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5 全球種子行業發展概況及國內競爭格局

1 、 國際種子行業發展情況

(1) 國際種子行業市場容量 國際種子行業市場容量

根據國際種子協會統計,2014年全球商品種子市場規模約為500億美元,70%左右的商品種子市場集中在20個國家,其中美國市場規模約為140億美元,佔全球商品種市場規模的28%,位列第一;中國市場份額約為105億美元,約佔21%,位居第二。

相關報告:北京普華有策信息諮詢有限公司《種子行業市場全景調查及行業發展前景預測研究報告》

聯合國《世界人口展望:2015年修訂版》報告指出,儘管世界人口增長近年來由於出生率大幅下降而在整體上呈顯著放緩的趨勢,但在一些發展中國家、尤其是在非洲地區,人口仍在快速增長。報告指出,在未來15年中,全球人口預計將從現有的73億上升至85億,並在2050年達到97億,同時,印度將在2022年取代中國成為全球人口第一大國。人口激增將對未來糧食供應形成巨大挑戰,也將進一步推動全球種子市場規模的擴大。2014年至2020年全球商品種子市場複合增長率將達到5.4%,至2020年全球商品種子市場規模將達到720.9億美元。

(2) 國外種子企業注重產品多元化和研發投入,市場份額遙遙領先 國外種子企業注重產品多元化和研發投入,市場份額遙遙領先

國外主流種子企業都是集研究、開發、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於一體的大型公司,而且經營活動與業務範圍也更趨於多元化。為增強市場競爭力,大型種業公司在產品經營上都採用以一種或幾種作物種子為主、兼營其他多種作物種子的經營模式。例如,美國杜邦先鋒公司就以經營雜交玉米種子和大豆種子為主,同時兼營小麥、油菜等作物種子。這種經營模式既可確保主導商品的市場份額,又可在一般商品種子或業務中實現市場滲透,積累必要的技術儲備。

此外,發達國家的種子公司近年來研究、開發和創新能力不斷提高。規模較大的種子公司一般將其銷售收入的10%左右投資於研究和開發領域,有的高達15%至20%。1970年美國頒佈《植物新品種保護法》之後,私營種子公司的育種速度和新品種開發的數量大幅度提高,實現了科研成果的回報超過其投入,在種子科技投資與育種成果回報之間形成良性循環。

根據國際種業聯盟的統計報告顯示,2014年全球前五大種子公司的銷售額佔據了種子市場53%的市場份額,而我國種子產業的總銷售額雖然排在世界第二,但沒有一家中國種子公司的市場份額達到2%。

2 、 國內種業發展概況

(1) 國內種業市場化程度日益提高 國內種業市場化程度日益提高

我國種業市場發展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分別是計劃性階段、雙軌制階段、市場化階段和加速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種子行業的管理體制是完全的計劃管理體制,科研、繁種、推廣和經營四個環節相互割裂;第二階段,國家開始實施“種子工程”,種子行業向市場化發展,行業的各個環節開始融合,開始出現能夠覆蓋制種、加工、推廣和銷售等多環節的種子公司,但是市場上各類種子公司良莠不齊,販賣假種劣種、坑農害農的現象時有發生,阻礙了行業的健康發展;從第三階段開始,種子行業開始真正進入市場化的階段,《種子法》對種子公司的經營範圍、註冊資本、種子品種審定、註冊和登記、品種保護等都做詳細的規定。自此,我國種子行業開始進入整合期,少數實力企業通過強勢整合開始逐步壯大;第四個階段,種子行業開始進入加速發展階段,國家出臺多項政策對種子行業進行扶持,新品種開發能力增強,生產用種得到有效保障。

(2) 國內種業市場規模不斷 國內種業市場規模不斷 擴大

目前,我國商品種業國內市場銷售額已經超過700億元人民幣,居世界第二位。我國種子市場規模的擴大主要來源於兩個方面,一是種子商品化程度的提高,二是高價優良種子替代低價劣種。

