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0 臺東舊事:桑梓路和道口路,臺東最早的移民居住地之一

臺東這地兒以前叫楊家村,也被稱作破爛市、窮漢集,德國佔領膠澳後,在楊家村以北闢出一個區域叫東鎮,作為中國人的居住區。臺東鎮上的臺東一路至臺東八路依次排開,臺東一路是楊家村北的第一條路。

臺東舊事:桑梓路和道口路,臺東最早的移民居住地之一

楊家村是市北區桑梓路和道口路一帶,是青島市區最古老的村莊之一,距今已經有五百多年的歷史。清和路遺留的這座建築就是當時的楊家村僅存的建築。

臺東舊事:桑梓路和道口路,臺東最早的移民居住地之一

如果你想了解臺東的歷史舊事,楊家村是無法跨越的回憶。

據楊家村楊姓族譜記載,楊姓竟是從遙遠的雲南省遷移過來的。時間大概在明代永樂年間,也就是1403年至1424年。先由雲南省遷居在嶗山烏衣巷,繼之又前往臺東創立楊家村。

明代永樂年間發生了“燕王掃北”戰爭,兩軍會戰于山東境內,給當地百姓帶來了毀滅性災難,人民十之八九死於戰亂,戰後引發大的溫疫,本已所剩無幾的人又死去大半,城市鄉村一片廢墟、民不聊生。當時的地方官員因無法完成上繳國家的稅收任務,紛紛上奏朝廷要求移民。朝廷准奏,決定從山西、河北等地向山東大規模移民。

遠在南方邊陲的雲南省因戰亂致使百姓紛紛外出逃難。其中有一大群楊氏農民,他們告別世代習作的家園,扶老攜幼,去北方尋覓新家園。他們不知爬過了多少山、走過了多少河,歷經了幾個月的跋涉,九死一生地來到嶗山烏衣巷,現在屬於嶗山區北宅街道辦事處,在明代屬於即墨縣,因此《楊氏家譜》稱祖先來到“即墨烏衣巷”。

臺東舊事:桑梓路和道口路,臺東最早的移民居住地之一

這群來自雲南的楊氏難民在此恢復了正常的農民生活,開始學習北方人的播種習慣與烹飪技藝,還學會了建造有別於雲南主樓、板屋的磚石房子。但是烏衣巷有限的耕地不能維持這麼多難民的生活需要,雲南楊氏在烏衣巷“休整”了一段時間之後,便另尋家園。

臺東舊事:桑梓路和道口路,臺東最早的移民居住地之一

在烏衣巷村民的推薦下,楊氏難民遷居到了後來稱之為“臺東”的地方。這個地方離海不遠,可以務農,也可以去海上捕魚。他們先搭窩棚,隨後闢地蓋房,燒荒種地,建起了最初的“楊家村”。

他們在烏衣巷所學的北方蓋房和耕種技術,也是都派上了用場。後來隨著村民不斷繁衍、房舍不斷建造、土地不斷開墾,楊家村逐漸發展成了有400多戶人家、結構比較完整的村莊。

從此,這些最早的臺東先民開始創建了臺東的歷史。臺東舊事會圍繞楊家村回味臺東的傳統和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