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5 威廉姆森:將交易成本引入制度經濟學|思想的力量

威廉姆森:將交易成本引入制度經濟學|思想的力量

中國經濟改革開放的四十年,伴隨著現代經濟學引入中國並與中國的經濟發展實踐相互作用。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2016年首屆中國經濟學獎獲得者錢穎一在長期的求學、研究和任教工作中,與多位世界知名經濟學家有過密切合作與交往。這些學者對現代經濟學有舉足輕重的貢獻,其學術思想對中國改革有多種層次的重要影響。

我們從錢穎一教授的《現代經濟學與中國經濟》(中信出版社,2017)一書第九章“經濟學家的思想”中選取十篇文章,推出《思想的力量·錢穎一筆下的十位經濟學家》系列,每週三為讀者展示錢穎一教授筆下的一位經濟學家。

奧利弗·伊頓·威廉姆森(Oliver Eaton Williamson),他把交易成本概念具體化,使之成為制度經濟學的一個重要分析工具,從而使描述性的制度經濟學轉變成可預測、可驗證的“新制度經濟學”或者“制度分析”。威廉姆森於2009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瑞典皇家科學院發表聲明時介紹到,威廉姆森因為“在經濟治理方面的分析,特別是對公司邊界問題的分析”而獲獎。威廉姆森非常重視實踐,正如他自己所說,“當我回顧我所研究過的課題時,我感到實踐十分重要”。

威廉姆森:經濟變遷中的企業組織

(2010年6月30日)

本文系錢穎一教授在中信集團成立30年之際舉辦的《艱難的輝煌——中信30年之路》新書首發暨經濟變化中的企業組織研討會上的對話。

盧邁:非常榮幸能來參加這次研討會。200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威廉姆森(Oliver Williamson)教授第一次來中國,就參加“《艱難的輝煌——中信30年之路》新書首發暨經濟變化中的企業組織”研討會。這是威廉姆森教授的研究領域。在他發言之前,我首先邀請錢穎一教授對他做一個介紹,因為錢教授對威廉姆森的理論和他的生平都有更深的瞭解。讓我們歡迎錢教授。

錢穎一:今天我非常高興來參加這樣一個活動。我們非常榮幸地請到去年的諾獎得主威廉姆森教授。自2001年起我們是在伯克利加州大學的同事。這也是一種緣分。威廉姆森研究的經濟學領域是與我們的企業最相關的。經濟學有很多領域,比如說宏觀經濟等,但他研究的問題對企業的影響非常大。還有一點不同的是,他是伯克利加州大學經濟系、法學院和商學院的三聘教授,這與他研究的領域相關,他把經濟學、法學和組織管理學三個學科結合起來,並開創了新制度經濟學。

新制度經濟學在中國影響非常廣泛,而這個名詞就是他命名的。他的貢獻在哪些方面?經濟學從古典的研究市場開始。經濟學的主要研究領域就是市場交易,買賣雙方,有買有賣,有價格,這就是經濟學。但是在經濟活動中,我們發現經濟組織實際上比這個要複雜。經濟中有公司,有的公司還非常大,這是過去經濟學沒有研究的問題,為什麼要有公司?什麼樣的因素決定了公司的經營範圍?公司內部的組織與市場交易又有什麼不同呢?20世紀30年代時,科斯曾經寫過一篇文章《企業的性質》,後來也因此獲得諾獎。但是,從30年代科斯提出交易成本這個概念,一直到60年代,並沒有太多人跟進他的研究,經濟學的主旋律依然是研究市場機制、價格機制。到了70年代,通過威廉姆森的相關研究,有人說他重新發現科斯定理,實際上他做的工作遠遠不止是重新發現。

為什麼說他開創了新制度經濟學呢?制度經濟學早就有,但是制度經濟學直到威廉姆森教授之前,沒有太大生命力的一個原因,是它缺乏分析,更多的是描述。這是舊制度經濟學的一個缺陷。人們會說,你描述的是很對,但這是同義反復,不能成為理論。之所以要成為理論,就是能做出一些預測,且預測要準確。威廉姆森把分析工具引入了制度經濟學,所以就叫新制度經濟學或者也稱為制度分析。其中非常重要的是,他分析了企業與市場的邊界究竟在哪裡,它由哪些因素決定。

