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清朝有没有昏君?

七里香榭丽舍


清朝有没有昏君?有的话是谁?

首先要厘清一个概念---怎样算是昏君?

开基创业,开疆拓土,,亲贤远佞,朝纲振奋,法度修持,民富国强算是明君.诸如唐太宗,宋太祖.

任用奸佞,法度废弛,穷兵黩武,生灵涂炭,荒淫无度,朝政荒芜才算昏君.诸如隋炀帝,汉灵帝,等等.

而勤勤恳恳,有心无力者却不能说是昏君.历史上皇帝大都如此,而这只能说是庸君.

以此标准,清朝则没有一个是昏君.

  1. 努尔哈赤,开疆拓土,打下清朝基业,自然算不上昏君.皇太极,建立清国,清朝奠基人之一,自然算不得昏君.

  2. 顺治皇帝作为入关的第一位皇帝,虽然本人有些消极,却是在他在位时期统一了全国,算不上昏君.康熙大帝, 平定三藩,收复台湾,驱逐沙俄,平息蒙藏地区动乱,中国版图自此基本定型,开创了康乾盛世,能算昏君么?

  3. 雍正算是最勤奋的皇帝了,正是他的努力,大清国库充实,经得起乾隆的折腾,算得上是中兴之主了. 乾隆可能有些争议,他在位时期,三下江南,大兴文字狱,还养了大贪官和珅,可由于他在位时期国力较强,并没有太大的过失,勉强算个庸君吧.

  4. 嘉庆算是不折不扣的庸君,有心无力,多方努力,可大清早已积重难返了.

  5. 道光也是有心无力,力主禁烟,大快人心,庸君.

  6. 咸丰有重整江河的决心,奈何能力不足,大厦将倾,空留遗憾,庸君.

  7. 光绪锐意改革,却没有实权,也是有心无力,庸君.

  8. 而同治,宣统都是小孩,没有实权,自然算不上昏君.

由此看来,有清一朝,确是没有昏君.有的话,乾隆勉强算一个吧.

而现在人普遍认为清朝误我三百年,这是不对的,中国的落后,自明朝就开始了,这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落后,不能完全归结于清朝的腐朽,这是体制上的落后.谁统治中国,只要是封建帝制,其结果都大同小异.


历史知事


清朝入关以后直至灭亡,共经历10位皇帝,历经267年。这十位皇帝中清末帝宣统皇帝只在位3年,退位的时候也只有6岁,剩余9位皇帝在位期间总体还算勤政,没有出现像之前那么王朝经常涌现出的荒诞不经、不务正业的君主。特别是清朝入关前期出现的几位皇帝,个个能力超群、文武双全,上马安天下,提笔定乾坤。像顺治、康熙、雍正以及半个乾隆。


究其原因是清朝统治者充分吸取了前朝以及历代王朝的亡国的教训特别是汉人之中广泛流传的“胡人无百年之运”的说法,因此对皇子的教育和培养非常严格,甚至不近乎人情。

顺治皇帝是由摄政王多尔衮亲自主持教育的,据史料记载,多尔衮对顺治的严厉程度近乎于苛刻。当然在严格的教育下,四书五经、弓马骑射顺治也学的样样精通。

清朝对皇子的教育在康熙年间形成定制。众所周知,康熙一生共计30多个儿子,100多个皇孙,对皇子的教育问题自然让这位文武精通、学贯古今的父亲格外用心。据《康熙起居注》记载的一个片段我们可以看出皇子一天的生活,恐怕我们很多普通人都始料不及、自叹不如:寅时(早上3点到5点)皇子们就要开始起床,“白纱灯一盏入隆宗门”开始进入书房读书。卯时(早上5点到7点)皇子们开始向师傅们背书,按照康熙要求“书必背足一百二十遍”的规定执行。辰时(7点到9点)康熙皇帝早朝以后进入书房开始检查皇子们的功课,随意挑出一段,要求皇子们背诵。巳时(9点到11点),皇子们开始写有师傅们命题的文章,一直到午时(11点-13点),侍卫们送来午饭。吃完饭还不能休息,需要继续背书,仍然是背够120遍。申时(15点-17点),皇子们开始学习射箭,这大概是一天枯燥无味的学习生活中最有乐趣的一件事了。射箭练习之后还要接受康熙皇帝的考校。这样一天的生活才能过去。



相对以往的朝代,清朝对皇子们的教育非常严格,长大以后皇子们大都精通四书五经、满汉双语、诗文书画、弓马骑射。并且最重要的是养成了皇子们勤于政事、不敢懈怠的品质和性格,并用一系列的制度固定下来。

这也是清朝皇帝都很勤政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可以说清朝基本上没有出现我们认为的传统意义上的昏君。

但是。既然如此,清朝为什么还是亡国了呢?

