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孩子受欺负要不要教给孩子打回去?一段视频给了我们正确答案

如果育儿类有问题排行榜,我相信有一个问题一定会被放在榜首,那就是:“孩子在学校被别的孩子打了,我们该不该教他打回去。”有的父母可能会教育孩子重拳反击:“挨揍了就要打回去啊”,也有家长倡导孩子惹不起躲着走:“算了,我们不和他计较”。哪种方法似乎都有其一定的道理,总之这个问题一向都相当有争议性。

我曾经在网上听过这样一个段子:A在学校总是被B欺负,回家告诉父亲,父亲找到老师,向老师反映了这个情况。然而老师却说:“一个巴掌拍不响。”A的父亲走到B的面前,狠狠地朝着B的脸打了下去,然后问老师:“您听这巴掌响不响?”从此没有人再欺负过A了。父亲这种以暴制暴的方法我们固然不提倡,但这种利用一定的震慑力来帮孩子摆脱受欺负的境遇,却不得不承认也是一种明智之举。

01、孩子受欺负我们该不该教育孩子打回去

前两天在微博上看到一个这样的视频:

父亲来看女儿卡拉的舞蹈排练,却发现在排练的过程中有个小女孩故意把卡拉绊倒,不明真相的老师却一直在责备卡拉没站稳。

孩子受欺负要不要教给孩子打回去?一段视频给了我们正确答案

回家的路上父亲跟卡拉聊天,得知那个小女孩经常这样,父亲很生气地问:“你为什么不还手呢?”卡拉沉默了一下答:“因为你不让,你说要尽量通过交流来解决。”父亲听她这样答很内疚,随即教给女儿说:“从现在开始你不要用交流解决了,你知道有一种方式叫背摔吗?你背起她,用腿别住,把她从你背后摔下去!从今天开始如果谁再欺负你,你就灭她一家老小,这是正义的!如果你不奋起反击,你的一生就会越来越窝囊!”小女孩似懂非懂地答应了。

很快到了舞蹈正式演出的日子,女孩们站在舞台上,下面坐满了家长。在演出的过程中,之前欺负卡拉的小女孩又一如既往地用脚来绊卡拉,谁知这次卡拉早有准备,背起那个女孩,动作麻利地把她摔倒在地。坐在观众席的父亲立刻站起来大声叫好:“做得好卡拉!摔得真干脆,漂亮!”此时台上的卡拉得到了父亲的肯定,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接着父亲又自豪地对周围的人观众大声说:“真行!这是我女儿,爸爸很自豪。”在众人的惊呼声中,舞蹈又继续了,试图绊倒卡拉的小女孩悻悻地爬起来,对着卡拉投去了害怕的眼神。

回家的路上,卡拉的妈妈开着车,一边警告女儿不能养成暴力的习惯,一边又觉得很解气,而坐在后排的卡拉对着爸爸深情地说了一声:“爸爸,我爱你”。

孩子受欺负要不要教给孩子打回去?一段视频给了我们正确答案

站在旁观者的立场,这个视频看得很过瘾,小女孩被欺负的时候,脸上的表情是委屈夹杂着无奈,而得知父亲允许自己用暴力反击的时候,脸上瞬间布满了自信的笑容,仿佛长久以来沉积要内心的问题终于有了答案,而结尾的一句“爸爸,我爱你”更是能让人感受到小女孩对于父亲的感激之情,以及父亲给予她的那种倍受宠溺的爱。

视频下面有个网友的留言被无数个赞高高顶在上面:

从小爸爸就告诉我,如果有人欺负你,你就打她/他,使劲打,打完就跑,打坏了爸爸给你拿钱!虽然我从小到大也没跟别人动手打过仗,不过真的不怕事,现在爸爸老了,真的是一生都感谢爸爸。

也有人质疑爸爸这样教孩子会教出崇尚暴力的孩子,但我觉得爸爸这样其实是很智慧的,他告诉孩子可以动手,但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有人欺负你的时候”,这其实已经是在给孩子的动手限定了条件,教给孩子不要先挑衅,不可先动手。而一旦有人欺负你,“你可以打他,打完就跑”,这又教给了孩子如何保护自己。最后给孩子吃了个定心丸,告诉孩子只要是正常的自卫,打坏了也别怕,有爸爸呢!所以孩子成长的很自律,没跟别人动手打过仗,但也不怕事,并且很感谢爸爸这样的教育方式,让她十分有安全感。

有的时候,指望熊孩子的家长自觉去教育孩子不太现实,也许在对方家长的眼里,自己孩子的行为是勇敢威武的象征呢,所以如果是我,我会告诉我的孩子被欺负的时候坚定地还回去。

孩子受欺负要不要教给孩子打回去?一段视频给了我们正确答案

02、长期受欺负的孩子长大都怎么样了

我曾经看过“简单心理”做的一个对于校园霸凌的调查,采访对象是5个曾经经历过校园霸凌的年轻人,这些年轻人受霸凌的时候都只有十几岁。

其中一个遭受霸凌的女生说自己成年以后仍然畏惧与人接触,难以融入一个集体。当问到她“如果能回到过去,你想对自己说些什么?”时,她说,我不知道,我只想抱抱当时的自己。

另一个女孩因为小时候脸上有麻子、牙齿不整齐而被人欺负和嘲笑,后来长大以后就去整了牙,做了祛斑手术。当她被问到“欺凌对你有什么影响”时,她说:“但每当有人在小声议论,或是突然爆发出笑声时,我都在想他们是不是在议论我,在嘲笑我。”

