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為什麼和婆婆一起帶孩子,比自己一人帶孩子更累?

尹詩敏


自己帶孩子主要是身體勞累,與婆婆一起帶孩子是身心俱疲。這主要與我們不同時代的人在育兒上存在不同的觀點,一起照顧寶寶就需要多溝通,互相理解包容。

我家寶寶現在五個多月,從出生一直是我與老公一起帶,因為我們不在老家工作,所以寶寶出生前,家婆和我媽都有跟我們商量把孩子給她們其中一個送回去,她們幫我們照顧,因為她們都有工作,目前來我們在的城市不太現實,我和老公很堅決的拒絕了他們,因為我們是受過高等教育,是新時代的年輕人,在育兒上跟老一輩有很大的分歧,並不是說他們一定照顧的不好,而是現在社會發展很快,現在都提倡科學育兒,科學生活,老一輩的一些觀念跟不上時代,比如過早讓寶寶吃鹽,嚼東西給寶寶,這些都是他們那一代覺得很正常的,但我們通過學習知道這些不利於寶寶成長。與此同時我們也希望盡好做父母的職責,不想寶寶成長缺席。這五個月來,雖然我倆經常手忙腳亂,也因為忙碌而拌嘴,但我們和寶寶之間培養了深厚的感情,我與老公也都變得比以前有耐心,更懂得如何去經營家庭,特別是老公比以前更顧家更細心,看著寶寶在我們的照顧下快樂成長,是我們最大的驕傲。

總之,自己照顧寶寶那就要犧牲工作,犧牲所有業餘時間陪這個小孩,婆婆幫忙照顧你就可以有時間工作,實現自己社會價值,但很多育兒觀念就需要多溝通,互相包容。





小果果的一家


和婆婆帶孩子,心累,要是和婆婆觀點不同的話,還惹的婆婆不高興。我和我婆婆在一起帶孩子,我婆婆總是一點小事都要問我,比如,孩子喝什麼水,菜怎麼炒,等等,還不如我自己幹呢,我知道她每件事情總是小心翼翼的,但弄得我更累了,還因為這樣的事情跟老公吵架。

帶孩子的分歧,以前我不在孩子吃飯,滿村跑,基本上是孩子在前面玩,她在後面喂著吃,回來還很開心的說,平時吃半碗,今天吃了一碗,真的讓我很無語。我也就不說了,反正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但也很影響孩子,所以還是自己帶孩子吧,我是不會跟婆婆一起帶孩子打。


哥哥弟弟一起長大


我帶孩子去回孃家住一段時間,有時候都覺得心累。

我媽很多時候都看不習慣我帶孩子,老是喜歡說這說那。就拿昨天來說吧,孩子感冒了身體不舒服,我抱著走路快睡著了又要說。孩子老是挑食又要說了,感冒了炒菜的時候讓不放辣椒又說吃習慣了以後一點都不碰了。孩子吃了一次感冒藥就說怎麼還不好的,還在流著鼻涕。孩子在床上蹦來蹦去又說我現在不管好,長大了又是個不聽話的等等,一系列心累的雞毛蒜皮的小事情。

還是一個人帶孩子吧,雖然辛苦一點,但最起碼不會心累。


小茉莉baby15


因為那是心累。我覺得心累比身體累要可怕,身體累可以休息一下,睡一覺就好了。而心累不能釋懷的話,會越來越累。

最近同事要從婆家搬出去住了,其他同事都說,以後飯要自己做,娃要自己帶,家務要自己做,幹嘛要搬出去。她說,快崩潰了。


思思呦


為什麼和婆婆一起帶孩子,比自己一人帶孩子更累?很可能是以下幾個原因。

育兒觀念不一樣:

婆婆的年代背景和家庭背景決定了她的育兒觀念,我婆婆是一個標準的農村人,這並不是含有諷刺意味兒;跟她一起帶孩子我也覺得更累。

首先由於婆婆比較節儉,所以一般給孩子帶的水果如果沒吃完她會繼續留著,留到明天繼續給孩子吃,看那些黑黑的半個桃子或香蕉等水果,我一律讓我老公消滅。婆婆甚至會在帶孩子的時候撿一些垃圾或別人不要的傢俱或木板;我真不知道她來是為了帶孩子還是創收;出來帶孩子還要看好婆婆。

再次婆婆的育兒理念比較封建而且接受科學的育兒理念差;不願相信我的話,反而更願意相信一個小區內其他老人的話;例如,每次外出都給男孩子穿很多衣服,她總說我都感覺冷,小孩子更應該多穿;可是要知道感覺冷是因為她年紀大的原因。看著晚上外邊的小朋友穿著背心褲衩,而我家的寶寶上身長袖下身長褲,裡面還有小衫,以後我也是讓老公晚上帶孩子出去溜達;孩子已經吃飽了還要追著繼續餵飯,跟她說一些理念她總強調:你們這麼健康啊還不是我給喂大的,經驗主義的調調十足還帶著倚老賣老的官腔;一般這種情況最好讓老公解決。

老人的體力精力有限:

