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作家三毛为什么选择自杀?

一平姑姑


说起三毛,我首先想到的是张乐平漫画里的三毛,其次才是台湾的三毛。不是对台湾的三毛不敬重,而是先来后到。

台湾的三毛原名陈懋平,因“懋”字难写,她改叫陈平。后来在撒哈拉沙漠给《联合报》副刊写文章时,她才开始用“三毛”这个笔名。不是巧合,而是她借用了张乐平笔下人物的名字。1989年,三毛来大陆访问。她特地跟张乐平见面,向他道谢。

三毛跟李敖一样,都出生在大陆,随父母去台湾。李敖去的时候已经读初中了,而三毛还没上学。她对大陆的记忆实在有限。但她的著作在大陆却受到追捧,她的大陆粉丝更是不计其数。当然,那时不叫粉丝,而叫三毛迷。叫“三毛迷”其实倒挺准确,因为这些读者真就被三毛迷倒了。其实,三毛长得并不漂亮。这说明那时的大陆还真不靠脸吃饭。

题主问三毛为何选择自杀。首先,她是不是自杀,有着不同的说法。她家人就否认她是自杀身亡。她母亲说,三毛去世前半个月曾告诉她,她想去做修女。更有一种劲爆的说法称三毛死于谋杀。当然,这只是一种推断和假设。真要是谋杀,警方早就立案调查了。

其次,我再说三毛自杀的原因。三毛去世前,其实已经得了抑郁症,而且非常严重。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大家对抑郁症并不太重视,也没有提前介入治疗这一说。三毛住院不是因为抑郁症,而是妇科疾病。三毛死在医院里,但不是正常死亡,医院当然有责任,但她自己应该负主要责任。

1979年,荷西在潜水时意外丧生,三毛痛不欲生。她父母把她带回台湾,但三毛一直无法从痛苦中走出来。1984年,她辞去文化大学的教职。第二年,她曾一度失忆,神经错乱。此后,她的病情时好时坏。她常年靠服用安眠药才能入睡,那时的安眠药副作用非常大。她服用的剂量越来越大,副作用也就越来越大。旧疾未愈,又添新病,还都是精神方面的疾病。

一个人要寻短见,一般人来说都不是临时起意,而且长期心理扭曲,精神疾病严重到无以复加的结果,三毛也不例外。一个极具才华的女作家就这样告别了这个世界。其实,要我说,在荷西离世的那一天就已经注定会有这一天,这就是所谓的生死相随吧,只是被人为地推迟了12年。

我是作家萧陶。更多的精彩内容,请关注萧陶的头条号。


萧陶


1991年1月, 46岁的三毛在顺利接受清楚子宫内膜肥厚手术后的第二天,在病房的卫生间自缢身亡。


关于三毛自杀,一直以来就有很多版本其中大部分所指都是因为感情,困于心,惑于情,不能超然的感情,三毛和荷西的感情感动了很多人,却也困住了三毛自己。

作为作家的三毛从来都是多愁善感的,尤其是经历过三段感情的作家。第一次,三毛大学时期爱上了戏剧系的一名高材生梁光明,是初恋。第二次,三毛爱上的德国恋人因心脏病突发去世,倒在三毛的怀里。第三次,也是最轰轰烈烈的一次,就是荷兰人荷西,滚滚红尘与君恋,却还是天涯两隔啊。


三段感情,三次分别,世界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所以三毛说“那打不开的泪结,只有交给时间去解”,但时间也无法解开的时候,只能付于死亡,也许这就是三毛所想。自杀是人类共同的情结,这种情结并不是要终结什么,而是对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的一次告白。痛苦使三毛选择了自杀。

四十六年的生命,三毛给我们留下了太多,《随想》《谈心》《我的快乐天堂》《稻草人手记》《送你一匹马》《我的宝贝》,以及那部让人印象深刻的剧本《滚滚红尘》。“不要问我从哪来,我的故乡在远方。”!



