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風作為一種常見的皮膚病,中醫對它有著怎樣的分析和認識呢?風溼、肝腎不足以及氣血兩虛造成的白癜風都有什麼不同的治療方法呢?
01醫案
王某,女,45歲。1993年5月23日初診。3周前因爭吵致心情不暢,出現胸悶、氣短、心煩、失眠等症,患者沒有在意,後因洗澡受風,發現面部起白斑,如錢幣大小。
在醫院診斷為白癜風,口服中藥湯劑,症狀無緩解,白斑擴大,胸悶、氣短等症也都有加重,並且伴隨出現停經情況。
檢查的時候發現面部大部分皮膚色素脫失,中心有好多個綠豆大小的色素島,邊界清楚,周圍有色素沉著痕跡,頭頸部皮膚正常。
患者舌頭暗紅,苔薄白,脈弦滑。診斷為白癜風。
醫生辯證認為是肝鬱氣滯,氣血失和,外感風邪。通過疏肝理氣,調和氣血,活血祛風方法治療。
處方:柴胡10g 枳殼10g 白芍15g 白朮10g 茯苓15g 白附子6g 防風10g 當歸10g 香附10g 鬱金10g 川藭10g 丹參15g 紅花10g 益母草10g。外用複方補骨脂酊。
二診:服藥14天,胸悶氣短、心煩失眠等症狀基本消失,月經來潮,面部色素面積擴大、數量增多,色素脫失面積未再擴大,舌質紅,中心苔少,脈弦細。
在理氣活血祛風基礎上加入養血益陰的藥材。前一處方的基礎上去掉防風,加女貞子30克,菟絲子10克,枸杞子10克。
三診:服用二診處方28天,面部色素脫失斑明顯縮小,僅留下3處硬幣大小白班,舌紅,苔薄白,脈細。
繼續服用14天,面目皮膚基本上恢復正常,臨床痊癒。
02中醫說
白癜風作為一種常見皮膚病,可發生在任何年齡任何部位,但是發生在暴露或者摩擦損傷部位居多。
病變部位常對稱,但也可以侷限在某一部位,常常沿著皮膚受損部位沿著神經節單側分佈,表現為數目不等、大小不一、形狀不定的色素脫失症。大多數患者沒有任何自覺症狀。
醫案中所介紹的患者是因為情志不舒,導致肝氣鬱結、氣機不暢,而出現胸悶氣短、心煩失眠等症狀,復感風邪滯留在皮膚的腠理,導致局部皮膚氣血失和,誘發白癜風。
治療關鍵就是抓住氣滯和風邪這兩個主證,首先用柴胡、枳殼、白芍疏肝柔肝、理氣解鬱,然後用白朮、茯苓健脾益氣,與白附子、防風共同起到祛邪疏風的功效。中醫認為“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滯才會血瘀,反過來加劇氣滯,經絡氣血無法暢通,遂用當歸、鬱金、川穹、丹參、紅花、益母草化瘀通絡。
除了案例中所說的原因和治療方法,中醫認為形成白癜風的原因和對應的治療方法還有如下幾種:
第一種風溼致病
風溼這一類致病因素造成患者經脈不通,氣血運行不暢,時間久了氣血失和,肌膚失去血液的滋養造成白斑。
主要表現為白斑粉紅,邊界清楚,多見於面部及外露部位,可單發或多發。一般發病比較急,皮膚受損發展比較快,皮膚變白前常有瘙癢感。伴有頭重,肢體睏倦,口渴不欲飲。舌質紅,苔白或黃膩,脈浮滑或者滑數。
治法:清熱利溼,活血散風。
方藥:九味羌活湯加減。
羌活9 g防風9g 蒼朮9g 細辛3 g川穹6g 白芷6g 生地黃6g 黃芩6g 甘草6 g。溼重胸滿的人,可以去掉生地黃,加上枳殼10g,厚朴15g,裡熱嚴重達到心煩口渴的,可以加上石膏30g,知母15g,夜眠不安,加靈磁石30g,夜交藤30g。
第二種肝腎不足
肝腎不足造成肝血虧虛,血液不能滋生人體所需精華,產生白斑。皮膚表現為明顯的脫色白斑,邊界截然,顏色純白,或侷限於一處,或泛發於各處,脫色斑內毛髮變白,病程較長,發展緩慢,多有家族病史。可伴有腰膝痠軟,頭暈耳鳴,兩目乾澀。舌質淡,苔薄,脈細弱無力。
治法:滋補肝腎,養血祛風。
方藥:二至丸合二仙湯加減。
女貞子15g 旱蓮草15g 仙靈脾15g 仙茅10g 巴戟天3g 當歸8g 黃柏10g 。月經不調者,加益母草15g 生地黃15g 腰膝痠軟者加枸杞子15g 牛膝15g 盜汗者,加山茱萸15g 煅龍骨、煅牡蠣30g。
第三種氣血兩虧
先天腎氣不足,或者後天脾胃虛弱,造成氣血生化之源不足,疾病走入皮膚腠理,化生白斑。
這種情況又有兩種類型,一類是脾胃虛弱形成的白斑,表現為皮膚受損處顏色萎黃,多見於面部和口唇,小兒多見,病情發展比較緩慢。伴隨的併發症有食慾不佳,全身乏力,面色萎黃。舌質淡,苔白,脈象虛弱。
這種類型的治療思路是調和脾胃,益氣養血,潤膚消斑。方藥以參苓白朮散加減為主。
第二類是腎氣不足引發的心腎不交,主要表現是多發生在身體一側的四肢的兩端,常常沿著一定的神經區域分佈。常發生於青壯年,病程短而快,並且伴隨有心悸、失眠、健忘、腰膝痠軟的症狀。舌質紅,苔薄白,脈弦細。
治療的思路是交通心腎,滋陰養血。方藥以六味地黃湯配合黃連阿膠湯加減為主。
03公社寄語
中醫認為很多皮膚病都是由各種內外因素引起人體的經絡氣血失和造成的,白癜風形成正是經絡不通,氣機不暢,氣血不能濡養滋潤皮膚而發生的。
閱讀更多 泓華家庭護理在線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