第一:清朝所处的时代世界已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西方在工业革命以后迅速进入了现代化,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完成资本主义世界的原始积累但是也把他们的贪婪凶残、自私自利的本性暴露无遗。面对着东方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富饶广阔的市场自然不能放过。但是此时的清朝皇帝仍然故步自封,生活在天朝上国的自我虚幻当中,不知不觉中已经落后了许多许多。

第二:明末的思想家如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他们提出的许多观点和论述已经有资本主义世界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是中国思想界和文化界的一大进步。但是不幸的是清朝发动的文字狱将这一切全都付之一炬,这种倒行逆施的做法无异于是对思想界的一次阉割。从此中国文人少了许多铮铮铁骨,多了几分卑躬屈膝。彻底阻碍了中国文化的正常发展。

第三:闭关锁国政策。让中国放弃了与世界先进生产力的交流,在世界浩浩荡荡的大潮之中逐渐被淹没了。没有跟上时代的趋势,就只能被时代所抛弃。即使一个国家的君主再勤政、再敬业、再文武双全也无济于事。正如《三体》里面的一句话“我消灭了你,与你无关。”

话说回来,如果清朝不是在封建末期,而是在封建制度的中生期,那么以清朝这样勤政的皇帝能维持多少年呢?欢迎大家讨论。


远方品味历史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一起来读清朝帝王那些事儿。(约600字,阅读需2分)

清朝没有真正的昏君。

我们都知道,清代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朝代。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换句话说就是清朝时皇权最高,皇帝的权力最大,这就要求皇帝必须“事必躬亲”。

这是设立内阁、军机处等体制造成的,也离不开良好的皇子教育。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可以说,清朝的皇帝是最辛苦的皇帝。当皇帝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就要不断学习,很早就起床念书了。秘密立储制的实行让皇位的继承是“立贤不立长”,这就降低了出现昏庸无道君王的可能性。

雍正皇帝批的奏折

另外,满人是一个很爱学习的民族,清朝的皇帝也是,学习汉人、学习前朝、学习敌人、学习西方。

算上努尔哈赤,整个清朝一共有12位皇帝,同治和宣统年纪很小,谈不上明君还是昏君,其他十位皇帝没有一个真正的昏君。

有的人提出乾隆皇帝的昏庸,其最大的理由就是和珅这个人物得到乾隆的重视,搞得朝廷乌烟瘴气。

乾隆与和珅像

和珅在乾隆晚年的确是一位权臣,但和历史上魏忠贤、梁冀、曹操这些权臣比起来,差远了。

乾隆皇帝重视的人物并非和珅一个,还有其他的人,只不过和珅贪污比较严重罢了。乾隆帝的晚年的确比不上自己早年那么精明能干,知人善任。

不过,我们如果要数历史上雄才大略的皇帝的话,唐太宗李世民是经常被人提到的一位,但李世民的晚年比乾隆皇帝糟糕多了。李世民晚年失去了敢于直言的魏征,这位唐太宗犯过一些重大错误,好大喜功,不理朝政,比如征伐高丽。

乾隆皇帝晚年比李世民好多了,至少不会不理朝政。所以,评价历史人物要整个来看,不要揪着帝王晚年的一些错误不放,人无完人。整体上,李世民、乾隆皇帝肯定算不上昏君。


两分钟走近历史现场,如果您喜欢历史文化类内容,欢迎右上角关注@历史宝藏。

历史宝藏


我们说说那位风流倜傥的乾隆皇帝吧,大家看看是奇葩还是明君昏君。在自己整个皇帝生涯中就是仰仗大贪官和珅,虽然和珅确实才华横溢,行政执行能力极强,但是在知道对方贪污和结党的情况下,继续不加犹豫和一边倒的重用,甚至于说出了“我向你保证,只要江山还是我大清的,保你周全,香火不灭”。