交易成本是一個概念,威廉姆森將這個概念具體化。交易成本體現為在市場上談判、簽約都會帶來很大的成本。所以,在選擇市場交易還是選擇公司內部交易的時候,中間就會出現企業的邊界。他提出的最簡單的例子有:航空公司是不是也應該辦旅遊公司,汽車製造商是否也要辦鋼鐵廠,鋼鐵企業是否要買鐵礦?所有這些問題都可以用交易成本來分析、預測。什麼情況下我們可以預測到企業是一體化的,它既辦航空公司也辦旅遊,既生產汽車也生產鋼鐵,既生產鋼鐵也要擁有鐵礦石開採權;什麼情況下不需要這樣,是分開的。為什麼交易成本是核心呢?因為假定沒有交易成本,根本不需要企業,所有交易都可在市場中完成。因此,交易成本顯然是很重要的。但是,問題的關鍵不在於概念,還在於具體的、非常切合實際的分析。

威廉姆森不同於其他經濟學家,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他非常重視實踐。60年代末他曾供職於美國司法部反壟斷局。那時候的經濟理論和經濟概念很簡單,除非因技術原因企業需要一體化、上下游聯繫,否則都應該拆分。他為什麼還是法學院教授?是因為企業是不是構成壟斷、是否要拆分這些問題都牽涉法律問題。他從這些現實案例中,提出了企業一體化或者規模經營,除了技術原因外,還有重要的組織結構上的原因。而在此之前,經濟學家不這麼想問題。因此,他的研究改變了人們的思考方式。而諾貝爾獎就是要授予那些改變了人們思考方式和分析方式的人。

為什麼新制度經濟學很成功?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它重視經驗的、數據的、現實的預測,這樣它就可以檢驗。什麼情況下企業採用外包的形式,什麼情況下采用代理的形式,什麼情況下采取一體化集權的形式,什麼情況下采取分權的形式,這裡有多種組織形式,但都可以用統一的理論框架來分析。

在來參加會議的路上,我也跟威廉姆森教授講,鄧小平開啟中國經濟改革做了兩件具體事情,在這次他的中國之行中,都可以體驗:一件事情是1979年成立一個公司,那就是中信;另一件事情是1980年設立一個特區,那就是深圳。從這兩件事中可以體會到中國改革開放的開始。所以,雖然他對中信才剛剛瞭解,但興趣極其濃厚。今天討論的經濟變遷中的企業組織問題,也正好就是他獲獎的領域。我很高興參加這次研討會,也是在這位學術大師、常總和中信之間起橋樑作用。

威廉姆森:非常高興今天能到這裡來,也非常感謝剛才錢教授對我的背景介紹,他講到了我的一些情況。我研究的是經濟組織,我所做的工作就是希望能做一個解讀,有時候我的解讀會花很長時間,但我確實認為,經濟組織的形式是有其經濟學邏輯的,我現在仍在研究這個領域,並涉及我的工作的方方面面,同時也包含了世界上其他經濟學家的研究,包括中國的經濟學家,比如錢穎一。

我最喜歡的就是“謎”。在來中信之前,我並不知道中信是傢什麼樣的企業。但是現在我瞭解了中信,我在車上問了錢教授一些問題,也和常振明總經理談了一些情況,在這裡我們又聽董事長談到了中信的歷史。我沒有想到,這對我來說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在我同意訪華的時候,我主要想講一下我自己的研究,但是我沒有想到在這裡能瞭解中信。中信有很多有意思的謎值得研究,希望這本書能夠儘早翻譯成英文,這樣我就可以更詳細地瞭解中信,進行更具體的解讀。

現在,我回過頭來給大家講一下我為什麼要研究經濟組織的歷史情況。首先,我受過工科方面的培訓,喜歡接觸實際,我在斯坦福上了商學院,開始研究管理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更多地開始關注經濟學。我的目標就是研究公司組織,而且,我試圖用跨學科的方法來研究公司。經濟學中標準的公司組織理論,是圍繞著價格理論展開的,關注企業的生產函數和利潤最大化,而實際上企業管理者有很大的自由度,他們在經營公司的時候,雖然追求利潤,但同時也會追求自己的一些利益,這樣就會出現一些新的現象。但一開始的時候,我不知道,我的研究是否會有很大的成果。

