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5 听这位84岁的老人,讲讲建国初期的襄城师范生活!

听这位84岁的老人,讲讲建国初期的襄城师范生活!

听这位84岁的老人,讲讲建国初期的襄城师范生活!

听这位84岁的老人,讲讲建国初期的襄城师范生活!‖老家许昌

口述‖蔚明珂

整理‖古西岭

我叫蔚明珂,现年84岁,襄城县南大街人,城关镇回民学校退休教师,曾任襄城县人大常委、襄城县政协常委、平顶山市人大代表。人到老年,总爱回忆年轻时的生活,当我回忆起上师范时的学生生活仍感到很振奋。

1952年,我考入襄城师范,师范书记秦杰,校长吴景春,学校设在县城南关福音堂院内。当时学校有春季班和秋季班,春季班和秋季班都有甲、乙、丙三班,每班五十人左右。我所在的班级,叫春季甲班。学校建有团总支,书记杨付尧,副书记是我。同时我还是班干部,我的丈夫王运兴担任班长,我担任学习股长。我常用轰轰烈烈和丰富多彩形容那段生活。

听这位84岁的老人,讲讲建国初期的襄城师范生活!

搞宣传:工具就是铁皮做的广播筒

1952年,全国刚刚解放,当时国家政治、经济形势很活跃。党动员各个方面的力量搞宣传,学校宣传是主力军,襄城师范作为襄城县当时的最高学府,每个班级都组织很多宣传小组。

那时候宣传工具很简单,就是一个广播筒,广播是用铁皮做的圆锥形,话从小头说,从大头出。这在没啥噪音污染的解放初期,声音能够听得很远。

宣传工作一般在夜间进行,一个宣传小组一般都是三个人,一个人照灯,一个人提词,一个人讲话。提的灯俗称老鳖灯,是用生铁铸成的,形状像元鱼,又像大勺子,前面扁扁的有个窝,窝里盛芝麻油,油中放入棉花做的灯捻子,用火点着捻子灯就亮了。灯的后面有一个平平的柄,学生们往往用一张绵纸衬着灯,一手托底,一手捏柄,小心翼翼端灯行走。

那时点灯没有火柴,都是用火镰打火,火镰用钢锻造而成,还有一块石头、一卷草纸与它配套。打火是火镰与石头强烈碰撞产生火花,把草纸燃着,然后将燃着的草纸吹出明火,再去点灯。我们女孩子有时很多次才能把火打着。

点灯最怕风天,风天火不好打,灯点着还容易灭。我们就先摸黑找到宣传位置,再几个人围拢在一起,解开衣扣,用衣服挡住风打火点灯。再把点着的油灯抱在怀里,看字提词。常常是一场宣传过后,身上沾满了油。有时灯火还会把衣服烧坏,但这些我们都全然不顾,每天还是兴高采烈地走上街头,到店铺门口,到人多的地方,喊破嗓子搞宣传。

宣传的内容很丰富,宣传资料全是利用课间在报纸上摘抄下来的新闻,有国际的,有国内的。国际的主要是宣传中苏友好的新闻,国内的主要是宣传“三反五反”和经济建设方面的新闻。

记得当时我们宣传的一则新闻影响很大。中央处理两个重要人物,一个叫刘青山,原中共天津地委书记,一个叫张子善,原天津地区行署专员。他们都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入党的老干部,功绩很大,但进城后在资产阶级思想和生活方式的腐蚀下贪污腐败,蜕化变质,成为人民的罪人。他俩利用职权从事倒买倒卖非法经营活动,盘剥民工血汗。刘青山贪污、挥霍1.8亿元,张子善贪污、挥霍1.9亿元。那时,虽然1亿元只相当于现在的1万元,但他俩都被处以死刑。这则新闻播出,与旧中国的弊政形成强烈反差,看见新中国光明的人都夸共产党好。

那时没有电视,没有广播,订报纸的人也很少,人们都想多了解一些国家的方针政策,多了解一些国际和国内的新闻,我们的宣传很受群众欢迎。有时,我们宣传之后,店铺的人还把我们让到屋子里烤火,给我们倒茶,问这问那,亲得像一家人一样。

当时,还有一种宣传方式是演剧,演剧主要是宣传当时国家颁布的《婚姻法》,节目都是学校自编自演,体音美教师周军章作导演,演的剧目有歌剧《寡妇难》等。我没有参加演出,只记些片段。还记得李桂霞同学在一个剧中饰演春生妈,她有这样一段唱词:“今年春生结了婚,明年生个小胖孙。抱孙孙,抱外甥,子孙外甥满园庭,老婆子也要变年轻。”

听这位84岁的老人,讲讲建国初期的襄城师范生活!

