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 抓好“五項”工程 提升教育質量

抓好“五項”工程 提升教育質量

王冬梅

辦人民滿意教育是我們每一位教育人的神聖使命,而人民滿意的標杆就是教育質量,我們慶安小學把教育質量定性為學生成長的三個維度:“健康的身心、紮實的學科素養、旺盛的探究慾望。”為從這三個維度上促進孩子們的健康發展,全面提升教育質量,我們抓牢師資隊伍建設這根綱,從校長、教幹,學科骨幹教師、普通教師三個層面,從學科素養的提升、敬業精神的涵養、工作熱情的激勵三個維度精心鍛造教師隊伍,保障教育重量的提升。我把它總結為 “抓好五項工程,激發教師潛能,提升教育質量”。

一、打造“頭羊”工程 校長做教育教學的領航者

同在一片藍天下,共享麗日和風,城鄉教育的均衡發展是人民對教育滿意的最基本前提。而制約鄉鎮教育質量提升的根本是鄉村教學點分散、學額不足而導致的教師責任心渙散、工作熱情減退。曾經繁榮的鄉村教育凋落到一些教學點只有幾十個學生,班額數甚至不足10人,這是社會城市化發展的必然,但社會經濟的階層分化,使得一部分家庭還要固守在農村,他們的孩子還要在鄉村接受教育,這些孩子是弱勢群體,他們更需要關愛,這就需要我們教育者有著“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情懷。提高鄉村教學點的教學質量成為提升一個鎮教學質量的關鍵,更成為衡量一個教育者精神高度的標杆。首先我們要抓校長思想的轉變。學校沒有大小、尊卑之分,讓每一個村小的校長認識到他們肩上承載的是孩子的未來,這一點同北大清華的校長一樣沉重,來不得半分懈怠。課程的建設、隊伍的培養、學校的規劃、學業的考評都需慎重構思,嚴格執行。中心小學制定校長管理十項量化考核標準,對待所有校長一視同仁。其次,因為村小規模小,校長還需身先士卒,成為學校教育教學的“領頭羊”。我們一直堅持校長人人帶主學科,只有校長帶主學科,校長對教學才更有發言權,才能真正做到以教學為中心,同時對教師起到引領、示範作用。我們要求校長響亮的喊出口號——老師們 向我看齊。我鎮東樓小學教學質量一直在全縣村小中排在第一方陣,杜銘校長主動承擔兩個年級數學課,認真研究教學,給全體教師樹立標杆。騎路小學劉恩校長在訓練花樣跳繩的同時帶五年級數學在全縣也是第一方陣。慶安小學梁浩生校長認真上好每一節課,慶安小學五年級在上次教育局質量調研中也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全鎮每個校長在做好指揮員的同時又是優秀的戰鬥員,有什麼樣的校長就有什麼樣的老師,帶好校長隊伍,打造“頭羊”工程促進了每個學校教育質量的提升!

二、鑄造“強師”工程 教師成為發展者

教師的職業倦怠是影響教育質量提升的最重要因素。教師的職業倦怠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工作熱情不高,二是固守成規,不思變新。為了消除倦怠,我們為老師搭建了三個平臺,鑄造“強師”工程,激發教師的潛能。

一是提供適合自己的崗位平臺,做最好的自己。在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中提到人的高層次需要就是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消除教師職業倦怠的最有效的辦法莫過於讓每一個教師感受到他們被尊重、他們被需要。作為校長要敢於調整教師一成不變的崗位,讓老師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這就需要我們校長準確把握每一名教師的長處,工作安排中注重揚其所長,讓他們感受到自己被學校需要、被學生需要;因為村小可供選擇的工作範圍小,為給教師提供更為寬泛的選擇空間,我們建立了教師流動機制,校際之間教師定期有序流動,讓教師找到適合自己的崗位做自己喜歡的事,讓教師找到存在感、幸福感和自豪感。

舉兩個例子:我們鎮現有兩個工作室是以老師名字命名的,按學期撥付一定的經費。一個是慶安小學“黃榮新”讀書工作室。工作室成員有30人,定期由他組織開展教師讀書系列活動,踐行我鎮讀書的“112233”模式。一個是慶安二小“李衝”木雕工作室。去年他們申報的《雕刻學文化 刀鋒塑人生》被評為縣級特色課程基地項目。學校為他購買木雕器械,木雕作品在網上義賣。雖然個人身體不好,但是工作幹勁十足。

