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7 清末帝為何沒被處死?讀了本文後,你會覺得溥儀就是個幸運的傳奇

在這裡,不僅能讓你讀到歷史故事、秘聞,在深度分析的同時,毫不費力地讓你瞭解諸多枯燥無比的歷史知識點。歡迎關注“劍雄品評文史經濟”

清末帝為何沒被處死?讀了本文後,你會覺得溥儀就是個幸運的傳奇

溥儀是不幸的,也是幸運的,他的一生,更是一個傳奇的人生。

作為一國之君,滿清王朝和中華王朝同時被他所終結,沒有哪個皇帝,會有他這麼的湊巧和不幸。他帝亡朝,亡了本朝;溥儀亡朝,不僅終止了大清王朝,還順帶讓了2千多年來,天威莫測、凜凜而治的帝王文化,走向蒼涼蕭瑟的墳墓。

雖然個人性命無憂,但做為一國之君,宣統皇帝仍堪稱中國最為不幸的帝王。

從個人角度來說,共產黨在建國後,留了他一條命;國民黨則在日本投降後,不得已動用軍統欲追捕、處決他,以上均出於各自立場博弈和綜合考量後的結果。

面對著冥冥之中,死神悄悄的依偎,溥儀的運氣,還真的是曠古爍今,居然搶跑成功。以後,不管這世道是如何得風風雨雨,他總屢屢與死神來個擦肩而過。

在出逃途中,他既沒有被軍統拘捕,又得益於強悍的關東軍瞬間的土崩瓦解,幸被快速推進的蘇軍所速擒,否則,歷史或將改寫,或令滿清溥儀一族更加得不堪回首。

因異國皇帝的身份,俄國人對他,要比對待沙皇溫和許多。囚禁時,溥儀所享有的條件,遠比他的主子——日本高官俘虜要好上許多。

蘇軍除了同意被溥儀秘密立儲過的其侄子——毓嵒貼身陪護之外,甚至還配上幾個女俘,來伺候他的生活起居。

就不回看和分析各朝末帝的結局了,僅剖析一下,離今最近的,在明清更替之時,大明崇禎帝之四子——永王朱慈照及其後嗣的結局。

即便面對的,僅為大明的皇子,還不是大明的太子,滿清在入主中原之後,也如骨鯁在喉、撥之後快。從此,在神州大地之上,哪一天不在上演,前朝皇族辛辛苦苦到處藏貓貓,後朝官吏殫精竭慮在全天候的追緝。

永王朱慈照的運氣逆不逆天,有沒有膽氣?在城破被俘時,他決絕不跪入京稱帝的李自成。滿清入關後,僥倖被李免死,隨大順軍四處流竄,脫逃後,又與哥哥定王失散。

在鳳陽,遇及前朝王姓的給事中,匿為王給事中之子,化名“王士元”(反過來即為“原是王”之寓意)隱居下來。

永王,本是崇禎的四皇子。

滿清王朝為了證明“反清復明”的荒謬,處心積慮先將大明四皇子,與早有官方死亡記載的五皇子朱慈煥糊弄成一個人,又查報“朱三太子”為四皇子。

清末帝為何沒被處死?讀了本文後,你會覺得溥儀就是個幸運的傳奇

並由此宣佈,所有託“朱三太子”之名的反清行為,都是極其荒謬和沒有合法性的。因為四皇子早在滿清入關前,就死了。

當然,託名造反,這一條倒是真的,因為永王朱慈照一直在餘姚隱名埋姓、戰戰兢兢地教書偷生。

史學家孟森考證說,"清廷顛倒耳目者二三百年,帝王之用機心刻深長久,為振古所未有"

《清實錄卷》:"丁未。先是奉差查審大嵐山賊吏部侍郎穆丹押解賊犯朱三、即王士元等父子六人至京、下九卿詹事科道會審。至是九卿等覆奏:朱三供伊系崇禎第四子。"

《雞林舊聞錄》和《清實錄》均有記載,"四皇子全家送上了黃泉路,四皇子被凌遲處死,所有兒子被斬立決。”