后来还把自己最疼爱的女儿固伦和孝公主嫁给了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这看起来好像是君臣掉了个个。要知道那个年代“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对待奴才到这个份实在是太昏庸了。后面的道光、咸丰皇帝基本上就是混着过日子。

到了光绪皇帝,简直就是一个阿斗,既然想做事就要一不做二不休,可他老先生外惧洋人,內惧慈禧等势力,又听了志士仁人的迷魂汤,真是左右为难,首鼠两端,前怕狼后怕虎,一再丧失机会和主动权,手软、心软、智商不高,举棋不定到最后结局之窝囊可想而之。总之作为一国之君,一定要敢于担当,敢于面对,不能总想着靠小聪明和地位办事,一定要有解决问题和敢碰问题的能力。


李三万的三万里


清朝不能说没有昏君和奸臣,只能说没有大昏君、大奸臣。

乾隆皇帝、道光皇帝有时候也比较昏庸,和珅、穆彰阿等人也可以看作是奸臣,比如乾隆晚年重用大贪官和珅,致使朝政昏暗,道光皇帝晚年重用穆彰阿,穆彰阿善于阿谀奉承,深受道光皇帝的喜爱,在鸦片战争的时候,支持琦善,将林则徐、邓廷桢等人革职查办,他的门生故吏遍布朝廷,误国甚深。

(和珅)

尽管如此,但清朝却没有出现大昏君、大奸臣,而在以前的朝代,一般都有大昏君、大奸臣,比如晋惠帝就是典型的昏君,秦桧就是典型的大奸臣。

为什么清朝没有出现大昏君、大奸臣呢?

第一,废除了宰相制度

唐朝的时候,宰相的权力已经被严重削弱了,三省的长官,尚书仆射、中书令、侍郎都是宰相,他们可以互相监督,到了北宋、明朝的时候,宰相的权力更加被削弱了,北宋的使职差遣制度,使得官员无法大权独揽,明朝自中书省被废除之后,权力分归于六部,自此以后,就没有宰相了,内阁大学士、内阁首辅只是皇帝的秘书班子,赞襄政务,权力根本比不上宰相,自从宰相的权力被削弱了以后,文官集团的这个“带头大哥”就起不到带头的作用了,甚至有时候有多个“带头大哥”互相监督,到了明朝干脆就没有“带头大哥”了,所以,自唐代以后,也就没有奸臣篡位的事例了,大臣的权力再高,也无法一手遮天,最终还是受制于皇权,大臣的权力被削弱的同时,出现奸臣的概率就减少了,即使是出现了奸臣,也是皇帝故意放纵的结果,而一旦皇帝决意除掉他们,也是轻而易举的,比如乾隆皇帝放纵了和珅,但嘉庆皇帝即位后就除掉了和珅,道光皇帝放纵了穆彰阿,咸丰皇帝即位后则罢免了他。

(乾隆皇帝画像)

第二,清朝的中枢权力体制使得皇帝不敢懈怠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中书省之后,在明宣宗时期,逐步形成了内阁大学士辅政的中枢权力格局,清朝的中枢权力体制基本承袭了明朝,理论上来说,明清两代的君主都必须自己亲自处理政务,内阁、南书房、军机处都是皇帝的秘书班子,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明朝的中枢权力体制与清朝的中枢权力体制有着很大的不同,明朝的各地方机构、六部各衙门送交上来的公文(以题本和奏本为主),必须经过内阁,由内阁大学士作出初步的处理意见,形成票拟,再交由皇帝作出最终的裁决,有时候皇帝甚至自己都懒得动笔,而是由司礼监秉笔太监代为批答,这样一来,明朝皇帝实际上不需要处理政务了,也不需要每天都接见大臣了,明朝的大臣实际上很少给皇帝直接写奏折,政务公文一般也不以奏折的形式呈现,而是以题本的形式呈现,题本必须经过通政司转交内阁,由内阁作出票拟,明朝官员向皇帝奏事,公事用题本,私事用奏本,题本与奏本都必须经过通政司转交给内阁,内阁作出初步处理意见之后,再交给皇帝。

