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6 消失了100年的青铜器突然回归,铭文78个字,引得专家遐想连篇

消失了100年的青铜器突然回归,铭文78个字,引得专家遐想连篇

在道光年间,陕西郿县出土了一件青铜器,而且还是青铜簋。簋本来是一种盛放食物的容器,特点是敞口、束颈、鼓腹、双耳,后来演变称为祭祀的礼器。而且,青铜簋还具备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往往和青铜鼎成套使用,表明使用者的身份。比如天子使用九鼎八簋,诸侯使用七鼎六簋,大夫使用五鼎四簋,元士只能用三鼎二簋。

陕西出土的青铜簋,按理来说是一件大事,但因为当时清王朝已经没落,文物爱好者有心无力,只能眼睁睁看着它突然消失。因此,在金石界,人们只是口口流传这个故事,甚至不知道它的去向。

消失了100年的青铜器突然回归,铭文78个字,引得专家遐想连篇

直到大约100年后的1959年,这件青铜簋突然出现在上海,并且幸运地被国家收藏,这才弥补了长期以来的遗憾。人们在感叹幸运的同时,对于这件青铜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专家发现,这件青铜簋是典型的周初风格,简约大气,纹饰庄重朴素而不失威严。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件青铜簋的下方,发现了78字铭文:

乙亥,王又大丰。王凡三方,王祀于天室。降,天亡又王。衣祀于王丕显考文王,事喜上帝。文王德在上,丕显王作省,丕肆王作赓。丕克乞衣王祀。丁丑,王飨大宜。王降。亡得爵复觵。唯朕又蔑,每扬王休于尊簋。

消失了100年的青铜器突然回归,铭文78个字,引得专家遐想连篇

这篇铭文的并不复杂,却记录了一件大事。原来,在武王伐纣成功之后,举行了一场盛大的祭祀活动,用以纪念他的父亲周文王,并且告之先王已经完成了克商大业。这次祭典的主角自然是周武王,助手则是一个叫做“天亡”的人。因为天亡很好地完成了任务,所以周武王对他进行了赏赐,他也以此制作了这件青铜簋,以作纪念。

铭文的内容,意义十分重大,往小了说,它提供了这件青铜簋的正确名字,专家根据文物的命名规则,称它为天亡簋。往大了说,这件青铜簋再一次证明了武王伐纣的真实性,也证明了《史记》中的人物并非虚无缥缈的。

消失了100年的青铜器突然回归,铭文78个字,引得专家遐想连篇

重要文物的神秘出现,再加上被国家博物馆收藏,是一件大快人心的好事。但是,这78个铭文所记载的天亡簋主人,却引来了专家的遐想连篇。本来,铭文上记载得清清楚楚,是一个叫做“天亡”的人,制作了这件青铜器。可是,天亡到底是谁呢?

最开始的时候,没有几个人想到这一点。一般认为,他应该是周武王身边的亲信近臣,虽然官职不高,但深得信任,所以能参加这样的祭祀活动。不过,随着研究的深入,有的史学家提出了更为惊世骇俗的说法。

他们认为,能够参加这样重大的祭祀,并且作为武王的助手,一定不是泛泛之辈,必定是数一数二的名臣。而且,他们提出,“天亡”二字都是通假字,“天”通“太”,“亡”通“望”,所以“天亡”实际上指的是太公望姜子牙。

支持这种说法的人认为,在铭文中明确提到“天亡又王”,这里的“又”是通“佑”,是辅佐的意思。论到当时西周满朝文武,有资格说是辅佐周武王的,非姜子牙莫属。古人用词都非常讲究的,不会随随便便提及一个人,就敢说辅佐了武王建立不世之功。

这种说法,就将天亡簋的价值提升了一大截。然而,小珏认为,它虽然有一定的根据,但也不是没有值得商榷之处的。铭文之中也提到“亡得爵复觵”就是说天亡得到了赏赐。但这里明显省略了天字,如果天亡是太望的意思,是不该省略的。

这个争议,一直困扰了文物界几十年。在没有新的证明出现前,还会争议下去。但是,它毕竟是西周青铜簋的标准器,它也必定引得我们更深入了解那段久远的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