是阿维啊


三毛曾经是我少女时期最喜爱的作家。几乎看过她所有的书。那个时候,我特别崇尚她的流浪精神,还曾经模仿她当年的做法,逃学,流浪过。

后来年龄大了,再回头看三毛,便理智了许多,但依然喜爱她。

三毛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女子,但是在特立独行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敏感自卑的心。这源于她童年时受的伤害,也源于她天性敏感脆弱的心灵。

三毛自杀的原因,据我分析,有这几点:

一是荷西死后,她的爱情世界全部坍塌,因为与荷西在一起的几年,是她最幸福快乐的一段时光。

二是三毛本身是一个具有悲剧意识的女子,一方面看似超脱,另一方面又容易陷入虚无和悲哀的心灵黑洞里。

三是自身的病痛折磨。自杀前的三毛,罹患各种疾病,这让她脆弱的神经更加抑郁。

四是三毛在国外流浪多年,她对于一些国家的死亡文化很感兴趣,也非常喜欢探究灵异的世界。

五是三毛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各方面都力求实现极致的完美。当她发现自己的生活处处无法完美时,宁愿以死亡的永恒来达到一种永恒的“完美”。


小学生雨茶


自杀,两个字看来很痛苦,可是,在郁郁症病人眼里看来,是具有魔幻般的吸引力。

自杀,终究是一种不归路,你可以抨击是心理疾病,是逃避现实社会,是不负责任的一种行为方式。对于自杀者来说,都无关紧要,追寻该去的地方。

三毛的自杀曾经引起极大的轰动,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她的诀别,众说纷纭,纵观他的一生历程,归根结底离不开几个因素。

一、情感上无法寄托。人本性贱,贱在哪里?贱在总是好高骛远。拥有时不知道自己有多幸福,失去后才知道拥有的可贵。三毛和荷西的感情笃深,当荷西意外死亡,他无法接受这份现实,情感上无法自拔,陷入深切的思念当中。她无法走出心底的阴影,我们知道后来也试着接触过一些男人,但都是无疾而终,这都是一个证据。

二、抑郁、敏感、沉闷的性格有可能导致一个人走向不归路。三毛无疑是这种性格的人,少女时代就显露出这种端倪本性,如果未有人能很好开导,这是致命的。有人说,作家都是孤独和敏锐的,我赞同这种观点,但不认为孤独和敏锐的的神经能导致一个人走向末路。

三、现实和虚幻无法厘清,矛盾的结块无法消解。作为社会人,总是要和周遭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问题不可怕,要善于主动去化解,厘清现实和虚幻,不能用虚无缥缈的情感寄托于现实当中,这样会导致现实和想象的裂痕越来越大。

我反对那种持“三毛谋杀论”的观点,他们对所谓的事实条分缕析,试图推导出一种物理结论。要明白人是情感动物,有着非常复杂神经系统对周遭的变化会有强烈的感知和应变,所以人是善变的,不能以结果用物理的推导方式去界定任何事件。


上山樵


大多数有才华的人都是相对任性、固执且强调自我的,笔者所说的是大多数,人活着的时候可以从这三点分析和评价,而人已不再的情况下,便可从它整个人生经历去得出一个客观的评价以及相对中肯的结论,但这也仅仅是分析,因为一个自杀的人你无法真正的去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即使是自杀者本人也难以说得清道得明。

从三毛的人生轨迹来看,她的一生相对多舛,但也没有到多让人感到神奇且无法想象的经历,客观讲是大多数女人或者说是女生都会碰到的情感经历,只是更多一些罢了!你把一段美好的感情因为各种原因却嘎然而止,以三毛这种感性且心思细腻的一个人就会给自己无数结论和想法。

作为一名作者,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给出想要的或者是追寻中的答案,但真的是自己想要的答案么?未必,而荷西的意味去世不否认对于这位才女的打击是显而易见的事,但无论如何不管是什么原因去轻贱自己的生命,却是什么时候都应该去反对和训斥的,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是以一个个体单独活在这个世上,对得起自己,对的起他人,当然我们也不是为了他人而活着,所谓精彩即是平淡。


长安小师爷


三毛自杀多年后,她的姐姐陈田心在《鲁豫有约》里和鲁豫谈起三毛的死时,说了一句让所有人诧异的话,她说:“我能理解她,她尝试过无数次自杀。”

在这段影像里,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三毛,也是从这时起,我对三毛的死也有了新的理解。


三毛本就不是常人,她从8岁起,无数次地尝试过死亡,她和哥哥用刀片划破手看着血流出,甚至把头扎进水缸里。陈田心说,这些都没有成功,因为,三毛觉得这些死法都太难受了。

所以,当三毛最后用丝袜掉脖子的方式结束生命时,陈田心的理解是:三毛尝试了很多,最后用丝袜,尝试的时候,发现,这种死的感觉也挺好的,不如就这样归去吧。


就是这一句,不如归去吧,三毛离开了。用很三毛的手法……

所以,我觉得,三毛会选择用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其实是她人生的必然。


而实际上,三毛的性格也注定她会以这种方式离开。三毛的性格里有固执的一面,这固执,也可以称为执着,她对爱情对荷西就是如此。

三毛的世界里,荷西是最完美的爱情,最完美的伴侣,因为这种执念,让她在荷西死后固执地关上了心门。三毛把自己的心锁在了撒哈拉,还随手把钥匙丢弃了。

这一切,注定三毛的孤独,与其说是孤独选择了三毛,其实还不如说是三毛选择了孤独。

这孤独,她忍受了11年。三毛的孤独不是纯粹的孤独,三毛的孤独里,满满的全是对荷西的思念。思念久了,会成疾,三毛就病了,抑郁症,陈田心说,她一直有吃快乐药,对,快乐药就是台湾地区对抑郁症药物的统称。