清朝虽然延续了明朝的票拟制度,但是,大部分的题本、奏本、公文的处理则不必依赖于票拟,原因就是自顺治皇帝开始,清朝形成了奏折制度,所谓的奏折,就是臣下直接以文书的形式向皇帝奏事,到了雍正皇帝的时候,清朝官员向皇帝陈奏的公事、私事,大部分都必须以奏折的形式呈现,皇帝也习惯了通过奏折来处理政务,而清朝的奏折必须先交给皇帝审阅,皇帝看了之后,再交给军机处,军机大臣每天都要到军机处面见皇帝,根据皇帝的旨意作出处理意见,军机大臣往往是跪受笔录,而无多少自己的见解,军机处根据皇帝的旨意作出初步处理意见之后,再经皇帝审阅下发。因为清朝需要处理的绝大部分政务必须经过奏折,而奏折又必须首先交给皇帝审阅,那么,这样一来,皇帝如果不首先启封奏折的话,政务就没法处理了,整个朝廷会陷入瘫痪的境地,所以,清朝皇帝必须勤政,此外,我们都知道,奏折都是文言文写的,大臣们的文化水平都很高,喜欢在自己的作品里引经据典,清朝的皇帝要想看得懂这些奏折,必须在做皇子的时候,就要努力学习儒家经典,这在无形之中也提高了清朝皇帝的文化素质,出现昏君的概率就降低了。

(雍正皇帝画像)

清朝自努尔哈赤开始,就不太注重嫡长子继承制,到了雍正皇帝的时候,又形成了秘密立储制,秘密立储制实际上也不遵循嫡长子继承制,这样一来,皇帝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就会对他各方面的能力作出一番考察,在众多皇子中选择一个最优秀的皇子来继承皇位,这就降低了昏君出现的概率,明朝是严格遵循嫡长子继承制,皇位继承人在各个方面的才能往往不是优先选择的标准,而在明朝以前的朝代,皇位继承人的选出又往往是各派力量相互妥协、角逐的结果,在相权强势、皇权衰微的年代,往往会选择一个才能平庸的皇子来继承皇位,以方便这些强势的大臣对皇帝的控制,才能平庸的皇子继承皇位以后,受制于群臣,容易变成昏君。

清朝出现昏君、奸臣的概率降低了是一个事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可以认为清朝没有出现过真正的昏君和奸臣,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还是制度运行的问题,但是这些制度安排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皇帝事必躬亲,亲自处理政务,臣下就没有发言权了,不能做到集思广益,同时,在鸦片战争以后的新形势下,也不利于清朝实现君主立宪,日本的明治维新之所以能够成功,并实现君主立宪,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日本天皇本来就没有多少权力,而大清帝国的君主专制已经达到巅峰了,想要通过法案来限制君主的权力,谈何容易!


腾飞说史


首先说一下昏君的标准:1、荒废朝政;2、重用奸佞,迫害忠良;3、好大喜功,穷兵黩武;4、残暴;5、大兴土木;6、游幸无度.。

按照这几个标准,清朝几乎没有标准的昏君:

首先清朝的皇帝个个勤政,每个人都是从早忙到晚,可谓忧国忧民,主观上都想把国家治理好(当然能力各不相同)。另外其他几个错误犯得也比较少。

按照上面的6个错误,犯得比较多的是乾隆皇帝,他不但重用了和珅那样的贪官而且六下江南,屡屡对周边用兵号称十全武功,而且在他的一生中,修建园林的工作几乎没有听过,圆明园这个万园之园主要是在他手里建的。但是,由于乾隆在世的时候国力很强,他的问题不太显。但是实际上到乾隆末年,国力已经是每况愈下。清基本没有昏君,为什么。到清时,选皇帝已经不是嫡长制了而是选优。(几乎每个当上皇帝的都是不断竞争中得到的脑袋里能没有点货吗)清以前多昏君也是嫡长制闹得。(出生就注定要当皇帝谁还读书明理呀)要是论作为一个君王贤明与否的话清恐怕就同治不能算一个。剩下的都还行。但也都优各自的缺点。如乾隆就是个很好的例子爱花钱。

把康熙,雍正攒下的钱全花光了。所以到了嘉庆,道光时这两位就特别能攒钱。尤其是道光出了名的抠门。不舍得花钱。但清朝的皇帝都很勤勉。道光是很勤勉的皇帝。可惜到了他那代西方人打过来了。为什么要说道光以后的皇帝是昏君呢,难道就是近代的屈辱史吗。闭关锁国是从乾隆开始的,禁止民间对火器的研制是康熙开始的。康熙也停了政府的火器的研制。昏君就是无道。无能。朝纲不振。以致民不聊生。清时的皇帝还可以,就是目光短浅。