永王朱慈照及其後嗣,竟被後朝追緝到康熙47年,終無處藏身,直到被斬草除根才算了結。

此時滿清已立朝64年,為了清除前朝的政治遺產,滿清政府是如此得不遺餘力。這在中國封建歷史上,幾乎是後朝政府不容更改的選項。

如此說來,愛新覺羅·溥儀又是一個十分幸運的傳奇帝王。

清末帝為何沒被處死?讀了本文後,你會覺得溥儀就是個幸運的傳奇

溥儀這個人,由於電影、書籍戲說的影響,加上外表憨厚,給後人的感覺,是一個忠厚老實,傻乎乎的,毫無作為的廢帝。

其實他絕對不是個傻人,智、情商各方面都還挺在線。誰認為他軟弱可欺,那是你將國力衰弱的真相,誤會成溥儀性格的羸弱無能。

比如,他當了日本人的傀儡,在稍覺安定,自感無性命之憂後,便私下裡訓練衛隊,對日本人作起了小動作。

憑此舉管窺可知,他投日之死心塌地,是有深刻的“復辟和圖強”的動機在裡面的。與日本人同流合汙,如果除開喪失國格這一節不論的話,不過是雙方各懷鬼胎、互相利用而已。

如今“劍雄品評”在檢視史料,釐清因果之後,發現溥儀卻是以人畜無害的“高真”假相,用以保全性命和維護大清末朝的苟延殘喘。

但奈何世界大勢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遠非溥儀之人力所能逆轉。

溥儀能夠落得個比其他亡國之君下場要好的結局,與他弱勢時,順勢而為裝無能、裝無辜,以及有極強政治嗅覺和正確、急迫的站隊意識(過猶不及啊!)是分不開的。

在大清王朝崩潰之後,1912年2月12日,他是做為世所公認的遜帝而退位的。

後來的兩次所謂的復位,一次是被張勳扶上皇位,另一次與做了日本人的傀儡“康德兒皇帝”有關,雖都被強行登錄皇位成功,卻因那時形勢已斗轉星移,歷史是不會予以認可的。

可以說,溥儀多多少少是憑著貨真價實的皇帝身份,才得以僥活下去的;另一個更為重要的前提,則是時局影響和西方民主思想漸成國內主流的原因。

清末帝為何沒被處死?讀了本文後,你會覺得溥儀就是個幸運的傳奇

自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以降,中國淪為西方列強的半殖民地。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日人入侵臺灣,英人覬覦雲貴,法人則以越南為由,挑起中法戰爭。

西方的基督思想和科學技術,在火炮的背書下,強行撕開儒家文化用“忠孝”編織成的縝密經緯。帝王開始墜向塵埃,民權、民生、民本的意識開始萌芽精進。

李鴻章在與左宗棠作“海防、塞防”之爭時,所奏之《籌議海防折》之中,雖有在應對俄、英威脅的“塞防”之議中不乏偏頗,但對西方文化從海上入侵中國、撕裂東方文化之時勢、時局,卻有著力透紙背的真知灼見。

“歷代備邊多在西北,其強弱之勢、客主之形皆適相埒,且猶有中外界限。今則東南海疆萬餘里,各國通商傳教,來往自如,聚集京師及各省腹地,陽託和好之名,陰懷吞噬之計,一國生事,諸國構煽,實為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輪船電報之速,瞬息千里!軍器機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彈所到,無堅不摧,水陸關隘,不足限制,又為數千年來未有之強敵。”

一句話,技術的炮艦開始突破地理的桎梏,運載著異國文化入場博弈。帶有“帝王文化”特質的儒家文化,不可避免地遭受到帶有“平民文化”特質的基督文化的挑釁。

雖然,在有足夠時間長度的當今來看,鹿死誰手猶未為可知。但事後看來,當初的“滿漢不和”的“東南互保”,和直接要了滿清之命的“辛亥革命”,無不在此折之中已暗露端倪。

在此背景地約束之下,後繼政權方擇善從之,進而寬待末代皇帝溥儀,確實是水到渠成、瓜落蒂熟之事。有趣的是,溥儀因民主思想而落難,又因民主思想而重生,真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溥儀,他有遜帝的身份。故各代政權,也都抱著對他能不殺,就儘量不殺的初衷。

拋開孫中山成立,轉瞬即逝的南京臨時民國政府不說;最有可能殺他的,是袁世凱創立的北洋政府。但也是先將他圈在宮禁之內,後驅逐出宮了事;蔣介石的南京國民政府,做為北洋政府的繼承者,殺他的動機,本來就不太強,因為確實隔代差輩了。

國民政府即便是在溥儀死心塌地投向日本人後,國府的特工部門天天在各淪陷區鋤奸,也沒對溥儀生出除奸之心,為何?人家遜帝的身份放在那裡,動他,是要冒相當大的政治與論風險的。