受傳統農業生產習慣影響,農戶自留種的生產習慣尚未完全改變,商品化種子使用率有待提高。農戶自留種由於發芽率不高,品種純度較低,對病蟲害抵抗力差,單產十分不穩定,收穫的農產品質量差異也較大,因此國家不提倡農戶使用自留種。近年來,國家通過出臺實施良種補貼等政策,鼓勵農戶使用商品化良種以提高單產。

此外,隨著種子品種的不斷創新與質量的不斷提高,種子價格的上升帶來了種子產業整體規模的增長。在所有農業生產要素中種子是決定種植收益最核心的因素。種子品種、質量的創新和改良決定了農業生產模式中其他輔助因素如何作用,由於品種、質量改良增加的農業種植收益必然會使得種植者為這些創新優質品種支付更高的價格。以美國市場為例,種子技術的改良佔到了農業增產貢獻率的大約60%,其它所有技術的貢獻大約佔40%。在中國,種子技術對農業增產的貢獻率為40%左右,對農業生產的貢獻還有很大的提高空間,優良種子帶來的增產增收效益將促使種植者提高相應種子支出。

(3)研發主體逐漸向企業轉移 研發主體逐漸向企業轉移

長期以來,我國科研育種工作主要是由科研院所完成,一方面科研院所技術先進、資源豐富、理論研究實力較強,但所開展的研究與市場實際需求存在一定脫節,難以達到商業化育種研究的目的,相當程度上重複研究較多。另一方面企業育種積極性不高,多數企業在育種領域不具備應用現代生物技術的能力,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與科研院所形成一定深度和廣度上的合作。目前,隨著種子公司的迅速發展壯大,公司通過自建研發機構、與原有研發機構建立穩定合作關係、購買研發成果等方式實現“育繁推一體化”的趨勢已經形成。

(4)區域性種子公司為主體,缺乏多作物多品種多區域的研發和經營能力

區域性種子公司為主體,缺乏多作物多品種多區域的研發和經營能力由於農業的地區性差異比較大,單一品種無法覆蓋所有的區域,種子本身具備很強的區域性特點。目前品種選育仍然處於“爬坡”階段,品種的選育方向不再以高產作為唯一衡量標準,而是向高產、優質、抗逆、適應機械化生產及當地農業產業模式、適應下游產業需求的多個方向發展,未來種子市場的主流產品的差異化格局仍會繼續甚至擴大。而種子行業的經營週期長、資金要求高,品種的推廣示範週期長,企業的發展需要較長時間的積累,而我國的種子行業市場化階段較為短暫,因此目前的大中型種子公司仍然是區域性種子公司為主體,且基本仍以1-2個主要作物在某一區域大面積推廣為主。

3、種子行業競爭格局和市場化程度

目前,我國種子行業內企業依然眾多,規模較小。根據農業部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種子企業數量最多時達到8,700多家,但註冊資本在3,000萬以上的企業只有500家左右,不足全部種子企業的6%。近幾年隨著行業政策的完善和企業結構的優化,種子企業數量開始減少,企業規模開始擴大。到2015年,企業數量下降到4460多家,並且近兩年還在下降,而在這4460多家企業當中,行業前50家的市場佔有率突破30%,行業結構得到改善。此外,種子產品的重要特點之一是同一種類不同品牌產品之間的可替代性很強,為爭奪市場資源,各大種子企業都在全力拓展銷售網絡,種子企業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

競爭特點方面也呈現出科技競爭與產業鏈競爭。優質的品種是種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為提高競爭能力,大型種子企業紛紛加大對新品種和新技術的研發,同時也不斷加強與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合作,推動優質種質資源、優秀科研人才等向種子企業流動,逐步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資本為紐帶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農作物種業科技創新模式;另外,專注於一體化經營,使科研、生產、銷售成為一個系統的整體成為了更多種業公司的選擇。

全球種子行業發展概況及國內競爭格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