一千零一次1001


作为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很多人不喜欢它,尤其是近现代史上,清朝统治者迭出昏招,更让人讨厌清朝。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清朝两三百年间的确是少有暴君。将清朝的皇帝置于整个中国古代皇帝群体之中进行对比的话,就会发现清朝的皇帝个人素养堪居上层。

清军入关之前努尔哈赤、皇太极两位都是在战斗环境之中,历练出来的。入关后顺治皇帝福临虽说年幼即位,但皇权掌握在摄政王多尔衮手中,多尔衮是清朝夺取天下的关键性人物。顺治亲政后,除了对董鄂妃的过度宠爱之外,也没有什么失德或昏聩的言行。康熙皇帝也是幼年即位,亲政后的康熙皇帝,无论是内政,还是对外作战多是可圈可点。多次亲政漠西蒙古准格尔部,平定三藩等等。雍正皇帝更是一个非常勤快的皇帝,在位十四年间在各种奏章之上批下了一千多万字的批语。乾隆虽然被人称为好大喜功,但在他的时代里清朝达到了顶峰。嘉庆皇帝在父亲的光环下,给人以平庸之感,其实他也没有什么过失。道光皇帝是第一个批准了不平等条约的皇帝,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这主要是由于作为一个古代的皇帝,他需要应对的是现代的对手。对手已经进入到工业时代,而他还是一个中世纪的君主。后面的咸丰、同治、光绪都是如此。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这首先得益于清朝的皇子教育制度。清朝的皇帝对皇子教育极其严格,皇子们都是很早就入学接受教育。每天早早起床,一直到天黑才结束。不仅需要学习典籍文献,还要学习骑马射箭。这一点,大家可以从到处留下了清朝皇帝的“御笔”墨宝就可以看出来。他们也经常到避暑山庄打猎,从留下的记录看他们个个都是狩猎高手。当然,这可能有夸张的成分,但他们都热衷此道也是事实。

在皇子成年以后,皇帝更是会有意地对皇子们进行历练。皇帝会经常派皇子们去处理各种实际的政务,让他们在实际的政务之中学习如何处理国家大事,而不是一味地死读书。

尤其重要的是,清朝没有采用嫡长子继承制,而是从皇子之中选择一个最优秀的人来接班。早期的几个皇帝,都是在复杂的环境之中由各方势力斗争妥协而产生的,比如皇太极、福临等人。但到了康熙皇帝之后,一开始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康熙立其嫡长子胤礽为太子,结果引起了长期的党争,康熙晚年头痛不已。后来废黜了太子之后,康熙就不再立太子,而是采取了秘密立储制度。这一制度的好处是皇帝可以从皇子之中自由地选择,而在明确宣布之前,皇帝随时尅自由地调换。这样也保证了清朝皇帝可以有很高的素质。

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才使得清朝皇帝们几乎没有昏君出现。


野叟杂谈


自古道:清朝无昏君,明朝全是昏君。这个说法到底对不对,无法考证。那么我们历史资料显示明朝确实出现了不少昏君。荒废朝政,迫害忠良。祸国殃民的皇帝大有人在。

对比明朝大清朝基本上没有昏君,朝政治理有方清朝是一个比较繁荣昌盛的朝代。只是但到了乾隆年间,由于乾隆皇帝重用了奸臣和珅等一些腐败大臣,发生了变化,大清朝逐渐的衰退下来,这也是乾隆皇帝用人不当,谁说算不上昏君,但影响很大。

总的来说清朝还真没有出现过什么昏君。皇帝大部分都是爱惜朝政,治国安邦的。大清朝才能长治久安经历了那么多年。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终结,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国宣告灭亡。


任驰赢天下


百十万人看着上亿人口,这包袱就够他背了!反封建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要实现家国一体!国是天下人的国,不是一部分人的国!这需要教育的开明,大清会吗?不会!教育开明了,人就不是奴才了!他们是心怀私意,揣着明白装糊涂!按着人头往酱缸里塞!对付一会算一会!


道生无名


跟明朝那样十足的昏君没有,不过也有比如咸丰也算半个昏君。总之,清朝皇帝个个都不错,都想振兴祖宗基业,如果清末立宪搞好了,说不定就能跟英国女王,日本天皇一样万世一系了。只可惜历史的发展不留给我们任何假如的机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