成為教師後,我又讀到了著名企業史學家錢德勒(Alfred Chandler)的著作《看得見的手》。他主要研究企業技術創新。在他的這本書中,講到了企業的組織創新,談到了現代企業的轉型,現代企業內部有不同的職能部門,比如生產部門、財務部門、銷售部門等,形成了一個層級結構。在這個方面,有些組織非常成功。他對20世紀20年代的一些企業非常感興趣,尤其是通用汽車,它不僅有不同的部門、利潤中心,還有不同的業務板塊,其中每個不同的業務板塊有自己的目標,形成了科層制,但它們之間也會有一些競爭。所以,在競爭的時代,企業可以利用內部競爭,使得管理人員有激勵去追求利潤目標,而不是單純利用自由裁量權來追求自己的利益。我覺得這是非常有意思的研究工作,希望改變研究方向,更多地研究組織創新。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時候,我們創建了一個研究中心,開始研究組織創新,從歷史上看是什麼情況,現在是什麼情況,將來又會怎樣。今天,我在這裡聽到,中國正在創造出新的企業組織形式,這很有意思,也非常有挑戰性,我聽到了很多人對此有不同的解讀,我也希望對這個問題有自己的解讀和分析。

來自我過去經驗的另外一個領域,是我在美國司法部反壟斷局的工作,分析一些企業之間的組織形式和合同。當時,一個普遍的現象是,在工業企業中,會建立起一些合同和聯盟。新的組織形式有自己的技術來源,而技術是為了提高效率。但是,當時的假設認為,如果這種新的組織形式缺乏技術和實體的話,會有反競爭的目的。所以,最開始的時候,我們非常關注這個問題,我們看到新的企業組織形式出現了,新的合同出現了。那時候,我們發現,不僅要從普通法的角度分析問題,還要從反托拉斯的角度分析問題。我發現,組織既可以創造效率,也會帶來無效率。因此,反壟斷局應該從更寬泛的角度來對待壟斷問題,我試圖傳達這個觀點,但並沒成功。

後來我回到賓夕法尼亞大學繼續教書,進一步研究這些問題,對我早期的一些想法和20世紀30年代其他人引入的一些概念進行討論。當時,我考慮的是,交易成本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成本,而古典經濟學並沒有考慮到這一點。在分析複雜的經濟組織時,應該考慮這一成本。這雖然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但以前並沒有找到答案。當一個公司需要一些部件來支持其生產活動時,它可以外包,也可以自己生產。那麼,企業的這個決定是如何做出的呢?我花了一段時間來研究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從不同的視角來看待這個問題,以前主要研究的是生產部門的設置,單位部門的設置,但是我們也需要從合同的視角,把企業看成是一種治理結構,建立這種治理結構是為了實現一些目標。也就是說,這種治理結構能夠建立起一些手段,給公司內部帶來一定的秩序,從而減少風險,實現互贏。

我發現,這是一個很有用的概念。20世紀30年代,也有經濟學家認識到了這一點,但長期以來,人們都沒能分析治理結構的目的。我進一步研究了不同的治理結構,市場和企業是兩種不同的治理結構,我們還可以有混合型的治理結構,合作、規制、國有企業,這些都是不同的治理結構。我們需要分析這些治理結構的優點和弱點是什麼,什麼樣的活動需要由市場來組織,什麼樣的活動需要由企業來組織,什麼樣的活動需要額外的政府支持。這就是我從70年代初開始的研究工作,一直延伸到今天。

中信公司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案例。其實,沒有適用於所有目的的最佳治理結構,我們必須分析不同治理結構的長處和短處,然後看一下,中信這樣一個企業的邊界到底應該在哪裡。中信這種組織形式使我們意識到,組織的創新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我們要加深對組織創新的理解和研究。

錢穎一:剛才威廉姆森教授非常簡略地介紹了他開展研究的心路歷程。實際上,他的背景不太一般,他本科在麻省理工學院唸的是雙學位,化學工程和工商管理。所以他說,他喜歡接觸實際。因為他曾經學過工程。後來,他在斯坦福唸了MBA(工商管理碩士),對很多理論問題以及公司組織很感興趣。那時候,他去了卡內基梅隆大學唸經濟學博士,當時非常好的環境就是交叉學科,有經濟學、組織管理學和運籌學等。在當時非常奇特的另一點是,那時的教授中有四五位後來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西蒙(Herbert Simon)、莫迪格里亞尼(Franco Modigliani)、米勒(Merton Miller)和盧卡斯(Robert Lucas)。當時他們都在卡內基梅隆大學當教授,威廉姆森是學生,另有兩位學生後來也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他們是基德蘭(Finn E Kydland)和普雷斯科特(Preston Prescott)。同一時期有那麼多人在研究,而且是交叉學科,這對威廉姆森教授而言是一個非常好的環境。