二是搭建展示平臺,做自豪的自己。我們提供各學科教師能力展示舞臺。1、中心小學每學期舉行各學科教師課堂教學評比活動,評出各學科一等獎、二等獎、學科帶頭人,給予精神和物質獎勵。雖然我們鄉鎮教師的教學水平可能有限,但我們努力讓他們感受到在我們的鎮上你是最優秀的,我們看到了你的優秀,你還可以更優秀,從而提高他們的幸福感和自豪感、促進他們不斷的進步。2、組織教師參加天天歡樂頌讀書活動。中心小學成立天天歡樂頌誦讀書微信群,語文老師早上讀的是童詩童話,經典古詩,晚間讀的是蘇霍姆林斯基、杜威的教育思想或者是戴望舒、舒婷等散文,週末讀論語。每學期評出幾十個誦讀標兵。龍集小學金剛老師、陳圩小學張都平老師、王彩華老師年齡都在50多歲,仍然堅持每天兩誦,在這個平臺上大家彼此鼓勵,共同成長,其樂無窮。3、中心小學定期調研學科教學質量,本鎮校際之間找差距,對前五名大力表彰。我們感覺表彰既是一種榮譽更是一種壓力,還是後進者的航標燈。同時對後三名中心小學也要進行跟蹤聽課、跟蹤調研。4、定期舉行教師基本功大賽、趣味運動會、歌詠比賽等等。多層次的平臺,讓每個教師都能在不同的舞臺上展示自己,超越自己。

三是搭建學習培訓平臺做更好的自己。“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提升教育質量,教師的學習和充電就是必不可少的環節。我們高度重視教師的培訓,努力讓教師做更好的自己。年輕的教師我們送到省市去學習,回來分享彙報反饋,年齡大的教師我們儘可能讓他們多參加縣級培訓。只要是教育局舉行的學科培訓,我們幾乎是人人去,怕沒有位子坐就通知他們提前半個小時到,坐在前面,便於點名和保證學習效果。開學以來我們請了徐州師範大學心理學楊耀東教授給教師做心理健康培訓,很多老師說這是他們聽過最高級別的講座。本學期我們聘請了江蘇省書法協會員周雨老師定期給語文老師指導硬筆、軟筆,真正落實書法進課堂。近期我們還將請我們縣語文、數學特級教師進課堂,請教科室領導給我們做課題培訓,引領教師做科研型教師,在學習培訓中反思成長。

三、踐行“讀書112233”工程 教師成為學生的共讀者

閱讀是學生素養髮展、精神涵養最重要的方式,不重視閱讀的學校就不能算是學校了。但由於環境、師資、書源等因素的限制,我們鄉村小學的閱讀現狀其實並不樂觀。從去年起,我們逐漸摸索出了一條閱讀之路,形成了“112233”讀書模式,即“一套校本教材,一個交流平臺”;“兩讀結合,兩星評選”;“三讀、三課”。通過讀書活動的開展,讓書走進了每個師生的生命,讓每個孩子的童年飄溢著書的芬芳。

第一個“1”:即一套校本教材。中心校為全鎮1--6年級學生分別編寫適合學生年齡段的經典誦讀教材《靜待花開》,教材學生人手一份,免費提供,每學期期末收回循環使用。教材內容選自中外名家名篇,古今經典,散文、童話、詩詞歌賦等。既陶冶了孩子的情操,又勵志孩子前行。

第二個“1”:即一個交流平臺。學生的讀書交流平臺。每個班級都建立了家校讀書微信群,班主任為群主,鼓勵每個家長積極參與,讓家長把孩子每天讀書內容、“親子共讀”視頻、錄音或者親子讀書圖片,每天晚上9點前及時上傳到群裡,教師要天天檢查,表揚先進。個別孩子一開始發讀書視頻的時候是一臉的膽怯和自卑,現在的孩子人人是滿臉的自信和幸福,“腹有詩書氣自華”,不知不覺間孩子改變了精神世界。

第一個“2”:兩結合即同讀和個性選讀相結合,閱讀和寫作相結合。每個班級每學期佈置學生同讀兩本書後(縣教研室規定書目外)再選擇個性化的閱讀3-5本不等。為了激發學生的讀書熱情,我們採取了“爭卡”的激勵方式,即學生每讀完兩本書,由各班語文老師查驗後發放一張銅卡;每讀完四本書,學生持兩張銅卡到教導處領取一張銀卡;每讀完6本書,學生持一張銀卡和一張銅卡到校長室領取一張金卡。金銀銅卡由中心校統一印製。中心校統一印製學生讀書成長檔案卡,每個學期填寫一次,設計有“教師寄語”、“我的讀書目錄”、“我的收穫”、“我的成長”、“我最喜歡書目”、“我最喜歡的一句話”等版塊,如同學生的家庭素質報告書,完整記錄孩子的讀書軌跡,六年下來孩子究竟讀了哪些書,獲得多少張讀書卡,在讀書筆記、故事比賽、美文誦讀、課本劇表演中究竟獲得哪些獎項都一目瞭然。

第二個“2”:“兩星”評選。任何活動都需要相適應的評價制度。中心校要求各校每月都要評選出“讀書之星”和“寫作之星”,發獎狀,公示在學校櫥窗裡,發在學校網站上,利用國旗下講話表彰這些孩子,學生獲獎名單每月及時上傳到中心校。中心校每週三下午專項檢查師生共讀情況以及“兩星”公示情況,年底與教師績效掛鉤。

