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上海為什麼這麼發達?

千骨888


上海,是一個天賜的城市,我們看看地圖就知道了:

現代是水運時代,由於工業技術的發展,人的流動和物的流動都大大增加,但是陸地運輸的成本遠高於水運,特別對於大宗原材料來說,成本本就微薄,如果加上巨量的陸路運輸,整個經濟還怎麼保持?中國的內河中,長江是有深航道的,可以通行大型船隻,而且全年均可通行,而黃河則不行,一則有汛期和旱期,不適合大型船隻的通行。長江是橫穿整個中國的經濟命脈所在。它將國外的資源運輸到內地,使得內地也可以開展工業,提高了資源和人力的利用效率。


而上海就是這條生命線的出海口所在地。上海怎麼可能不發達?


另外,上海的周邊是傳統的江南地區,是自古以來的富庶之地,不管是從教育水平,還是糧食供給方面來說,上海都可以集中華東的資源為己用,這樣的城市發展起來是遲早的事情,它順應了工業化和海運時代的來臨,把握住了這種趨勢。


其他的什麼歷史文化、人文精神都是虛的,都是地理條件賦予其成本優勢,競爭中的比較優勢,從而吸引了全國的人才來到上海發展,上海不是上海人的,是全國人的上海。


以股易金


上海是中國的一個直轄市,簡稱“滬”,也可以稱為“申”。過去老人們常說的“申報紙”,就是在上海創辦比較早的報刊。不管是解放前,還是現在,上海都是人口聚集的超大型城市。上海的GDP位居中國第一位(30133.86億元(2017年)),亞洲第二位。

現在很多人感到奇怪,為什麼上海從解放前到現在一直是這麼富足,現在不要說外來人口,甚至西方人士也把上海當作宜居之地。過去,民國時期上海叫“十里洋場”能讓人圓上致富夢,而現在上海被稱為東方巴黎、世界魔都,可以看出其商業經濟多麼的發達。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上海人,我覺得,上海人本身就有“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的胸襟,而且上海將永遠放開胸懷,歡迎各路淘金者來上海,實現人生的夢想。這才是上海的最大魄力所在。綜合歸納,上海因為以下四個方面的原因,才會導致今日的高度文明發達:

首先,從上海的地理位置來看,這個位置是全國最好的。上海地處南北的中間點,也是黃金水道流入長江的入海口。中國內地、南方、北方和海外的連接點。同時,上海又有中國第一大港口——上海港(外高橋、洋山深水港)。此外,上海虹橋又是集地鐵、機場、高鐵、汽車等綜合樞紐。正因為,上海地理位置恰好是南北人員和商品流動的必經之路,相當重要,所以上海優越的地理位置,促使其不斷髮達。

再者,上海是全國的經濟和金融中心,所有資源都彙集於上海,比如,中國第一個自貿區建在上海。中國原油期貨市場建在上海。中國的滬市交易所也在上海。上海在國內的經濟和金融地位,遠超於其他城市。這樣舉全國之力發展上海,上海不發達才是怪事。

再次,全國的優秀人才大多匯聚於上海。上海正以“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魅力吸引著各國乃至全球的各類人才進入。現在誰都知道,在上海灘人才獲得發展的機會要遠比其他城市多。上海有雙一流高校有 14 所,中央部屬高校有 10 所,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轄有15個法人研究機構。

最後,上海有海派文化,牢牢的吸引著各方人士。既有現今復興公園周邊的思南路、瑞金二路、香山路、淮海中路、陝西南路、威海路一帶的大量知名教授學者曾經居住的地方。也有魯迅公園周邊的溧陽路、甜愛路、多倫路、四川北路文化名人街。上海是海派文化的聚集之地。一大和二大會址也選在上海。這說明海派文化的先進和發達。

我個人覺得,上海的發達首先是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在南北的中段,乃是交通之樞鈕。上海的發達還源於國家鼓勵上海經濟和金融的發展,這個優勢是其他城市所不能比擬的,更關鍵的是上海擁有的海派文化,既有濃郁的文化底蘊,又有海納百川,吸引各方人才的胸襟。正是由於上海一直對外處於一種包容狀態,才會從一個小村落髮展成為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如果可以,請點一個贊,謝謝你對我付出的肯定。歡迎關注我。