威廉姆森教授在談到他的貢獻時說,他很喜歡“謎”。他在70年代看了錢德勒的《看得見的手》一書,錢德勒是前年去世的哈佛大學教授,專門研究商業企業史。錢德勒以20世紀20年代通用電氣的組織結構為研究標本,對當時的通用汽車採用多部門制的利潤中心,進行比較分權。這樣的組織形式和這樣的大公司,他覺得非常有意思。威廉姆森1975年的著作《市場與層級制》對錢德勒的書做了很多重要的介紹,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對我們後來的研究也有很大的影響。他講到,企業裡面的組織結構,到底是採用部門制還是採取職能部門比較集權的制度,可以用經濟學的辦法來分析,這是他講的一個研究思路。

第二個思路就是他剛才講的關於反壟斷問題。各種各樣的組織形式,有的是合同形式,有的是代理形式,特別是企業縱向一體化,當時人們的態度非常不友好,無論是律師還是經濟學家都認為,只要公司一體化或合併,找不到技術上的原因,就都應該打散,這是當時的整體思路。威廉姆森教授覺得這是個謎。他認為,除了技術原因外,還應更多地考慮組織方面的原因,組織既可以創造出效率,也可以帶來無效率。他特別講到中信這樣的公司。他覺得,中信公司是一個非常激動人心的案例,需要了解中信公司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不同的行業,中信公司的這種組織形式必定有自己的優勢和劣勢,需要認真分析和研究。他會帶著這個謎,繼續思考、研究,跟他過去一貫的做法一樣,碰到一個謎他就會研究它,有時甚至花10年以上的時間。

經濟學家簡介

威廉姆森:将交易成本引入制度经济学|思想的力量

奧利弗·伊頓·威廉姆森

奧利弗·伊頓·威廉姆森(Oliver Eaton Williamson) ,“新制度經濟學”的開創者之一。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Edgar F. Kaiser講席商學教授、法學和經濟學教授。美國政治學與社會學學院院士(1997年);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94年);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1983年);計量經濟學學會會士(1977年)。2009年,威廉姆森因為“在經濟治理方面的分析,特別是對公司邊界問題的分析”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生平著作:

《自由裁量行為的經濟學》(The Economics of Discretionary Behavior: Managerial Objectives in a Theory of the Firm, 1964)

《公司控制與企業行為》(Corporate Control and Business Behavior: An Inquiryinto the Effects of Organization Form on Enterprise Behavior, 1970)

《市場與層級制》(Markets and Hierarchies: 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s, 1975)

《資本主義經濟制度》(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 Firms, Markets, Relational Contracting, 1985)

《治理機制》(The Mechanisms of Governance.

1996)

……

威廉姆森:将交易成本引入制度经济学|思想的力量

錢穎一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

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

生於北京,祖籍浙江。1977級清華大學數學專業本科畢業。畢業後留學美國,先後獲哥倫比亞大學統計學碩士學位、耶魯大學運籌學/管理科學碩士學位、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之後任教於斯坦福大學、馬里蘭大學、伯克利加州大學。2006年9月起任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

學術榮譽包括:2012年當選為世界計量經濟學會(The Econometric Society)會士(Fellow),2018年當選為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獲得2009年度孫冶方經濟科學獎,獲得2016年度首屆中國經濟學獎。研究領域包括:比較經濟學、制度經濟學、轉軌經濟學、中國經濟、中國教育。擔任《經濟學報》、《清華管理評論》、《教育》主編,《經濟研究》編委會委員。

中文書著包括:《現代經濟學與中國經濟》(中信出版社)、《大學的改革》(第一卷、第二卷)(中信出版社)、《現代經濟學與中國經濟改革》(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老清華的社會科學》(與李強共同主編)(清華大學出版社)、《走出誤區:經濟學家論說硅谷模式》(與肖夢共同主編)(中國經濟出版社)、《轉軌經濟中的公司治理結構》(與青木昌彥共同主編)(中國經濟出版社)。

論文發表在《美國經濟評論》(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政治經濟學期刊》(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經濟學季刊》(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經濟研究評論》(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經濟研究》等國際國內學術期刊。

往期回顧

威廉姆森:将交易成本引入制度经济学|思想的力量

肯尼斯·約瑟夫·阿羅(Kenneth J. Arrow)

現代經濟學理論的奠基人

威廉姆森:将交易成本引入制度经济学|思想的力量

羅納德·哈里·科斯(Ronald H. Coase)

關於企業、市場與政府邊界的學說

威廉姆森:将交易成本引入制度经济学|思想的力量

道格拉斯·諾思(Douglass North)

經濟史中的制度與制度變遷

威廉姆森:将交易成本引入制度经济学|思想的力量
威廉姆森:将交易成本引入制度经济学|思想的力量威廉姆森:将交易成本引入制度经济学|思想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