是獲得了上海市五一勞動獎章。

    促成特高壓工程運行新模式

    2013年,對於曹路的職業生涯來說也是一件大事:華東境內第一條特高壓交流工程———淮滬特高壓工程建成,這是華東調控分中心首次在國家電網公司的指導下,與中國電科院合作開展特高壓工程的工作。雖然此前中國電科院已啟動過首條特高壓線,但是對於華東分中心來說,這樣的工程尚屬首次。“工期短,任務急,而且工程啟動階段又是迎峰度夏期間,我也面臨挺大的壓力。”當時,擺在曹路面前最安全省力的做法是沿用已有的模式和經驗,但是對曹路來說,他想做的遠不止於此。

    為此,曹路與團隊成員根據華東電網設備啟動調試的經驗,經過反覆權衡、虛心求教,提出以調度為主導,並行調試的啟動方式,即四個站點同時啟動,由調度中心統一協調。在這一模式下,從啟動開始,工程的所有設備都作為調度設備納入管理,任何操作都需要得到調度許可。“原來的模式是試驗單位作為主導,而這樣的模式下是由調度中心和試驗單位一起最後發令,按照調度的模式能最大限度保障安全。”曹路知道,雖然從表面上看起來,這樣的模式讓操作複雜度增加了,但通過調度員的總體把控,卻能從最大程度上把好調試過程的安全關,這才是他最關心的。

    但是,提出的新並行模式勢必要改變原有串行模式下的工作習慣,對啟動組織、調試方案、現場發令等各方面都是一個挑戰。為此,曹路和團隊成員們需要有足夠的努力和韌性說服各方。他以華東電網典型啟動調度方案作為藍本,與中國電科院多次研究討論,編制了淮滬特高壓啟動調試期間調度工作方案,試驗調度操作方式的說明,現場工作模式說明等材料,形成多個站點可以同時調試的工作計劃,實現啟動調試過程安全與效率的平衡,也滿足了中國電科院現場調試的需要。通過在各級層面開展協調溝通,得到了業主、試驗單位和運行單位的理解和支持,形成了最終“一站現場調度+分站聯絡協調”的現場啟動調度模式,保障了啟動調度工作的順利開展。經過充分溝通協商,國家電網公司最終採取了華東分中心建議的現場啟動新模式。

    如今,曹路和團隊提出的啟動模式也得到了認可和高度評價,特別是在部分變電站出現設備問題後,統一指揮模式發揮了重大作用。這一模式不僅作為華東電網的寶貴經驗沿用至今,也傳播、應用到了其它特高壓交流工程。

    一手牽四方破解困局

    2013年8月19日,淮滬特高壓工程啟動調試工作正式拉開序幕,經過近一個月的艱苦奮戰,38項啟動調試工作全部按時完成。在此期間,作為現場調度聯絡員的曹路一直堅守在淮南站啟動現場,與各單位等充分溝通、磨合,每天的工作時長超過15個小時。對於始終堅守在工作一線的曹路來說,出差在外的時間實在不少,“我今年四月份只有8天是在單位上班的。”曹路告訴記者,雖然自己從事的工作主要是從宏觀角度對於電網運行做一些審核工作,但是跑現場第一線始終不能放下。“從我入職到現在,我們的電網同國家的社會經濟一道,經歷了一個飛躍發展的時期,調度的設備也翻了兩番以上,尤其是2013年淮滬特高壓工程前後,是我特別忙碌的一段時間,那段時間出差就是家常便飯。”

    淮滬特高壓工程順利投產後,新的問題接踵而至。作為特高壓送端的安徽平圩電廠,將按計劃在2015年投產兩臺百萬千瓦級機組,成為首個直接升壓接入交流特高壓的電廠。但受到電網過渡期的約束,機組無法滿功率出力,電廠將會因此蒙受不小的損失。面對如此困局,曹路又一次把這副重擔扛在了自己肩頭。

    跑中國電科院、下電廠、去安徽調度,他將四方拉到一起來商討臨時送電方案,最終想出了主意:電廠現有的兩臺60萬千瓦機組,由經特高壓送出方式臨時恢復到500千伏網架,為百萬千瓦機組騰出空間,這樣就能保證百萬千瓦機組的調試和送出。但是,運行方式的調整對調度安全運行是牽一髮動全身的事情,過渡期間的控制系統策略、電壓曲線、運行規定等需要重新計算編制。面對這些“多出來”的工作,曹路和工作團隊一起加班加點,趕在首臺機組投產前順利地完成了,既保證了電廠的利益,也為特高壓工程增加了輸送電量,提升了工程效益。

    與颱風一起“上下班”

    在調度日常工作中,作為電網事故異常處置負責人之一,曹路一直靠前指揮,帶領調度團隊及時化解了一次次突發事故異常對電網運行的影響。如果說在工程項目中,現場是他的第一線,那麼在與暴雪、颱風等極端天氣的“鬥爭”中,調度臺就是曹路所堅守的第一線。

    2017年7月底,“納沙”和“海棠”雙颱風襲擊華東地區,帶來大風和暴雨。儘管調控分中心事先已經按照預案做好了充分的應對準備,但曹路還是不放心。原本,颱風過境那幾天不是他值班,但他堅持在電網有危險的時候自己必須衝在一線。他和同事調了班,整理了一旅行包的衣物,放棄了週末,從7月28日開始就住進了分部大樓,忙著跟蹤颱風動向,核查調度各專業準備工作到位情況,及時彙報並申請國調中心支援。直到7月31日颱風警報解除,曹路才踏實下來,三天裡第一次離開了大樓。

    颱風過去後,曹路的工作還沒有停止,他開始思考更好地應對臺風的工作方法,並很快梳理出了一套新的調度抗臺工作模板。新模板改變了以往抗臺方案中只對調度專業提出要求的做法,從華東調控分中心整體工作出發,將計劃、運方、自動化等各個相關專業都囊括進來,各專業各負其責並協同作戰,這樣可以大大提高抗臺工作的效率和周密性,也使得華東電網的抗臺工作更加規範化。

    “颱風天氣相對來說有相對準確的預測,我們也能及時做好應急預案,但是,很多極端天氣卻更加突然。”今年1月24日夜裡開始,華東地區遭遇大範圍的寒潮,江浙滬皖等多地經歷了暴雪天氣,多回輸電線路因惡劣天氣導致故障受損,供電形勢異常緊張。“暴雪對於線路的影響是很難預估的,而且氣溫驟降,用電負荷會急速增長,這與颱風來襲時用電減少正好相反,對我們電網保供電是一個更大挑戰。”一連四天,曹路都堅守在調度的第一線,為調度員提供技術支持,協調華東各省市之間相互支援。每天晚上,曹路都要等到9點的用電高峰期過後才放心離開。這樣的情況在曹路的職業生涯中有過很多次,對他來說,這不過是很平常的一件小事,因為在他的心裡裝著一個大大的電網,盤算著很多還沒有人想、沒有人做過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