第一個“3”:即三課(讀書推介課、指導課、彙報課)指導工作室成員人人上好讀書推介課,指導課、彙報課,農村的學生讀書對教師的依賴性很大,很多留守兒童是託管狀態,往往老師教,就會;不教,就不會。所以上好“三課”是孩子讀書的保障。

第二個“3”:三讀,即晨誦、午間靜讀、晚間親子共讀。各校要在7點半到7點50分利用20分鐘晨誦,中午學生大多一點多到校,各校培養孩子20分鐘靜讀習慣,晚間放學後學生處理完當天作業後有條件的和家長一起讀書,家長不在家的可以自己閱讀20分鐘,保證每天至少一小時閱讀時間。為了檢驗和展示學生閱讀成果,中心校每個學期都要開展一次親子閱讀競賽、一次學生課外知識競賽、一次讀書小報評比、一次美文誦讀競賽。學生們在各種活動的促進中慢慢嶄露頭角,全鎮各校逐漸形成了“愛讀書,會讀書、能作文”的良好局面,今年5月在縣局舉行的課外閱讀知識競賽中,我校有2名學生居於前10名之列,並代表睢寧縣參加市級課外閱讀知識比賽,其中一人獲市二等獎。

而在“112233”的每一個環節中,我們學校的每一個教師都要參與閱讀引領、感受交流、效果評價等各個環節,無形中我們的教師成為學生的共讀者,也養成了閱讀的習慣,在閱讀中提升了自我。

四、啟動“雙師”英語教學工程 教師嘗試做借力者

教育需要合力效應,絕不是一個人、一個小群體就能做好的。本學期我們啟動“雙師”英語教學工程,從外部借力,促進教育的發展。慶安鎮小學由於英語師資水平的限制,英語學科教學質量一直滯後,特別是學生聽說能力較差。短時間內提升師資的可能性不大,我們嘗試著從外部借力。非常榮幸教育局、慶安鎮黨委政府、南京雲海螺教育能在我們鎮舉行鄉村英語教學互聯網“雙師”課堂試點。通過互聯網把全世界優質的英語教師資源帶到我們鄉村小學,徹底解決鄉鎮英語教學中聽說教育的短板。這個工程惠及6所小學,35個教學班,1458名學生,11位中教英語教師。3-6年級每班、每週開設一節英語外教直播課,集中在每週二到每週五的下午2點到4點。2018年9月28日簽訂協議,從第6周起,外教課正式開始,雲海螺教育為每個學校每個班級固定一個外教老師,這一週每個班級已經上的是第三次外教課。為了保證教學效果,教研室李春子主任帶領縣英語骨幹教師每週參與課堂跟蹤和評價。中心小學人員每天到包片學校聽課,填寫外教課堂記錄表,每天下午5點集中反饋外教課堂的優缺點,中教教師與外教教師溝通能力、學生在課堂的表現、教學效果等全面評價,及時發現、解決問題,雲海螺教育為了確保外教課的效果,派兩名工作人員長期住在慶安小學,對中教教師進行培訓和考核。11位英語教師既有壓力又有動力,他們在與外教溝通中,與老外對比覺得自己的發音需要矯正,這種借力短期惠及學生,長期惠及教師隊伍成長。

創建“教育特色”工程 促進學生髮展

創建學校特色文化是引領學生個性化發展、培育故土情結的有效途徑,而學校的特色化建設又必須依託師資資源和地方文化,我鎮的《繩韻少年》大家都很熟悉,它起源於一所偏遠的鄉村小學――騎路小學,該校秉承著“我快樂、我健康、我成長”的辦學理念,在劉恩校長的帶領下,因陋就簡,走出了一條以“花樣跳繩”為載體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特色之路。截至目前,學生自主創編的花樣跳法已達200多種,製作的花樣跳繩微課已達300多節。現在我們又賦於了繩韻少年項目更豐富的內涵——通過“跳繩”、“畫繩”、“做繩”、“創繩”等活動讓學生了解繩是文化、繩是一種創作的工具。小小的一根繩,促進了孩子的形美、德美、心美;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合作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在騎路小學以特色育人辦學思路的引領下,慶安小學著力打造書香校園,龍集小學打造書法校園、二小打造木雕校園、水庫小學打造戲曲校園。各校社團特色紛呈,學生在特色學校文化中、在各個社團活動中學會學習、學會健康生活、學會責任擔當,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在農村小學落地生根!

上一週,縣委縣政府召開睢寧縣第一屆教育表彰大會,我們深受鼓舞。全體教幹教師對標找差,認真學習貫徹落實會議精神,我們與兄弟學校相比還有很大差距。我們慶安小學全體教育人一定會帶著深厚的情感做教育,帶著崇高的使命做教育,帶著高度的責任做教育,時刻以“愛拼才會贏”的拼搏心態,時刻保持奔跑的姿態,衝刺的狀態,不忘初心,砥礪前行,進位爭先,讓慶安教育成為睢寧教育的符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