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5 生態美起來 百姓富起來——遂川推進生態扶貧試驗區改革紀實

□邱小建、黃存平、劉祖剛

芳菲六月,生機盎然。綠樹蔥蘢的遂川縣,清新甜潤的空氣撲面而來。

遂川縣是吉安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縣,也是國家新一輪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近年來,該縣以建設全省生態扶貧試驗區試點為契機,發揮生態優勢,聚焦脫貧攻堅,大力推動生態文明建設與脫貧攻堅深度融合,形成生態環境大保護、生態產業大發展、貧困群眾大增收的多贏態勢。截至目前,全縣2.35萬戶8.26萬貧困人口,已實現1.7萬戶6.8萬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發生率降至3.1%。

生態獲保護貧困戶收益多

登上遂川縣羅霄山大峽谷國家森林公園的最高點,可見滿山樹木整齊成片,綿綿起伏的群山綠如大海。“這裡成了國家級公園,我被聘為生態護林員了,脫貧有望了。”土生土長的貧困戶彭檢生說。

像彭檢生這樣的生態管護人員在遂川縣還有很多。該縣利用營盤圩千年鳥道等平臺,整合中央補助資金、森林管護資金及縣財政專項扶貧資金,開發設置了村莊保潔員、河道保潔員、生態護林員、生態護鳥員等四類貧困戶生態管護公益性崗位1500多個,人均年增收1萬餘元。

與此同時,遂川縣在全省率先啟動了“移民進園”試點工程,對居住在庫區、邊遠深山區和地質災害區的群眾向縣城、園區、中心鎮、中心村實施易地搬遷扶貧,對搬遷戶原有宅基地及生活設施通過復墾、退耕還林等措施,實施生態退讓。截至目前,全縣已實施易地搬遷1.2萬戶5.4萬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4334戶25409人。

生態產業多貧困戶受激勵

“貧困戶年均獲得勞務收入6000元、原材料銷售收入3000元、利潤分紅4000元……”該縣五斗江莊坑口村黨支部書記李振東滿臉喜悅地算著脫貧賬。該村由村幹部發起組建靈芝專業合作社,12戶貧困戶以原材料和勞務折價入股參與分紅。

遂川縣圍繞茶葉、金桔、板鴨等“遂川三寶”傳統產業優勢,在貧困村推廣“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基地+貧困戶”的經營模式,通過入股分紅、訂單幫扶、合作經營、吸納就業等多種形式,與貧困人口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目前,在全縣309個行政村,均建立了1個以上產業扶貧示範基地,帶動全縣貧困戶發展茶葉、油茶等產業,還對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蜀水河流域等生態區的非國有商品林,通過贖買、租賃、協議封育等形式,進行轉換經營試點工作。今年,該縣選擇南風面國家自然保護區內非國有人工商品林進行贖買試點,將投入400萬元,贖買2400畝,協議封育400畝。

家住遂川縣五斗江國家溼地公園附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張大媽被聘請為溼地公園的巡護員,“只要天不下雨,我每天都來公園,看到有垃圾就清理,沒有垃圾時,就散散步。”像張大媽這樣的溼地巡護員,全縣還有50多人。

遂川縣積極整合“紅、綠、古”資源,修復森林古道,挖掘森林文化,定期發佈森林負離子數等核心森林康養指標,有效發揮良好生態的特殊功能,實現從砍樹到護樹、從觀光到休閒、從賞景到養生的轉型升級,推進生態保護與休閒旅遊、健康養生等產業深度融合。青山綠水、古樹古村,正為貧困群眾帶來源源不斷的經濟效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