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4 “杏”福來敲門 “杏子之鄉”唐汪川的致富經

“杏”福來敲門 “杏子之鄉”唐汪川的致富經

四月初,唐汪川春意盎然,綻放枝頭的萬畝杏花如脂如粉。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韋德佔/攝

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韋德佔 劉宣汝

人間四月天,唐汪川綠意盎然,綻放枝頭的萬畝杏花如脂如粉,蜂蝶飛繞,引來一批又一批的遊客駐足觀賞。

如今,唐汪川的杏花已成為當地響亮的旅遊集結號,古杏樹成了當地農民的“搖錢樹”。

被稱為“隴上杏花第一村”的唐汪川位於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東北部,過去藏在大山深處的原生態景觀,如今顯露頭角,昔日的窮鄉僻壤發生美麗嬗變,脫貧攻堅正酣,當地群眾迎來“最美花季”。

近年來,唐汪川鎮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挖掘產業新亮點,著力培育“杏花經濟”。大力實施唐汪田園綜合體產業園,新增杏樹種植1000畝、油菜種植1000畝、葵花種植1000畝,形成四月賞杏花、五月看油菜花、六月觀葵花、七月摘杏子的旅遊產業鏈條。

“杏”福来敲门 “杏子之乡”唐汪川的致富经

滿川的杏花如綵帶鑲嵌在山水之間。

“杏”福来敲门 “杏子之乡”唐汪川的致富经

當地姑娘身著民族特色服裝徜徉在花海。

“過去,杏花除了扮靚鄉村,啥都沒留下。”唐汪鎮鎮長韓高錦說:“其實小杏花蘊含著大商機,通過發展旅遊產業,增加群眾收入,進一步推進旅遊扶貧工作,以杏花為載體來包裝東鄉獨特的民俗文化,讓春天也成為農民的收穫季。”

每年四月初,這裡都會舉行“唐汪杏花旅遊節”,交錯分佈的田陌渠道間,連片的杏花爭相怒放,八方遊客紛至沓來,賞花觀景,依託旅遊景區打造的片片杏林,愉悅了遊客、富了鄉親、孕育了希望……

記者看到,杏園周邊的民俗館、民族特色產品區、特色餐飲展賣區、“巾幗扶貧車間”產品展銷區……90後東鄉女孩馬簫簫看準了商機,將“巾幗扶貧車間”搬到了萬畝杏花園旁,獨具東鄉特色的傳統工藝手工刺繡品亮相杏花旅遊節,吸引眾多遊客駐足選購。

歷史悠久的東鄉族刺繡女承母藝,婆媳相傳,代代沿襲,輩輩流傳至今。馬簫簫2015年從蘭州大學畢業後一直自己創業,2017年,東鄉縣唐汪鎮舉辦首屆杏花旅遊節,馬簫簫帶著外地的朋友回到自己的家鄉賞花遊玩,當朋友接觸到東鄉傳統刺繡工藝時大呼喜歡,馬簫簫瞭解後發現很多農村婦女在農閒之餘的唯一喜好就是繡花,便毅然回村創業,吸納了13戶貧困家庭的勞動力,形成了新的扶貧創收產業。

“杏”福来敲门 “杏子之乡”唐汪川的致富经

獨具東鄉特色的傳統工藝手工刺繡品,亮相杏花旅遊節。

杏花為媒,唐汪鎮還開展了文藝演出、杏花杯籃球賽、全縣第二屆廣場舞大賽、第三屆隴上杏花第一村旅拍大賽、書畫賞花采風活動、攝影、非遺、民族、民俗文化展、東鄉土特產展銷及特色美食推介等活動,全力攪熱了唐汪鎮的“杏花經濟”。

隨著“2019年東鄉縣唐汪杏花旅遊節暨全縣旅遊產業開發系列活動”的開幕,藉助旅遊熱,東鄉縣老百姓善於做美食的特長也有了用武之地。連日來,唐汪鎮下城門村汪佐發家的“五號院農家樂”異常火爆。

東鄉縣唐汪鎮在2017年舉辦了首屆杏花旅遊節,常年在外打工的汪佐發得知這一消息後無比興奮。“杏花開了,遊客多了,我就想著,我應該也能掙到錢了……”於是,汪佐發便回到家風風火火地辦起了農家樂。正如汪佐發想的那樣,這一年,他確實掙到了錢。僅在杏花盛開的半個月時間裡,汪佐發就掙到了一萬五千元。

“杏”福来敲门 “杏子之乡”唐汪川的致富经

汪佐發家的“五號院農家樂”。

“杏”福来敲门 “杏子之乡”唐汪川的致富经

獨具特色的農家樂裡,遊客正在品嚐東鄉美食。

“這可是我在外打工半年都掙不到的收入啊,沒想到開農家樂半個月就賺到了。”看著這實實在在的收入,53歲的汪佐發喜不自勝,這更加堅定了他繼續辦農家樂的決心。

“農家樂的旺季也就杏花節的半個多月和杏子節的一個月,這個時候13桌根本不夠接待遊客,好多人來都得排隊,一天下來可以收入3000元,這兩個月不到的時間內就可以賺到3萬元。其他時間農家樂由妻子經營,我再出去打打零工,一年下來收入五六萬,這麼好的日子以前想都想不到!”談起現在的生活,汪佐發眉宇之間盡是笑意。

許多農家樂逐漸興起,當地老百姓逐漸走上旅遊脫貧致富之路。短短兩三年時間,這裡的農家樂從無到有,已經發展到45家,大的農家院能同時容納120多人就餐,小的能同時供20多人吃飯,許多農民從中受益。

“杏”福来敲门 “杏子之乡”唐汪川的致富经

杏花為媒,唐汪鎮開展的系列活動攪熱了“杏花經濟”。

“杏”福来敲门 “杏子之乡”唐汪川的致富经

遊客徜徉在萬畝杏花林海之中,盡享春光。

實際上,“杏花經濟”只是東鄉縣脫貧攻堅的一個縮影,行走在唐汪鎮的田間地頭、農家巷道,走訪一個個農戶,在春風的吹拂下,每個人的臉上都掛滿了笑容。說起脫貧致富,大家都說,政府把好路子、好前程給我們指明瞭,就需要我們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去實現。今年鎮上大力實施唐汪田園綜合體產業園,讓唐汪川的萬畝古杏林真正成為了農民脫貧致富的“杏”福產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