扛石头:襄城曾有文峰塔

当时我们学校借用的是福音堂的地方,除有一些房子外,其它配套设施很不齐全。因为是建国初期,县里财政非常困难,没有力量拨款支持,学校有困难只能靠发动学生自力更生去解决。在学生动手干的事情中,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上山扛石头建厕所。

上山扛石头利用连堂劳动课。每一次上山,出去一个班。出发时,打着班旗,浩浩荡荡。一路上,师生们唱着革命歌曲,观赏着野外风景。唱的歌曲有“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等;观赏的风景,主要是田里的庄稼,树木和沿途的建筑物。

扛石头的季节在秋天,田里的庄稼,主要是高粱和谷子,高粱杆长得很高,穗子却不大,谷田一片金黄,招来不少麻雀飞来飞去。田间扎了不少草人被风吹着晃来晃去用以驱赶鸟类。

快到山根时,我们看见一座很大的寺院,听老师说,这寺院叫乾明寺。时而看到几个小和尚在寺院门口出出进进。寺院西边有一个面积很大的塔林,老师说,那塔林里有三百多座佛塔。

说笑着我们到了山顶。山顶上也有一座砖塔,老师说,这叫文峰塔。我们就在文峰塔周围稍事休息。休息时老师布置任务,让我们一人扛一块石头下山。大个子扛大块石头,小个子扛小块石头。我们女学生,个子都不大,力量头小,就都捡小块石头。

捡石头要到石货坑,那时山上有很多石货坑,有大坑,也有小坑。大坑是为打大石货开的,大石货有石盘,石磙等;小坑是为打小石货开的,小石货有蒜臼,门墩等。小坑的石渣小,没有我们要的石头,我们便都去大坑找。

解放初期,识字人少,石货坑的石匠们听说我们是城里学生上山感到稀罕,都乐意帮助我们找石头,有的还掂起锤子帮我们修石头。为了报答石匠们对我们的帮助,老师还组织我们特意给他们唱了不少革命歌曲。

不一会儿,石头找够了,老师就带我们回校。开始大家都很有劲,有的扛石头像扛枪,雄赳赳气昂昂;有的像扛面袋,叉着手,弓着腰。远路没轻重,加上大家都是十六七岁的孩子,没下过这力,下山没走多远,都没劲了。有的汗流浃背,有的气喘吁吁。走到三分之二路程,老师怕累坏我们,就命令大家停下休息。

青年人还劲快,十多分钟后,就有学生吵着要走。老师遏制不了大家的情绪,只好下令继续行走。不知道是汗出完了,还是大家有了锻炼,后来这段路程上没有一个学生说累。

快到学校时,大家好像是在跑道上冲刺,脚步放得格外快,你争我抢,老师都拦不住。往石堆上扔石头时,还有几个同学双手抱石,两脚弹起,酷似投篮球的姿势,逗得大家一阵好笑。

没多久,学校就用师生自己扛的石头建起了厕所,同学们分外高兴。

种南瓜:白妮变黑妮

那个时候学生多,伙食费不够用,吃菜成大问题。于是学校号召,自己动手种菜。各班就利用学校的空闲地开菜园种植蔬菜。我班除了开菜园种植各类蔬菜外,还利用学校小片儿空闲地种了很多南瓜。

南瓜春天种植,夏秋两季收获,生命力强,但需要大肥大水。为了种好南瓜,春天开学时,班里就发动学生事先挖菜坑。菜坑一尺见方,二尺深浅。挖好后,把学校厕所的粪便弄来倒进去,再填上土,让粪便在菜坑里发酵。

农村有一句老话,过了三月三,南瓜葫芦往地钻。三月三是农历的三月初三,到了那几天,我们便发动农村的学生找种子。学生来自全县四乡八堡,找来的种子也五花八门,据找种子的学生介绍,找来的种子有的结长南瓜,有的结圆南瓜,有的结面南瓜,有的结脆南瓜。一个学生还把南瓜的菜香介绍得津津有味。

