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3 “檮杌”考

史上有一件著名公案,至今還在學術界莫衷一是,那就是《檮杌(tao2wu4)”》為什麼是古代楚國國史的名字?

讓我們先來考察一下檮杌的詞源。

《左傳•文公十八年》雲:“顓頊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詘言,告之則頑,舍之則囂,傲狠明德,以亂天常,天下之民謂之檮杌。”顓頊(zhuan1xu1)是誰?上古時代五帝之一,黃帝之孫。天下人把顓頊的不肖子比喻成檮杌,說明檮杌所代表的意義至少在顓頊之後不久就已經路人皆知了。中國古代神話志怪集《神異經之西荒經》有云:“西方荒中有獸焉,其狀如虎而犬毛,長二尺,人面虎足,豬口牙,尾長一丈八尺,攪亂荒中,名檮杌……”讀者請注意,神話中都把某種怪獸叫檮杌,這裡說明一個事實,那就是檮杌做為怪物或惡的(總之是不好的)代名詞,由來已久,那個時代的人都知道它什麼意思。否則誰也不會拿一個大家都不熟悉的名詞做比喻講故事!

“檮杌”考

錯銀銅雙翼神獸(春秋末年古中山國文物)

看來檮杌是個壞東西。可《說文解字》可不這麼看,它的解讀是檮杌就是斷木樁。何也?“檮,斷木也”, “兀”字是下基,從木,為“木頭樁子”之意。

清代經學家段玉裁,在他的《說文解字注》中對檮杌的解釋是“斷木之幹,頭可憎者。”怎麼又出來個“頭可憎者”?它讓後來人很難理解。因段老先生是著名的學者,他不會瞎編一通吧,所以,現代有些人只好牽強附會的猜測說,“頭可憎者”就是折斷之木,其截面犬牙交錯,當然不會好看。不知道是後人牽強附會,還是段老先生為了附和檮杌這個詞的不好的名聲而進行的解讀。

怪獸也好,壞蛋也好,(折斷之木的)頭可憎也好,怎麼也不會與高大上的國史名字扯上關係吧!一國之國史,是多麼嚴肅的事,為什麼叫檮杌這樣一個怪名字呢?後人學者百思不得其解,於是便眾說紛紜。魯國的史書稱為《春秋》,由此有人就提出“斷木”年輪說,既然檮杌是折斷的木樁,木樁橫斷面存在樹木的年輪,與“春秋”同為時間概念。檮杌就算是“斷木樁”,且不說被折斷的樹木能不能看出一圈圈的年輪(“犬牙交錯”又考證成了平滑的橫截面),就說樹的主幹部分本來就又粗又壯,被折斷一定是個極偶然的小概率事件,楚人會用這個在日常生活中不常見到的現象來代表國史嗎?要知道,檮杌在古代可是個名聲不太好聽的名詞,家喻戶曉!可見,檮杌的斷木年輪說不值一駁。還有一種看法說,之所以用檮杌為國史冠名,就是以檮杌之兇惡來警戒後來人對歷史的敬畏。這就有點兒為解讀而解讀了,要知道,檮杌可不只有兇惡之意,還有壞人之意。壞人如何讓人們對歷史產生敬畏?近來有學者用語言學考證,指出檮杌是藏語“虎人”的意思,而楚之先人則以“虎人”自居,所以,楚國國史實際就是以楚人的稱呼命名的。此說似乎有道理,但僅以一兩個詞的發音相似來斷定楚語和藏語的聯繫,其證據未免有些單薄,還需提供更多的語言學證據方可足信。

“檮杌”考

楚式青銅器,青銅編鐘

作者認為,楚國只所以把《檮杌》用於國史的名字,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不管檮杌是什麼,它一定曾經給楚國帶來過巨大的榮譽或利益,楚國人因擁有它而自豪過。所以由它代表楚國,為楚國爭光!這種操作模式,在當時是有例子的,《乘》之所以作為晉國的國史名,是因為晉國當時非常強大,車有千乘,《乘》足以讓當時晉國人自豪。一個粗壯的樹木變成“斷木”這件事,上古之人把這不常發生、很難發生、很費力氣發生的事情創造了一個專門詞彙檮杌並流傳下來,足可見當時折斷樹木時,存在一個對楚國的發展壯大產生重要影響的事件。到底是什麼性質的事件。

《竹書紀年》之內容是春秋戰國時期一部編年體史書。這部重要的史書是西晉時期一個盜墓賊發現的,據說當時竹片扔了一地,還被他當作取暖的材料燒了不少,對中國的史學家來說,這總比讓李斯給全燒了好,所以《竹書紀年》就成了經過焚書坑儒的浩劫之後唯一留存下來的中國古代編年通史,它的價值不言自明。

《竹書紀年.殷記》中記載“湯有七名而九徵”,是說商湯一生有九次大的征戰。史學界確認這“九徵”中的一徵為徵昆吾。而昆吾是楚先人的一支,在楚丘(又名景山、桑臺、丕(邳)山)一帶居住和活動,所以楚丘也是楚人宗廟所在地。商湯征服昆吾部落後,與昆吾部落結成聯盟,在楚丘這個地方會盟諸侯,遂作《湯誓》,歷數夏桀之罪,共同推翻夏桀統治,建立商湯王朝。