快乐药,没有给三毛快乐,因为三毛的快乐早随着荷西葬在了过去。在第12年,三毛被思念塞得不能再满的孤独,不可遏制地爆发了。她不想再这样下去了,于是她选择了死,选择了舍弃尘世的一切去见她的荷西。



三毛是无憾的,她是带着爱来带着爱“归去”的。有时候,我想,以三毛的性子,即使没有荷西的早逝,她也会选择自杀吧。因为,她从来不喜欢让任何人和事左右自己的人生,包括老天爷。所以,她的生死,理应有它定,唯有这样,才三毛。

文 | 李满


记者李满


读过基本三毛的作品,真实,不做作,内容充实,反映了那个年代的生活,读着她的作品,是一直真情的自然流露,一种感情动物自然抒发,很舒服很平静,不会像读其他作品一样觉得心累或者心痛。不知道你们是否了解三毛的一生,三毛喜欢上了一个西班牙人,然后嫁给了他并一起在西班牙生活,她们的生活可以是诗,也可以是艺术,互相需要彼此,互相充分信任并为对方完全考虑,可以为了彼此的需要牺牲一切,这是可贵而难得的。后来在一次意外中,丈夫去世,亲人不在身边,虽然有朋友在,但是很多事情需要去面对,刻骨铭心的爱情和温暖贴心的回忆,只能自己承受,大家可以想象她内心的伤悲和孤独。料理完丈夫的后事及一些亲朋好友之间的关系,她去了很多地方,小山村的朋友那里、巴黎、纽约等等,和朋友们聚一聚,然后才能安心准备回国,她那是就已经明白,这次相聚可能是有生之年的最后一次了,所以聚得开心也伤心,然后回到了西班牙准备收拾东西,把大部分的东西送给了西班牙那个岛上的好朋友们,把房子低价卖给了一对即将结婚的情侣,仅仅带上了一些书籍就回国了。回国后基本上都是自己一个人,父母家人都是十分顺着她的想法,就因为怕她伤心,其实她自己心里也明白了。

卖掉房子,结束岛上的一切,结束了与丈夫的那些刻骨铭心,回到了自己的国家,其实她已经没有选择了,世界上对于她来说最重要的东西已经不见了,无论什么东西都会黯然失色,所以这也是她唯一的一个选择,文化的世界何其美好,文化的心性通常都比较,因此结局可想而知。

文化的力量是最伟大的,文化信仰如果遗失了,那真的是没有办法拯救了,推荐大家多多学习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吧!


生物私信


首先要说的是,自杀是不可取的,所有人都要珍惜生命。

1991年1月4日,48岁的三毛在台北医院以自缢的方式猝然离世。当时警方定性为“因病厌世”自杀。三毛的家人朋友也无法解释其为何离世,故有人怀疑是谋杀,有人猜测是因药物致幻觉自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三毛自杀竟成了永远解不开的谜。我认为,三毛选择以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是她的性格使然。

三毛自幼性格孤僻,感情脆弱,且患有自闭症,曾经4次自杀未果。三毛的姐姐陈田心在《鲁豫有约》里谈起三毛死亡时,她说:“我能理解她,她尝试过无数次自杀。”8岁时,三毛和哥哥曾用刀片划破手看着血流出,还曾把头扎进水缸里,只因觉得这些死法都太难受而放弃。13岁时,三毛因数学得零分造老师羞辱,心理出现极大障碍,曾选择自杀。三毛在《生之喜悦篇》里回忆当时“是因为不能适应学校生活,内心焦虑逐日俱增所致而自杀”。

24岁时,三毛与仰慕已久的才子梁光明相恋,多次逼婚不成,便选择自杀,自杀未果,负气远走西班牙留学。28岁时,在中国文化学院任教期间,与德国教师相恋,订制结婚名片当晚,德国教师心脏病突发猝死,三毛再次选择自杀被救回。

三毛曾说:“如果选择了自己结束生命这条路,你们也要想得明白,因为在我,那将是一个幸福的归宿”。48岁时,在她年近半百,行遍千山万水后,以“自闭”为生命基调的三毛,终于割舍一切,选以死亡的方式去“赴约。”

