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1 規模宏大的金陵底下,到底有沒有地宮?

金滅遼後,建都上京(今黑龍江阿城縣)。海陵王完顏亮篡權後則定都北京,一直到金宣帝完顏珣南遷汴京,歷時60多年。

自從遷都北京後,金人的皇陵全部建到了大房山地區,當時的建築規模十分宏大,而位於大房山支脈雲峰山下的金陵,也成為了北京歷史上第一個皇陵群。但由於明末時期的故意搗毀,金陵竟從地表上消失了,直到幾百年後,人們才發現了完顏阿骨打的陵墓地宮。

規模宏大的金陵底下,到底有沒有地宮?

金陵遺址

海陵王在北京建立中都後,為了達到長久佔據的目的,便將原在黑龍江阿城的祖陵遷到了北京,地址在距北京城西南40多公里的大房山。

這是一個經過金代海陵王、世宗、章宗、衛紹王、宣宗五代,歷經60年營建形成的一處規模宏大的皇家陵寢,整個陵區面積為60平方公里。海陵王對這塊祖宗陵寢十分重視,建設期間曾4次前來視察,最後一次竟然駐紮半月之久。

貞元四年,海陵王將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等12帝的靈柩從上京遷葬於此,以後海陵王至章宗均葬此處,共計有17座皇陵,綿延百餘里。據文獻記載,雲峰山的主峰稱為“皇陵尖”,順著皇陵尖往下就是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的睿陵。由於金人有深葬的習俗,所以800多年來,金陵的確切位置以及規模一直是個謎。

直到北京文物研究所於1986年派出一支考古隊深入大房山後,才測定出了金陵的具體位置,甚至還偶然發現了完顏阿骨打的睿陵。在一個山谷的入口處,有一道用青條石堆砌的石橋,石橋下是幽深的涵洞。穿過石橋就是神道,沿神道前行,就是金陵大殿基址。這處石橋位於神道南端,西側與排水暗溝相接,這是金陵的排水通道,主要起防洪作用。穿過石橋後,兩處鵲臺遺址在石橋與神道間。(不過為了更好地保護文物,如今的金陵神道已經被重新埋藏地下了。)

沿著神道前行,就到了大殿的基址,在用木板搭建的道路上前行百餘米,仰頭可見一座巨大的“蒙古包”,裡面就是完顏可骨打陵寢的地宮。陵墓由坤後陵、皇帝陵和諸王墓葬三部分組成,史書記載這裡共埋葬著五代金國皇帝,當年陵區的面積比明金陵遺址十三陵陵區的面積還要大。

地宮前左方五六米的地方立有一塊高約2米的龍首漢白玉石碑,上面鐫刻著“金睿宗文武簡肅皇帝之陵”的字樣,字體硃砂貼金,剛勁有力地宮是一處在山體中開鑿的石質地宮,長約13米,寬約9米,北高約5米,南高約3米,大致呈長方體。

在主陵區內距現存清代大寶頂遺蹟前約15米處,有一巨型石坑,定名為“祭祀坑”這個祭祀坑非常奇怪,裡面堆放了200多塊大石頭,每塊重達一噸,似乎是為了掩藏什麼。考古人員搬開這些石頭後,果然發現了一處石槨墓。經過一年多的發掘,從墓中出土了四具石槨,其中雕龍紋、鳳紋的漢白玉石槨為國內首次發現。

四具石槨中,正中偏北的為完顏阿骨打的漢白玉雕龍石質殘槨,石槨蓋板剔刻有團龍紋,正面剔刻團龍流水紋,槨底殘留著墨地朱紋金線勾雙龍戲珠紋。這具石槨的旁邊是一具保存完好的漢白玉雕風紋石槨,石槨內有一具木棺,內有散落的人骨,以及隨葬的金絲風冠和雕風鳥紋玉飾件。

在這兩具東西放置的石槨旁邊,有兩具南北排列的“素槨”,它們的外觀沒有任何紋飾。可以猜測這兩具素槨是陪葬的妃子,但到底是誰則是一個謎。此外,靠近外側的素槨內沒有屍骨,而是骨灰,專家認為是火葬,為何僅有一具火葬,這又是一個謎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