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6 消失了100年的青銅器突然迴歸,銘文78個字,引得專家遐想連篇

消失了100年的青銅器突然迴歸,銘文78個字,引得專家遐想連篇

在道光年間,陝西郿縣出土了一件青銅器,而且還是青銅簋。簋本來是一種盛放食物的容器,特點是敞口、束頸、鼓腹、雙耳,後來演變稱為祭祀的禮器。而且,青銅簋還具備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往往和青銅鼎成套使用,表明使用者的身份。比如天子使用九鼎八簋,諸侯使用七鼎六簋,大夫使用五鼎四簋,元士只能用三鼎二簋。

陝西出土的青銅簋,按理來說是一件大事,但因為當時清王朝已經沒落,文物愛好者有心無力,只能眼睜睜看著它突然消失。因此,在金石界,人們只是口口流傳這個故事,甚至不知道它的去向。

消失了100年的青銅器突然迴歸,銘文78個字,引得專家遐想連篇

直到大約100年後的1959年,這件青銅簋突然出現在上海,並且幸運地被國家收藏,這才彌補了長期以來的遺憾。人們在感嘆幸運的同時,對於這件青銅簋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專家發現,這件青銅簋是典型的周初風格,簡約大氣,紋飾莊重樸素而不失威嚴。更為重要的是,在這件青銅簋的下方,發現了78字銘文:

乙亥,王又大豐。王凡三方,王祀於天室。降,天亡又王。衣祀於王丕顯考文王,事喜上帝。文王德在上,丕顯王作省,丕肆王作賡。丕克乞衣王祀。丁丑,王饗大宜。王降。亡得爵復觵。唯朕又蔑,每揚王休於尊簋。

消失了100年的青銅器突然迴歸,銘文78個字,引得專家遐想連篇

這篇銘文的並不複雜,卻記錄了一件大事。原來,在武王伐紂成功之後,舉行了一場盛大的祭祀活動,用以紀念他的父親周文王,並且告之先王已經完成了克商大業。這次祭典的主角自然是周武王,助手則是一個叫做“天亡”的人。因為天亡很好地完成了任務,所以周武王對他進行了賞賜,他也以此製作了這件青銅簋,以作紀念。

銘文的內容,意義十分重大,往小了說,它提供了這件青銅簋的正確名字,專家根據文物的命名規則,稱它為天亡簋。往大了說,這件青銅簋再一次證明了武王伐紂的真實性,也證明了《史記》中的人物並非虛無縹緲的。

消失了100年的青銅器突然迴歸,銘文78個字,引得專家遐想連篇

重要文物的神秘出現,再加上被國家博物館收藏,是一件大快人心的好事。但是,這78個銘文所記載的天亡簋主人,卻引來了專家的遐想連篇。本來,銘文上記載得清清楚楚,是一個叫做“天亡”的人,製作了這件青銅器。可是,天亡到底是誰呢?

最開始的時候,沒有幾個人想到這一點。一般認為,他應該是周武王身邊的親信近臣,雖然官職不高,但深得信任,所以能參加這樣的祭祀活動。不過,隨著研究的深入,有的史學家提出了更為驚世駭俗的說法。

他們認為,能夠參加這樣重大的祭祀,並且作為武王的助手,一定不是泛泛之輩,必定是數一數二的名臣。而且,他們提出,“天亡”二字都是通假字,“天”通“太”,“亡”通“望”,所以“天亡”實際上指的是太公望姜子牙。

支持這種說法的人認為,在銘文中明確提到“天亡又王”,這裡的“又”是通“佑”,是輔佐的意思。論到當時西周滿朝文武,有資格說是輔佐周武王的,非姜子牙莫屬。古人用詞都非常講究的,不會隨隨便便提及一個人,就敢說輔佐了武王建立不世之功。

這種說法,就將天亡簋的價值提升了一大截。然而,小珏認為,它雖然有一定的根據,但也不是沒有值得商榷之處的。銘文之中也提到“亡得爵復觵”就是說天亡得到了賞賜。但這裡明顯省略了天字,如果天亡是太望的意思,是不該省略的。

這個爭議,一直困擾了文物界幾十年。在沒有新的證明出現前,還會爭議下去。但是,它畢竟是西周青銅簋的標準器,它也必定引得我們更深入瞭解那段久遠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