下面我們分析一下“商之興也,檮杌次於丕山”這句話。

《國語 周語》說“商之興也,檮杌次於丕山,其亡也,夷羊在牧。周之興也,鸑鷟鳴於岐山,其衰也,杜伯射王於鄗。是皆明神之志者也。”其意是說朝代之興亡都是有預兆的。我們現在知道,這些所謂的預兆只是人們把當時前後發生的兩件事根據人的意願和當時的形勢硬聯繫在一起的,實際上並不一定有直接的因果關係,後來經過史家寫進歷史,意在警示教化後人。歷史上常常將天災,比如大旱,與皇帝昏庸或不作為相聯繫,致使皇帝不是下罪己詔就是親自頂著毒太陽進行祈雨活動。今人也有類似情況:如果早晨一睜眼就看見一隻“喳喳”的喜鵲落在窗前,而你出門買的彩票又中了大獎,你自然願意將這兩件事聯繫起來。所以,不管是大到國家還是小到個人,如果有足夠重要的大事發生,與周圍環境做這樣的“比興”聯想是很正常的。不管這種作法是迷信還是文化傳統,但由此得出一個結論是不容否認的,即歷史上這些用來“比興”的背景事件十有八九是一種忠於事實的真實記錄!

現在回過頭來再看《周語》提到的幾個預兆:“夷羊在牧”,異族的羊或有學者說是神羊,不管是什麼羊,就是一種動物,這裡意在強調誰也沒見過的一種類羊的動物出現在牧場裡,大家感到很驚訝,接著發生了朝代的更迭,所以後來人才醒悟到,“啊!”原來是改朝換代的預兆呀!“鸑鷟鳴於岐山”,《竹書紀年》也有類似說法“文王夢日月著其身,又鸑鷟鳴於岐山。”鸑鷟,傳說中五鳳之一,實為大雁。那個時候正是西周開始崛起的年代,有人看見有許多的大雁齊鳴於岐山之上,認為這是一件不尋常的事件,於是被有心人用來鼓舞士氣,趁勢說這是神傳遞的吉兆。“杜伯射王於鄗”,是說周宣王晚年濫殺無辜,在一場圍捕打獵時,神情恍惚中看見三年前被他殺掉的杜伯來向他索命,用紅色的箭射向他心窩,然後而死。當時的人們認為這件事預示著西周的衰退,果真到了他兒子周幽王則西周滅亡。

“檮杌”考

大雁群舞

以上這些吉兆也好,凶兆也好,都解釋的通或很好理解,唯獨“商之興也,檮杌次於丕山,”之檮杌不好理解。按字面可理解為檮杌(這個事件)在丕山之旁或丕山腳下發生了。如果按照語言學考證說,檮杌是“虎人”即楚人,則有些不合邏輯。如果“商之興也”是因為楚人在丕山出現(作為吉兆應該是幫助而不是敵視吧?),那不是說在建立殷商王朝時楚人的功勞最大?那還有商湯什麼事呀。而且這與史實也是矛盾的,商湯徵昆吾(即楚人),怎麼楚人反而有功勞了?再說從建立殷商王朝後楚人的待遇看,這種說法也不成立,據史料記載“商湯都亳,楚人南遷。”由此看出檮杌的語言學考證說不能成立。

檮杌與商湯的興旺相聯繫,那麼檮杌是否也是什麼吉祥的動物?如果是動物,從歷史的傳說上看,它好像不代表吉祥,反而都是代表的兇惡之物。既然不是動物,那就是一起事件。究竟是什麼事件,現在已經不可考。值得注意的是,《竹書紀年 殷記》記載有“檮杌之神,見於丕山”,這和“檮杌次於丕山”意思相近。

綜合以上分析可知,“檮杌次於丕山”是當時一種真實的記錄,檮杌應該是一起事件,這個事件被看作是商湯王朝興旺的吉兆,同時可能也給楚人部落帶來了極大的好處,以致楚人長久銘記並被其後人將之冠名為楚史,而且在這個事件發生過程中,人們很可能看到了神奇和不可思議的一幕,所以才有“檮杌之神見於丕山”之記載。

楚國人把檮杌看得如此神聖,以至於將其冠為國史名。古代,在生產資料極度匱乏、生存條件還十分艱難的情況下,如果檮杌不是關於吃、穿、用的,就是關於安全的。從文獻中出現的檮杌含義來看,很顯然它不具備前者那類性質,那就是說它可能是保護族群安全的,最大可能就是關於武器的。

那麼檮杌是件什麼武器呢?在歷史傳說中,能夠讓人聯想到的恐怕就只有楚先人昆吾人孔周家族所收藏的那三件當作寶劍的光學裝置了(見拙作“殷王三劍”)。

由於年代久遠,隨著時間的推移,檮杌逐漸脫離了原有的含義,人們只記住了它所代表的可怕的威力,久而久之抽象化變成了凶神惡煞的代名詞,以至於用其冠名楚國國史這樣一件事,已經不能被後人理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