长期的欺负行为对于欺负者和被欺负者双方都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对于受欺负者来说,孩子正慢慢形成自我价值,在这个时候长期被人欺负,会使得他自我否定,对自信产生很大影响。而欺负者通过简单粗暴的方式却时常可以有效地解决问题,会使孩子惯于用这种方式解决问题,攻击性增强,对孩子将来的性格发展和成年后的人际关系十分不利。

孩子受欺负要不要教给孩子打回去?一段视频给了我们正确答案

03、正确分辨“正常冲突”和“受欺负”

很多父母之所以会纠结于“孩子受欺负时是否应该教孩子打回去”了,主要原因在于害怕孩子内心没有尺寸,养成用暴力解决问题的习惯,从一开始的“受气包”慢慢变成“小霸王”。那么面对这个问题,家长其实自己应该先摆正心态,教给孩子如何去分辨“正常冲突”还是“受欺负”。

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跟孩子发生冲突,立马脑子里就会发出警报:“孩子受欺负了,这怎么行呢!”然后立马冲出来教给孩子去反击,或者直接替孩子出头,替孩子摆平。

其实,孩子间一时的推搡、争抢、打闹,是很正常的,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表现,此时的父母不应该盲目地把当前的事件判定为“孩子受欺负”事情,否则很容易混淆孩子的意识,而且如果家长时常把孩子间的摩擦解释得很严重,孩子也会在人际交往中变得更在意别人是否对自己有恶意,会把很多不是欺负的信息理解为欺负,这对孩子的安全感的建立、长远的人格发展都没有好处。

孩子受欺负要不要教给孩子打回去?一段视频给了我们正确答案

有些孩子甚至会潜移默化地接受父母对自己“受害者”的评价信息,强化了“受欺负”的感觉,结果真变成一个哭哭涕涕的受气包,“验证”父母的评价。而有些孩子在接受到父母教给自己“受欺负就要用武力还回去”这个信息后,尝到了“打回去”的甜头,甚至会从之前的“受气包”变成欺负人的“小霸王”。

我们一定要知道,我们口中所谓的“欺负”通常是带有恶意的、持续的、力量悬殊的双方之间的冲突,比如某个孩子平时总是故意找岔去损坏另一个孩子的物品,甚至刻意地跟被欺负的孩子发生肢体上的冲突、联合他人一起故意疏远、孤立这个孩子,那么此时家长就要警惕,教给孩子如何去保护自己,甚至替孩子出头保护孩子,否则这种“欺负”很容易就会上升到校园霸凌的程度。

孩子受欺负要不要教给孩子打回去?一段视频给了我们正确答案

04、家长怎么做才能避免孩子不被欺负

人与人的相处其实是很微妙的,很多关系非常不好把握,成人处理人际关系尚且有时觉得吃力,更何况是未经世事的孩子呢?那么我们怎么做,才能让孩子保护好自己不被伤害呢?

(一)、做孩子坚强的后盾

一个遭受霸凌女生被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没想过求助父母和老师吗?她的回答让人沉思:她(妈妈)就先训斥我:太娇气了!说我不能适应集体之类的话,然后说像这种事情,一个巴掌拍不响,肯定是你做了什么,她们才对你怎么样......

孩子的安全感都来源于家庭和父母,有了什么委屈第一时间就是想要回家倾诉,如果家长察觉到孩子的负面情绪,千万不要一味地指责孩子,也不要试图用“道理”和“说教”来说服孩子,而是要先从情感上认同孩子,认真地跟孩子沟通了解事情经过,如果是简单的同学矛盾,那么引导孩子正确看待就好,如果是校园霸凌,父母一定要坚定地站出来采取措施保护孩子!

孩子受欺负要不要教给孩子打回去?一段视频给了我们正确答案

(二)、多关注孩子的生活,鼓励孩子多交朋友

记得曾经有个朋友从小就嫌弃家长对她的事情关注过多,身边的朋友都是“家长”的眼线,一有风吹草动都有人给家长打小报告。我虽然不赞同家长这种严密监控孩子的行为,但对孩子的生活环境有一定的了解还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对于住校的孩子。

家长要鼓励孩子在学校多交朋友,一方面是因为人缘好的孩子一般受欺凌的机率较小,另一方面是因为在学校经常被欺负的孩子,有可能不会主动把受欺负的情况告诉家长,因为孩子受欺负的同时一定也会遭受到威胁。这就导致孩子不会第一时间把受欺负的事情告诉家长,而家长却可以通过孩子的朋友得知孩子在校的情况,以及时做出反应。

孩子受欺负要不要教给孩子打回去?一段视频给了我们正确答案

(三)、告诉孩子要警惕“旁观者效应”

在所有发生的孩子被霸凌的案件中,80%案件发生时有一个或者多个三方人员在场,但是却没有人出手帮助,造成这种结果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旁观者效应”!

“旁观者效应”又叫“分散效应”,即很多孩子在受霸凌的过程中,不懂得正确地向旁边人求救,以至于很少有人为他出头。我们一定要教给孩子,求救时一定要拉住旁边的某一个人向其明确表达需要帮助,而不是向不特定人群求救。因为心理学上有个词叫“责任分散效应”,即围观的人越多,越没有人参与,除非你有特定的对象,对其提出针对性的需求,才更有求救成功的机率。

孩子受欺负要不要教给孩子打回去?一段视频给了我们正确答案

最后,我用知乎上一个网友的一句话作为结尾:

秉承着打不过爹帮你找人干的理念,胜负不重要,绝对不能让孩子觉得自己没人管,不论世界如何畸形,爹都和你一个阵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