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建華(中)與岳陽樓小學詩詞楹聯社學生。
謝建華(後排中)與岳陽樓小學巴陵戲小小傳承人。
岳陽日報全媒體訊(紅網時刻記者 肖懿 實習生 葉芬 )比鄰千古名樓岳陽樓的岳陽樓小學已有106年辦學歷史,在這所百年老校的歷任校長中,上任僅3年時間的謝建華還屬於稚嫩的後輩,但他上任以來打造出來的文化牌卻是厚重無比。岳陽樓小學“巴陵戲”“詩詞楹聯”“書法”“民樂”“武術”等一系列文化項目相繼引進校園,在教育行業掀起了一陣文化龍捲風,而這些正是由年近花甲的謝建華校長逐步建設起來的。
謝建華家中親戚有20人從事教育工作。他的父親解放前在私塾教學,解放後轉到公立學校,曾任小學、初中、高中校長。他的舅舅一家、三個姐姐、姑媽等都是教師。謝建華在他42年的教育生涯中,親眼見證了改革開放40年來教育環境的巨大變遷。
從一瓶罐頭吃一星期到營養均衡 莘莘學子跨過寒冬走向春天
回首父親教書的那個年代,謝建華不禁感慨萬千:“那時候條件非常艱苦,學生寄宿在學校,伙食一般都是從家裡帶一小瓶子裝有辣椒、豆豉的自制罐頭,這一小瓶就是一個星期的菜。條件好一點的就搞點魚蝦在裡面,條件差的就直接醬油拌飯吃。學生一到放假,回到家裡還得擼起袖子下地幹農活。”
那個年代的教育資源極度匱乏,教室條件簡陋,“1977年我在鄉村代課的時候,學校的牆壁是空心牆,也就是現在低級危房的程度。”謝建華回憶道,“上課的桌子破舊且不規整,黑板是水泥上面刷漆,一支粉筆、一根教鞭、一本教本、一本教案就是教師的所有教學用具,遑論教學輔導資料了。”
“我讀書的時候去學校要走七八里路,基本靠走路,也有的家長用自行車接送,家庭條件好的還有小車送,不過那時候的小車都是公家的。我剛分配到學校工作的時候,學生下了晚自習,我就打手電筒一路護送他們到山口。”謝建華說,“現在的學生放學可以坐公交,很方便,還有很多家長都開車來接送,和上個世紀的學生相比,現在的學生幸福多了。”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變遷,經濟和科技的飛速發展,在“科教興國”的發展戰略攻勢下,教育資源在不斷改善,學生的讀書環境和生活環境也在慢慢人性化、舒適化,寬敞明亮的教室,菜品豐富的學生食堂。“我們教室現在還有了空調哩。”謝建華自豪的說。
從手動油印機到激光復印機 教學硬件取得了革命性的成功
1976年謝建華高中畢業後回鄉務農半年,隨後到學校代課一年半,1977年恢復高考後,謝建華參加了第一批高考,並考入了岳陽師範學校,擇優分配到了岳陽地區拖拉機修配廠的九年制子弟學校教書。
“剛參加工作的時候,學生用的試卷是教師自己刻鋼板,再手推油印機打印出來。”謝建華苦笑道:“用手推油印機打印速度超慢,工作量很大,完成一張蠟紙的量就要四五十分鐘,速度慢還要個把小時。”後來就慢慢過渡到了手臂搖動的複印機,再然後就到了打字機時代,當時還專門派老師去培訓打字技術,但打印效率也只比手推油印機稍快一點而已,到了90年代就有了複印機,謝建華當時特意跑到長沙去買了一臺日本的理光牌複印機。再後來,就有了一體印刷機,一體印刷機有樣卷,複印完即可排版打印出來,複印效率高,但價格很貴,一臺機子就花了4萬元。“現在學校使用的是激光復印機,比較先進的還有3D打印機,但是價格高,目前我們學校還沒有買。”謝建華笑道。
科學的發展日新月異,教學設備的更新換代也縮短了時間,從最開始的一根木教鞭到電子激光筆,從刷漆黑板到電腦播放幻燈片,僅僅40年的時間,教學條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的教育已逐步趨向“互聯網+”的互動模式,教育部也開始推行APP的家庭作業模式,時代給教學質量和速度提供了有力的硬件幫助。“我們學校現在有錄播室,在主播室錄播教學過程,其他教室可以同步看。現在已經是大數據時代了,前幾天我參加聯通公司的會議,他們即將推廣一個手機終端,老師在黑板上的板書,家長可以通過手機終端實時觀看板書內容,學生做作業時,在紙上作答的內容家長也可以隨時接收到。”謝建華對大數據時代的教學充滿嚮往。
單調教學走向豐富多彩校園生活 師生共享發展成果
“那時候學生的學習科目不多,課外活動也很少,至多就是跳跳繩、丟沙包。”謝建華對記者說:“現在,岳陽樓小學相繼辦起“巴陵戲”“詩詞楹聯”“書法”“民樂”“武術”“足球”等文化特色班,學校邀請專家來進行教學,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選擇興趣班,校園生活也變得多姿多彩起來了。”
謝建華對教育有一番見解:“教育不應單是書本知識的傳授,還應該培養他們的核心素養,讓他們真正能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
出任岳陽樓小學校長以來,謝建華將“三生”(生活化、生態化、生命化)課堂的理念和“五步教學模式”(教師引導―自學質疑―同伴互助―反饋展示―評價總結)引入課堂,鼓勵、指導教師做名師、當專家,深入開展教學研究,探索新的教學模式。謝建華認為,時代的巨大變化,教育也有很多發展契機,他一直在努力,也一直在尋求突破,他對教育的未來充滿信心,充滿憧憬。
閱讀更多 岳陽日報客戶端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