婆婆即使再有心帶孩子也有體力和精力不足的問題,尤其是在外邊溜馬路孩子需要抱抱的時候,老人帶孩子喜歡孩子安靜、謙虛、有紀律性;因為她的精力不夠,孩子太鬧她也不願意帶,經常看到老人把孩子推到一塊坐在一起嘮嗑,而孩子就呆呆的坐在嬰兒車裡面;而寶媽們則喜歡讓孩子們進行遊戲或互相認識;教育孩子學習很多戶外知識,認識樹木花草、辨識顏色、講解道理、教一些兒歌、互動一些玩具等等;一邊教育孩子還要誘導老人教育孩子並學習一些理念。例如:由於體力和精力的問題,婆婆也比較喜歡用命令的口吻來讓孩子做一些事兒,也不會使用“媽媽語”;如簡單粗暴的方式:把玩具撿起來!而我比較喜歡說:媽媽看到玩具掉地上了,你看能幫媽媽撿一下麼?遇到類似的情況又不好意思跟婆婆計較,總感覺心累。

生活習慣的不同:

生活習慣及作息時間的不同,我的婆婆就是早睡早起的農村習慣,拿夏天來說早上4:30-5:00就起來了;晚上8:00-9:00就睡覺了;而我住在城市,真的早起不來;孩子早上聽見有動靜就跟婆婆起來玩;我也不得不爬起來帶娃,可我晚上9:00前是怎麼也睡不著。這麼累我也受不了,於是讓老公溝通,最後解決方案就是婆婆起來後做飯,動靜要小;婆婆在另一個房間睡,孩子跟我一起睡,儘量讓孩子晚起來,對孩子身體發育也好一點。

農村醫療及衛生條件差,沒有每天洗澡的習慣,衣服不髒也不會洗,孩子的衣服總想不起來洗(因為不髒),孩子洗澡也經常想不起來(畢竟她9點前就睡了)。後來這些事就由我一個人承擔了。

總結:由於老人的時代背景和環境的不同、育兒理念的不同、生活習慣不同;導致過來幫忙帶孩子反而覺得越來越忙,為了老公的臉面也不能總提醒老人做事情,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跟老公一起想辦法,很多說教的話儘量讓老公去跟婆婆溝通,老人也要學習一些知識和科學帶來的一些變化和便利,如:學用燃氣、學用熱水器、學用溫奶器、學用一些智能的家電;接受口咬膠、紙尿褲等一些便利。而寶媽也要孝順賢惠,學會理解老人的不容易和年紀大所帶來的不便,多溝通、多交流,畢竟老人是過來幫忙的,最終達到老人開開心心帶孩子,寶媽輕輕鬆鬆壓力釋放,孩子健健康康成長,老公安安心心上班。

(圖片源自網絡,侵刪)關注@曉丹育兒,每日分享最實用的育兒知識。


曉丹育兒


小寶寶降生之後,每個家庭都會面臨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那就是寶寶該由誰帶的問題。

媽媽在生產後身體還非常虛弱,正處於身心恢復的關鍵期,一個人帶寶寶肯定會力不從心,也會影響媽媽的健康。

大多數爸爸在這個時候一般還要忙工作,白天騰不出時間,頂多也只能是下班回家後搭把手。

所以很多家庭都會由丈母孃或婆婆來幫忙,但是我覺得帶娃組合還是以媽媽+丈母孃的組合為佳。

兒媳+婆婆的組合容易出現哪些問題?

1.婆婆憑經驗帶娃容易引起兒媳不滿

很多婆婆都有自己的一套“帶孩”經驗,什麼時候餵奶、喂多少、穿多少、怎麼哄睡……

有的做法在兒媳看來是不科學、不正確的,但是因為婆婆畢竟不是親媽,說重了怕婆婆有想法,說輕了婆婆又會當耳邊風,所以兒媳總是左右為難,對婆婆不知不覺也會產生抱怨心理。

2.婆婆帶娃容易出現喧賓奪主的問題

有的婆婆有一些老觀念、舊思想,覺得孩子就是“我們老X家的種”,每天把這種話掛在嘴邊,還說孩子長得漂亮的地方是“隨爸爸”,長得不好的地方就是媽媽的遺傳有問題,可想而知兒媳聽見後會有什麼樣的心情。

更有一些婆婆喜歡把著孩子不放,兒媳一喂完奶就趕緊把孩子抱走,不讓孩子與媽媽親密接觸,兒媳不免會覺得婆婆是把自己當做生育工具,對婆婆更是心生怨懟。

3.婆婆指點江山讓兒媳感到身心疲憊

有些婆婆倒是不會和兒媳搶孩子,但她們喜歡以過來人的身份指點兒媳:你應該這樣,你這麼做不對……本來新手媽媽帶孩就已經夠手忙腳亂了,婆婆還有諸多要求,就更是讓兒媳感到無所適從。

若是遇上兒媳奶水少的問題,個別婆婆的冷嘲熱諷更是會讓兒媳心情煩悶,十分影響正常的產後恢復。

正是因為上述這些原因,才會讓兒媳產生了“婆婆來了我更累”的想法。不過,現實生活中並沒有太多選擇的餘地,有些家庭確實沒有僱月嫂、保姆照顧產婦和孩子的能力,也有些家庭外婆實在是不得空閒來幫忙,最後正式“上崗”的還得是奶奶+媽媽組合。

在這種情況下,兒媳該如何處理呢?