不執著財經


作為中國經濟的龍頭,上海一度是中國百年來最繁華的都市,被人稱為“東方巴黎”,但就因此說上海是中國最發達的城市,有點牽強,因為中國最發達的城市,何止一個,南邊的香港、深圳、廣州,北邊的北京、天津,這些城市可都是中國當下最發達的幾個。

我認為衡量一個城市的發達程度,至少有以下幾個指標:

世界五百強總部數量、國際機構入駐數量、人均GDP、地均GDP、國際交流與影響力。

首先看世界500強總數數量

上海一共有八個世界五百強總部,分別是:上汽集團、寶鋼集團、交通銀行、華信能源、浦發銀行、太平洋保險、綠地集團、遠洋集團。

上海的世界500強總部數量,僅次於北京,高於深圳、杭州、廣州等城市。

國際機構入駐數量:

入駐上海的世界500強數量是多少呢?500家,是的,你沒有看錯,上海是中國唯一的世界500強全部入駐城市,北京的500強機構入駐數量差不多隻有420家,廣州288家,成都269家。

人均GDP、地均GDP:

上海人均GDP為13萬,地均GDP為4.75億/平方公里了,僅次於深圳,高於北京和廣州。

國際交流與影響力

上海在國際交流與影響力排名中,上海排在全球第六位,僅次於倫敦、紐約、香港、北京和新加坡。高於悉尼、巴黎、迪拜、東京。

綜上所述:

上海的繁華其實是一種綜合實力,單從以上五個維度來看,上海都不是第一位,但是綜合起來看,上海的實力確實最強的。


蔣昊說經濟


上海的發達不是因為它叫做上海,而是這樣絕佳的地理位置,位於長江三角洲的正中心和長江入海處,換做任何城市都會發達。

現在上海是中國的經濟和金融中心,但此前,這個頭銜屬於蘇州,蘇州在明清時期曾是中國的經濟中心。後來進入海運時代,上海取代了蘇州的位置。所以,風水輪流轉,發達富裕的永遠是這塊地方,而不是什麼名字。

為了支持上海建設航空樞紐港,蘇州遲遲不能建設自己的機場,因為會導致上海兩大機場分流,因為上海航空貨運量的一半都是來自蘇州。為了支持上海建設鐵路樞紐,本來北京、南京至杭州方向的火車,從蘇州走直線距離最近,但現在幾乎所有火車,都要繞道很遠經過上海。為了發展上海的國際貨運港,本屬於浙江的深水港——洋山港劃給了上海。

(橙色是現在的鐵路走向,而藍色則是最近距離,其實1935年就有蘇州到嘉興的鐵路)

為了發展上海,原屬於江蘇的寶山、嘉定、奉賢、閔行、金山、松江、崇明都化給了上海。中國第一個自貿區要建在上海,第一架自主製造的“大飛機”要在上海,迪士尼要建在上海,國外的特斯拉要落戶上海……所以,這樣獨得寵愛的幸運兒,有任何不發達的理由嗎?

在東京、紐約這些世界級城市群中,各個城市無論大小都分工合作相對平等,而上海規劃的上海都市圈和長三角城市群,近則蘇州、無錫、常州、嘉興、湖州,遠則杭州、寧波、南京甚至合肥,只有上海自帶主角光環。

我們還是要虛心學習國外先進的城市規劃理念,畢竟城市群的意義在於各個城市協同發展,我們不僅需要超級繁榮的上海,更需要均衡富裕的長三角。


堅果旅行


上海能從清朝的一個小縣城發展成一騎絕塵的經濟大都市絕不是一兩種因素構成的,除了大家所知的國家政策和歷史因素之外,還有很多因素。

從1949年開始說起,1949年,上海城市人口大約是550萬,同時期其他城市,少有超過100萬人口的。中央銀行設於上海,所有大銀行總部和證券交易所在上海。上海是中國現代工業和中國工人階級的搖籃。當時中國進出口額的很大部分經由上海的江海關完成,相當於海關總署的中國海關總稅務司就設在江海關。

上海還是中國現代工業的發祥地,一百多年來一直是重工業和輕工業並進的城市,在很長的一個歷史時期是中國工業門類最為齊全的城市。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無論輕工業還是重工業實力,上海是國內其他單一城市無以匹敵的。

並且國民時代重要的研究所大部分都設在上海,中國近代的大部分文豪或文化名人都居住於上海或在這個城市去世,不光是因為上海市相對來說寬鬆的創作氛圍,上海發達的電影業和出版業也是上海成為文化中心的物質基礎。

上海擁有眾多高校,是全國各地的人才集聚地,人才對於城市經濟的發展是尤為重要的,那麼上海作為高等教育和科研文化水平名列前茅的城市當然首當其衝。

上海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也是其重要的發展因素,並且準確的來說長三角地區依舊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最好的地區。


環球老虎財經


上海是我國的一個直轄市,簡稱“滬”,是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上海的GDP位居中國第一位(30133.86億元(2017年)),亞洲第二位。上海長期是歸江蘇管轄的,由於地理位置的,經濟的發展,在民國的時候設立特別市,直接受命於中央政府,這是上海第一次設立直轄市的級別。之後上海的行政區劃一直變化,到目前為止,上海一共轄16個市轄區,包含黃浦區、徐彙區、靜安區、崇明區等。

上海的地理位置在我國應該是最好的,他是南北的中間點,也是黃金水道長江的入海口,中國內地、南方、北方和海外的連接點。

上海有雙一流高校有 14 所,中央部屬高校有 10 所,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轄有15個法人研究機構。

上海虹橋是集地鐵、機場、高鐵、汽車的綜合型樞紐,開創了機場與高鐵的融合之先河。上海是京滬與滬昆的交接點,上海還有我國第一大港口——上海港(外高橋、洋山深水港等),上海港是一個河港也是一個海港。

上海有5A級景區3個,重要的旅遊城市,中國唯一一個米其林3星的餐廳就在外灘18號,中國大陸第一個迪士尼樂園所在地。


不睡覺滴考拉


上海歷來充當著國家大兒子的角色,民國時代上海“十里洋場不夜城”的稱謂已經是名聞天下,東方巴黎、魔都的美譽表明當時的上海商業經濟已經非常發達和富足。國民黨統治時期,蔣先生建都南京,其手下的達官貴人每逢週末大都開車來上海跳舞吃喝玩樂,國民黨的央行總部就設在上海,大資本家、銀行家等有錢人也都定居上海,大量的文人墨客大作家大畫家大導演知名教授學者分別居住在現今的復興公園周邊的思南路、瑞金二路、香山路、淮海中路、陝西南路、威海路一帶。他們為什麼不約而同選擇上海?他們就是衝著上海文明先進發達而來。中共一大二大為何選擇上海而不選擇其他城市?舉目四顧當時的中國,除了上海還有哪座城市能有這樣的擔當!國民黨政府垮臺前夕,上海、北平、天津等有限幾個大城市在民生經濟問題上優於其他城市是全力死保的,全國解放以後,中央人民政府對上海的資本家是相對寬容的,公私合營確保了上海工業經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上海產品名冠全國。小平同志曾深情的說,上海是中國的一張王牌,這句話至今管用。在中國,看一座城管理的好不好,有沒有魅力,最直觀的標準,就是先進發達國家的遊客近悅遠來,尤其是西洋人紛湧而至的城市絕對是中國的頂級城市。今天的上海已聚集了全國各地的精英融入了這座城市,大上海的文明先進將通過一代又一代的傳承經久不衰,大上海的偉大一定會發出更加耀眼奪目的精彩,大上海中國的魔都,世界的東方之珠!


13651842888


有人喜歡說,若不是老蔣當年帶那麼多黃金去臺灣,哪會有現在的發達?

還是這幫人說,若不是當年太平天國毀了江南,沒有江浙大戶退居上海有了原始積累,哪來的遠東第一大城市?

這都太極端。資本固然是發達的基礎,但並不意味著有了錢就一定會發展好,比如說委內瑞拉,當初賣石油掙了那麼多錢,今天混成什麼樣了。


我還是更傾向於地理決定論。


1、沿海城市,長江入海口,中國大陸海岸線的中點。

2、河口三角洲地形平坦,亞熱帶季風氣候,比較溫暖溼潤,適宜發展工農業。

3、陸海空交通樞紐,交通極其發達,區位優勢明顯。


至於大家提到的政策導向,大家想想,改革開放為什麼沒有從內陸開始,而是沿海城市,這不還是地理位置的優越性嘛。


至於兼容幷蓄,吸引各方人才,還是地理的因素,沿海城市受海洋文化浸潤,胸懷更加寬廣。


上海人更願意接觸新鮮事物,政策上不僅與時俱進,而且有一定的容錯機制,所以才有大跨步的可能。這個帶頭大哥,將會很長時間走在其他城市的前面。



老田的快樂生活


三條。

一是,天時。對外開放。1.鴉片戰爭的被迫開放,殖民主義資本企業,民族資本主義企業,國家資本主義企業(洋務運動)官僚資本主義企業競爭發展,2.三中全會後的主動改革開放的政策支持,很多優惠政策。外企,民企,國企,合資企業,特區建設先行先試,金融,高端製造產業聚集。

二是地利。長江出海口,天然港口,交通便利資源豐富,背靠蘇杭。

三是人和。上海自從明代開始,就是一個移民城市,松江府手工業發達。近代開埠通商口岸,吸引大批中國外國人才。寧波的富商,蘇杭的富豪,蘇北的手工業者和其他打工苦力討生活的人們,形成了主體。外國人,本地官僚,商人高利貸,地主資本家,構成上層社會。船塢碼頭,紡織廠,麵粉廠,服裝廠機器工廠,錢莊酒肆茶樓戲院電影院,霓虹燈搖曳……,資本要求發財,工廠需要工人,大量的農民工貧民紛紛擾擾而來,資本和科技,知識分子和工人都是懷揣夢想而來,黃浦江畔敞開懷抱迎接他們。所以,上海是因開放而生,因為開放而發展,因為開放而繁榮。所以上海地是開放之地,上海人是開放之人,城市是開放之城。

三中全會後,上海浦東開發區一炮打響,陸家嘴東方明珠塔成為中國人民改革開放的四十年的奇蹟!上海市成為中國人民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排頭兵!

上善若水,海納百川。是我送給上海人民的八個字。包容開放,創新發展。這八個字也是我送給上海城市的。


榆樹錢11


1、國家戰略。90年代初開發浦東新區上升為國家戰略,大量的政治和經濟資源積聚,政策、資金、人才和思想的匯聚,為上海這二十多年的發展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宏觀環境基礎;

2、開放意識。上海開埠就廣泛接收各地移民,海派文化意味著包容和平等,兼收幷蓄才能博採眾家之長,見賢思齊才能保持不斷進步。

3、規則意識。儒家思想的信義和西方的契約精神結合,產生了上海人較強的規則意識。規則明確才能確保良性競爭,良性競爭才能激發市場活力。

4、歷史沿革帶來的比較優勢。近代上海作為文化和人口的熔爐,本土文化具有蓬勃的生命力;明清以降的江南士紳家族也會優先遷徙此處,帶來了文化和資本積累;西方殖民者留下的印記豐富了本地的思想文化內涵,作為中國曾經最開放的城市自然也會得到更多的外部機會……

5、一切的一切,人是根本。看過滑稽戲的人知道,典型的上海滑稽戲裡有多種方言,山東話、蘇北話、安徽話、蘇州話、寧波話、紹興話、浦東話……雖然各自的文化圈層和社會定位不一樣,但來自不同地域的人們還是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這種包容性和開放性兼具的社會和人口特點,也是上海興旺發達的一個重要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