那阵子,我们都被学生们的介绍陶醉了,期待着快点把南瓜种子种下去,快点让种子发芽,长大好结南瓜。

三月三到了,很多学生围拢着班长,催促他下令种南瓜。班长便把南瓜籽儿分给六个组长,让组长领着各组的学生种南瓜。

我们按班上分的菜坑去下种。在菜坑正中先挖个小坑儿,倒上水,再往每个坑放三颗南瓜籽儿,最后小心翼翼地用土封好。

下种后,每天下课大家都首先往菜坑那儿跑,看看南瓜苗有没有动静。一天、两天、三天,那菜坑还是原模原样。一直等到第七天,地皮才陆续微微发动,有的学生还好奇地拨开南瓜出芽地方的土皮。

看到南瓜发芽了,同学们心情振奋。每到下课大家都争先恐后地给南瓜浇水。经常浇水的南瓜长得也快,绿绿的叶子很好看。

一棵南瓜苗发好几个头,往四面八方伸展。好奇的同学每天晚上还插树枝在南瓜头长到的地方做记号,第二天早上刚刚起床就跑去观察,看南瓜秧子长了多长。

听这位84岁的老人,讲讲建国初期的襄城师范生活!

南瓜开花了,都是很好看的黄色喇叭花,老师给我们讲,这花有雄花和雌花,雄花给雌花授粉才能结南瓜。授粉过程蜜蜂和蝴蝶发挥传递作用。我们观察,南瓜花盛开时,果真飞来很多蜜蜂和蝴蝶,小精灵们从这朵花飞到那朵花,来来往往,忙忙碌碌。

结南瓜了,阳光下的南瓜胎儿长得很快。一天一个样,不多时就能吃了。我们组摘下第一个南瓜,高高兴兴跑到炊事班。炊事员专门给我们炒了一盘南瓜菜,新鲜可口,回味无穷。

接着,南瓜就大收获了,炊事班里南瓜堆得像小山似的。

我们不但吃到南瓜菜,还能喝到南瓜汤。南瓜汤里下的是面南瓜,瓤子面面的,皮子脆脆的,师生们百吃不厌。

放暑假了,老师和同学们都离校了。我家距学校不远,我的心还牵挂着种的南瓜,三天两头往学校跑,看看南瓜该不该浇水。

夏天温度高,每到中午南瓜叶子都耷拉了,我非常心痛,决定天天守在学校浇南瓜。学校只有一口水井,井绳和木桶学校都收藏了。我就到家里带来绳子和水罐。

学校共有一百多棵南瓜,那些南瓜有的离井近,有的离井远。一水罐水只能浇一棵南瓜。我下决心一天把所有南瓜浇一遍水。

学校没放假前浇南瓜人手多,每人提一罐水很新鲜,但这一百多棵南瓜让一个人浇就成了巨大压力。上午八九点钟时,太阳光还不那么强烈,我还能忍受住那热,到了十一二点,阳光火辣辣的,使我汗流浃背。加上用绳子反复从井里提水,手上磨出很多水泡,我实在受不了。但想起南瓜在我们师生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便不顾这些了,硬撑着,坚持着,一直到开学。

开学了,大家看到南瓜仍然长得很好,从门卫那里打听才知道是我天天来校浇南瓜。学校班级大会小会表扬我,也有调皮的男生说我白妮变成了黑妮。不管谁说啥,我心里都美滋滋的……

听这位84岁的老人,讲讲建国初期的襄城师范生活!

【本文整理者简介】古西岭,男,1948年生,河南襄城县人,高级经济师,襄城县农村信用联社退休干部,襄城县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副秘书长,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襄城老年书画院秘书长,襄城县作家协会顾问。擅长写作,经济论文有40多篇在省以上刊物发表,20多篇获奖。著有《论银行信用社经营与发展》、《荣古斋文集》两书。退休后继续笔耕。《盘活襄城文化,打造文化名城》在“豫冠杯”畅想襄城——我为襄城建设文化名城献一策征文活动中获一等奖。《背叛》在襄城县“勤廉扬正气,清风润襄城”廉政文学作品征集中荣获一等奖。《打破一个瓶颈,营造多项发展——雷洞村实行土地流转助民致富》、《孟沟村强释内能拔穷根》等多篇老区调研报告在省以上老区杂志上发表。

注: 1、本文原题:《回忆建国初期襄城师范学校生活》。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作者文责自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