等到抗日勝利前夕,出於凝聚民心和內部政治壓倒性的需要,蔣介石躑躅良久,才下令戴笠在接收東北敵偽資產時,順便逮捕處決溥儀,在圍捕和接收會議剛剛開完,溥儀卻前腳後步,偷跑成功。

由於溥儀對蘇軍針對關東軍軍事行動摧枯拉朽的始料未及,才在瀋陽機場臨登機前,被蘇軍無意中閃電抓獲。

清末帝為何沒被處死?讀了本文後,你會覺得溥儀就是個幸運的傳奇

溥儀後來看看蘇軍對他還不錯(獨立小樓,一日四餐、不用勞動、供僕伺候),出於性格中謹小慎微,又開始擔心起諸如日後回國,會被國民政府處死之類的事。

可見他內心是時刻惶恐的,對投敵叛國也是心知肚明的,更深知“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道理。即便到了青山留住了,山中卻沒柴燒的境地,那不燒就不燒吧,活著就好!

為了保命,他會很拼,也極能利用機會。一看俄人善待他,就不顧身為異國前帝的身份,竟在赤塔收容所裡,向蘇政府乞求永久居留權,企圖逃避想象中的懲罰。求生慾望的表達極為強烈,外表與阿斗一模一樣(內在,可比扶不起的那位厲害多了)。

在遠東軍事法庭上,溥儀情知欲留蘇國,須為蘇聯政府出死力。為此他在法庭上,做為汙點證人,不僅聲情並茂,而且肢體語言特多,再加上口若懸河的英語表達,及層次分明、邏輯清晰的訴證思路,比證人還高明瞭律師不少。

“吉岡(吉岡安直,關東軍高參、陸軍中將、偽滿帝室御用掛,即溥儀的日本顧問兼監督者)說滿洲國,如同是日本的小孩子。梅津美治郎(關東軍總司令官)也一直這麼說。日滿是一德一心的,日本企圖把滿洲,變為日本的殖民地。”

說著,溥儀將上身極力向外探出,並張開雙臂,做出一個攬物入懷的動作。一句“日本企圖”,將黑鍋全扣在敗國的身上,渾然忘記了,自己為復辟帝制的小九九,不顧中外有別、背祖叛宗,死心塌地投靠日人的所做所為。

可見溥儀雖貴為九五至尊,為人處事卻又極為市井和實際,且無一定之底線。

後來,南京政府一直在與蘇聯交涉,要求引渡溥儀回國受審,蘇政府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遲遲不予同意引渡。

清末帝為何沒被處死?讀了本文後,你會覺得溥儀就是個幸運的傳奇

直到新中國成立後,基於同氣連枝的紅色政府引渡戰犯的提議,才於1950年8月1日,在綏芬河火車站內完成了引渡事宜。至此,溥儀始在本國服刑。直至1959年被寬待特赦出獄。

1952年,東北公安部政保處執行科長董玉峰,正例行要溥儀深挖自己的罪行(那個時代的特色,大家都懂。即便是在完整掌握了犯人的罪行,獄方也要經常敲打、教育犯人一下,力圖從思想層面徹底得改造罪犯),溥儀就推說自己屬被迫成為傀儡,並無什麼其他罪行,可供深挖和坦白的。

在受到董的訓斥後,情願屈下曾貴為萬金的帝王之軀向董鞠躬,也決不再輕言、坦白什麼。足見此人的慎微戒備之心,和為了活下去,時刻準備以除生命之外的任何東西去做交易的決心。

為此,董玉峰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接受前皇帝鞠躬禮殊榮的政府低級官員,而揚名中外。

還有一件事,當時溥儀受到中央之邀請,參與陪見到訪的英國蒙哥馬利元帥。會初,領導剛向蒙帥介紹溥儀說,“這是中國清朝的宣統皇帝”,就被溥儀搶過話頭,一句“我現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的辯解,倏然在那個以劃成分好壞、講政治站位的年代,站到最為正確、有利的位置上。

其實,領導不過是例行介紹一下陪同人員溥儀的歷史狀態,對溥儀並無特指,或標定其站位。即便如此,有著極強政治敏銳性,和出於強烈規避風險的本能,令溥儀不惜在外交場合中,以失禮插話辯解的方式,表達了自己“正確的,不能再正確”的立場。

過猶不及,卻深為可諒!

回首已過去的清末宣統朝的波譎雲詭、偷天換地之件件往事、故史,小至個人一生,大至家國運勢,無不是由性格決定命運、時勢把控性格,個人的經歷再傳奇,也不過是家國運勢曲線中的一個小波峰罷了。

本文所有圖片均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