作家白先勇说:“三毛是一个拒绝成长的生命流浪者,为了抵抗时间的凌迟,自行了断,向时间老人提出了最后的抗议。”说得真好,我觉得这是对三毛匆匆离世最好的诠释。

然而,这无可否定是一场悲剧。

希望所有人珍惜生命。


历史有妖气


三毛一直是一个有自杀倾向的女子。

当儿童时代被老师羞辱的时候,我想她幼小的心灵是受到了重创,那时她会想到自杀。

当未婚夫在她的怀里死去的时候,她选择了自杀。

当浪漫的六年婚姻生活结束于荷西意外身亡的时候,她在心里无数遍地闪过自杀的念头。

当她对西部歌王倾诉衷肠,却发现对方不是自己幻想中的那一个时,她再次有了自杀的心思。


繁华过后,没有什么可以再让三毛心动,再让她疯狂,所以她再次选择了自杀。

留给亲人无限的伤痛,留给读者无限的遗憾,留给世间一个决绝的背影!


凡眼看红楼


有人说三毛神经质,甚至连她的荷西都是臆想出来的。荷西甚至《撒哈拉的故事》确实有很多虚构的成分,但还不至于完全臆想。


三毛确实神经敏感,情感丰富,内心复杂,她在虚构的文学中找到安慰,继而又把这种虚构当作现实,真真假假分不清楚。甚至后来玩碟仙,玩观音落,召荷西的鬼魂,游地府等等这些东西。

她在文学中虚构,继而分不清楚现实,这造成了她人格的某种程度的分裂。这造成了她极大的痛苦,可能是造成她最终悲剧的根本原因。她的母亲说,三毛是上天派下来累我们的。

其实三毛的性格,从小就有些怪,或许真的是性格决定命运。



她从小就跟别的孩子不同,独立、冷淡,也不跟别人玩游戏。两岁时,她在重庆的住家附近有一座荒坟,别的小孩子不敢过去,她总是去坟边玩泥巴。

而且,对于年节时的杀羊,她最感兴趣。她可以从头到尾盯住杀的过程,看完不动声色,脸上还有一种满意的表情。


十二岁经历被数学老师泼墨事件之后,她越来越害怕去学校,开始逃学,每天躲到墓地去看她的书。甚至多年后回忆起来,她还说,世上再没有跟死人做伴更安全的事了,他们都是很温柔的人。

后来三毛学绘画,在大学旁听,追求才子舒凡,后又失恋。辗转去西班牙认识了小自己八岁的荷西,辗转去了欧洲和美国,中间又有不少恋爱纠葛。

回台湾后,与有妇之夫邓国川闪结闪离。又与一德国人订婚,结果在新婚前夜,德国人心脏病发,死在她怀中。

三毛再次离开台湾,飞往马德里,寻找“备胎”荷西。这段时间或许是三毛一生中最平静最幸福的时间,她根据两年沙漠中的生活,加以虚构,以第一人称写出来,出版《撒哈拉的故事》,从此名声大噪。



两人结婚不几年,荷西溺水而死。也是从此时开始,三毛开始玩“碟仙”,召唤荷西的鬼魂。她说荷西劝她不能死,要好好过日子,找一个爱她的丈夫。她还说,荷西想念每一个加那利岛上的每一位朋友,这吓坏了大家。

三毛好友张福瑞夫妇被吓得最厉害,因为三毛说荷西的鬼魂回来想见他们的儿子,吓得他们到处搬家,躲开三毛。


之后,三毛回到台湾,开始演讲、旅游、写作,专心从事艺术创作。在这段时间里,她常常忙于应对各种应酬,所到之处,受到读者和媒体的热情款待。这时的她事业成功,人际关系良好,处于整个人生的高峰期。

但是,她的身体状况却并不容乐观,妇科疾病、神经衰弱、心脏病、肝病,等等等等。在这期间,她跟母亲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累了”。


1991年1月4日,荣民总医院中正楼七楼72号病房,医护早班查房,三毛不在病床,医护人员查看房内浴厕,发现三毛的身子半悬在马桶上方,气绝身亡。

三毛是以一条肉色的丝袜,绑挂在浴厕马桶上方,一个医院专门让病患挂点滴注射液的铁钩上,再将丝袜套在颈部。检警人员认为,三毛自尽的浴厕内,医院设有马桶护手,三毛只要有一点点的求生意念,就可立即扶住护手,保住性命。

就这样,三毛走了,留下无数个疑团给后人。她的一生充满神秘、悲惨和伤痛,留给后人无数的遐想和怀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