1.敞開心扉,有事多做溝通

兒媳要改變自己的心態,哪怕不能把婆婆當成親媽,也得當成自家人看待,畢竟,婆婆是寶寶的親奶奶,做什麼都是從好處出發。所以兒媳覺得婆婆做得有問題的地方,不妨開誠佈公地說清楚,不要把事情都藏在心裡。

當然,這樣的溝通要注意措詞和語氣,不要生硬、直白地批評婆婆這不對、那不好,而是可以婉轉地提建議,並要多強調“對寶寶有好處”,婆婆聽到這樣的建議,也願意接受,不會故意和兒媳對著幹。

2.不要一味埋怨,遇事多換位思考

埋怨解決不了問題,只會讓問題更加嚴重。兒媳有時候不妨代入婆婆的角色,想想她為什麼會這麼做,這樣也可以增進理解、消除成見。

另外,兒媳也要多想想婆婆的辛苦,在婆婆為了照顧新生兒忙得吃不好、睡不好的時候,兒媳不妨真心地對婆婆說一聲:“媽,謝謝您!”我覺得婆婆心裡肯定會覺得暖暖的很舒服。

最後,兒媳不要忘記讓自己的丈夫多發揮積極作用,多在婆媳之間做斡旋。

讓婆媳關係融洽的關鍵其實是丈夫,真正孝順母親、體貼妻子的男人,不會放著婆媳不和的問題不管,更不會兩頭煽風點火、起鬨架秧子,讓矛盾越演越烈。

男人應當學會兩邊“哄”,要把妻子不好說的事情婉轉地傳達給母親,同時多在妻子面前說母親關心她愛護她的好話,讓矛盾逐漸化解。總之,家和萬事興,媳婦婆婆和平共處、有商有量,才能把寶寶帶好。


親子育兒堂


和婆婆兩個人帶孩子比一個人帶孩子更累,也是很正常的,這主要是基於雙方成長環境等導致的觀念的不同。而且婆媳之間的瞭解時間也補償,本來就容易鬧矛盾。婆媳之間關於孩子的矛盾基本上基於以下三個方面。

1、關於孩子的基本照料問題。

比如:老人普遍更喜歡用尿布,年輕人會早早準備尿不溼;老人喜歡給孩子多穿,年輕人會考慮到活動量等科學穿衣;孩子生病,很多老人要麼不喜歡去醫院,要麼去醫院就讓醫生打針;年輕人相對來講觀念比較先進。

2、孩子飲食是另外一個特別容易引起矛盾的地方。

老人崇尚不吃鹽沒有味道,吃鹽才有力氣,一般會很早就給孩子加鹽。而實際上我們都知道,孩子要在1歲之後才開始少量加入鹽類調味料,這樣對孩子的生長髮育,以及孩子良好的飲食習慣的養成是非常重要的。

3、孩子的教育和引導

現在基於科學育兒的理念,家長對孩子成長初期習慣的養成和孩子的教育是非常看重的。但是婆婆還是基於陳舊的教育理念,比如孩子摔倒了怪地面,跟小朋友打架等等。

婆婆對孩子也是更多的溺愛。

想要解決這些問題,婆媳之間一定要多溝通,畢竟,你們雙方的出發點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孩子好。

所以,平時多與老人溝通先進的教育理念,看一些錯誤教育方式的危害等等。相信可以通過這些交流等加強彼此的瞭解,也互相之間多一些體諒,雙方分工合作,一定能給孩子更好的照顧。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刪。

蘇筱離


本來婆媳關係自古以來就很複雜,在一起相處生活有很多矛盾點。

平時一些小事你謙我讓也就過去了。但是孩子的教育是件大事,大家都很重視。

婆婆是老一輩人,缺乏科學的育兒知識,再加上是隔代,就更加寵愛。自己不捨得教育,甚至不捨得讓媳婦教育,導致矛盾激化。

媳婦是孩子的媽媽,持有先進的教育理念,但是在實施過程中,被婆婆否定阻礙,而且跟婆婆講道理也講不通,彼此不在一個頻道上,所以讓人覺得無語很累。



幼稚園復讀生


我們鄰居也是吵啊,鬧啊,總是媳婦評論婆婆,送的東西不好,小氣錢給的太少,一年最少要給二十萬元。不會做事情,現在離婚了,小孫女一扔走了,婆婆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學,帶孫女出來玩,現在沒有丈夫跟誰鬧?沒有婆婆跟誰吵?這幾天又聽到新聞,這家媳婦想復婚,復婚?丈夫不同意。


妞妞奶534


都是一樣的,婆媳兩個人帶娃,媳婦累,婆婆也累。丟給任意一方帶,都不會那麼累。本來觀念就不同,要是遇上某一方不知道學習改進,只一味責怪對方、固執己見的婆婆/媳婦的話,更累!


分享到:


相關文章: